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8年,马鞍山市各学校开始贯彻中央提出的“勤工俭学”方针,因校制宜开展制作教具、维修校舍、植树、养猪、种菜等多项勤工俭学活动,先后办起粉笔厂、汽水厂、铸造厂、粮食加工厂等。由于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影响了文化课学习,不少校办工厂、农场开办不久即停办。1964年,全市各学校又大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市郊各公社也相继办起农业中学,边学习,边种田。“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市各学校纷纷推行学工、学农、学军的“三学”办学方针,校办工厂、农场再度兴起。到70年代中期,全市有37所中小学办了工厂,产品达60余种,年产值23万元;全市校办农场生产园地有95处,耕地达453亩,年产粮13万斤。校办工厂的产品主要有:一中的粉笔,二中的轴承外壳,三中的浆糊、保险柜,八中的变压器、稳压电源,十一中的纸绳,十二中的高压杀虫灯,韶山小学的钢丝刷,师范学校的教练手榴弹,红旗小学的炼油,采石小学的提炼压缩机油等。到1977年,全市已有校办工厂46所,年产值达46万元;校办农场27个,有耕地499亩。市属学校勤工俭学年收入达20万元。
1977年底恢复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办法后,各学校勤工俭学工作一度被忽视。1980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吉林省《关于开展勤工俭学情况的报告》后,各学校勤工俭学活动重新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是年,市属学校勤工俭学总产值达108万元。到1981年,纯收入达32万元,占国家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的8%。被评为全省、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的市二中,自1958年创办农场到1984年,生产粮食近42万斤,培育各种树苗11.5万棵,价值20余万元;校办工厂1974~1981年共获利润60余万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支出达20万元。市师范学校校办工厂生产的玻璃仪器制品,开始销往国外;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的市八中校办工厂,生产镇流器等电器产品畅销省内外。1985年,市财政增拨校办企业周转资金10万元,税务部门对校办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并贷给设备添置周转金5万元,全市勤工俭学工作又有新的发展。校办工厂全年工业产值达298.02万元,商业营业额达710.07万元,农场收入7.53万元,建筑维修收入102.33万元。全市各校参加校办工厂、农场劳动的学生达到8.7万人次,占学生总数的80%。至1987年,全市勤工俭学工业总产值达830.3万元,纯收入200万元,名列全省第二。勤工俭学提供的办学经费达76.4万元,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