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安全管理
一、规章制度
1950年8月1日安全委员会制定安全教育制度。
1953年采矿、选厂、炼厂、电厂等单位初步建立了保安规程和交接班制度。1954年9月20日制定了《关于安全三级教育责任制草案》即:新工人进厂教育制;安全技术负责制;区队长班组长教育制;同时还制定了《爆破手制度》。1956年至1957年间先后建立了《入坑挂牌制 》、《工作面挂牌制度》、《顶板三次检查制度》及《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由于这阶段制度较健全,执行较好,1956年重伤事故和死亡事故分别比上一年降底60%和50%,1958年在“大 跃进”的影响下,安全规章制度没有能够认真执行。
1963年开始恢复、修改、重新建立部分安全管理制度,颁发了《安全工作条例》(草案)。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没有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原制定颁发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名存实亡。
1980年5月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伤亡事故调查报告制度》、《矿山安防生产奖惩规定》、《预防重复性伤亡事故和若干规定》等三项制度二项规定。
1981年元月4日颁发了《矿山通风防尘暂行管理方法》(试行)。
1983年重新修改制度颁发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井下管理制度》、《安全守则》、《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关于防止重大伤亡事故产生的各项规定》、《关于经济承包中有关安全生产的六条规定》等。
二、安全活动
〔安全学习〕1954年铜官山矿务局规定每周一次安全学习,两周一次安全例会。1955年3月和7月,铜官山矿务局采矿进行了两次全矿性的安全学习,修制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对主要工种工人进行了安全技术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安全作业班。1957年初组织职工学习安全先进经验,同年3月举办了区长,班组长安全学习班。1963年老庙矿、选厂、炼厂等单位普遍对职工进行了安全规章,制度学习,并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安全操作证。
1966年以后,正常的安全学习活动停止。
1979年至1985年公司加强了安全学习活动,规定每周一次安全活动日,对违反安全制度职工举办学习班。新工人进岗位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对调换工种人员及受伤、长期病、事假后的职工在返回岗位前要进行安全学习。
〔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工作始于1954年。各单位每月一次安全检查,铜官山矿务局规定一年或半年进行一次全局安全大检查。查出问题在安全专题会上讨论,并指定专人负责限期处理。参加检查的人员有各单位负责人、工会干部等,每次检查后由局进行评分,优胜单位发给安全流动红旗。1954年12月份重工业部派工作组来铜官山矿务局进行爆破器材的安全检查,在中央工作组协助下,成立了矿务局爆破器材检查组,对爆破器材的加工、收发、搬运、管理、使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1956年3月开展了一次全矿务局春季安全卫生大检查。1959年7月26日中央安全检查团华东分团、安徽省安全检查团、铜陵市安全检查组联合对铜官山铜矿、冶炼厂进行了重点检查。
1960年分春、秋二季进行安全大检查。1964年至1976年每年进行二次安全检查。
1980年5月公司组成了一百多人的安全检查团,分组对各单位进行了安全大检查。共查出安全隐患1228项。
1983年5月8日至20日,安徽省冶金厅安全检查工作组来公司检查安全工作。1985年初,公司对厂矿建立“职工安全卡”,统一印制了“安全检查证”和“特种安全检查证”,发给各级管理干部和专职安全检查人员供安全检查时使用,并统一制作了有三种标志的供公司、厂矿、区队主要管理干部专用的安全检查矿帽、证件和矿帽。
〔“安全月”活动〕早在1957年露天矿就开展了“红五月”安全生产活动(每年五月为安全活动月),但后来没有坚持下去。1980年元月17日公司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开展“百日无事故”活动。同年4月全国开展“安全月”活动。
第一个“安全月”活动是与公司第一个“百日无事故”活动结合进行的,1980年7月还进行了第二次“百日无事故”活动。从1980年开始到1982年、每年的元月、7月分别进行一次“百日无事故”活动,1983年元月开展一次“百日无事故”活动。1984年根据要求停止“百日无事故”活动改为“全年无事故”。
1985年10月下旬针对少数厂矿安全工作盲目乐观和松劲的现象,开展了“七十天无安全事故”活动。
三、安全教育
〔安全宣传〕1954年收集整理了现场安全方面的资料编写安全广播讲座,采用幻灯片和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安全教育。1956年“铜矿工人报”开辟了“安全生产大家谈”专栏,从8月份开始每月出一版“安全简报”。1957年7月,为配合中央有色局在铜官山矿务局召开全国安全会议,矿务局及下属厂矿运用黑板报、广播、标语等宣传形式向全矿职工家属进行了广泛的安全宣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安全宣传教育没有能够正常进行。
