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堤防工程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为军需粮秣计,倡导“表令诸将增广农田”,于湖县(今当涂县)设督农都尉治,对古丹阳湖区军屯。吴永安二年(259年),太都尉严密建丹阳湖作浦里塘(今大公圩前身),后因财力、人力不济而停建。建衡元年(269年)又在古丹阳湖区陆续围垦圩田,今大公圩、金宝圩、万春圩等由此而起。三国时期吴国为江北含山、和县等地圩区的灌溉和防洪安全,在牛屯河上建铜城闸,使含山、和县七十二圩环200里之域免遭洪水威胁,30万亩圩田均得灌溉之利。
东晋时期,洛邑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南者十之六七,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王敦移镇姑熟屯于湖”,其间约二年时间,军队屯于丹阳湖区。
唐朝盛期,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屯田,规模、范围都较大。据北宋范仲淹追忆:“江南旧的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在巢湖北面的南淝河下游滩地筑堤开田,有“官圩”、“私圩”之分。至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合肥即有官圩36处。《宋史叶衡传》载:“合肥滨湖圩田四十里,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巢湖之东筑有无为县嘉诚圩、庐江县杨柳圩等。江南芜湖县筑有易泰、陶辛、政和、行春、保丰、永丰诸圩。当涂县筑有连千圩,铜陵县有仁丰圩等。宋嘉时(1060年前后)即有“宣池(宣州、池州)之间圩之沉者千馀区”,加之江北之圩,总数不下二千馀区。
北宋末年,都城迁至浙江临安,江南遂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乾道年间(1165~1173年)曾设招田之官,大兴围湖造田,促进了江南圩堤建设。当时有“上通建德(今东至县),下达当涂,千里江湖绕一圩”的盛况。
明、清时期,政治局面相对稳定时间较长,圩区开发又有较大进展。明永乐元年(1403年)筑“麻、沣二湖圩田...起桃花桥迄含山县界三十里”。永乐三年(1405年)无为县始筑江堤,万历年间又筑神塘堤及头坝、二坝、三坝,并且联并部分圩堤。弘治二年(1489年)在丹阳、固城两湖之间筑南荡圩。万历十年(1582年)筑南陵县下林都圩。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613~1614年)筑铜陵县百家墩至胭脂夹的江堤,长80里,保护仁丰诸圩。
民国时期,沿江一带的地主及安庆、芜湖、合肥、南京等地的资本家、达官仕绅,组建垦务公司,投资垦殖。在沿江的芜湖、枞阳、贵池、东至、宿松、望江一带圈筑圩堤。同时,国民政府还投资或组织堤工委员会集资,修建圩堤和涵闸斗门,在一些小型支流上建控制闸,促进了无为、同马、枞阳等江堤的进一步封闭和江南秋江大圩联并。
据历史资料记载,三国时期至民国年间,安徽省沿江地区累计成圩2370处。其中三国时期在当涂、芜湖、宣城、含山四县筑圩11处;晋代在芜湖、当涂二县成圩6处;唐代筑圩11处,宋代筑圩117处,明代在沿江两岸的20多个县中共圈圩576处,清朝在沿江筑圩达1415处,民国时期成圩233处。至建国初期,沿江圩区共有大小圩口2426处,圩堤总长7756.2公里,配套中、小涵闸1272座,圩区耕地面积678.03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大圩116处,圩堤总长2453公里,耕地465.1万亩;5~10万亩的圩口16处,堤长368.3公里,耕地124.8万亩;10万亩以上的圩口6处,堤长417.8公里,耕地134.9万亩。其余2310处为万亩以下小圩,堤长5303.2公里,耕地221.93万亩。
