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内的沿长江两岸、湖泊周围和一些内河沿岸,以巢湖周围,青弋江、水阳江下游,皖河、华阳河下游等地区较为集中。沿江圩区的土地面积有10110.8平方公里,湖泊面积3576平方公里。1989年圩区耕地912.21万亩,人口963万。共有圩堤1922处,堤防总长9515.08公里。其中长江南北干堤长765公里,内河堤防长8750.08公里。在独立的圩口中,耕地面积大于1万亩的有209处,耕地713.01万亩。其中1~10万亩的圩口有200处,耕地526.1万亩;10~30万亩的有8处148.21万亩;超过30万亩的1处,耕地38.7万亩。万亩以下的在册圩口共有1713处,耕地199.20万亩。安徽省沿江地区大于5万亩的圩区情况见表6-3-1。
沿江地区的围湖造田、圈圩筑堤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三国时期,兴盛于宋、明时期,清代持续发展。今青弋江、水阳江下游一带的当涂大公圩、宣城金宝圩、芜湖万春圩等圩的前身均始筑于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吴国曾屯兵于皖河口,建望江西圩,周30余里,垦田3.7万亩。在江北巢湖以东也修筑了大量的圩田。东晋初年,江南部分地区军屯垦殖发展很快,至唐宋时期,圩堤建设、配套又有迅速发展和提高。明、清时期,中央把发展军屯、民屯作为养兵裕国之本,加大了沿江圩堤建设的力度,在无为、和县、宿松、望江、枞阳、铜陵等地修筑了沿江堤防。民国时期,中小圩工程得到加固整修,同时修建了很多堤涵斗门,在少数支流上建控制闸,促进了一些沿江堤防的封闭与江河堤防的成圈。
建国后,有计划地修筑涵闸、整治河道,逐步并圩联圩;同时加强圩内分片控制、开沟撇洪,积极兴建排灌泵站,提高除涝能力,对重点地区实行河湖分家,圈圩垦殖结合血防灭螺。1982年起,开始对圩堤进行加固除险,更新、配套排灌设施,圩内补点增容,进一步提高了圩区的抗灾能力。1984年起,开始推广无为县圩堤建设全民规划、分期达标的经验,实施了万亩以上大圩和重点小圩的“达标”与排涝泵站的补点、技改等工程。圩堤的建设规模和防汛抗洪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