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介北纬31°17′26″~31°36′05″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东临江苏省溧水县和高淳县,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州市接壤,北与马鞍山市区及江苏省江宁县毗连。县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40公里,面积139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1%。城关镇史称姑孰城,建于东晋,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隋代以来,为历朝州、路、府、县治所。
今当涂县境古为越人活动地区,其附近就有古鸠兹邑。春秋时先后属吴、越、楚。战国时属楚。秦属会稽郡丹阳县地。两汉改属丹阳郡。三国时吴在今王一带初设督农校尉。西晋改设于湖县,其地分属于湖、丹阳二县。南北朝时先后置南豫州、淮南郡、南丹阳郡等侨州郡。隋开皇九年(589)废于湖等县,更置当涂县,治姑孰城。唐贞观元年(627)废丹阳县,其地入当涂县为镇。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姑孰城为太平州治所,下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改州为路,明清改路为府,三县之制相沿不变,皆以当涂为首县附郭。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以后隶属芜湖道、第二专区、第九专区和第六专区。解放后,于1949年8月设当涂市,隶属芜当专署(专署驻当涂)。1950年5月撤销市建制和专署驻地,单设当涂县,隶属宣城专署。1952年2月改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改为芜湖地区)。1980年1月改属宣城行署。1983年6月,省政府决定将所属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其余地区划由马鞍山市领导。全县现设23个乡、8个镇。23个乡为新桥乡、年陡乡、查湾乡、太白乡、黄山乡、江心乡、马桥乡、石桥乡、亭头乡、西河乡、大陇乡、新丰乡、塘南乡、兴永乡、青山乡、湖阳乡、新博乡、新市乡、龙泉乡、薛津乡、关马乡、围屏乡、藏汉乡;8个镇即城关镇、龙山桥镇、银塘镇、黄池镇、乌溪镇、护河镇、博望镇、丹阳镇。中共当涂县委和当涂县人民政府办公机关设在城关镇。全县人口总数60.19万,其中农业人口近90%,人口密度430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有回、蒙、彝、壮、满等7个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0.5%。
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形以平原圩区为主,圩区面积867.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位于县境东南的大公圩耕地29万亩,有“皖南首圩”之称。境东北和中间有部分丘陵山地,丘陵面积237.8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7%。山地111.92平方公里,占8%。较大的山脉有横山、青山和围屏山。境内西北有长江,东南有石臼湖,还有姑溪河、青山河、外桥河、运粮河、博望河、丹阳河、纪村河等河流,水库、池塘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织,江河湖泊面积共有118.87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5%,地表概貌大致为“二山、二水、六分田”。当涂县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46毫米,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积温5020℃,年平均无霜期230天,有充足的光、热、水资源,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当涂县不仅土肥水美,素称“江南鱼米之乡”,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已探明的有铁、铜、锗、金、银、硫、磷、石膏、泥煤、叶腊石、重晶石等。其中铁矿面积较大,约2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南的青山、钟山和西北的黄梅山地区,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城乡经济迅猛发展。广大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21亿元。工业产值5.71亿元,其中县办工业完成产值1.7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外贸收购额1460万元,创汇365万美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5012万元。以县城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已经形成,公路总长331.30公里,水系通航全长146公里,年客运量100.30万人次,年货运量95.90万吨。全县财政收入3013万元。
当涂县文风昌盛,地上地下文化遗存极其丰富,青山西北麓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墓和黄山山顶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黄山塔,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设事业有很大发展,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工人俱乐部、新华书店、影剧院、电视差转台、调频广播电台等各类文化设施设置齐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富有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当涂民歌,有40首被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有的还被灌制唱片发行东南亚地区。还出版了《姑孰的传说》、《姑溪艺话》等一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学书刊。人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有普通中学38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小学320所,小学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7.16%。农民教育得到加强,有14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人民的收入普遍增加,生活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198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165元,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9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元。全县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8304万元。安置待业人员就业1147人,安置率达95%。全县共有五保户2153户、2417人,敬老院6所,入院五保老人72人。随着城乡购买力的提高,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大件”已在全县普及,电风扇、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新“四大件”已为职工家庭普遍购用,并开始进入农民家庭。近几年首先富裕起来的专业户,已经做到“住宅楼房化、摆设现代化、庭院花园化、生活城市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农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