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祠庙
[虞公祠]
全称“宋太傅虞忠肃公祠”,原在太白楼后,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虞允文所建。
虞允文,字彬甫,四川仁寿人。绍兴三十二年(1161),金主完颜亮渡淮大举南侵,直逼长江北岸。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至采石犒师。适主将王权罢职,三军无主,虞允文毅然督战,大破金兵,创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奇迹。后虞允文官至左丞相,封雍国公,卒谥忠肃。宋嘉定九年(1216),在采石翠螺山广济寺旁建造虞公祠,由江东提举李道传主其事。淳祐九年(1249),沿江置制使吴渊和知州张琰应虞允文曾孙、池州通判侁虞之请,将祠加以修葺。数年后,知州马光祖奉朝廷之命,将祠移至宝积山西侧,改名为“英烈祠”。元代祠毁。明景泰三年(1452),知府李郁重建,恢复原名。成化七年(1471),知府施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始具规模。祠正中奉虞公像,两壁绘虞允文采石大破金兵图。当时地方官吏征得朝廷同意,将采石大捷的十一月初一定为纪念日,每年这一天,由当地文武官员备猪羊前往祠内致祭,以后相沿成习。明末清初,祠、像均毁。清雍正八年(1730),知府李暲在太白楼后建造翠螺书院,辟正中一楹为虞公祠,悬有“天性公忠”(宋高宗语)之匾。道光八年(1828),采石镇绅黄裳捐资重修。清周在浚《虞允文祠》诗云:“烽传千里照天红,饮马投鞭指顾中。遗事尚能留断碣,土人亦解说英风。当年壁垒今犹壮,举目江山旧不同。南渡功名夸第一,牧牛邱垅渐成空。”民国时,祠毁。
[彭公祠]
全称“彭刚直公祠”,原在太白楼左侧,为清代重臣彭玉麟专祠,与杨公祠、李公祠合称“三公祠”。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早年追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并多次与太平军作战,为清廷所赏识,累官至兵部尚书,卒谥刚直。彭玉麟生前酷爱采石山水,每年巡阅,必来此游览。光绪十三年(1887),李成谋曾奉敕建彭玉麟生祠于此。十六年,彭玉麟卒,光绪帝下旨在彭玉麟家乡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以彰其“绩”。采石彭公祠由长江水师协镇谢睿畲督工兴建,越五月而祠成,东西长20丈,南北宽50丈,整座建筑耗费白银1.5万两(包括购置田产)。。
彭公祠屋宇宏伟,气象轩昂。大门外有石狮一对,高约两米,庄严威武。大门两侧各设一小门,门楣题额为“江涛涌雪”、“山势凌云”。入内即见“东南砥柱”四字匾额,为两江总督曾国荃题。两廊下匾额甚多,如“军民感戴”、“天鉴孤忠”、“忠诚贯日”等,大多为彭氏门生所题。登上数十级石阶,步入殿堂,中供一座祭坛,坛上设有木龛,龛中立有彭玉麟牌位,高约三四尺,上书“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一等轻车都尉谥刚直彭公讳玉麟之神位”。牌位前是大理石香炉、炉径一尺余,高约七八寸,色泽艳丽。殿堂内横匾众多,大都是歌“功”颂“德”之作。两壁悬有“忠孝节义”四字木框。由殿后拾级而上,有平房三间,为储放祭器之所。再后有滴翠楼、凝青阁、琴舫、粹然亭、吟香馆、萃芳园、迓曦庐、仙侣斋、红杏轩等古建筑。祠园内树木苍翠挺拔,假山玲珑剔透,有月牙池,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彭公祠落成后,又购置邻近荒熟田计1635亩(耗银4853两)作彭公祠田产,以供香火岁修之资。清时,地方官吏每年春秋两季均前往彭公祠举行祀典。至民国初期,彭公祠以及旁边的李公祠、杨公祠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加上屡为军队占驻,其中诸多建筑物及陈设被掠劫毁坏。后以其址改建刚直中学。建国后,改作市第一中学校办工厂及教工宿舍。1982年,一中另迁新址,市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修复,基本恢复旧貌,现辟为李白纪念馆。
