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文革”前,马鞍山市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统一纳入市人民委员会工作,由市长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计划安排意见,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执行。从1980年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起,每年均由市计划委员会代表市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上年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计划安排草案。市人大会议闭幕后,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情况,或半年或季度审议计划的执行进展和完成情况。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年~1957年,马鞍山在计划执行上,主要根据重工业部有关“分区建设”的战略方针和《马鞍山钢铁厂建设计划》,在3年经济恢复的基础上,从1953年6月起,按计划全面开始高炉改建工程,同年底6座高炉全部建成投产。根据钢铁生产发展的需要,1954年4月,又全面开始了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和开发工作,南山、姑山、桃冲等铁矿相继改建投产。从1954年6月~1957年的3年半时间,总计采矿186.6万吨。与此同时,马鞍山发电厂2台机组复装发电。至1956年初,马鞍山地区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份开始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1957年,国民经济建设全面高涨,为适应钢铁生产大发展的需要,市人民委员会计划统计科成立,负责掌管经济计划工作。是年,国家下达基建投资指标3000万元,年末工业总产值6286万元,全市有工业企业23家,职工1.54万人,财政收入102万元。产品有生铁、铁矿石、硫铁矿、电、纸、大米等9种。“一五”时期,国家总共向马鞍山铁厂投资4169.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3174万元,上交利润1942万元,为投资总额的46.5%。“一五”最后一年,马鞍山铁厂工业总产值达4136万元,平均发展速度为193.2%。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8年~1962年,马鞍山市计划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钢铁工业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为钢铁工业的大发展服务。这期间,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二五”前3年,建成较大项目35个,完成基建投资总额3.3亿元,比1957年增长4.8倍。至1960年,生铁年产量达49万吨,钢17万吨,钢材5万多吨,发电量3亿余千瓦时。地方工业也有较大发展,3年中先后建成玻璃、针织、造纸、皮革、制鞋、酿酒、食品加工等40多个企业,产品品种由115种增加到642种,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比1957年增长4倍多。在此期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泛滥,特别是1958年的“全民大办钢铁”,造成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城市人口急剧增加,1960年达24.1万人,比1957年的8.38万人增加近两倍,给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961年1月,马鞍山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就3年“大跃进”期间的经济计划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检查。遵照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市国民经济开始进入调整时期。当年基建项目由29项减到14项,到10月底,精简职工4.2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4.09万人。1962年关、停、并、转26个工业企业,工业内部比例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全市重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61年的95.37%下降为90.87%,轻工业产值比重由4.63%上升到9.13%。经过一系列调整、压缩工作,1963年全市经济计划工作开始出现转机,工业总产值完成1.05亿元,超计划8.8%;粮食产量达到5122.6万斤,比年计划增长48.3%。至1965年,全市经济迅速回升,工业总产值完成2.75亿元,比上年增长69.54%;粮食总产6575万斤,比上年增长16.94%。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1966年~1975年,由于“文革”的干扰,全市计划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计划管理机构陷于瘫痪,年度计划编制被迫停止,企业生产秩序混乱,生产事故不断发生,生产出现大幅度下降局面。当年全市仅完成工业总产值1.53亿元,比上年下降57.9%。1967~1969年,马钢公司3年累计上交利润仅为1965年的68%。1968年计划工作由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综合计划小组负责后,虽也提出过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按时安排年度、季度计划,但因极左思潮的影响,生产建设很不稳定,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上。1971~1972年,在加强战备,支援农业,加速发展全市“小而全”的独立工业体系的思想指导下,生产建设有所发展。1972年,全市主要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工业总产值完成5.7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实现利润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地方工业中的39个全民所有制厂矿企业,有24个增加盈利,4个转亏为盈。郊区农村经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农业总产值2808万元,比上年增长11.91%。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冲击,全市经济工作再度陷于混乱。全市工业总产值只完成4.88亿元,比上年下降21.5%;财政收入仅完成1.09亿元,比上年减少42.9%。1975年市计划委员会恢复后,经过狠抓企业整顿,加强计划管理,生产建设渐有好转,但终未能扭转当时已形成的倒退形势。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1976年~1980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经过恢复整顿,全市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计划工作通过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轨。根据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大力调整经济的同时,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经营、生产、技术、分配等领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经济工作逐步从偏重产值转到注重经济效益;从偏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到重视内涵扩大再生产;从粗放管理转到集约管理,从单纯生产型转到生产经营型。经济计划工作开始真正稳步协调发展。至1980年,全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得到明显调整和改善。当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9.11亿元,比1979年增长1.43%。其中重工业产值完成8.08亿元,比1979年下降2.48%;轻工业产值完成1.03亿元,比1979年增长38.31%;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2.85%。1976~1980年的5年中,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187个,新增固定资产3.72亿元,完成较大基建项目39个,新增职工2.85万人,为“六五”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1981~1985年,按照《马鞍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六五”期间的基本任务,全市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简政放权,搞活企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改组与联合,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工作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以促使全市的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六五”期间确定的各项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都提前或超额完成。5年中,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累计达到61.4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0.29%,比“五五”计划期间增长50.4%;财政收入累计达到16.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7.7%,比“五五”计划期间增长78.04%;城市建设维护费累计达5619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5.94%,比“五五”计划期间提高36.5%。5年中,城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市共安排城市劳动力3.42万人,比“五五”期间增长20.94%;新建职工住宅97.67万平方米,人均新增居住面积3.76平方米;全市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80年的800元提高到1112元,增长38%;郊区农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125元提高到500元,增长3倍。1985年是“六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29亿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1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农业总产值完成0.3亿元,比上年增长0.2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97个,完成投资额2.2亿元。一些重点工程进展很快:马和汽车轮渡顺利通航,城市民用煤气第二气柜竣工送气,小黄洲过江电缆接通送电,跨年度的凹山选磷、纺织公司、新建22中学等工程都达到了计划进度的要求。
附表10—1马鞍山市各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平均递增速度表单位:±%

[第七个五年计划前期]
从1986年起,开始进入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按照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前2年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较好地完成了《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198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5%;198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8.96亿元,又比上年增长9.91%。“七五”前2年较好地完成了确定的各项目标,但也存在着宏观控制不严、资金不足、能源吃紧、交通紧张、原材料短缺等问题。
附表10—2马鞍山市几个主要年份社会经济指标简表

附表10—31980~1987年马鞍山市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完成情况表单位:万元
下一篇:第三节 统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