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炼钢试验工程开始于1956年底,采用转炉双联法提钒炼钢综合利用工艺进行试验,1957年9月29日试验获得成功。同年10月,转炉吹炼出第一炉合格钢水,由此开始了马鞍山的炼钢生产。1958年,转炉提钒炼钢逐步转入正常生产。同年二季度,马鞍山铁厂成立转炉生产车间,在进行提钒炼钢试验的同时,马鞍山铁厂开始电炉炼钢的准备工作。1958年3月9日1时30分,第一炉电炉钢试炼成功,并用这炉钢水浇铸7个直径500毫米的小车轮。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后,炼钢生产发展很快。1960年钢产量由1958年的2188吨,增长到17.36万吨。1963年10月31日,第一炼钢厂冶炼出第一炉平炉钢,标志着马钢炼钢生产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1966年,钢产量达35.31万吨,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倍以上。1980年,钢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8.89万吨。1987年钢产量达177.29万吨,为马钢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平炉钢40.37万吨,转炉钢129.33万吨,电炉钢7.59万吨,优质钢比达31.24%。马钢钢产量在1978年以后增长迅速,1978~1987年的10年间,钢产量为1328.16万吨,占历年全部钢产量的70.1%,为前20年钢产量的2.34倍。1958~1987的30年内,马钢共生产钢1894.73万吨,其中平炉钢682.19万吨,转炉钢1112.03万吨,电炉钢100.51万吨。
至1987年底,马钢公司已有3个炼钢厂,主要的炼钢设备有185吨平炉2座,转炉7座(其中50吨转炉3座,20吨转炉3座,8吨转炉1座),5吨电炉3座。此外,马钢机修厂有5吨电炉1座,1.5吨电炉1座;二机修厂有1.5吨电炉1座;南山铁矿有0.5吨电炉1座。另有四机四流、三机三流连铸机各1台,年生产能力为214万吨,其中平炉钢60万吨,转炉钢147万吨,电炉钢7万吨。钢的品种共189个,主要有普炭钢24种、低合金钢11种、炭素结构钢25种、合金结构钢21种、合金工具钢3种,还有弹簧钢、滚珠轴承钢、不锈钢等。1987年完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平炉:钢锭合格率98.51%,金属料消耗1118公斤/吨,日历利用系数8.57吨/平方米·昼夜,日历作业率53.26%,优质钢比56.73%。转炉:钢锭合格率99.28%,金属料消耗1188公斤/吨,日历利用系数20.44吨/公称吨·昼夜,日历作业率40.63%,优质钢比11.80%。电炉:钢锭合格率99.26%,金属料消耗1074公斤/吨,冶炼电耗596千瓦时/吨,日历利用系数12.55吨/百万伏安·昼夜,日历作业率58.91%,合金钢比13.72%。(附表12—3)。
80年代以来,马钢炼钢生产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1986年2月20日,我国第一台双流水平连铸机在马鞍山诞生并通过鉴定。这一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在马钢和兄弟单位协作下,用两年多的时间攻关完成。设计能力年产80毫米圆坯5万吨,平均拉铸速度为每分钟2.3米,连续拉铸最长时间8小时37分,最多连续生产钢坯8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台水平连铸机与世界广为采用的弧型立式连铸机相比,具有占地少、投资省、建设快等优点。与老式铸锭工艺相比,钢的成材率提高15%左右。它的诞生对我国中小炼钢厂,特别是特殊钢厂和无缝钢管厂的技术改造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1983年起,马钢公司还与华东治金学院和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在9吨转炉上试验顶底氧气复吹炼钢技术,经过两年多时间科技攻关和23个炉役的试生产表明,这项新工艺具有吹炼平稳,吹损少,热效率高的特点,吨钢综合成本下降3.09元,还成功地用钒渣直接合金化试炼06VTI工业搪瓷钢,填补了我国钢种上的一个空白。与此同时,又对50吨转炉采用中磷生铁冶炼新工艺,经过18个炉役试生产,成功地解决了顶底复吹转炉用中磷铁水冶炼中、高碳钢的关键技术,获得化渣快,促进前期脱磷的良好效果。与顶吹钢工艺相比,复吹钢每吨成本降低2.4~3.1元。马钢转炉顶底复吹炼钢技术是我国转炉炼钢技术的又一进步。(附表12—4)
