目录
第二节 中等林业教育
清宣统二年(1910年)8月,安徽创办了高等农业学堂。根据民国元年(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有关各学堂改称学校的规定,该学堂易名为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校址安庆)。民国3年(1914年),该校招收林业预科1班,民国4年(1915年),金邦正接任校长后,正式设置森林科,专事林业教育,此乃安徽林业教育之开端。民国8年(1919年)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校址六安)也设置森林科。民国16年(1927年),第三甲种农校停办。民国17年(1928年),全省中等学校改组,第一甲种农校撤销。该校自创办林业教育起至停办时止,共有7届森林科毕业生,培养中级林业技术人材158人。同年,在停办的第三甲种农校的基础上成立安徽省立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在贵池县成立安徽省立第五中等职业学校,该两所职业学校均设置林科,招收学生。后由于办学经费不足等因素,两校分别于民国19年(1930年)和22年(1933年)停办。民国27年(1938年)4月,省立徽州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民国25年成立,民国26年停办)恢复办学,于民国28年(1937年)10月增设高级林科(即今中等林科),更名为徽州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5年(1946年)又易名为省立绩溪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0年(1941年)秋,潜山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原名潜山县立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校址在潜山县野人寨)设置高级农林科,招生40人。同年安徽私立东南中学在潜山县王家河附设农业职业学校,也招收高级农林科学生一个班。民国33年(1944年)春,省立第一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2年成立,民国35年易名为省立望江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增设森林科,当年招收一个班森林科学生。民国36年(1947年)8月,东流中学(民国37年易名为省立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设置林科。同年立煌(即今金寨)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原名立煌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和怀宁县私立撤行农林科职业学校(原名怀宁县私立澈行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分别增设高级农林科。
民国时期,安徽共有11所中等农业学校设置林科或农林科,其中4所学校因战争和教育经费拮据等原因先后停办,至民国37年(1948年)冬,全省尚有6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林科或农林科,在校生394人,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历届毕业生计347人,其中第一甲种农校毕业生吕国藩、刘渊如、邹德魁和第三甲种农校毕业生李南田等人,毕业后从事林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国藩和李南田任省林业厅工程师,刘渊如任合肥林校教师。他们为安徽林业建设、林业教育和林业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
各农业学校林科的学制多为3年,招收预科生的学校,学制为4年。课程设置除国文、数学、英语、理化等基础课外,林业专业课程主要有树木学、森林测量学、地质及土壤学、森林学、造林学、林产制造及利用,森林经理、森林保护及林政管理等。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附设森林苗圃、造林场、标本林、实验室等,供学生实习之用,以资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省立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每位学生在4年学习期间至少读满216学分,始准毕业,主课有3门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
1949年6月,皖南行署文教处接管续办省立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名为皖南区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回校复读林科二、三年级课程的学生共49人。其余各农业职业学校停办、合并或改为普通中学。1951年,皖北高级农林学校(1950年8月创办,1952年10月易名为安徽省风阳农业学校)和新成立的皖北区六安高级农林学校(1952年10月易名为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分设农、林两科,招收林科学生157人。1952年,安徽开始突破在高、初级农业学校设置林科的模式,创办第一所中等林业学校——安徽省紫蓬山林校。该校以林业教育为主,兼负培养畜牧兽医技术人才的职责。是年招收林科学生3个班,其中中级班2个,学制3年;初级班1个为5年一贯制(后改为6年一贯制),同时接收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林科二年级学生1个班和宣城湾

1958年,在教育革命和林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安徽中等林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六安、宿县、阜阳、滁县、安庆、芜湖、淮南等7个专、市和阜阳、凤阳等2县,成立10所中级林业(园林)学校,其中六安、宿县、阜阳、安庆、歙县(芜湖专区办)等5所专区林业(园林)学校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由省林业厅和所在专区林业主管部门双重领导。其余5所林业(园林)学校为半耕半读学校,隶属所在专、县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各林校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教学计划内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集体生产劳动,有的林校一度曾实行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周学时和总学时都减少20%左右。为适应这种变化,各科教学作了相应的调整,合并和精减了部分课程或内容。林业专业设置的植物学、树木学和森林学的生态部分合并为“森林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森林改良土壤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及森林学的经营部分合并为“园林丰产学”;测树学与森林经理学合并为“森林调查设计”,增设“园林规划”和“农业知识讲座”;普通课程名称均冠以“应用”二字。