1949年,长江遇大洪水,沿江堤防大多溃破,1950~1952年的水利兴修重点是沿江圩区的堵口复堤。有关地市县成立了堵口复堤指挥机构,大力整修堤防。对标准低的长江堤防加高培厚和局部退建;内河圩堤广泛培修,要求达到1949年最高洪水位不溃破。当时的皖南行署明确江河并重,民办公助,拨原粮6200万斤,修复江堤和重点河堤2070多公里,完成土方近1783万立方米。江堤修复标准为:堤顶超1949年最高洪水位1.0米,顶宽3~5米,外坡1∶3,内坡1∶2;内河修复标准为:堤顶高超1949年最高洪水位0.3米,顶宽2~4米,边坡1∶2。皖北地区确定以修复安庆专区的长江干堤为重点,兼顾巢湖专区,适当修复内河支堤。复堤标准:江堤与皖南相同。河堤超1949年洪水位0.5米,顶宽3米,边坡1:2。江北干堤共做土方1645万立方米,拨以工代赈原粮8202万斤。内河修复一般自力更生,合理负担,对轻、重灾区分别实行贷款和拨粮修堤。1950~1952年,沿江地区共整修圩口632个,堤长6500公里,并治理排水河沟33公里。修建大小涵斗门3000多座,建闸32座。
1954年长江遭遇特大洪水,沿江地区绝大多数圩口溃破,堤身决口达2000多处,堤防严重损坏。1954年冬起开始了新一轮堵口复堤。安徽省在芜湖设立了沿江复圩堵口工程指挥部,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秘书长分别任正副指挥,有关地市县成立相应组织。堵口复堤规定的目标是:无为大堤等重要江河堤防,确保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不破;保护面积5万亩以上的江河堤防,确保1931年或1949年最高洪水位不破;一般江河堤防按原标准堵复。至1955年4月底,共做土方9580多万立方米,完成了堵口复堤任务。1956年又提出,无为大堤等重点江河堤防,堤顶高要达到超出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1~2米;一般堤防达1954年最高洪水位。1956年、1957年两年的水利兴修中,共做修堤土方11400多万立方米。至1960年,长江干堤等江河堤顶高程已超过1954年洪水位0.5~1.8米;一般圩堤也已达到1954年洪水位高程,使7000多公里的江河堤防提高了防洪能力,800多万亩的圩田及重要城市和基础设施有了初步安全保障。1969年,安徽省沿江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两岸有1500多个内圩溃破或遭损。是年冬开始,经过两年时间的大规模的水毁修复和加高、加固圩堤,使沿江干堤和重点大圩基本恢复达到了规划的防洪标准。
1973年长江出现建国以来第四位的大洪水,发现沿江堤防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开始对险工险段进行重点除险加固。建立了兴修与防汛连贯责任制,加强各级领导责任制,采取定任务、定标准、定质量、定时间的办法,把土方任务、修堤要求层层落实到队、组、农户。重点加固的堤段和圩口有无为大堤的惠生段、同马大堤的宿松段,望江的四合圩、合成圩,安庆广济圩的丁马段等。
1983年长江出现建国以来的第二位的大洪水。1984年水阳江流域再次出现大水,有31个万亩大圩溃破。不少江堤和内圩堤防又暴露出了险工隐患。在灾后的大规模除险加固中,首先是全面摸清出险原因,统一规划;其次做好加固设计,彻底处理。1984年起,推广无为县万亩以上大圩的全面规划、分年实施、三年达标、拆屋让堤、统一放样、施工、验收的修堤经验,以后逐步带动了千亩以上小圩也开展“达标”修堤活动。长江干堤的加固维修仍按照防洪规划进行,逐段实施,一次做足标准。通过这次加固维修,长江干堤重点堤段基本达到或接近保障1954年型最高洪水位的防洪安全标准,内河重点圩堤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进行圩堤建设的同时,沿江圩区还兴建了大量涵闸工程。至1988年底,涵闸总数达3670座。其中大型闸7座,中型闸45座,小型闸3618座。大、中型涵闸中有15座控制长江支流和湖泊,另外37座为长江干堤和重要河堤的防洪排灌涵闸。
