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设计项目
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钢公司设计研究院、马钢公司矿山设计研究所、市建筑设计院等4家全市骨干建筑设计院(所)建立以后,为全市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特别是马钢的生产设计了许多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其中获得部、省以上优秀设计奖的有9项。
[马钢东山铁矿选矿厂湿式自磨机设计]
该项目为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70年8月~1971年1月,投产时间为1973年1月。投产后,湿式自磨机的台时生产能力己超过设计能力,平均台时产量为70~72吨,妥善解决了泥矿在输送、贮存、破碎等环节中的矿石堵塞问题,减少尘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用湿式自磨流程代替老三段破碎,简化了工艺流程,较常规破碎——洗矿流程仅设备费一项便节省19万元。
湿式自磨工艺在东山选矿厂采用后,减少了中、细碎和洗矿等生产环节,克服了矿石含泥多、粘性大而引起流程不畅这一重大问题。与常规流程比较,投资省,经营费用低,减轻了工人捅矿等繁重的体力劳动。1981年3月,被冶金部评为70年代优秀设计项目。
[马钢第一烧结厂石灰回转窑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75年4月~1977年8月,投产时间为1982年3月。马钢一烧活性石灰回转窑车间是我国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的第一座活性石灰回转窑车间。投产后,运行正常,经济效益显著,烧结使用活性石灰后,提高烧结矿产量15%以上。炼钢使用活性石灰后,炼钢石灰减少30公斤/吨钢,渣量减少1.5~2%,炼钢成本降低7.6~10元/吨钢。
该工程是在马钢第一烧结厂1974年试验总结的基础上开展的设计。工程投产初期就显示了产品质量优等的特点,生产日趋正常,已取得石灰活性度高、粒度均匀、含粉率少、成本低、能耗少的可喜成果。石灰用于烧结,提高烧结产量15~20%,用于炼钢降低吨钢成本7.63元。1984年在马鞍山市科技表彰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授予该工程设计组先进集体称号。1984年7月,被冶金部评为优秀设计项目。1985年1月,被全国优秀设计评选委员会评选为国家级优秀设计奖,并获得金质奖。
[马钢第二烧结厂3号烧结机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马钢公司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75年4月~1975年7月,投产时间为1977年7月。设计内容:包括11项主体建筑(如烧结室、配料室、风机房、成品筛分室等),10个皮带转运站,23条皮带通廊,44条皮带运输机,100米、40米高烟囱各1个,高压配电室1座,电磁站9个,以及机修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通风除尘系统、燃气、动力、仪表热工系统、生活设施、行政设施系统等共80多项设计。工程设备总重0.23万吨(不包括金属结构在内),厂内外给排水管道1.1万余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占地5.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00万元。设计特点:1、充分利用旧有原料系统,节省投资1000万元。2、基本做到“三同时”,机头、机尾除尘达到国家标准。3、采用铺底料新工艺,使烧结生产效率提高10%左右,成品烧得透,强度高、含粉率少。4、采用大烟道水封,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减少漏风损失,便于操作,节省设备。5、采用混合料中加生石灰及二次混合时加热和风送石灰的技术。6、综合效果好,指标先进。7、工程概算1678万元,决算1621万元,概算控制了决算。经济效益:1、采用铺底料新工艺,使烧结机生产效率提高10%左右,烧结矿强度高,粉矿率低。2、采用大烟道水封,节省了7台设备,减少了漏风损失,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3、采用混合料中加生石灰及二次混合加热和风送石灰的新技术,提高了烧结矿的碱度,降低了能耗。3号烧结机投产后,使马钢的高炉入炉熟料比达到92%以上,年产生铁由120~130万吨提高到160万吨以上,高炉利用系数由1.405吨/立方米·日,综合焦比从721公斤/吨降至551公斤/吨。烧结机利用系数最高可达1.34吨/平方米·时,台时产量为100.6吨,作业率为85.44%,电耗为33千瓦时/吨,成品合格率为95.5%,碱度为1.60。这些指标都达到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每吨烧结矿成本降低1.05~1.91元,每年获利润600万元,年经济效益增加57.5万元。该项目于1981年获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奖。