附表12—3马钢炼钢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历史最高水平一览表

附表12—41987年马钢炼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重点钢铁联合企业比较表

[马钢第一炼钢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位于雨山区,东靠宁芜公路,西连马钢第三炼钢厂,北接马钢机修厂,南邻马钢中板厂和初轧厂,全厂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
第一炼钢厂原属车轮轮箍厂的平炉车间,1963年5月正式建厂。同年10月31日13时,炼出第一炉平炉钢水。到1987年,一钢厂有炼钢、铸锭、整模、原料、整锭、筑炉、除尘、机修8个生产车间(队)和20个科室。职工1558人,其中工人1109人,技术人员75人。技术人员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9人,助理工程师37人,会计师1人。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9人,中专、高中270人。此外,该厂还主办有集体企业——江东钢窗厂,有集体职工567人。
该厂产品共43个钢种,主要有车轮轮箍钢、普通碳素钢、优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轻轨钢、船板钢等;钢锭有圆锭、扁锭、方锭;副产品有水淬钢渣。1987年,钢产量40.37万吨。自1963年投产以来,到1987年共生产钢682.19万吨,其中1978~1987年的10年间,生产钢395.09万吨,占25年钢总产量的57.92%。年产钢最高年份是1979年,达45.04万吨;最低年份是1967年,仅5.4万吨。钢产量增长幅度最高是1969~1970年和1976~1977年,年增长量均在10万吨以上,年增长率分别为73.72%和51.67%。但长期以来,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万吨左右,远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的规模。建厂25年累计创工业总产值约20.6亿元,其中1987年产值1.32亿元,内部利润为负915万元。主要设备有:双枪顶吹氧固定式碱性185吨平炉2座,炉底面积分别为63平方米、66平方米。600吨混铁炉1座,动力机械总数491台,电机437台、9520千瓦。固定资产原值5534万元,生产设备总重量约4633.85吨。2座平炉在1986年全国平炉工序晋等竞赛中列为一等炉。全厂设备完好率97.76%,设备可开动率99.74%,设备计划检修兑现率100%,为马钢公司设备管理先进单位。
“文革”期间,由于企业管理混乱,钢锭质量得不到保证,1969年废品钢达到万吨,占全年钢产量的7%。1978年后,通过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企业面貌显著改善。炼钢车间QC小组是全国钢铁系统优秀QC小组,曾发表《开展TQC,炉龄争全国第一》论文,在全国钢铁系统QC小组成果发布会上获“攻关型优秀成果奖”。一钢厂执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共12个,其中包括国外先进标准2个,国家标准5个,部颁标准1个,内控标准2个,技术协议标准2个。1987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每小时钢产量43.19吨,钢锭合格率98.51%,日历利用系数8.57吨/平方米·昼夜,炉均冶时4时20分,钢铁料消耗1100公斤/吨,炉龄寿命445炉/次,优质钢比56.73%,日历作业率53.26%。该厂在企业管理中坚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获得多项成果。1986年平炉105吨钢包整体浇注内衬,通过冶金部鉴定,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平炉钢渣水淬工艺及富集钒工艺,获冶金部技术进步奖;水淬钢渣获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发的环保科研证书。1975年和1976年,一钢厂平炉扩容改造、采用双枪吹氧新工艺后,钢的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平炉吹氧形成的大量黄褐色烟尘排入空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1980年3月开始安装蒸汽引射湿法除尘装置,后又增建2台余热锅炉,到1984年末除尘设备总投资已达669万元。
