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初级林业教育
民国17年(1928年),安徽省立第五中等职业学校(校址贵池城内)设初级林科班,学制3年,教授林业浅近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实际从事林业生产。民国21年(1932年)底,各行政督察专员区奉令筹设农林实验学校,进行初级农林教育。据档案资料记载,第六、第十两行政督察专员区于民国23年(1934年),民国25年(1936年)先后设立农林实验学校。民国23年(1934年),省教育厅筹建东流和徽州两所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民国25年(1936年)正式成立。民国24年(1935年),广德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设置林科,民国25年(1936年),贵池县成立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同年,卫立煌私人捐助于合肥大蜀山建立一所蜀山农林职业学校,并接收已停办的肥西中学千亩农田作为校产。以后,这儿所学校因办学经费困难和抗日战争影响,均于民国26年(1937年)底停办。民国27年(1938年),省教育厅准予省立徽州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民国25年成立,民国26年停办)恢复办学,内设农林科,潜山县成立县立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之后,安徽一些地方陆续兴办有林科(农林科)的县立或私立初级农林职业学校有立煌(金寨)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8年成立)、怀宁县私立行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民国29年成立)、六安县私立光禄初级农林职业学校(民国31年成立)、庐江县私立德培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民国32年成立)、贵池县私立梅林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民国35年成立),学制均为3年。徽州、潜山、立煌、怀宁行四所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分别于民国28年(1939年)、民国30年(1941年)、民国36年(1947年)增设高级林科或农林科,改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至民国37年(1948年),全省尚有六安光禄、庐江德培、贵池梅林等3所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在校生701人(含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初级部学生)。民国38年(1949年)初改办普通中学或停办。据现有资料统计,初级林科(农林科)历届毕业生225人。
1958年秋,全省各县林业主管部门和部分人民公社、林场,贯彻执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方针,因陋就简,自筹经费,兴办起半日制初级林园学校96所,1960年,发展到117所,其中市属6所,县属32所、公社属20所、场属59所。在校学生11505人。详见表6—1—1。
安徽省市、县、场、社办林校情况统计表
(1961年1月)
表6—1—1




各初级林园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或相当于高小文化程度的社员和林场、苗圃工人。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身体健康,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能掌握一般林业和果树生产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初级林业技术人才。学制2~3年,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所在县林场、苗圃工作,或回乡参加农业(林业)生产。各学校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时间各占一半。学生入校后的伙食费,主要是通过劳动所得解决。石门山林校(场办初级林校)学生的食宿、理发、看病和教师工资等费用都从劳动收益中支出。
1960年初级林校林业专业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化学、土壤肥料、气象常识、测量、测树、森林植物学、造林学、园林病虫防治学、森林学、林产利用、果树栽培和农林间作、园林规划、林场管理等。初级林校果树专业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园艺植物学、土壤肥料学、简易测量、气象知识、果树栽培学、园林病虫防治学、果品贮藏加工、养蜂学、林业知识以及介绍果树机械、优良果树品种的培育、果粮间作、果园经营管理等。
1961年,安徽各地在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过程中,先后撤销了初级林业学校,从此至1985年,没有再兴办初级林校。
1958年,省林业厅经劳动部门批准,招收高小毕业生370人,分配到厅属林场、园艺场、制材厂、林化厂、汽车队等单位办的技术工人培训班学习。通过6~12个月的培训,使之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林业、森工技术知识的技术工人。培训中,采取边教、边学、边生产的办法,学习与劳动时间各占一半,在生产劳动时,由技术工人现场教授操作技能。在学习期限内分期对学员进行政治和业务方面的考试,学习结束后由林业厅统一分配。1960年,经省委批准建立安徽省林业机械技工学校和安徽省林产化学技工学校各1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2年。安徽省林业机械技工学校,附设在合肥林业机械修配厂。内设车、钳,铸三专业,1960年招收学生153人,1961年在校生129人。安徽省林产化学技工学校,附设在芜湖林产工业联合工厂内,设木材热解、栲胶、胶合板、造纸四专业,1960年招收学生254人。1961年两所技工学校停办,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