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旅客运输]
轮船客运由马鞍山港务局独家经营。马鞍山港旅客运输始于50年代。1958年4月1日,芜湖至南京的客轮首次停靠马鞍山港。1959年1月22日起,汉口至上海的“江华”号客轮也进港停靠。至1987年,在马鞍山港停靠的长江干线客轮有:汉口至上海(汉申线)、宜昌至南京(宜宁线)、汉口至南京(汉宁线)、九江至南京(浔宁线)4班。其中汉申线、汉宁线、浔宁线为每日班,每天上下水各有一班客轮靠港。宜宁线为隔日班,每两日上下水各有一班客轮靠港。港区间客运航线有:芜湖至南京(宁芜线)、马鞍山至金河口(马和线)2条。其中宁芜线为每日班,每日上下水各有一班客轮停靠,马和线为每日5班。年客运量最高为202.7万人次(1985年)。1987年,客运量164.7万人次,其中干线11.3万人次,区间153.4万人次。与1985年相比,干线客运量基本持平,区间客运量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马和轮渡通航后,汽车客运分流以及部分内河小站封航等。
[货物运输]
明清时期,水上货物运输以采石为主要集散地。每年夏秋粮行收购粮麦旺季,平均每天有上百条帆船进出采石港装运粮食,运往上海、南京、芜湖、无锡等大中城市。淡季每天也有十几条船进港装货。这些帆船大的约有30多吨,小的15吨左右。民国2年(1913),宝兴铁矿公司在采石建造码头,开始有轮船进港装货。年均出口粮食和铁矿石等货物10万吨。民国9年开源码头建成后,铁矿石改由马鞍山港中转出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马鞍山掠夺的铁矿石大都经马鞍山港运出。仅民国27~32年间,被强行运往日本的铁矿石即达360万吨。建国后,采石港和马鞍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有了很大提高。1958年11月,马鞍山港开始办理长江航运管理局船舶货运业务。1959年10月,与全国铁路和江海港口开展货物联运业务,实行“一次托运、分段计费、一票到底、全程负责”的运输方式,简化了货物中转换装手续。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马鞍山港被列为外贸运输业务发货点。同年7月,首次发运铸造生铁5329吨,由长航船队运往上海港中转至日本。1982年11月20日,远洋公司“新华八号”轮在马鞍山港装运钢板1003吨至香港。1985年,马鞍山港又被列为外贸装卸点。至1987年,马鞍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达256.7万吨,其中进口213.6万吨,占83.2%;出口43.1万吨,占16.8%。进口货物主要有铁矿石、锰矿石、铁精粉、矿粉、白云石、石灰石、石子、黄砂、煤炭、粮食、日用工业品等。出口货物主要有生铁、钢板、食品、轻工产品等。货物流向以长江干线和江浙内河各地为主,也有钢材等货物流向广州、厦门、泉州、温州、马尾、海南等沿海地区。马鞍山港货运业务范围有联运、中转、江海直达、干支直达、产运销一条龙运输等多种服务项目。主要服务对象是马钢公司。1987年,马钢货物吞吐量161万吨,占总吞吐量的62.7%。
采石港1953年开始办理木帆船货运业务。1975年全面办理地方轮船、木船货运业务。从1985年起,开办“提货上门,送货到家,一次托运,全程负责”的陆水联接运输服务业务,当年承办该项业务3万吨。采石港出口货物以硫矿石、水泥、化肥、钢材等物资为大宗,主要流向为江苏及省内各地市。进口货物以来自江西及省内的贵池、青阳、郎溪、芜湖、巢湖等地的黄砂、石灰石、粮食、木材等为主。198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9.8万吨,其中出口货物18.4万吨,占全市水运总出口量的38.41%。
全市专门从事水上货物运输的企业主要有市航运公司、永安水上运输公司、市第二水上运输公司、采石水上运输队、自强航运公司以及大安远洋公司等6家。
一、马鞍山市航运公司前身为当涂县采石木帆船运输互助组,建立于1954年4月。1956年改组为三元木帆船运输合作社,隶属航管部门领导。1962年改为市水上运输合作社。其后名称多次变更,1984年10月改现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市交通局。公司下辖4个船队,1个船舶修造厂,1个轮渡组。1985年在册船工160名。有拖轮5艘,875匹马力;驳船37艘,载重量3409吨;轮渡船1艘,40匹马力,定员200个客位。1967年7月,该公司购进60匹马力的本质拖轮一艘,组成一支300吨位的船队,为马鞍山市轮驳拖带的首创。1971年又购买120匹马力的木质拖轮一艘,组成第二个船队。到70年代末,运输生产基本实现了驳船拖带化、货船机动化。到1985年,所有船舶均为钢质船,成为安徽省集体所有制水运企业中第一家实现船舶更新换代的单位。自1956年以来,累计渡运旅客423.4万人次,运输货物111.4万吨,周转量19405万吨公里,营运收入690.2万元。其中1985年完成渡运旅客44.9万人次,运输货物10.6万吨、4220万吨公里,收入115.5万元。