[杨公祠]
全称“杨勇悫公祠”,原在彭公祠与李公祠之间,为清代将领杨岳斌专祠。杨岳斌,原名杨载福,字厚庵,湖南长沙人,善书,曾与曾国藩、彭玉麟等一起创办水军,拔为营官。后累升总兵,兼署湖北提督。多次与太平军作战,官至陕甘总督,同治五年(1866)因病免职。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杨岳斌复起为帮办台湾军务,与刘铭传一起,率军抗击法军,粉碎了法军夺占台湾的计划。光绪十六年卒,谥勇悫。
光绪十七年(1891),清廷下诏在采石建杨公祠。民国年间,杨公祠已破落不堪,只有“山高水长”、“才兼文武”、“勋冠东南”等横匾仍悬于廊下。祠西堂屋为横秋馆,为昔日李成谋讲学处。南屋廊下有4块石碑,高约四尺许,嵌入壁中,碑上镌有李成谋诗。祠门前有高约六七尺,蹲姿石狮一对,刻工精细。
[李公祠]
全称“李勇恪公祠”,原在杨公祠左侧,为清朝将领李成谋专祠。李成谋,字与吾,湖南湘乡人,早年随曾国藩创建水军,后为杨岳斌部将,长期与太平军作战,官至长江水师提督。光绪十八年(1892)卒,谥勇恪。光绪帝下旨在其原藉及立“功”省分建立专祠。民国时期,祠内驻扎军队,所有匾额、楹联被毁无遗。祠后园种有桃树数十株,因无人管理,任人攀折,大多毁坏。园中有亭翼然,亦朽蚀不堪,仅大门外一对石狮仍完好如初。
[中元水府祠]
原在翠螺山,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相传昔日采石矶下有水府神,时常显灵,故建庙祀之。吴乾贞三年(929)封“定江王”,改名为定江神祠。历朝均有增修,并追加封号。祠正殿为柏木构筑,宋代书法家米芾书有“中元水府”四字匾额。宋嘉祐八年(1063),太平州知州朱从道建寝殿三间于祠后,后毁。元至正二年(1342)重修,有正殿、献殿各3间。明代加“水府定江之神”封号。嘉靖三十四年(1555),太平府知府任有龄重修。相传采石水府神异常灵验,诚祷必应。明嘉靖年间,倭寇从皖南进犯采石,知府任有龄祈祷水神庇护,忽然风浪突起,水高数丈,冲毁灌渡桥,倭寇不能渡,地方免遭蹂躏,人皆以为神灵庇护。昔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由地方官吏主持祭礼,用猪羊等供品祭把水神,并沉祝帛于牛渚矶下,祈求水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承天观]
原在翠螺山麓,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初名希仙观,南唐道士申执中重修,改名为崇元观。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观,给田二顷,以供香灯。元至正年间(1341~1367),道士项德道重修,后圯毁。明洪熙、宣德年间(1425~1435),道士张道淳重修。崇祯年间(1628~1644)道士夏隐南募捐再修,后毁。清嘉庆十六年(1811)再次重建,后又毁。
[神宵宫]
原在今采石小学校园内,初建于宋嘉泰元年(1201),为道士秦德智募捐兴建,后毁。绍定六年(1233),防御史王明重建,并建暮云亭于其左。明洪武年间(1368~1398),道士陆水昌重建,不久复毁。永乐十二年(1414),道士丁道存重建,并在宫前建一牌坊,名唐贤坊。嗣后正统、嘉靖年间及清代均有修葺,后又毁于战火、未再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采石镇绅士鲁式榖于神霄宫遗址创办采石小学。
[五通殿]
又名五显庙、五通庙,原在采石翠螺山麓,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绿色琉璃瓦屋顶,气势恢宏。元朝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驻扎采石,杀徐寿辉自称皇帝,以五通殿为其行宫,取国号为“汉”,史载:陈友谅举行登基典礼之日,群臣在江边沙滩列队朝贺,忽然风雨大作,秩序顿乱,不能成礼。后陈友谅兵败,出逃前将五通殿焚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命地方官吏重建,后圯毁不存。明解缙咏史诗云:“采石矶头过,浩歌歌北风。英雄争战处,今古有无中。李白犹青冢,桓温失故封。五通遗庙在,陈氏拜郊宫”。末联即指此事。