[马钢第二炼钢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位于金家庄区杨家山附近,东邻马钢二铁厂和铁合金厂,西与东风村、幸福村毗连,南与幸福路相接,北靠马钢第二轧钢厂,全厂占地面积33.74万平方米。
第二炼钢厂于1959年3月7日从马钢二厂划出正式成立。其后一度更名为马钢公司钢铁厂。1958年7月,兴建9座3吨侧吹转炉的一期工程全面动工。1959年7月20日第一座转炉率先出钢。到当年10月,9座转炉全部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约7万吨钢。1960年产钢6.64万吨。1960年1月,开始二期工程建设,至年底,建成焦油白云石砖车间和8吨转炉车间。由于“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的影响,二钢厂在建设中曾出现片面追求速度,忽视质量的偏差,厂房和设备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1961年6月起,各车间相继停产或半停产,转炉陆续报废。到1966年2月,9座3吨转炉全部拆除,重新建设转炉和电炉。到1987年底,第二炼钢厂共有转炉、电炉、焙烧、机修4个生产车间和19个科室。全厂职工2630人,其中生产工人1986人,技术人员120人。生产工人中4级以上的人数占工人总数的73%。文化程度大专75人,占3.4%;中专65人,占3%;高中462人,占21.2%。此外,该厂还主办有集体企业——江东高频焊接管厂,有集体职工910人。
第二炼钢厂的主要产品有转炉钢、电炉钢、钒渣、冶金白云石和焦油白云石炉衬砖5种。转炉钢和电炉钢锭供给马钢第二轧钢厂、第三轧钢厂、车轮轮箍厂、中板厂作原料轧材。钒渣供给马钢铁合金厂、上海第二冶炼厂提炼纯五氧化二钒。锻烧白云石耐火材料供给马钢各钢厂、机修厂砌筑炉衬和补炉使用。从投产以来,已生产普质碳素钢、低合金钢、合金工具钢、合金结构钢、不锈钢、特殊钢等140多个品种。1986年,供轧制军工环形件的“511”、“50Mn”、“451”3个电炉钢种被评为部优产品。1987年,生产钢31.51万吨,其中转炉钢25.28万吨,电炉钢6.23万吨,还生产焦油白云石砖1.7万吨,焦油镁砂砖2155吨,镁碳砖989吨,焙烧白云石3.02万吨,钒渣9040吨。年工业总产值11296.05万元,内部利润负1180.2万元。1965~1987年,共生产转炉钢467.44万吨,其中1978~1987年的10年间,转炉钢产量达270.43万吨,占全部转炉钢产量的57.85%。1966~1987年,共生产电炉钢79.96万吨,其中1978~1987年的10年间,电炉钢产量为45.15万吨,占全部电炉钢产量的56.47%。
第二炼钢厂主要生产设备有:20吨纯氧顶吹转炉3座,12吨侧吹转炉1座,5吨电炉3座,连续铸坯机2台,其中R5250连铸机1台,水平连铸机1台,55立方米竖窑2座。1986年12月,第二炼钢厂转炉增钒改造工程开始施工,整个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兴建2座20吨、顶底复合吹炼钢转炉、1座20吨氧氮复合吹钒转炉。第二期兴建1座20吨转炉和1座20吨吹钒转炉。一期增钒改造工程建成后,使该厂的转炉钢年生产能力由25万吨增加到50万吨,钒渣年生产能力增加到2~2.5万吨。1987年12月31日,改建后的20吨1号转炉顺利出钢。1座吹钒20吨转炉,于1988年一季度未竣工。
1980年以后,第二炼钢厂大力开展新产品和新钢种试炼,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推行新工艺和新技术、产品系列标准化以及能源和计量管理等。1981~1984年,完成重大革新项目12项。1986年,实现科研、技术革新项目15项,其中电炉水平连铸是“六五”国家科研攻关项目。1987年,新开发13个新钢种,7种锭型,中磷半钢转炉复吹工艺研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3等奖。该厂共执行9个国家标准,8个部颁标准,14个企业标准,9个公司规定,21个技术协议,6个组织生产、考核和交货的内控标准,以及厂内组织生产的25个内控标准和1个生产、考核、交货的厂内控标准,全厂质量管理网络初步形成。1987年,在保持50Mn、451、511三个轧环件部优钢种外,35SiMn、50SiMn、BY1—4又获省优产品称号。与此同时,能源消耗逐年下降。转炉钢工序能耗由1985年的41.4公斤标煤/吨降为1987年的39.15公斤标煤/吨。电炉钢工序能耗由1985年的315.4公斤标煤/吨降为1987年的299.55公斤标煤/吨。1987年第二炼钢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转炉钢:每炉产量11吨,钢锭合格率99.02%,炉龄311炉/役,冶炼时间24分/炉,铁耗1194公斤/吨钢,日历利用系数30.98吨/公称吨·昼夜,日历作业率37.15%;电炉钢:每炉产量15吨,钢锭合格率99.26%,冶炼电耗5694千瓦时/吨钢,冶炼时间3时51分/炉,日历利用系数12.55吨/百万伏安·昼夜,日历作业率58.91%;钒渣:每炉产量713吨,吹炼合格率99.67%,炉龄608炉/役,吹炼时间21分,日历利用系数3.10吨/公称吨·昼夜,日历作业率52.57%,五氧化二钒含量15.51%。