二、马鞍山市永安水上运输公司前身是小黄洲船舶运输队,组建于1972年10月,隶属小黄洲公社(乡)领导。1985年4月改名马鞍山市永安水上运输公司。组建时,仅有1艘拖轮和载重220吨驳船。1977年5月购买拖轮1艘,马力160匹,并向芜湖长江轮船公司租用水泥驳船7艘,载重量500吨,开展江河货运业务。1985年底,有拖轮3艘、495匹马力,驳船22艘、载重量1460吨,轮渡船1艘、定员220个客位,挂机渡船1艘、定员60个客位,挂机货船1艘、载重量22吨,固定资产93万元,在册职工128名。主要经营江河货运和小黄洲至马鞍山(恒兴行政村)、小黄洲至金河口渡运业务,年货运量4.2万吨,周转量724.3万吨公里,营运收入40万元,缴纳税金1万元。
三、马鞍山市第二水上运输公司组建于1984年8月,隶属于雨山乡政府。当时仅有2艘挂桨机货船,载重量80吨。1985年购买钢质驳船7艘,载重量675吨,租用1艘马力135匹拖轮,组成拖驳船队,开展江河货运业务。公司下辖1个船舶运输队,1个码头装卸队和2个黄砂场,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乡办水运企业。固定资产46.2万元,在册职工86名(其中船员33名),年货运量1.55万吨,周转量438.1万吨公里,总收入92.99万元,其中船队收入15.15万元,交纳税金2.9万元。
四、马鞍山市采石水上运输队前身是马鞍山市郊区渔业机船队,成立于1972年,隶属郊区渔业队领导。组建时,仅有13艘木质机船,载重量106吨,主要从事渔业捕捞,渔业淡季时参加水上货物运输。1975年购买2艘40匹马力拖轮和281吨驳船,组成小型船队,参加水上货物运输。1981年更名为马鞍山市水上运输队,改隶马鞍山市采石渔工商公司。到1985年底,计有拖轮2艘、马力200匹,驳船17艘、载重量809吨。其中钢质船舶11艘,占总船舶数的57.89%。固定资产53万元,在册职工55名。年运输货物量1.7万吨,周转量757.4万吨公里,营运收入29.4万元,上交税金1.3万元。
五、马鞍山市自强航运公司组建于1985年5月,9月开始投入营运,隶属市煤气公司领导。拥有2艘钢质挂桨机货船,载重量120吨。至1985年底,运输货物1320吨,周转量36.6万吨公里。营运收入2.45万元,交纳税金789.41元,利润6089.59元。在册职工13名,固定资产10万元。
六、江安航运公司原名马鞍山市江东航运公司,成立于1984年8月,注册资本人民币300万元,由马鞍山市和马钢公司、十七冶公司、马鞍山港务局集股投资创办。同年,江安航运公司和广州港务局、广东省航运总公司合股筹办中国大安船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部设在马鞍山市。广州设立分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600万元。股份比例为:江安航运公司占50%,广州港务局和广东省航运总公司各占25%,公司下设业务部、财务部,有管理人员16名。拥有从国外进口的2艘5000吨级货轮。“安顺”轮,马力2500匹、载重量4517.4吨;“安利”轮,马力3000匹,载重量5968吨,船籍港均在广州。1984年11月和12月分别投入营运。航区定为江海直达、沿海及远洋航线。经营长江中下游到华南沿海各地以及直达香港、澳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运输业务。截止1985年底,完成货运量10.68万吨,周转量119亿吨公里,营运收入238.1万元。
[码头装卸]
民国9年(1920)以后,宝兴、益华、福利民3家铁矿公司在马鞍山江边设有转运处。下设督工员、会计、大柜。大柜下设班主任和监督员。码头工人分别成立青组班、红组班、白组班,统称“箩班”(当时用箩筐背货而得名),归大柜调派。每班配有记筹员、会计,开始时只有40余名工人,以后增加到一二百名。工人装卸没有安全措施,掉江、坠舱致死事故时有发生。日军侵占马鞍山时期,封建把头与日军相互勾结,加紧对码头工人进行残酷剥削。背1吨矿石上船的力资,把头得50%、日军得20%、工头得15%、催工头得10%,工人仅得5%。1949年4月马鞍山解放后,在军管会的领导下,于同年8月成立了“马鞍山江边临时搬运工会”。在工会的号召下,工人相继回港,积极恢复港口生产。1958年港务局成立,随即接收市搬运管理处江边搬运站工人900多名,嗣后又相继从市郊、和县、无为、当涂、含山等地招收大批民工参加港口装卸,人数多达4600名。平均每日装卸矿石8000多吨(1959年),保证了马钢生产建设的需要。60年代以后,装卸机械逐年增加,到70年代,装卸工人基本摆脱了人工作业。1985年完成装卸量345.8万吨,人均年装卸量5041吨,是1959年的3.9倍。
采石港在民国时期有码头装卸工30余名,这些装卸工受封建把头控制,所得微薄酬劳经大小把头层层盘剥,所剩无几。一遇雨雪天气或无货装卸,生活即无法维持,往往靠借债典当度日。建国后,码头工人组成当涂县采石码头工会。1951年春,又成立当涂县采石搬运工会,有39名会员,在工会的领导下,成立了采石搬运组。1955年3月改名采石搬运分站,隶属当涂县搬运站领导,马鞍山建市后,改属马鞍山市搬运管理处领导。1975年8月,采石港一号码头投产后,港口装卸业务逐步由航管处取代。1977年3月,采石港组建装卸队,为航运管理处下属的大集体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79年4月,采石港装卸队实行队、班(组)二级生产管理体制。1985年底在册职工92名(负责机械作业),农民合同工100名(负责人力装卸),年装卸操作量22.9万吨(其中机械操作量占69%),比1979年提高55.8%,是1975年的7.2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