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废旧物资回收
建市以前,马鞍山只有一些肩挑箩筐、游乡串镇的小贩在民间收购少量的有色金属,称为“收荒货”,也称“收破烂”。1956年,市商业局下属的估衣店始设废品收购小组。1958年,废品门市部成立,是全市第一个专业废旧物资回收机构。1962年,市供销社成立后,开始在塘西设立废品收购站。1975年,改建为马鞍山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此后随着供销社与商业局的多次分合,机构设置屡次变化。1976年后,业务逐步走上正轨,并被国家列为特种行业。1985年底,全公司拥有职工239人,仓库2454平方米,门市部543平方米,厂房(包括磅房)213平方米,办公室2042平方米。全市共设收购网点45个,按所有制性质分:国营15个,集体23个,个体7个;按地点分:花山区7个,雨山区5个,金家庄区18个,向山区8个,冯桥乡、佳山乡各3个,雨山乡1个。1987年,全市废旧物资收购网点增加到47个。
[物资收购]
物资回收公司对收购来的旧物资经过挑选、整理、加工、改制,变废为宝,改旧为新,为国家创造大量财富。1962~1983年,购进总值2089.94万元,销售总值3421.86万元,上缴利税累计975.8万元。80年代以来,物资回收公司以改革统揽全局,以竞争增强活力,以收购促进销售,行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年平均购进额484万元,销售额592.5万元,纯利润88.06万元,加工业产值70.41万元,全公司人均回收额32542元,人均创利税6032元,人均劳动效率43212元。收购品种包括废钢铁、废杂铜、废铅锡、废橡胶、废塑料、废纸、破布、废麻及麻制品、破布鞋及鞋底、废棉、杂骨等12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以废钢铁为主要回收物资、约占回收总量的90%。收购方法在1966年以前,主要采用奖售、换购的方法。1967年以后,实行厂矿挂购、预约上门、定期下厂、走街串巷等方法进行收购。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废旧物资回收已由过去的独家经营变为专业公司、个体户、乡镇企业竞相争购的局面。市物资回收公司依靠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多种成份的收购网点,热情扶持集体和个体经济,提高废品代购手续费,发放劳务费,开展有奖回收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交售废品的积极性。1987年又实行以废钢铁串换钢材、协商议价等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当年串换、入库5154吨,返还成材1078吨。物资回收的清整加工过去完全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1980年后,劳动条件逐渐改善,增添了机械设备,扩大了综合利用。仅1981年,即挑选废钢铁1686吨,刨花铁压块1385吨,挖掘渣铁1169吨,加工布骨1.8万张,加工破布128吨,加工其它废旧物资15.76万元。1985~1987年,物资回收公司投资27.5万元,新建、改建了加工厂货场、调剂商场、2个主要仓库和2个直属门点。还投资19万元,购置2台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废钢铁加工设备,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
[储运管理]
60年代以前,回收物资的调运完全依靠小板车,以女劳力为主。70年代后,开始购置机动运输工具。80年代已基本形成一支以机动车辆为主的运输力量,共有汽车17辆(包括吊车),三轮机动车3辆,挖掘机1台,小板车50辆。回收物资的调运方向,按国家规定的“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调拨”的原则,坚持计划调拨,杜绝外流,其中废钢铁及有色金属主要调给合肥、芜湖、上海、蚌埠等地的钢铁厂和冶炼厂。羽毛原调给芜湖天河羽绒厂,1984年起,羽毛和各类皮张主要调给芜湖畜产支公司。废塑料和废橡胶调给蚌埠化工厂、橡胶厂。造纸原料除调给市造纸厂外,还调给淮南造纸厂、南京卫生纸厂。碎玻璃调给镇江等地的玻璃厂。
由于废品回收行业属于特种行业,市物资回收公司在回收工作中,对有色金属及非民用物资一直严格实行凭证回收,分类储存。对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严格登记手续,实行专库储存。对城乡个体收购户,限定收购范围,只准收购城乡居民的生活性废旧物资,不准收购铁路、石油、通讯、电力、自来水、矿山等专用器材,规定废金属一律交当地物资回收部门,不得自行销售。1978年后,回收工作由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一些单位及个体户竞相设点专门收购废钢铁,自行外运,致使大量废钢材外流,直接影响国家计划的完成。据采石、慈湖、霍里、向山4个基层社统计,1984年1~9月共收购废钢铁1360吨,上交集中只有120吨,不到收购量的10%;收购废杂铜1.32万斤,上交集中仅84斤,尚不及收购的1%;收购废铅锡4308斤,上交集中也只有1312斤。为了阻止钢铁等重要物资外流,市供销社与公安、工商、物资、银行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废钢铁外流现象逐步减少。
