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煤气工程
1970年10月,马钢公司制定“四五”发展规划时,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院的科技人员通过计算认为,马钢的煤气产量,除供马钢生产用气外,还可用于发展马鞍山的民用煤气事业。马钢焦化厂每小时生产煤气8万立方米,这种煤气热值高,一氧化碳含量低,适合城市居民使用。当时马鞍山城市总人口约15万人,按每人每天耗气0.45立方米计算,每天则为6.78万立方米,每小时为2800立方米,在马钢焦炉煤气的产量中取出2~3%,足能供应全市居民用气,马鞍山钢铁设计院科技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提出兴办民用煤气的建议。
[一期工程]
1972年底,市革委会决定搞罐装民用煤气。1973年初,通过参观外地民用煤气后,确认焦炉煤气不能充罐,只能用管道输送。1973年3月,市革委会组织力量,完成《马鞍山城市煤气工程建设方案》。方案拟定每小时供气量3000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估算184万元,其中2.8万立方米煤气柜投资80万元。计划采用全市动员,集资兴办。为搞好规划设计,1973年5月,编制成“马鞍山市城市煤气设计任务方案”,将原设计2.8万立方米煤气柜改为5.4万立方米,工程投资180万元改为295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50万元。同年7月,马鞍山市民用煤气建设领导小组和马鞍山市煤气公司筹备组成立。1974年2月,省革委会同意马鞍山市利用马钢焦炉煤气,兴建日供气量7.2万立方米的民用煤气工程,第一批发展用户2.6万户,工程概算为29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解决。同月,市煤气建设领导小组立即着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决定煤气柜的建址选在市郊红旗公社竹园大队西村,征用西村一、二生产队土地27亩,采用北京钢铁设计院5.4万立方米低压湿式螺旋升降煤气柜蓝图,由煤气工程设计组负责图纸变更、基础处理、沉降观测、施工管理等工作,由钢铁设计院负责脱硫干箱、进气管、中压管、调压站、低压管道等施工图设计,并决定由十七冶金建设公司、市建二公司及自来水公司分别承担各项土建施工和安装任务。为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市革委会决定组织全市人民进行煤气工程大会战,并从有关部门抽调20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煤气工程会战指挥部,动员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煤气建设。
一、施工1974年8月1日,气柜基础和管道铺设工程动工。按原设计方案,一期工程任务首先是气化塘西及金家庄地区,由于管道要穿越11条铁轨,排管复杂,施工难度大,决定分两步进行,先集中力量铺设直径600毫米的1.9公里长气柜进气管,以及花山和雨山两区的中压管道,待条件具备时,再铺设塘西及金家庄的管道。进气管的走向,是从民用煤气脱硫车间经三台路口转沿宁芜公路向北进入煤气柜。通往雨山区和花山区的中压管道走向,是从煤气柜到红旗桥分成两路,一路沿红旗路向南通往雨山区,另一路沿湖北路向东通往花山区。管道铺设动员全市各厂矿企事业单位参加,有的单位为兼顾生产与煤气建设,白天生产,夜间参加煤气工程会战。职工家属听说要用上煤气,无不欢欣鼓舞,有的主动向会战工地送开水。参加会战的广大职工,顶烈日、冒酷暑,日夜奋战,开挖主干管沟槽3500余米,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会战指挥部针对地形复杂、沟槽坍塌、管口开裂等情况,及时修改工程设计,调整施工力量,加强技术指导,使主体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经过2年零4个月的艰苦努力,一期主体工程终于1976年11月竣工,具备送气条件。
二、送气投产马鞍山民用煤气一期工程竣工前夕,送气工作即着手进行。1976年10月27日,中共马鞍山市委主持召开煤气工程送气准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气源接头由马钢动力厂负责完成,并保证每小时送气6000立方米,气源压力要求在700毫米水柱以上;马钢动力厂燃气调度与煤气公司输配站之间架设直通电话;成立“马鞍山市输送煤气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换气、机动、保卫、后勤4个组,换气组分脱硫、气柜、阀门调压、表灶4个小组。是年10月30日,参照南京、上海的送气经验,制定了“煤气工程换气方案”,其程序是:第一天,煤气由马钢动力厂直径1420毫米管道接口——脱硫干箱——沿宁芜公路1.9公里长、直径600毫米低压进气管——5.4万立方米煤气柜——加压机房;第二天,由加压机房——6公里长中压管——调压站——用户。11月25日,市煤气公司与马钢动力厂签订“供气协议”,协议商定马钢每小时供应3000立方米煤气,即日供气7.2万立方米。按照换气程序,确定11月28、29日两天实施换气。管道采用分段换气法,气柜采用微压低速换气法。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细致,换气、送气工作一次成功。首批点火用气的单位是矿山研究院和马钢设计院,用户共计832户。11月29日晚,煤气工程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夏云在马钢设计院为首批用户点火。1977年1月19日,《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均报道了“马鞍山市民用煤气竣工送气”的消息。