将五级分制改为百分制,口试改为笔试,不再采用苏联的教学模式。1959年下半年,各林校贯彻全国中等林业学校校长会议精神,纠正课程合并太多,教材内容精减过多,削弱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偏向,按照原来设置的课程,增加课堂教学时间和教材的理论知识内容,增加周学时和总学时。1960年,安徽中等林校开展教学改革,修订林业、保护、果树、机械、采伐运输、林化6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把各类课程设置的比重定为:政治课占7.4%,普通课和专业基础课占76.4%,专业课占16.2%。总学时减少到2279,教学方法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扩大教研组的职能。1961年,安徽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撤销了安庆和芜湖黄麓、歙县3所专区林校以及阜阳县、凤阳县2所林校,纠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减少生产劳动时间,增加林学理论教学。1963年,省林业厅又撤销了六安、宿县、阜阳、滁县、淮南等5个专、市办中等林校,对合肥、黄山林校减少专业设置,缩小办学规模。1958~1963年,全省中等林校共培养毕业生2636人。其中合肥和黄山林校1962~1964年毕业生和滁县、淮南等专、市林校毕业生,都以技工身份分配工作,1980年后,才陆续转为干部。1985年,省林业厅报经省教育厅核定,给予滁县专区和淮南市林校308名毕业生补发半工(农)半读中专毕业证书。
1964年,省林业厅贯彻执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精神,决定将合肥林校下迁至江淮丘陵地区的凤阳石门山林场办学,改名为安徽省石门山半工(农)半读林业学校(实际未执行),不久又改为安徽省石门山林校。同时兴办了2所半耕半读林校——安徽省岩寺林校(学制3年)和蚌埠林校(五年一贯制),1965年又兴办全椒、青阳九华山2所半耕半读林校(学制3年)。1965年,全省中等林校在校生1036人。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林校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1968年,蚌埠、全椒和青阳九华山3所林校在完成第一届毕业生教学任务后停办,学校发给简易毕业证书,1984年,依据省教职字(1984)149号文规定,分别补发或换发毕业证书。1969年,黄山、石门山、岩寺3林校停办,教师下放农村、林场劳动。黄山、石门山两林校积累多年的教学仪器设备、标本、图书资料散失殆尽,中等林业教育中断。
1972年4月,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黄山林校。该校一方面举办林业训练班,另一方面积极筹备恢复办学事宜。1973年,招收工农兵学员119人,1974年,招收地方政府推荐入学的学生40人,学制2年。1976年2月,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徽省管店林业学校,招收社来社去学生82人,学制2年。1977年,恢复统考招生制度,招收林业专业学生78人,学制3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山、管店两林校,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积极充实教师队伍,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搞好教学实验室、实习苗圃、林场建设和添置图书资料。
1982年,安徽林业部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指示精神,皖南林区祁门、宁国两县林业局与县教育局协商,联合报请上级批准,各在1所普通中学设置林业中专班,进行林业职业技术教育。1984年,休宁、东至、岳西、宿松4县和合肥市林业(农林)局分别在5所普通中学或农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设置林业中专班,学制3年,招收参加统考的初中毕业生,执行林业部颁发的三年制林业中专教学计划和大纲,至1985年,在校生187人,毕业生90人,由所在县、市统一分配到所属林业单位工作。
1982年10月,安徽省管店林业学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迁回合肥市大蜀山原校址,复名安徽省合肥林业学校。1984年,合肥和黄山林校的学制由3年改为4年,招收初中毕业生。1985年,两所中等林业学校在校生854人,专业教师101人,职员70人,工人53人。
1949~1985年,安徽中等林业学校的林业、造林、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林业机械、森林工业、林产化工、果树等专业毕业生共6137人,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安徽各地及15个省、市、自治区工作。经过多年实践锻炼,其中30%的人担任了省、地、县林业主管部门和林场。苗圃的领导职务或技术负责人,绝大部分评定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成为安徽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1985年,全国林业中等专业学校41所,其中安徽有2所。合肥、黄山两林校办学时间最长,共为国家培养4659名林业技术人才,占全省历年林业中专毕业生6137人的75.92%。合肥、黄山两林校发展概况简介如下:
一、合肥林业学校
1952年创办,原名安徽省紫蓬山林业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创办的6所林校之一。校址设在肥西县紫蓬山古庙内。1953年夏迁址合肥西郊大蜀山东麓,改名为安徽省合肥林业学校。为适应林业生产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的形势,该校积极充实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至1957年,设置有林业、造林、森林经营、果树等4个专业,在校生599人,教职工由1953年66人增加到113人,并开辟实习苗圃、树木园320亩。1958年3月,该校根据林业部指示,改全日制为半日制,实行一学期后复改为全日制。是年9~11月,全校师生投入到大办钢铁热潮中,继而开展以勤工俭学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增加劳动时间,减少课程内容,调整合并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增设园林规划和农业知识讲座,普通课均冠以“应用”二字。1961年,该校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一方面缩小办学规模,连续两年没有招生(1961~1962年),另一方面纠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整顿恢复教学秩序。1962年、1963年两届毕业生均分配当工人(1980年后陆续转为国家干部)。1963年,恢复招生。1964年,该校占地共358亩,其中实习茵圃、树本园、种子园面积208亩,教室、宿舍面积150亩,房屋10852平方米。1964年11月,奉令下迁凤阳石门山林场办学,改名安徽省石门山半工(农)半读林业学校(实际未执行),不久又改为安徽省石门山林业学校,原校舍和土地交省交通学校使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生。1969年停办,29名教职工调入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其余人员于1970年下放到加山、全椒、滁县、肥西等地农村劳动锻炼。