全称“宋太傅虞忠肃公祠”,原在太白楼后,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虞允文所建。
虞允文,字彬甫,四川仁寿人。绍兴三十二年(1161),金主完颜亮渡淮大举南侵,直逼长江北岸。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至采石犒师。适主将王权罢职,三军无主,虞允文毅然督战,大破金兵,创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奇迹。后虞允文官至左丞相,封雍国公,卒谥忠肃。宋嘉定九年(1216),在采石翠螺山广济寺旁建造虞公祠,由江东提举李道传主其事。淳祐九年(1249),沿江置制使吴渊和知州张琰应虞允文曾孙、池州通判侁虞之请,将祠加以修葺。数年后,知州马光祖奉朝廷之命,将祠移至宝积山西侧,改名为“英烈祠”。元代祠毁。明景泰三年(1452),知府李郁重建,恢复原名。成化七年(1471),知府施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始具规模。祠正中奉虞公像,两壁绘虞允文采石大破金兵图。当时地方官吏征得朝廷同意,将采石大捷的十一月初一定为纪念日,每年这一天,由当地文武官员备猪羊前往祠内致祭,以后相沿成习。明末清初,祠、像均毁。清雍正八年(1730),知府李暲在太白楼后建造翠螺书院,辟正中一楹为虞公祠,悬有“天性公忠”(宋高宗语)之匾。道光八年(1828),采石镇绅黄裳捐资重修。清周在浚《虞允文祠》诗云:“烽传千里照天红,饮马投鞭指顾中。遗事尚能留断碣,土人亦解说英风。当年壁垒今犹壮,举目江山旧不同。南渡功名夸第一,牧牛邱垅渐成空。”民国时,祠毁。
[彭公祠]
全称“彭刚直公祠”,原在太白楼左侧,为清代重臣彭玉麟专祠,与杨公祠、李公祠合称“三公祠”。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早年追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并多次与太平军作战,为清廷所赏识,累官至兵部尚书,卒谥刚直。彭玉麟生前酷爱采石山水,每年巡阅,必来此游览。光绪十三年(1887),李成谋曾奉敕建彭玉麟生祠于此。十六年,彭玉麟卒,光绪帝下旨在彭玉麟家乡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以彰其“绩”。采石彭公祠由长江水师协镇谢睿畲督工兴建,越五月而祠成,东西长20丈,南北宽50丈,整座建筑耗费白银1.5万两(包括购置田产)。。
彭公祠屋宇宏伟,气象轩昂。大门外有石狮一对,高约两米,庄严威武。大门两侧各设一小门,门楣题额为“江涛涌雪”、“山势凌云”。入内即见“东南砥柱”四字匾额,为两江总督曾国荃题。两廊下匾额甚多,如“军民感戴”、“天鉴孤忠”、“忠诚贯日”等,大多为彭氏门生所题。登上数十级石阶,步入殿堂,中供一座祭坛,坛上设有木龛,龛中立有彭玉麟牌位,高约三四尺,上书“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一等轻车都尉谥刚直彭公讳玉麟之神位”。牌位前是大理石香炉、炉径一尺余,高约七八寸,色泽艳丽。殿堂内横匾众多,大都是歌“功”颂“德”之作。两壁悬有“忠孝节义”四字木框。由殿后拾级而上,有平房三间,为储放祭器之所。再后有滴翠楼、凝青阁、琴舫、粹然亭、吟香馆、萃芳园、迓曦庐、仙侣斋、红杏轩等古建筑。祠园内树木苍翠挺拔,假山玲珑剔透,有月牙池,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彭公祠落成后,又购置邻近荒熟田计1635亩(耗银4853两)作彭公祠田产,以供香火岁修之资。清时,地方官吏每年春秋两季均前往彭公祠举行祀典。至民国初期,彭公祠以及旁边的李公祠、杨公祠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加上屡为军队占驻,其中诸多建筑物及陈设被掠劫毁坏。后以其址改建刚直中学。建国后,改作市第一中学校办工厂及教工宿舍。1982年,一中另迁新址,市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修复,基本恢复旧貌,现辟为李白纪念馆。
[杨公祠]