三、续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送气后,市煤气工程建设指挥部随即撤销,民用煤气设施由市煤气公司接收管理,同时负责续建工程,发展煤气用户。按一期工程规划,逐年延伸花山、雨山两地区煤气管道,增加煤气用户。煤气安装工程由市煤气公司安排设计与施工,马钢、十七冶等大单位由煤气公司审查图纸后自行组织设计和施工。工程资金来源,楼前镀锌管到室内表灶由房产单位自筹解决,铸铁管网和调压站由市财政、马钢、十七冶等单位分别投资。对一些用户多的单位,如矿山研究院、市磁性材料厂、4310厂、基建工程兵部队以及地处江边的港务局、发电厂等单位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煤气事业的发展。1977年3月,市煤气公司在完成雨山七村、九村两个调压站和部分中压管道、表灶安装任务后,转入花山地区。雨山地区的低压管道和灶具安装,由马钢公司负责完成。
1979年7月,金家庄区的民用煤气工程开工。工程预算131万元,其中马钢公司投资70万元,市财政自筹61万元。工程中6.3公里中压管道由市建一公司铺设,12公里低压管道和5座调压站,由市煤气公司负责施工。中压管自煤气柜直径400毫米的预留管头起,沿宁芜公路经马钢耐火材料厂,转向钟村、胜利路、幸福路、联农路,分别铺设至发电厂和港务局。1980年10月,钟村一带部分居民用气。随之,金家庄、杨家山、马鞍山宾馆、发电厂、港务局等地陆续送气。民用煤气一期工程竣工送气后,花山、雨山两区的煤气用户增加很快,到1981年上半年,两地区的气化率达90%以上。
1980年以前,马鞍山的民用煤气,由于净化设施不完善,煤气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每标准立方米煤气含萘量高达400毫克,是国家规定标准含量的8倍,每到冬季,萘形成结晶,堵塞管道,影响正常供气。为消除萘堵,保障正常供气,同年6月,市煤气公司着手建设煤气脱萘塔,年内建成使用,工程造价15.8万元。
1982年底,马鞍山煤气用户超过一期工程原设计供气2.6万户的规模。为严格控制用户数量的增加,市政府决定,在第二气柜未建成前,不再增加新用户。1983年6月,市煤气公司与马钢动力厂签订了“供应煤气的补充协议书”,在原协议每小时供气3000立方米的基础上,每小时再增供1000立方米。经商定每日供气10万立方米,但到年终用气高峰到来时,煤气供应仍然不足。
四、效益马鞍山民用煤气,从1976年11月投产到1982年8月,总售气量为5295.68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焦炉煤气代替2公斤原煤计算,共节煤1059万吨,节省运输汽油16万公升。民用煤气售价每立方米6分钱,用户每月可节省燃料费一元钱,全市每年可节省36万元。据测试,用煤气要比用煤节省三分之二的烧饭时间,每户每天大致可节省烧饭时间两小时,则每户每年可节省700多小时,相当于90个工作日。全市若按3万户用户计算,则全市每年可节省270万个工作日。用上煤气后,大大减轻了城市污染,对改善3~10米的低空呼吸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1976~1982年的6年间,煤气所替代的生活用煤,减少排放三氧化硫1994.6吨,减少黄土用量1.06万吨,减少炉灰量1.12万吨,同时减少了市区民用煤、黄土、炉灰的运送车辆,减轻了噪音等对市区的污染。
[二期工程]
马鞍山民用煤气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后,气柜发挥了储气和调节作用,保证了用户正常用气。1980年上半年,雨山、花山两地区有用户1.8万户,平均每天供气量3~3.5万立方米。1981年4月,市有关部门对城市煤气问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查明现用气柜倾斜128毫米,有效容积减少,实际储量仅有4.8万立方米,最多只能供应2.5万户居民用气。但城市居民中尚有2.4万户未用上煤气,到1985年,用户将增加更多,一个煤气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保证居民用气,改善用气条件,进一步发展马鞍山民用煤气事业,建设第二煤气柜势在必行。
1980年底,市煤气公司着手筹建第二煤气柜。1984年5月,经省主管部门批准,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总概算776万元,建址选在雨山路和马向路交叉口南侧、石棉瓦厂西南角的土包上,形成与第一煤气柜相对置的布局。二期工程由马钢设计院设计,主体工程中的5.4万立方米气柜、加压机房、变配电设施、工艺管道由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施工。资金来源,由国家投资、贷款解决50%,市财政自筹解决50%。气源利用马钢公司焦炉煤气供给,调峰气源由马钢统一调度,供气量为每日4.8万立方米。同年7月23日,马鞍山民用煤气二期工程动工建设,当年底完成50万元工程量。1985年12月19日,二气柜等主体工程竣工。