[马钢第二炼铁厂2号高炉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马钢公司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81年7月~1981年11月,投产时间为1981年12月10日。设计内容:利用中型高炉热风炉排烟温度,将生产生铁排出的热量进行回收,用以提高高炉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尚无先例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回收烟道废气余热来预热助燃空气的设想,并确定了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做为回收设备。设计中选用了1台直径2.5回转式空气预热器,1台Y4—73—11型NO14D引风机。利用现有设施总图位置的空隙并将预热布置在地面之上,在1号、2号高炉的热风炉烟道之间装1个转动闸阀,增设1条旁通烟道和分流烟道,并将助燃风机由单炉单机改为1台风机供应3座热风炉,设置助燃风机房集中送风。此外,还设计有排烟温度自动控制装置,该装置对引风机调节阀及烟道动转闸阀进行控制,使引风机的出口烟温不高于250℃,对预热器和引风机起保护作用。经生产实践证明,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合理,生产管理方便。投产后很快达到和超过设计指标。据1983年5月2日至8日实测,助燃空气预热温度平均为292.2℃,超过设计指标33.3%,预热器效率和温度效率分别为97.1%和88.6%。由于助燃空气温度的提高,在热风炉所用的燃料(高炉煤气)热值基本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高炉送风温度由原来的1035℃提高到1102℃(提高67℃),高炉焦比降低14.33公斤/吨铁。按该高炉年产生铁20.5万吨计算,全年节约焦炭2940吨,价值27.9万元,节约煤气热能733×106大卡/年,价值4581元。扣除运转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等,年节约金额24.5万元。项目总投资为22.8万元,不到一年即收回全部投资。该项目1984年获得安徽省1981~1984年优秀设计奖。
[马钢南山铁矿凹山选厂第九、第十系列工程设计]
该项目由马钢矿山设计研究所设计,设计时间为1982年11月~1983年4月,投产时间为1984年7月。设计主要采用阶段磨选新工艺,设计投资568.49万元,竣工决算515万元。主体设备全部采用库存设备,节省投资50万元。工程设计新增处理能力100万吨/年,投产后年增产精矿36.67万吨,精矿品位提高1%,年节电216万千瓦时,粗矿年利润1641.34万元。该项目1986年获安徽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马钢南山铁矿凹山尾矿库董耳山坝初期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马钢矿山设计研究所设计,设计时间为1984年12月~1985年5月,投产时间为1985年6月。项目设计投资180万元,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将粉细砂软地基加固成复合地基,达到[R]>21吨/平方米和无砂砼板标准,确保坝体排渗功能。振冲加固和无砂砼板封盖反滤层两项新技术,在全国冶金系统系首次应用。工程设计坝为堆石透水坝,坝长233米,高5米,振冲碎石桩1400余根,进尺1.1万米,填料1.79万吨,块石和滤料用量为2.23万吨。该项工程投产使用后,扩大凹山尾矿库容3070万立方米,比坝轴线外移建坝节约投资150万元以上。1986年获安徽省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马鞍山微波站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市建筑设计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83年11月~1984年5月,投产时间为1984年9月。合肥—马鞍山—芜湖微波工程是安徽省第二条省内微波干线,它对解决芜湖、马鞍山、宣城等地、市、县电视转播和缓和皖南通信的紧张状况起着重大作用。该工程选在地形复杂、面积很小的雨山东侧靠近山峰边坡的灌木丛地,平整为台阶式施工场地后,上设主机房。为满足天线高度和解决台阶式场地落差大、施工困难的矛盾,又因地制宜在海拔78.0米(黄海高程)高度结合主体框架布置,设计了1个八角形平台,向空间争取了有效面积。除主机房设在山顶外,又在山脚下小丘上设计有办公楼、宿舍楼、油机房、水泵房等辅助用房,与一条支干道相接,直通城市干道湖南路,靠近城市商业服务设施,有利生产管理和方便职工生活。对通往主机房与山脚下辅助用房之间的登山道路,本着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顺山势,穿林间,形成一条S形登坡小道。并利用山石围在台阶两旁,将大块风化石作休息平台,与雨山的自然景色融成一体,别有山野的自然情趣。
该项目投产后,用户反映良好。它造型别致,与环境比较协调,具有虚实对比、变化丰富、远观似塔、近看非塔的特点,工艺先进,投资节省。曾获安徽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雨山湖饭店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市建筑设计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77年12月~1980年6月,建成时间为1982年。该工程位于湖南路中段,主楼并10层,总高度为38.25米,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其中主楼8075平方米,副楼2517平方米。内设电梯和步行楼梯,4个餐厅。正门与雨山湖公园南大门相对,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登楼俯瞰,雨山湖风光尽收眼底。