1976年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徽省管店林业学校。1982年7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迁回合肥旧址办学,复名安徽省合肥林业学校,1984年12月回迁完毕。
1985年,合肥林校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职任课教师39人,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的34人,大专毕业的2人,中专毕业的3人。1983年都评幸定了职称,其中讲师9人,教员26人,实习教员4人。在校学生9个班级366人。
1985年,合肥林校占地136亩,校舍建筑面积14816平方米。设有10个实验室和仪器室、标本室、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以及苗圃、树木园等,库藏图书20163册,教学设备价值54.42万元。
1953年12月~1985年7月,合肥林校共为国家培养2420名中等林业技术人才。其中林业专业1409人,造林专业416人,森林经营专业151人,林业机械专业79人,森林保护专业51人,果树专业314人。
二、黄山林业学校
1956年4月创办,校址设在黄山风景区南麓的汤口村,是安徽第二所全日制中等林业学校。当年招收初中毕业生398人,设造林,森林经营两专业,学制3年。1957年,根据皖南林区林产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增设林产化工专业(经营专业2个班和造林专业1个班学生改学化工专业),学制4年。造林专业改为林业专业。1958年,全省兴起“大跃进”热潮后,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勤工俭学和教育革命上,合并课程,减少教学周学财,改教学实习为生产实习,继而变生产实习为生产劳动,先后组织师生员工到歙县特种经济林场、斯干苗圃和黟县余家山林场参加采种、育苗、造林、抚育等劳动,计采种1.3万斤、育苗1358亩,植树17.3万余株,还组织部分师生参加大办钢铁义务劳动,支援农民抢收抢种,参加学校基建、石门水电站建设以及短途运输毛竹等劳动,又结合教学实习,兴办林化厂,试制出10余种化工产品,其中山苍子出油率达4%,猕猴桃出酒率达40%左右。两年勤工俭学收入计13万元。1958~1959年间,招收初中肆业生450人,其中省内200人,上海市民办中学在校生250人,学制为五年一贯制,经过补习2年初中课程后直接转学中专课程。增设木材加工、采伐运输机械、特种经济林、果树等专业,在校生达753人,是该校历史上在校生最多的年份。在此期间,劳动时间过多,学生人数猛增,师资、设备和经费不足,以致教学秩序混乱,违反了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学质量明显下降。1961年,该校在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偏差,修改教学计划,坚持以教学力主的原则,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恢复各种制度,逐渐稳定了教学秩序。缩小了教学规模,撤销木材加工、采伐运输机械、特种经济林、林产化工、果树等专业,保留林业和森工专业。1963年、1964年两届林业、森工毕业生272人,按照当时有关文件的规定,分配工作后定为工人身份,直到80年代初才陆续转为干部。1964年招收新生129人,其中1个班40人定为“社来社去”,1968年毕业后,介绍回乡生产。1965年林业专业招生114人,入学不久,改为“半工半读”,1968年毕业后由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接收为兵团战士。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黄山林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停课闹革命,中断招生。1969年1月,该校下放给歙县管理,改为歙县黄山中学,原有教师或调到普通中学任教,或安排参加农业“学大寨”宣传队,学校所有林业教学试验仪器和图书资料等损失殆尽。
1972年4月下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黄山林校,收回原校舍。1973年招收地方政府推荐入学的工农兵学员119人,学制2年,1974年又招收推荐入学的学员40人。因推荐来的学员文化程度不一,便降低教学要求,当时正值教育上宣扬白卷学生张铁生,推广“朝农经验”,批判“师道尊严”,提倡“工农兵学员”实行“上、管、改”,取消考试和规章制度,造成学校严重混乱,开展教学非常困雄。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整顿教学秩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1977年起,恢复统一招生制度,全面认真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加强学生学籍管理,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探讨林业教育理论,结合生产实习,研究林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1978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根据黄山风景旅游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决定将黄山林校校舍交付黄山管理局使用,从1978年起在屯溪市郊重建黄山林校校舍,1982年元月迁入新校址办学,保留黄山林业学校校名。
1985年,黄山林校有教职员工109人,其中专职任课教师51人;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的33人,大专毕业的13人,中专毕业的5人。1983年,教师都评定了职称,其中讲师9人,教员26人,实习教员16人。在校学生488人。
1985年,黄山林校占地510亩,其中校区210亩,实习苗圃、树木标本园、试验林地300亩,校舍建筑面积16434平方米,房屋造价209.9万元。该校设有物理、化学、土壤、植物生理、树木标本、森林保护、林业机械、造林育种、森林经营等9个实验室,1个综合实验室、1个仪器室,教学仪器设备价值50余万元,图书室、资料室藏书5.8万余册,技术资料330种,价值13万元。
黄山林校于1985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后,至1985年止,共为国家培养中等林业技术人才2239人,其中林业专业1627人,林产化工专业202人,森林工业专业109人,果树专业25人,森林保护专业2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