[一期工程]
1972年底,市革委会决定搞罐装民用煤气。1973年初,通过参观外地民用煤气后,确认焦炉煤气不能充罐,只能用管道输送。1973年3月,市革委会组织力量,完成《马鞍山城市煤气工程建设方案》。方案拟定每小时供气量3000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估算184万元,其中2.8万立方米煤气柜投资80万元。计划采用全市动员,集资兴办。为搞好规划设计,1973年5月,编制成“马鞍山市城市煤气设计任务方案”,将原设计2.8万立方米煤气柜改为5.4万立方米,工程投资180万元改为295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50万元。同年7月,马鞍山市民用煤气建设领导小组和马鞍山市煤气公司筹备组成立。1974年2月,省革委会同意马鞍山市利用马钢焦炉煤气,兴建日供气量7.2万立方米的民用煤气工程,第一批发展用户2.6万户,工程概算为29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解决。同月,市煤气建设领导小组立即着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决定煤气柜的建址选在市郊红旗公社竹园大队西村,征用西村一、二生产队土地27亩,采用北京钢铁设计院5.4万立方米低压湿式螺旋升降煤气柜蓝图,由煤气工程设计组负责图纸变更、基础处理、沉降观测、施工管理等工作,由钢铁设计院负责脱硫干箱、进气管、中压管、调压站、低压管道等施工图设计,并决定由十七冶金建设公司、市建二公司及自来水公司分别承担各项土建施工和安装任务。为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市革委会决定组织全市人民进行煤气工程大会战,并从有关部门抽调20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煤气工程会战指挥部,动员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煤气建设。
一、施工1974年8月1日,气柜基础和管道铺设工程动工。按原设计方案,一期工程任务首先是气化塘西及金家庄地区,由于管道要穿越11条铁轨,排管复杂,施工难度大,决定分两步进行,先集中力量铺设直径600毫米的1.9公里长气柜进气管,以及花山和雨山两区的中压管道,待条件具备时,再铺设塘西及金家庄的管道。进气管的走向,是从民用煤气脱硫车间经三台路口转沿宁芜公路向北进入煤气柜。通往雨山区和花山区的中压管道走向,是从煤气柜到红旗桥分成两路,一路沿红旗路向南通往雨山区,另一路沿湖北路向东通往花山区。管道铺设动员全市各厂矿企事业单位参加,有的单位为兼顾生产与煤气建设,白天生产,夜间参加煤气工程会战。职工家属听说要用上煤气,无不欢欣鼓舞,有的主动向会战工地送开水。参加会战的广大职工,顶烈日、冒酷暑,日夜奋战,开挖主干管沟槽3500余米,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会战指挥部针对地形复杂、沟槽坍塌、管口开裂等情况,及时修改工程设计,调整施工力量,加强技术指导,使主体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经过2年零4个月的艰苦努力,一期主体工程终于1976年11月竣工,具备送气条件。
二、送气投产马鞍山民用煤气一期工程竣工前夕,送气工作即着手进行。1976年10月27日,中共马鞍山市委主持召开煤气工程送气准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气源接头由马钢动力厂负责完成,并保证每小时送气6000立方米,气源压力要求在700毫米水柱以上;马钢动力厂燃气调度与煤气公司输配站之间架设直通电话;成立“马鞍山市输送煤气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换气、机动、保卫、后勤4个组,换气组分脱硫、气柜、阀门调压、表灶4个小组。是年10月30日,参照南京、上海的送气经验,制定了“煤气工程换气方案”,其程序是:第一天,煤气由马钢动力厂直径1420毫米管道接口——脱硫干箱——沿宁芜公路1.9公里长、直径600毫米低压进气管——5.4万立方米煤气柜——加压机房;第二天,由加压机房——6公里长中压管——调压站——用户。11月25日,市煤气公司与马钢动力厂签订“供气协议”,协议商定马钢每小时供应3000立方米煤气,即日供气7.2万立方米。按照换气程序,确定11月28、29日两天实施换气。管道采用分段换气法,气柜采用微压低速换气法。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细致,换气、送气工作一次成功。首批点火用气的单位是矿山研究院和马钢设计院,用户共计832户。11月29日晚,煤气工程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夏云在马钢设计院为首批用户点火。1977年1月19日,《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均报道了“马鞍山市民用煤气竣工送气”的消息。