[马钢第三炼钢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三炼钢厂位于西山脚下,东邻马钢第一炼钢厂,南北紧接马钢初轧厂和焦化厂,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
第三炼钢厂正式成立于1978年,从筹建到投产历时10年。早在1970年,马鞍山市和安徽省先后作出扩大马钢炼钢规模的决定。由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提出兴建3座50吨氧气顶吹转炉的具体方案。1971年8月,冶金部批准马钢新建50吨转炉的总体规划。1972年2月19日,50吨转炉筹备组改名为第三炼钢厂筹备组。4月,一期工程开始施工。1975年5月,因国家压缩基建规模,第三炼钢厂工程被迫缓建。1978年,第三炼钢厂续建工程被列入全国重点建设项目。3月初,该厂转炉工程复工。同年4月8日,正式成立马钢第三炼钢厂。1979年11月20日,3号转炉建成,12月15日出钢。1980年1月27日和1982年2月24日,2号、1号转炉相继建成投产。至1987年底,第三炼钢厂共设炼钢、模铸、连铸、整脱模、石灰、净化、机修7个生产车间和22个科室。全厂职工总数2204人,其中生产工人1828人,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196人,管理人员92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会计师、统计师、经济师、助理会计师各1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6人,助理工程师32人。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23人,占职工总数5.58%;中专和中技295人,占13.38%;高中496人,占22.5%;初中及初中以下1290人,占58.54%。此外,该厂还主办有集体企业——江东第三综合厂,有集体职工492人。
第三炼钢厂投产初期,只冶炼普通低碳钢和沸腾钢。1981年试产低合金钢、船用钢。从1983年开始,低合金钢产量已占钢产量15%,同时还生产中高碳钢种,包括45号优质钢,55Q轻轨钢。到1986年,产品品种达23个,4种规格,主要品种有BY2~BY4、20MnSi、16Mn、55Q、45号、A3等钢种,并生产冶金石灰。1987年共产钢104.05万吨,其中镇静钢61.50万吨,镇静钢比59.11%;低合金钢21.99万吨,低合金钢比21.13%;优质钢15.26万吨,优质钢比14.67%;连铸坯产量10.54万吨,冶金石灰11.01万吨。自1979年底投产到1987年,共生产钢607.43万吨。1987年首次突破100万吨。投产初期的1980年亏损497万元,1981年开始扭亏转盈,当年盈利311万元。1984年,实现内部利润1610万元,完成公司下达的流动资金指标438万元。1980~1984年的5年内,累计上交内部利润4448万元。1987年,工业产值3.29亿元,内部利润负883.99万元。
主要设备有:50吨转炉3座,年产钢设计能力120万吨,R5.25米四机四流弧型小方坯连铸机1套,600吨混铁炉2座,250立方米石灰竖窑3座,175吨脱锭吊车1台,125吨吊车2台,100吨吊车5台以及带液力偶合器的800千瓦转炉除尘风机3台等。固定资产原值7876万元,全厂生产设备总重量约6732吨,装机总容量约1.45万千瓦。
“六五”期间,第三炼钢厂大力开展基础管理工作,进行企业整顿,制定并落实各级岗位经济责任制,钢锭合格率提高到99.26%,与初轧厂联合创优的55Q钢坯获冶金部优质产品。产品结构从投产初期只生产普碳沸腾钢和普碳镇静钢,增加到生产船用钢、轻轨钢等优质钢。炼钢物料消耗逐步降低。五年间共实现技术改进项目264项,创造经济价值300多万元。1987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钢锭合格率99.33%,钢铁料消耗1161公斤/吨钢,炉龄782炉,转炉利用系数19.10吨/吨·日,设备完好率98.40%,工序能耗45.5公斤标煤/吨,千人负伤率0.23‰。是年,根据冶金部颁发的转炉钢晋等考核标准,第三炼钢厂转炉达到二等炉标准,石灰竖窑达到二等窑标准。
上一篇:第二节 炼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