二、联圩并圩
民国时期联圩并圩开始起步,芜湖县将原政和、同皋、杨德、永定、永成、永安、保丰、五丈湖等8个千亩至二、三万亩的圩口联并成一个大圩,初称八连圩;后又将易太、咸保、保定、南湖滩等5个圩口并入八连圩,改称十三连圩。
1949~1951年,芜湖县的南辛圩、小卞圩、小屯圩、小新圩等33个小圩相继并入万春圩、麻凤圩、三连圩、十连圩、保太圩等重点大圩。1949年,望江县的正兴、丰东、正德、马丰等四个小圩联并成四合圩。1952年由金堤、练成、万兴、万全等十个小圩合并成金练圩。
1954年防汛抗洪中,发现小圩堤线长,修防任务较重,标准难以提高,于是对圩口进行联并,以减轻防汛任务和提高圩堤的防洪标准。1954年11月,贵池县决定将秋浦河左岸的同乐、普庆、天成、长乐、建国、万生、万宝、万成、大农、民生等10个圩口并成一个秋江大圩。将大同一、二、三圩联成一个大同圩。1955~1968年,桐城县把人形河、柏年河之间的101个小圩并成一个大沙河联圩。工程分三期进行,最多时动员民工人数达3万余人。共退建、改建堤防102处,总长40多公里;疏河培堤70多公里,堵塞支流7条,建护岸8660米,修建涵闸199座。共完成土砂方960万立方米,石方1.95万立方米;防洪堤线由原来的216.7公里缩短至99.5公里。1956年枞阳县联成永丰、永久两大圩口。当涂县从1956年起,用7年时间,将全县103个小圩分别联并成一五圩、陈焦圩、下六圩、新博圩、大公圩等26个大圩。
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结合河道治理,将皖河下游怀宁、望江一带的51个小圩联并成一个皖河联圩,共计缩短堤线230公里,提高了15万亩农田的抗洪能力,增加湖滩垦殖面积15万亩,平毁废埂扩大耕地1万亩。全椒县也结合兴修新河、跃进、如意三条排洪河道对官渡、赤镇、广平三乡的圩口进行联并,开挖了11条撇洪沟,将全县83个小圩并成22个大圩。来安县在整治来安河时,把沿河几十个小圩并成12个大圩。70年代杭埠河整治时,肥西联成三十二联圩和滨湖联圩。铜陵县治理顺安河时,将18个小圩并成东联、西联、顺安三个大圩。芜湖、东至、繁昌、和县、巢湖等县市也都按照规划,对傍山傍丘的小圩开挖撇洪沟,促进了联圩并圩。
1976~1978年,当涂县实施了薛、丹、博联圩工程。薛津、小丹阳、博望地区原有耕地22万亩,北倚山区,西南滨丹阳、石臼二湖。境内有大小河沟数十条,大小圩口30个,防洪堤线达180公里,堤身单薄,灾害频仍。联圩工程分两期,开挖了长11.8公里的丹阳新河和博望新河,分别通入姑溪河和石臼湖,解决山丘区的排水问题;同时开挖了9条撇洪沟,总长45.5公里,分排山水,做到丘圩分家;另建8座排灌站、4座排涝闸及控制闸3座,建配套桥闸44座,培修了堤防,联成了团结联圩、军民联圩和连迁圩等三个大圩,投入资金551.8万元。
1970年沿江圩区圩口总数为1902处,保护耕地面积757.12万亩。1980年圩口数为2161处,保护耕地面积832.08万亩。至1988年,通过联圩并圩,沿江圩区的圩口总数已由1949年的2426处减少至1922处,保护耕地面积由原来的678.03万亩增加至912.2万亩。建国后四十年,堤防处数减少了504处,保护耕地面积扩大了234万亩。沿江圩田中有60%分布在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和巢湖流域;无为、当涂、芜湖、宣城、贵池、和县、枞阳、望江、舒城等县、市圩田较多,均在40万亩以上。圩区耕地最多的是无为县,境内千亩以上的圩口有圩田102万亩,占沿江圩区耕地的11.2%;万亩以上的大圩有19处,耕地面积87.5万亩。其次为当涂县,圩区耕地约为65万亩,境内有江南第一圩——大公圩。
上一篇:综 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