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垦殖概况
安徽地区的围湖造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变迁,湖泊围垦的规模越来越大,被围垦湖泊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宋代以来,湖泊围垦有较大的发展,围湖垦殖有增无减,致使许多过去碧波万顷的湖泊变成了现在的大片农田。至建国前夕,安徽省江南地区较大的湖泊均不同程度地被围垦。沣湖、麻湖、童家湖、金钱湖、芜湖、慈湖、万春湖、路西湖等著名古湖已全部湮废。
建国后,沿江圩区湖泊或以扩大耕地,防洪、灭螺等需要,不同程度地被普遍围垦。有的湖泊经科学论证、全面规划后围垦,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有不少属自发性围垦,盲目与水争地,过度开发,使湖面大幅度缩小,调节库容剧减,缩窄了河床,降低了泄洪、除涝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增加了水事纠纷。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对湖泊围垦进行了整顿,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经全面规划、论证和批准,不得擅自围垦湖泊;要求围垦不合理的垦区要退湖还田,恢复原貌。至此,盲目围湖垦殖基本得到了制止和扭转。据统计,沿江地区被围垦的湖泊主要有15个,原有蓄水面积3246平方公里,被围垦后面积降至1884.6平方公里。围垦比例较大的湖泊有白湖、陈瑶湖、丹阳湖、武昌湖、七里湖、白荡湖等,围垦比例都在50%以上。其中结合灭螺的面积为30434.5万平方米。沿江主要湖泊围垦情况见表6-3-2。
安徽省沿江地区主要湖泊围垦、灭螺情况表:

二、重点湖泊围垦
〔丹阳湖〕
皖、苏两省的边界湖泊,大部分在安徽省当涂县境内。1953年明确,当水位12.0米时(吴淞高程),湖泊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其中当涂县为152平方公里,江苏省高淳县12.03平方公里。自1965年开始垦殖,先后圈成湖阳、沧溪、大白荡等圩。至1973年,当涂县、高淳县和军垦农场共垦殖134.52平方公里,垦区占湖泊总面积的82%。其中安徽省当涂县垦殖102.46平方公里,军垦20.03平方公里。丹阳湖原有钉螺面积2724万平方米,影响沿湖17万人的健康;经湖泊围垦,至1989年统计,当涂县已高围灭螺2577.5万平方米。
〔石臼湖〕
皖苏共有的边界湖泊,水位12.0米时,湖泊面积262平方公里,其中当涂县116平方公里,江苏省146平方公里。1969年起,江苏省高淳县开始围湖造田,1970年当涂县开始小面积的围垦。江苏省继续扩大新垦区域,至1979年,江苏省大面积的围垦基本停止。至1981年4月航测资料,石臼湖围垦面积达61.29平方公里,其中当涂县2处计18.6平方公里,耕地1.97万亩(内有江苏省溧水县2000亩);江苏省高淳、溧水两县5处计42.68平方公里,耕地约4万亩。先后圈成的圩口有当涂县博望团结圩、新博圩,高淳县团结圩、溧水沧口圩、明觉圩、孔镇圩、和凤圩等。
〔固城湖〕
安徽省宣州市和江苏省高淳县共有的边界湖泊,水位12米时,湖泊面积81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15平方公里,江苏省66平方公里。自1969年,江苏省高淳县开始围垦。1974年江苏省高淳县越省界筑串湖大堤,堵死水阳江水入固城湖的通道,曾引起两省水事纠纷。后在水电部的主持下,高淳县分别于1975年、1976年两次挖口破堤两处,口宽各300米。1975~1978年,高淳县进行大面积围湖造田,1976年宣州市里桥公社也进行了围垦。圈成里桥圩,面积2.12平方公里。1978年两省调查时发现,东部湖区有20余平方公里的新筑圩堤。据1981年4月测量,已圈圩垦殖45.19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2.12平方公里,江苏省43.07平方公里。
〔东南湖〕
在贵池县境内,水位较低时,湖面面积38.8平方公里,内有钉螺面积3000万平方米,沿湖5个公社有10万人受威胁。1964年决定对东南湖实施灭螺围垦,1965年冬开始施工。主要工程包括白洋河下游改道、南门堵口、加齐山埂、民生圩退建、白沙湖筑堤、下清溪电排站、圩内配套等共28项,历时10年完成。国家、地方共投资503.4万元,群众筹款243.5万元,完成土石方543万立方米。治理面积3.5万亩,灭螺面积2775万平方米;同时增加旱涝保收面积3.4万亩,贵池城区洪水威胁减轻。。
〔七里湖〕
位于东至县境内,内有滩洲、湖汊,总面积139平方公里,钉螺滋生。民国5年(1916年)至1949年间,沿湖有3000多人死于血吸虫病,因此有120多个村庄完全被毁,1.7万亩耕地荒芜,1974年有钉螺面积3200万平方米。经安徽省革委会批准,于1974年12月开始对湖区进行垦殖治理。前后经历10余年时间,共投工2000多万个工日,完成土方1467万立方米,石方69万立方米,切岗、开河47公里,筑堤46公里,建闸、站等较大建筑物100多座。国家共投资1273万元,解决了9万多亩的农田防洪和6.7万亩农田的除涝、灌溉问题,并且增加新垦面积5万亩,基本消灭钉螺面积2850万平方米。
〔东、西湖〕
