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渠系整治与配套
50年代初,沿江地区相继出现了较大的洪涝灾害,在灾后水毁修复中,一方面培修加固圩堤,另一方面着手开展圩内治涝。1950~1952年的水利兴修中,共修建了大小涵(斗)3000多处,建闸32座,提高了排水能力。在1956~1957年的治理中,改变了过去只排不蓄的片面做法,开始注重在低洼地带蓄水进行养殖,分级分片拦蓄,整修涵斗门和排水设施;在丘陵圩区结合部开挖撇洪沟,做到洪涝分排,促进了圩内治理。至1957年夏,沿江圩区完成沟渠涵斗门等治涝工程9328处,减轻了364万亩圩田的涝灾威胁。
60年代,圩内治理的重点转向机电排灌配套。无为、和县、当涂、芜湖、巢湖等县市建设了一大批泵站,开挖了排灌沟渠,分片建闸,排灌结合。当涂县在和尚港泵站配套中建设了两套系统,开挖沟渠将5.2万亩的涝水集中抽排;填筑干支渠道8条,总长30.7公里,另建380条斗毛渠,总长80公里;建各类交叉工程37座,涵斗、涵管2225座(节),利用一套设备就可解决3.2万亩的农田灌溉。无为县下九连圩汤沟站,利用大堤附近的地形特点建2条干渠,解决了2.6万亩农田的排灌问题。
70年代,沿江圩区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沟、渠、路、林、田全面配套,取得了一定成绩。仅巢湖地区格田成方面积就有近20万亩。但在有些地区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各地又兴起了改造、利用原有沟港,分片建闸控制,开挖撇洪沟的热潮,逐步形成洪涝分开、高低分排和集中排、分散灌的格局。
80年代以后,圩区治理的重点仍然是加强除涝、灌溉配套工程建设。巢湖地区圩内排灌配套先在无为县西都圩试点,共建控制闸25座,完成土石方8.3万立方米,总投资45万元;把高、中、低三片分开,做到高片涝水能控,低片积水能腾,内外分开,高低分开,控制沟港水位和地下水位,科学调度,促进农业稳产高产。80年代后期,巢湖地区的20多个圩口近60万亩耕地配套建设了较为齐全的控制工程。安庆市43个万亩以上的圩口也健全了排灌配套设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8年,安徽省水利厅开始实施旱涝保收示范片建设。无为县上九连圩泥汊片,通过全面规划,划定水系,实行内外分开,进行分片、连片治理,林路结合,全面配套,在2200亩的小区内共建主要桥闸78座,小区田间配套2000多个;疏浚了大、中、支沟,开隔水沟、筑小渠总长28.4公里,修机耕路16条12.7公里,建灌溉小站6处装机45千瓦,总投资94万元,投入工日46.7万个。通过综合治理配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益。
二、机电排灌
民国以前,沿江圩区在汛期主要依靠人力和龙骨水车排水,效率极低。直到民国时期,才有少数机械排灌。至1949年,全省圩区内的小型机泵也只有10多台100多马力。建国后,沿江圩区的机电排灌事业发展很快。1951年,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在芜湖县易太圩兴办了全省第一座柴油机排水站,总投资17.5438万元,装8台美制立式150马力的柴油机,配24台水泵。1953年当涂县在黄山乡县农场建站,安装柴油机2台共26马力,固定抽水灌田600亩;次年又增建为3台共39马力,灌溉面积也有所扩大。1955年,安徽省在芜湖市东河圩举办圩区第一座电力排涝站,安装5台电机计300千瓦,配5台水泵,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总投资23.4万元。工程由安徽省水利厅设计,省水利厅工程队施工,5月开工,10月竣工,工程建成后,效益十分明显。1956年在无为县下九连圩试办雍南、三汊河、凤凰桥3座锅驼机排涝站;1956年、1957年又举办了一些锅驼机、木炭机、煤气机、柴油机和电动机为动力的小型排涝站。其中,位于铜陵县钟仓山咀圩区木炭机站为全省第一座,建于1957年7月,投资30.78万元;装25马力动力机械32台计800马力,配12寸混流泵;设计排水效益2.4万亩,后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效益不显著被废弃。至1957年底,沿江圩区共有机械固定站5处装机31台计3212马力,排涝效益1.81万亩;建电力排灌站12处,装机49台3088.8千瓦,排灌面积1.96万亩。
60年代起,沿江圩区的机电排灌得到迅猛发展。从1963起,安徽省把无为、和县、当涂、芜湖等县圩区作为全省电力排灌建设的重点。无为县在14个大圩和7个一般小圩,共新建电力排灌站38处,机改电6处,合计装机136台18597千瓦。当涂县在7个重点大圩共新建电力排灌站24处,机改电3处,共计装机127台11390千瓦。芜湖县在8个万亩以上大圩共建站16处,另在其他圩口兴建社办电力排灌站51处,共计装机170台、9570千瓦。芜湖市郊区在西江圩、东河圩等共建国营电力排灌站7处,装机40台3165千瓦。据1970年统计,圩区共有机械固定站108处,装机290台24254.5马力,排灌面积12.36万亩;电力排灌站共有770处,装机1975台128786.3千瓦,排灌面积279.61万亩。安庆、芜湖两地机站装机容量居全省前两位。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安庆、池州两地、市普遍对排灌站进行机改电建设,同时新建了一批电力排灌工程。至1980年,沿江圩区机械排灌固定站总计达333处,装机760台 62721.5马力,排灌效益达 71.90万亩。10年新增装机容量38467马力,其中安庆市新增 21966马力,芜湖市新增 4260马力,国营农场新增5869马力,圩区固定机械泵站的排灌面积10年中新增59.54万亩。另外,固定电力排灌站得到更大的发展,据1987~1989年的不完全统计,沿江圩区有电力排灌站2360处,装机6219台432600.8千瓦,排灌面积690.8万亩,全省重点圩区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至10年一遇。
自80年代初期开始,通过全面规划,对圩区进行排灌站增容补点。从1984年起,对已建的老站及老设备,开始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安徽省财政一般每年安排300万元的国营排灌泵站设备更新的技术改造专款,同时要求技术改造站所在地的政府和受益区按1:1的比例进行集资,共同解决技改资金。
1978~1988年,沿江圩区共新建及增机补点建站近600处,装机约13万千瓦。无为县1983~1989年共建补点站48处,装机123台11527千瓦。1984~1989年,沿江圩区共安排技改经费1798.32万元,改造建站95处,装机454台计37585千瓦,涉及排灌面积167.44万亩。当涂县自1987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技改资金配套,1984~1989年,全县9个应进行技改的国营站共51台、5480千瓦机泵全部技改完毕,同时还改建了56座集体站计1912千瓦。芜湖县这期间共改造了18座国营站,装机81台6950千瓦,占应改造老站的70%。通过技改,提高了圩区排灌泵站的装置效率。降低了能耗,起到了扩大效益,促进增产的效果。
安徽省沿江地区重点圩口情况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