设计总用地近2万平方米,普通客房共105间,按50%住3人计算为156床,50%住4人计算为212床,双开间7套84床,共452床,占总床位数85%;单间带浴厕共33套计66床,双套间带浴厕间共9套计18床,共84床,占总床位数15%。旅馆总床位数为536床,每床占21.63平方米,平均每床占地面积36平方米。餐厅面积810平方米,厨房面积482平方米,主楼东西长167米,南北宽124米,基地由东向西、由南往北呈1%斜坡。10层主楼离建筑红线46米,进门二层副楼紧靠主楼西北两侧。厨房及餐厅安排于主楼之西侧与主楼庭院相隔,既减少了设沉降缝,又防止厨房烟气侵入客房。下风带西南角为服务后勤区,布置锅炉房、洗衣室、淋浴室、杂物库,以及修理供应等部门,远离主楼,减少干扰,防止锅炉烟灰倒风而影响客房区。主楼东端布置无烟气之配电房和用品仓库,车库建于东端,总体设两个入口,旅客及服务人员由主入口进出。进门部位的围墙与大门后退5米,围墙与大门要求低、空、轻,使围墙内外空间高融通透,连成一片。主楼西侧设服务供应出入口,有利于主要入口的安静、清洁、文明,避免门前交通混杂。
该工程建成投产后,经几年的实践证明,设计精良,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比例适宜,质量优良,给人以气宇轩昂、宏伟壮观的感觉。1982年获安徽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园林处综合楼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市建筑设计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82年4月~11月,建成时间为1984年9月。该工程附设有对外营业的盆景和花卉门市部、展览厅及各种辅助用房,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建筑面积共计1050平方米。建于湖南路北侧,西接雨山湖公园南大门,北邻公园石山、东靠离休老干部住宅群,南面与雨山湖饭店遥相呼应,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工程建筑采取了分散布局,以一、二层为主,建筑之间以廓、花墙连接,利用园林建筑传统的布局手法,反映抽折多变、造景丰富的特点。为创造山水意境,在内院开池、堆山,楼梯横跨水面。花卉盆景门市部院内设花架、鱼池、门洞、漏窗,使小庭院和主庭院的景色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建筑色调以奶白色和金黄色为主,檐口和局部外墙面贴上金黄色砖和大理石碎片。
该项目投产后,反映良好。建筑内外的窗、门、砖贴饰布,庭院卵石铺路,接待厅的小喷泉,展览厅的玻璃面吊顶,雨篷的采光天井和鱼池的采光天窗等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美感“信号”,给人以环境幽雅、风格统一的建筑感。该项目获1985年度安徽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马钢东山铁矿选矿厂湿式自磨机设计]
该项目为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70年8月~1971年1月,投产时间为1973年1月。投产后,湿式自磨机的台时生产能力己超过设计能力,平均台时产量为70~72吨,妥善解决了泥矿在输送、贮存、破碎等环节中的矿石堵塞问题,减少尘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用湿式自磨流程代替老三段破碎,简化了工艺流程,较常规破碎——洗矿流程仅设备费一项便节省19万元。
湿式自磨工艺在东山选矿厂采用后,减少了中、细碎和洗矿等生产环节,克服了矿石含泥多、粘性大而引起流程不畅这一重大问题。与常规流程比较,投资省,经营费用低,减轻了工人捅矿等繁重的体力劳动。1981年3月,被冶金部评为70年代优秀设计项目。
[马钢第一烧结厂石灰回转窑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75年4月~1977年8月,投产时间为1982年3月。马钢一烧活性石灰回转窑车间是我国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的第一座活性石灰回转窑车间。投产后,运行正常,经济效益显著,烧结使用活性石灰后,提高烧结矿产量15%以上。炼钢使用活性石灰后,炼钢石灰减少30公斤/吨钢,渣量减少1.5~2%,炼钢成本降低7.6~10元/吨钢。
该工程是在马钢第一烧结厂1974年试验总结的基础上开展的设计。工程投产初期就显示了产品质量优等的特点,生产日趋正常,已取得石灰活性度高、粒度均匀、含粉率少、成本低、能耗少的可喜成果。石灰用于烧结,提高烧结产量15~20%,用于炼钢降低吨钢成本7.63元。1984年在马鞍山市科技表彰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授予该工程设计组先进集体称号。1984年7月,被冶金部评为优秀设计项目。1985年1月,被全国优秀设计评选委员会评选为国家级优秀设计奖,并获得金质奖。