[物资收购]
物资回收公司对收购来的旧物资经过挑选、整理、加工、改制,变废为宝,改旧为新,为国家创造大量财富。1962~1983年,购进总值2089.94万元,销售总值3421.86万元,上缴利税累计975.8万元。80年代以来,物资回收公司以改革统揽全局,以竞争增强活力,以收购促进销售,行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年平均购进额484万元,销售额592.5万元,纯利润88.06万元,加工业产值70.41万元,全公司人均回收额32542元,人均创利税6032元,人均劳动效率43212元。收购品种包括废钢铁、废杂铜、废铅锡、废橡胶、废塑料、废纸、破布、废麻及麻制品、破布鞋及鞋底、废棉、杂骨等12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以废钢铁为主要回收物资、约占回收总量的90%。收购方法在1966年以前,主要采用奖售、换购的方法。1967年以后,实行厂矿挂购、预约上门、定期下厂、走街串巷等方法进行收购。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废旧物资回收已由过去的独家经营变为专业公司、个体户、乡镇企业竞相争购的局面。市物资回收公司依靠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多种成份的收购网点,热情扶持集体和个体经济,提高废品代购手续费,发放劳务费,开展有奖回收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交售废品的积极性。1987年又实行以废钢铁串换钢材、协商议价等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当年串换、入库5154吨,返还成材1078吨。物资回收的清整加工过去完全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1980年后,劳动条件逐渐改善,增添了机械设备,扩大了综合利用。仅1981年,即挑选废钢铁1686吨,刨花铁压块1385吨,挖掘渣铁1169吨,加工布骨1.8万张,加工破布128吨,加工其它废旧物资15.76万元。1985~1987年,物资回收公司投资27.5万元,新建、改建了加工厂货场、调剂商场、2个主要仓库和2个直属门点。还投资19万元,购置2台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废钢铁加工设备,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
[储运管理]
60年代以前,回收物资的调运完全依靠小板车,以女劳力为主。70年代后,开始购置机动运输工具。80年代已基本形成一支以机动车辆为主的运输力量,共有汽车17辆(包括吊车),三轮机动车3辆,挖掘机1台,小板车50辆。回收物资的调运方向,按国家规定的“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调拨”的原则,坚持计划调拨,杜绝外流,其中废钢铁及有色金属主要调给合肥、芜湖、上海、蚌埠等地的钢铁厂和冶炼厂。羽毛原调给芜湖天河羽绒厂,1984年起,羽毛和各类皮张主要调给芜湖畜产支公司。废塑料和废橡胶调给蚌埠化工厂、橡胶厂。造纸原料除调给市造纸厂外,还调给淮南造纸厂、南京卫生纸厂。碎玻璃调给镇江等地的玻璃厂。
由于废品回收行业属于特种行业,市物资回收公司在回收工作中,对有色金属及非民用物资一直严格实行凭证回收,分类储存。对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严格登记手续,实行专库储存。对城乡个体收购户,限定收购范围,只准收购城乡居民的生活性废旧物资,不准收购铁路、石油、通讯、电力、自来水、矿山等专用器材,规定废金属一律交当地物资回收部门,不得自行销售。1978年后,回收工作由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一些单位及个体户竞相设点专门收购废钢铁,自行外运,致使大量废钢材外流,直接影响国家计划的完成。据采石、慈湖、霍里、向山4个基层社统计,1984年1~9月共收购废钢铁1360吨,上交集中只有120吨,不到收购量的10%;收购废杂铜1.32万斤,上交集中仅84斤,尚不及收购的1%;收购废铅锡4308斤,上交集中也只有1312斤。为了阻止钢铁等重要物资外流,市供销社与公安、工商、物资、银行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废钢铁外流现象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