全称“杨勇悫公祠”,原在彭公祠与李公祠之间,为清代将领杨岳斌专祠。杨岳斌,原名杨载福,字厚庵,湖南长沙人,善书,曾与曾国藩、彭玉麟等一起创办水军,拔为营官。后累升总兵,兼署湖北提督。多次与太平军作战,官至陕甘总督,同治五年(1866)因病免职。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杨岳斌复起为帮办台湾军务,与刘铭传一起,率军抗击法军,粉碎了法军夺占台湾的计划。光绪十六年卒,谥勇悫。
光绪十七年(1891),清廷下诏在采石建杨公祠。民国年间,杨公祠已破落不堪,只有“山高水长”、“才兼文武”、“勋冠东南”等横匾仍悬于廊下。祠西堂屋为横秋馆,为昔日李成谋讲学处。南屋廊下有4块石碑,高约四尺许,嵌入壁中,碑上镌有李成谋诗。祠门前有高约六七尺,蹲姿石狮一对,刻工精细。
[李公祠]
全称“李勇恪公祠”,原在杨公祠左侧,为清朝将领李成谋专祠。李成谋,字与吾,湖南湘乡人,早年随曾国藩创建水军,后为杨岳斌部将,长期与太平军作战,官至长江水师提督。光绪十八年(1892)卒,谥勇恪。光绪帝下旨在其原藉及立“功”省分建立专祠。民国时期,祠内驻扎军队,所有匾额、楹联被毁无遗。祠后园种有桃树数十株,因无人管理,任人攀折,大多毁坏。园中有亭翼然,亦朽蚀不堪,仅大门外一对石狮仍完好如初。
[中元水府祠]
原在翠螺山,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相传昔日采石矶下有水府神,时常显灵,故建庙祀之。吴乾贞三年(929)封“定江王”,改名为定江神祠。历朝均有增修,并追加封号。祠正殿为柏木构筑,宋代书法家米芾书有“中元水府”四字匾额。宋嘉祐八年(1063),太平州知州朱从道建寝殿三间于祠后,后毁。元至正二年(1342)重修,有正殿、献殿各3间。明代加“水府定江之神”封号。嘉靖三十四年(1555),太平府知府任有龄重修。相传采石水府神异常灵验,诚祷必应。明嘉靖年间,倭寇从皖南进犯采石,知府任有龄祈祷水神庇护,忽然风浪突起,水高数丈,冲毁灌渡桥,倭寇不能渡,地方免遭蹂躏,人皆以为神灵庇护。昔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由地方官吏主持祭礼,用猪羊等供品祭把水神,并沉祝帛于牛渚矶下,祈求水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承天观]
原在翠螺山麓,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初名希仙观,南唐道士申执中重修,改名为崇元观。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观,给田二顷,以供香灯。元至正年间(1341~1367),道士项德道重修,后圯毁。明洪熙、宣德年间(1425~1435),道士张道淳重修。崇祯年间(1628~1644)道士夏隐南募捐再修,后毁。清嘉庆十六年(1811)再次重建,后又毁。
[神宵宫]
原在今采石小学校园内,初建于宋嘉泰元年(1201),为道士秦德智募捐兴建,后毁。绍定六年(1233),防御史王明重建,并建暮云亭于其左。明洪武年间(1368~1398),道士陆水昌重建,不久复毁。永乐十二年(1414),道士丁道存重建,并在宫前建一牌坊,名唐贤坊。嗣后正统、嘉靖年间及清代均有修葺,后又毁于战火、未再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采石镇绅士鲁式榖于神霄宫遗址创办采石小学。
[五通殿]
又名五显庙、五通庙,原在采石翠螺山麓,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绿色琉璃瓦屋顶,气势恢宏。元朝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驻扎采石,杀徐寿辉自称皇帝,以五通殿为其行宫,取国号为“汉”,史载:陈友谅举行登基典礼之日,群臣在江边沙滩列队朝贺,忽然风雨大作,秩序顿乱,不能成礼。后陈友谅兵败,出逃前将五通殿焚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命地方官吏重建,后圯毁不存。明解缙咏史诗云:“采石矶头过,浩歌歌北风。英雄争战处,今古有无中。李白犹青冢,桓温失故封。五通遗庙在,陈氏拜郊宫”。末联即指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