[马钢第二烧结厂3号烧结机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马钢公司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75年4月~1975年7月,投产时间为1977年7月。设计内容:包括11项主体建筑(如烧结室、配料室、风机房、成品筛分室等),10个皮带转运站,23条皮带通廊,44条皮带运输机,100米、40米高烟囱各1个,高压配电室1座,电磁站9个,以及机修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通风除尘系统、燃气、动力、仪表热工系统、生活设施、行政设施系统等共80多项设计。工程设备总重0.23万吨(不包括金属结构在内),厂内外给排水管道1.1万余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占地5.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00万元。设计特点:1、充分利用旧有原料系统,节省投资1000万元。2、基本做到“三同时”,机头、机尾除尘达到国家标准。3、采用铺底料新工艺,使烧结生产效率提高10%左右,成品烧得透,强度高、含粉率少。4、采用大烟道水封,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减少漏风损失,便于操作,节省设备。5、采用混合料中加生石灰及二次混合时加热和风送石灰的技术。6、综合效果好,指标先进。7、工程概算1678万元,决算1621万元,概算控制了决算。经济效益:1、采用铺底料新工艺,使烧结机生产效率提高10%左右,烧结矿强度高,粉矿率低。2、采用大烟道水封,节省了7台设备,减少了漏风损失,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3、采用混合料中加生石灰及二次混合加热和风送石灰的新技术,提高了烧结矿的碱度,降低了能耗。3号烧结机投产后,使马钢的高炉入炉熟料比达到92%以上,年产生铁由120~130万吨提高到160万吨以上,高炉利用系数由1.405吨/立方米·日,综合焦比从721公斤/吨降至551公斤/吨。烧结机利用系数最高可达1.34吨/平方米·时,台时产量为100.6吨,作业率为85.44%,电耗为33千瓦时/吨,成品合格率为95.5%,碱度为1.60。这些指标都达到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每吨烧结矿成本降低1.05~1.91元,每年获利润600万元,年经济效益增加57.5万元。该项目于1981年获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奖。
[马钢第二炼铁厂2号高炉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马钢公司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81年7月~1981年11月,投产时间为1981年12月10日。设计内容:利用中型高炉热风炉排烟温度,将生产生铁排出的热量进行回收,用以提高高炉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尚无先例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回收烟道废气余热来预热助燃空气的设想,并确定了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做为回收设备。设计中选用了1台直径2.5回转式空气预热器,1台Y4—73—11型NO14D引风机。利用现有设施总图位置的空隙并将预热布置在地面之上,在1号、2号高炉的热风炉烟道之间装1个转动闸阀,增设1条旁通烟道和分流烟道,并将助燃风机由单炉单机改为1台风机供应3座热风炉,设置助燃风机房集中送风。此外,还设计有排烟温度自动控制装置,该装置对引风机调节阀及烟道动转闸阀进行控制,使引风机的出口烟温不高于250℃,对预热器和引风机起保护作用。经生产实践证明,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合理,生产管理方便。投产后很快达到和超过设计指标。据1983年5月2日至8日实测,助燃空气预热温度平均为292.2℃,超过设计指标33.3%,预热器效率和温度效率分别为97.1%和88.6%。由于助燃空气温度的提高,在热风炉所用的燃料(高炉煤气)热值基本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高炉送风温度由原来的1035℃提高到1102℃(提高67℃),高炉焦比降低14.33公斤/吨铁。按该高炉年产生铁20.5万吨计算,全年节约焦炭2940吨,价值27.9万元,节约煤气热能733×106大卡/年,价值4581元。扣除运转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等,年节约金额24.5万元。项目总投资为22.8万元,不到一年即收回全部投资。该项目1984年获得安徽省1981~1984年优秀设计奖。
[马钢南山铁矿凹山选厂第九、第十系列工程设计]
该项目由马钢矿山设计研究所设计,设计时间为1982年11月~1983年4月,投产时间为1984年7月。设计主要采用阶段磨选新工艺,设计投资568.49万元,竣工决算515万元。主体设备全部采用库存设备,节省投资50万元。工程设计新增处理能力100万吨/年,投产后年增产精矿36.67万吨,精矿品位提高1%,年节电216万千瓦时,粗矿年利润1641.34万元。该项目1986年获安徽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马钢南山铁矿凹山尾矿库董耳山坝初期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马钢矿山设计研究所设计,设计时间为1984年12月~1985年5月,投产时间为1985年6月。项目设计投资180万元,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将粉细砂软地基加固成复合地基,达到[R]>21吨/平方米和无砂砼板标准,确保坝体排渗功能。