位于铜陵县顺安河下游,分东西两湖,蓄水面积25.6平方公里,湖面面积4万多亩,终年积水,钉螺密布。1973年对顺安河治理完成后,湖区治理随即全面展开。开挖了东湖岗区撇洪沟,调整了湖内水系,配套沟渠,实行东湖全垦,西湖半垦,历时4年,共垦殖22平方公里,其中东湖16.2平方公里,西湖5.8平方公里。围垦中东湖开挖大小沟18.43公里,完成土方97.72万立方米;开撇洪沟7.8公里,挖土方13.65万立方米。西湖开沟4.2公里,土方6.5万立方米。两湖共建5座排灌站,总装机5430千瓦,建桥涵40多座。3.3万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同时消灭钉螺面积13.5平方公里。新垦区被划分成若干小块,分给附近的西湖、顺安等9个乡镇和市、县机关耕种。
〔华阳河湖区〕
华阳河下游一带湖区(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等)原与长江联通,50年代中期建成华阳、杨湾两座防洪闸,使长江与内湖分开,华阳河下游湖泊的水位得以有效控制,经国家批准,于1955年开始对湖区进行有计划的垦殖。先后垦殖了华阳河农场、九成畈农场。其中华阳河农场位于龙感湖、大官湖、黄湖南岸,受同马大堤保护。1955年正式建场,控制面积13.5万亩,实际开垦10万余亩,筑堤118.90公里,其中5公里外堤顶高程24.0~24.5米。垦区建电力排灌站13处,装机50台4120千瓦;建机械排灌站29处,装机101台6121马力,排灌能力共达102.8立方米每秒;同时建成较大的配套建筑物450座,做土石方2000万立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场区原有1200万平方米的钉螺面积,至1981年已基本消灭。九成畈农场位于泊湖与黄湖之间,1958年建场,原名利新农场。垦区范围8.5万亩,已垦4.3万亩,场区已建成堤防长28公里,堤顶高程17.5米,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场内原有钉螺面积2116万平方米,至1972年已基本消灭。
1958年后,宿松县开始在龙感湖等湖泊中圈圩垦殖,筑成西湖圩。70年代又继续垦殖,至1977年基本停止围垦。据1985年统计,宿松县境内龙感湖等被垦殖面积达58平方公里,新垦耕地5.4万亩,消灭钉螺面积3636.7万平方米。
1959~1960年,望江县在泊湖内圈圩垦殖形成团结圩等。1976年为了灭螺的需要垦成了大治圩等。至1987年,共垦殖成万亩以上大圩2处,千亩以上大圩10处,垦殖总面积达75平方公里,新垦耕地6.32万亩。1959~1960年、1967~1968年,分别对漳湖、大官湖、青草湖、武昌湖进行了垦殖。到80年代,共垦成万亩以上的大圩3处,千亩至万亩的圩口29处,垦殖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耕地达13.2万亩。望江县垦区已基本消灭了6153万平方米的钉螺。
〔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
圈圩垦殖始于50年代初,其中最早垦成普济圩农场。接着枞阳、桐城等县沿湖社队集体筑堤圈圩,至80年代初才基本停止。
普济圩农场位于陈瑶湖流域,1949年10月成立农场垦殖区,1950年2月建场,1952年开始围垦,设5个分场,总控制面积20.4万亩,已垦8.2万亩,共筑堤78公里,主要配套建筑物300多座。建场以来共完成土石方1700万立方米。场内原有钉螺面积996万平方米,至1973年已基本消灭。
枞阳县于1955年在陈瑶湖吴家咀堵坝,围垦形成花园圩。1957~1960年在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先后围成互城、公塥、幸福、赘山、大稻、跃进、唐山、后方、乌金、双岗、浮山、小普济等圩计5.3万亩。1961~1962年,垦成高桥、大寨、江新、岱冲、团结等圩计2.5万亩。1968年、1969年又在湖区羹脍赛、神灵赛大量围垦。1972年又围垦豸岭圩,至1976年围垦基本停止。1984年对部分低圩还湖2.6万亩,至1985年枞阳县在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共垦殖15万亩。高围灭螺面积达1065万平方米(不含普济圩农场)。
桐城县自建国初期至80年代,在白兔湖、嬉子湖滨共围湖造田7.41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圩口16处,面积80平方公里,可垦耕地8万余亩。其中唐合圩最大,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计耕地1.35万亩,堤防总长12.7公里。1983年、1986年两次退湖还田计17.64平方公里,退田1.1万亩。湖区通过围垦消灭钉螺面积2205万平方米。
〔白湖〕
位于巢湖与黄陂湖之间,有唐串河、兆河纵贯其中。白湖原有湖泊面积158平方公里,可蓄水5亿多立方米(相应水位10.65米),湖区地面平坦,颇宜垦殖。建国后在湖区建立劳改农场,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其实施蓄洪垦殖。1954年围成姥山圩,耕地4000亩。后又分别在季家圩、蒲草滩垦殖680亩和800多亩。1956年兆河疏通,创造了垦殖条件。1957~1958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围垦东大圩,沿湖东部边缘建东环湖堤21.3公里;同时从南端的唐串河口至北端的姥山颈修穿湖东大堤,长9.44公里,形成东部垦区。1960年垦西大圩,筑西环湖堤长23公里,修唐串河口至马头咀的南北向穿湖大堤,长14.6公里,形成西部垦区。东西两穿湖大堤间留排水河道。东西两大圩共围垦154平方公里,耕地15万亩,其中东大圩5.8万亩,西大圩9.2万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