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选举程序]
马鞍山市的公民选举,每次都由各级党政领导亲自主持,选举大体分为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建立选举机构,市、区、乡、镇成立选举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街道成立选举领导小组,制订选举计划,做好筹备工作。
第二阶段,宣传动员,划分选区。郊区以乡,(社)为范围,以大队或自然村为单位划分选区,每个选区按居民居住情况划分选民小组;市区的机关、学校、部队及企事业单位,由市选举委员会统一划分选区,进行选民资格审查,做好选民的登记、评议和公布工作。
第三阶段,酝酿提出代表候选人。代表的产生,按照《选举法》的规定,先自下而上的酝酿提名,再自上而下地征求意见,经几上几下,反复讨论,民主协商,进行预选,确定代表候选人。
第四阶段,召开选举大会,正式进行选举。选举分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1979年前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后改为差额选举,同时废除举手表决的方法,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选举结束时公布当选的人民代表名单。
[选举机构]
马鞍山建市后的历次选举,均设有选举机构。市、区、乡、镇(社)设选举委员会,街道成立选举领导小组。1979年9月至11月,马鞍山市举行“文革”后的首次普选。市革命委员会成立选举办公室,下设秘书、宣传、选举三个小组,各区、公社、街道相继成立选举委员会和领导小组。1980年10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正式作出《关于设立马鞍山市选举委员会的决定》,委员会由夏云任主任。1984年1月,根据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正的《选举法》和安徽省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安徽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的规定,重新成立市选举委员会,由黄律侯任主任。委员会下设选举办公室,负责全市的选举工作。与此同时,各区、乡、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选举机构。
[选举活动]
马鞍山建市后,至1984年3月,全市性的大规模普选共进行8次。
第一次普选于1956年12月9日开始,至1957年1月5日结束,历时27天,全市3个乡(慈湖、雨山、霍罗)、三个街道(马鞍山、向山、采石)共划分136个选区,参加投票的选民占选民总数的87%。选举产生乡人民代表164名,市人民代表135名,其中妇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4%。
第二次普选于1958年3月8日开始,至4月5日结束,历时27天,全市6个乡(慈湖、雨山、霍罗、冯桥、濮塘、霍里)和3个街道,共划分137个选区,参加投票的选民占选民总数的82.31%,选举产生乡人民代表311名,市人民代表169名。
第三次普选于1959年5月进行,全市按4个区(即马鞍山区、向山区、采石区、郊区)划分选区,除选举产生区人民代表外,选出市人民代表175名。
第四次普选于1960年12月进行,全市仍按第三次普选划分选区,除选举产生区人民代表外,选出市人民代表234名。
第五次普选于1963年3月4日开始,至4月4日结束,历时一个月。全市按4个区、8个公社(慈湖、雨山、霍里、濮塘、霍罗、杜塘、佳山、小黄洲)划分选区,选举产生区、公社人民代表1200名,市人民代表234名。
第六次普选于1965年9月20日先在佳山公社和花山街道进行,10月25日全面展开。全市8个公社、7个街道(即金家庄、江边、花山、雨山、慈湖、采石、向山街道)分别以生产队、居委会为单位划分选区,共分835个选区,选出市人民代表228名。
第七次普选于1979年9月开始,同年11月结束。全市按5个区(即金家庄、花山、雨山、向山、郊区)、8个公社划分选区。选举产生区人民代表1304名,其中金家庄区为450名、花山区336名、雨山区360名、向山区158名。郊区因与市农委合署办公,不作一级政权,未选举区人民代表。在选举区人民代表的同时,还选举产生市人民代表543名。
第八次普选于1984年1月至3月进行,历时2月余。全市按5个区、8个乡(即慈湖、雨山、霍里、濮塘、冯桥、杜塘、佳山、小黄洲乡)划分选区,选举产生区、乡人民代表1576名,其结构组成为:男性1200人,女性376人;汉族1559人,少数民族17人;中共党员959人,非党员617人;工人326人,农民596人,知识分子294人,干部292人,民主人士35人,归侨和侨眷10人,解放军7人,其它16人。在选举区、乡人民代表的同时,选举产生市人民代表253名,其中工人77名,占30.4%;农民24名,占9.5%;干部68名,占26.9%;知识分子48名,占18.9%;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29名,占11.5%;解放军4名,占1.6%;归国华侨3名,占1.2%;少数民族13名,占5.1%;妇女56名,占22.1%;非共产党员98名,占38.7%;中青年(55岁以下)210名,占83%。1984年5月,在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鉴于当涂县已划属马鞍山市领导,根据《安徽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规定,经当涂县及各区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协商讨论,增选市人大代表98名,连同第八次普选,共有市人大代表343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