振冲加固和无砂砼板封盖反滤层两项新技术,在全国冶金系统系首次应用。工程设计坝为堆石透水坝,坝长233米,高5米,振冲碎石桩1400余根,进尺1.1万米,填料1.79万吨,块石和滤料用量为2.23万吨。该项工程投产使用后,扩大凹山尾矿库容3070万立方米,比坝轴线外移建坝节约投资150万元以上。1986年获安徽省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马鞍山微波站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市建筑设计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83年11月~1984年5月,投产时间为1984年9月。合肥—马鞍山—芜湖微波工程是安徽省第二条省内微波干线,它对解决芜湖、马鞍山、宣城等地、市、县电视转播和缓和皖南通信的紧张状况起着重大作用。该工程选在地形复杂、面积很小的雨山东侧靠近山峰边坡的灌木丛地,平整为台阶式施工场地后,上设主机房。为满足天线高度和解决台阶式场地落差大、施工困难的矛盾,又因地制宜在海拔78.0米(黄海高程)高度结合主体框架布置,设计了1个八角形平台,向空间争取了有效面积。除主机房设在山顶外,又在山脚下小丘上设计有办公楼、宿舍楼、油机房、水泵房等辅助用房,与一条支干道相接,直通城市干道湖南路,靠近城市商业服务设施,有利生产管理和方便职工生活。对通往主机房与山脚下辅助用房之间的登山道路,本着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顺山势,穿林间,形成一条S形登坡小道。并利用山石围在台阶两旁,将大块风化石作休息平台,与雨山的自然景色融成一体,别有山野的自然情趣。
该项目投产后,用户反映良好。它造型别致,与环境比较协调,具有虚实对比、变化丰富、远观似塔、近看非塔的特点,工艺先进,投资节省。曾获安徽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雨山湖饭店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市建筑设计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77年12月~1980年6月,建成时间为1982年。该工程位于湖南路中段,主楼并10层,总高度为38.25米,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其中主楼8075平方米,副楼2517平方米。内设电梯和步行楼梯,4个餐厅。正门与雨山湖公园南大门相对,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登楼俯瞰,雨山湖风光尽收眼底。
设计总用地近2万平方米,普通客房共105间,按50%住3人计算为156床,50%住4人计算为212床,双开间7套84床,共452床,占总床位数85%;单间带浴厕共33套计66床,双套间带浴厕间共9套计18床,共84床,占总床位数15%。旅馆总床位数为536床,每床占21.63平方米,平均每床占地面积36平方米。餐厅面积810平方米,厨房面积482平方米,主楼东西长167米,南北宽124米,基地由东向西、由南往北呈1%斜坡。10层主楼离建筑红线46米,进门二层副楼紧靠主楼西北两侧。厨房及餐厅安排于主楼之西侧与主楼庭院相隔,既减少了设沉降缝,又防止厨房烟气侵入客房。下风带西南角为服务后勤区,布置锅炉房、洗衣室、淋浴室、杂物库,以及修理供应等部门,远离主楼,减少干扰,防止锅炉烟灰倒风而影响客房区。主楼东端布置无烟气之配电房和用品仓库,车库建于东端,总体设两个入口,旅客及服务人员由主入口进出。进门部位的围墙与大门后退5米,围墙与大门要求低、空、轻,使围墙内外空间高融通透,连成一片。主楼西侧设服务供应出入口,有利于主要入口的安静、清洁、文明,避免门前交通混杂。
该工程建成投产后,经几年的实践证明,设计精良,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比例适宜,质量优良,给人以气宇轩昂、宏伟壮观的感觉。1982年获安徽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园林处综合楼工程设计]
该项目为市建筑设计院设计,设计时间为1982年4月~11月,建成时间为1984年9月。该工程附设有对外营业的盆景和花卉门市部、展览厅及各种辅助用房,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建筑面积共计1050平方米。建于湖南路北侧,西接雨山湖公园南大门,北邻公园石山、东靠离休老干部住宅群,南面与雨山湖饭店遥相呼应,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工程建筑采取了分散布局,以一、二层为主,建筑之间以廓、花墙连接,利用园林建筑传统的布局手法,反映抽折多变、造景丰富的特点。为创造山水意境,在内院开池、堆山,楼梯横跨水面。花卉盆景门市部院内设花架、鱼池、门洞、漏窗,使小庭院和主庭院的景色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建筑色调以奶白色和金黄色为主,檐口和局部外墙面贴上金黄色砖和大理石碎片。
该项目投产后,反映良好。建筑内外的窗、门、砖贴饰布,庭院卵石铺路,接待厅的小喷泉,展览厅的玻璃面吊顶,雨篷的采光天井和鱼池的采光天窗等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美感“信号”,给人以环境幽雅、风格统一的建筑感。该项目获1985年度安徽省优秀设计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