三、续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送气后,市煤气工程建设指挥部随即撤销,民用煤气设施由市煤气公司接收管理,同时负责续建工程,发展煤气用户。按一期工程规划,逐年延伸花山、雨山两地区煤气管道,增加煤气用户。煤气安装工程由市煤气公司安排设计与施工,马钢、十七冶等大单位由煤气公司审查图纸后自行组织设计和施工。工程资金来源,楼前镀锌管到室内表灶由房产单位自筹解决,铸铁管网和调压站由市财政、马钢、十七冶等单位分别投资。对一些用户多的单位,如矿山研究院、市磁性材料厂、4310厂、基建工程兵部队以及地处江边的港务局、发电厂等单位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煤气事业的发展。1977年3月,市煤气公司在完成雨山七村、九村两个调压站和部分中压管道、表灶安装任务后,转入花山地区。雨山地区的低压管道和灶具安装,由马钢公司负责完成。
1979年7月,金家庄区的民用煤气工程开工。工程预算131万元,其中马钢公司投资70万元,市财政自筹61万元。工程中6.3公里中压管道由市建一公司铺设,12公里低压管道和5座调压站,由市煤气公司负责施工。中压管自煤气柜直径400毫米的预留管头起,沿宁芜公路经马钢耐火材料厂,转向钟村、胜利路、幸福路、联农路,分别铺设至发电厂和港务局。1980年10月,钟村一带部分居民用气。随之,金家庄、杨家山、马鞍山宾馆、发电厂、港务局等地陆续送气。民用煤气一期工程竣工送气后,花山、雨山两区的煤气用户增加很快,到1981年上半年,两地区的气化率达90%以上。
1980年以前,马鞍山的民用煤气,由于净化设施不完善,煤气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每标准立方米煤气含萘量高达400毫克,是国家规定标准含量的8倍,每到冬季,萘形成结晶,堵塞管道,影响正常供气。为消除萘堵,保障正常供气,同年6月,市煤气公司着手建设煤气脱萘塔,年内建成使用,工程造价15.8万元。
1982年底,马鞍山煤气用户超过一期工程原设计供气2.6万户的规模。为严格控制用户数量的增加,市政府决定,在第二气柜未建成前,不再增加新用户。1983年6月,市煤气公司与马钢动力厂签订了“供应煤气的补充协议书”,在原协议每小时供气3000立方米的基础上,每小时再增供1000立方米。经商定每日供气10万立方米,但到年终用气高峰到来时,煤气供应仍然不足。
四、效益马鞍山民用煤气,从1976年11月投产到1982年8月,总售气量为5295.68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焦炉煤气代替2公斤原煤计算,共节煤1059万吨,节省运输汽油16万公升。民用煤气售价每立方米6分钱,用户每月可节省燃料费一元钱,全市每年可节省36万元。据测试,用煤气要比用煤节省三分之二的烧饭时间,每户每天大致可节省烧饭时间两小时,则每户每年可节省700多小时,相当于90个工作日。全市若按3万户用户计算,则全市每年可节省270万个工作日。用上煤气后,大大减轻了城市污染,对改善3~10米的低空呼吸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1976~1982年的6年间,煤气所替代的生活用煤,减少排放三氧化硫1994.6吨,减少黄土用量1.06万吨,减少炉灰量1.12万吨,同时减少了市区民用煤、黄土、炉灰的运送车辆,减轻了噪音等对市区的污染。
[二期工程]
马鞍山民用煤气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后,气柜发挥了储气和调节作用,保证了用户正常用气。1980年上半年,雨山、花山两地区有用户1.8万户,平均每天供气量3~3.5万立方米。1981年4月,市有关部门对城市煤气问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查明现用气柜倾斜128毫米,有效容积减少,实际储量仅有4.8万立方米,最多只能供应2.5万户居民用气。但城市居民中尚有2.4万户未用上煤气,到1985年,用户将增加更多,一个煤气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保证居民用气,改善用气条件,进一步发展马鞍山民用煤气事业,建设第二煤气柜势在必行。
1980年底,市煤气公司着手筹建第二煤气柜。1984年5月,经省主管部门批准,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总概算776万元,建址选在雨山路和马向路交叉口南侧、石棉瓦厂西南角的土包上,形成与第一煤气柜相对置的布局。二期工程由马钢设计院设计,主体工程中的5.4万立方米气柜、加压机房、变配电设施、工艺管道由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施工。资金来源,由国家投资、贷款解决50%,市财政自筹解决50%。气源利用马钢公司焦炉煤气供给,调峰气源由马钢统一调度,供气量为每日4.8万立方米。同年7月23日,马鞍山民用煤气二期工程动工建设,当年底完成50万元工程量。1985年12月19日,二气柜等主体工程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