1984年举办了6期区队长学习班,有252人参加学习。1985年,安全宣传教育转向以加强基层安全学习,搞好基层安全教育为主。铜山铜矿和狮子山采矿三区、四区在职工开展了安全智力竞赛活动,铜官山铜矿改变了照本宣科的办法,编印了《安全生产100题》学习资料,这一年公司举办了区队长学习班5期,有221人参加了学习。
〔安全展览〕1955年春节,举办了一次安全展览。同年6月开办了安全漫画展。1957年,为迎接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在矿务局召开安全现场会,专门举办了安全卫生展览。展出图片285张,照片225张,模型87个,仪器(包括实物)24套。6月份先进预展,7月15日正式展出。在20天的展览中,参观的职工、家属共达16555人次。
1981年公司在安措计划中拨款20万元兴建安全教育中心,当年破土动工,1982年建成,安全教育楼总建筑面积970平方米,其中安全教育展览室125平方米。1983年11月举办了安全展览试展,1984年初开始对厂矿正式开展。内容分七大部分。同时还陈列了近期重大恶性事故和重大未遂事故实物。当年共有16000人次参观了展览。
四、安全技术措施
〔矿山采掘〕公司开始建设矿山时,在设计和生产中就把安全技术放在首位。1953年采纳了苏联专家的建议,在采矿方面为了防止冒顶事故发生,采取了充填接顶,留矿柱减少采掘等安全措施,在冶炼方面,给烧结机装置了烟罩,熔炉修了安全坑,吹炉设了烘石英设备,保证了安全。
1954年各溜井装置了格筛,斜井人行道安装了栏杆,斜井轨道安装了保险闸;竖井井口安装了安全门,各中段井口安装了栏杆,在出水的地方修筑了安全水闸口,地表陷落区安装铁丝网。1956年竖井安装了安全卡和风动安全门,1957年在出矿漏斗上安装格筛,天井掘凿采用双层吊盘,卸笼乘人时使用了卸笼门及安装卷扬安全防护设备等,为防止触电,将硐室照明电压由220伏改为安全电压32伏。
1963年针对铜官山铜矿松树山高温硫化矿床进行了安全生产的科研,铜官山铜矿松树山高温硫矿床,平均含硫13.4%,局部高达38.8~46.7%,常发生火灾事故,196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分条分段崩落工业性试验,采用“强采、强掘、强出”的作业办法和加强火区通风降温等综合安全措施获得成功。
1978年元月公司各矿山进行爆破一次点火试验,3月16日至18日在狮子山铜矿召开了“推广一次点火现场会,”6月1日起全公司各矿山全面开始使用一次点火,此项技术使爆破安全可靠,并节约爆破器材,提高爆破效果,当年就避免了4次因早爆引起的重大伤亡事故,凤凰山铜矿在1980年运用技术成功地进行了30吨药量的大爆破,不仅安全,而且消除了地表陷落的隐患。
采场冒顶是矿山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凤凰山铜矿采用水平分层尾砂充填法生产,由于开采深度延深和地质情况的变化,1979年11月凤凰山铜矿2#矿体,2#采场中部有250米的顶板很不稳固,曾发生大面积的冒顶,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发生。1980年第一季度开始采用采场内浇灌混凝土出矿巷道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了安全回采。1981年2月,对后腿式长锚索注浆工艺进行了地面和地下多次研究与试验。并在7个采场应用,共安装长锚索362根,支护采场面积10000平方米。
1981年2月至1983年11月凤凰山铜矿与科研单位合作,试验成功深孔锚索与浅孔锚杆联合控制采顶板技术。凤矿采用这项技术后,原来因冒顶、偏帮事故造成死亡的现象基本消除,各矿山采用这项安全措施后,减少了矿山冒顶事故的发生。
1980年7月狮子山铜矿与马鞍山研究院签订了《空区地区活动观测研究合同》,对狮子山铜矿2#和5#大空区进行监测。在老50米建立地音观测点,同时设计7个钻孔,在其深部基点上进行观测,确保矿山安全生产。1981年在东西狮山区圈定了陷落区危险边界,同时安装了标有“危险区”字样的示警水泥柱。1984年又增设了警柱,并在沙子堡空区边缘安装了铁丝网。
1981年,铜官山铜矿选厂局部构筑物发生变形错位开裂,公司采取了紧急措施,在整个采场区设置了监测报警系统,采用边生产、边观察、边加固的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同年5月完成了第一冶炼厂110米烟囱加固工程。
1982年6月铜山矿前山露天发生4次滑坡,最大的一次有30立方米,下滑100余米,严重威协坑下作业安全,经公司研究正式闭坑。同年11月狮子山铜矿试制成功:安全乙炔发生器,1984年元月27日经铜陵市劳动局技术鉴定合格,同年7月投入小批量生产。
1985年7月开始研究高硫矿床采用“安全炸药”进行爆破,解决了矿山高硫矿床炸药自爆的难题。
〔通风防尘〕公司建矿初期,矿山采用干式凿岩。1953年开始老式凿岩机上加水打眼试验。1954年有色金属管理局工作组来铜官山矿务局推行矿山作业正规化,正式全面推强行广凿岩机湿式作业,同时绘制了通风巷道平面图及坑内通风示意图,开拓通巷道、天井,加强了自然通风。
1956年6月在老庙基山斜井和松树山斜井安装了55千瓦和28千瓦的主扇,井下由自然通风进入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新的阶段,并设置了通风测定站,每月对风流定期测定。1957年矿务局成立防尘委员会,下设防尘小组。开展综合治理,1966年到1973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通风防尘工作管理混乱,连粉尘合格率都没有测定统计。1978年,粉尘合格率仅有23.6%。为加强通风防尘工作,公司正式成立了安全处通风防尘科,通风防尘管理工作全面走上正轨。1983年6月23日狮子山铜矿成立了通风区,这是公司第一个独立的通风防尘单位。1984年12月24日公司在狮子山铜矿召开通风防尘系统测定现场会。从1986年开始各厂矿开展粉尘分散测定工作,由各厂矿负责取样,送公司安全环保监测站统一化验分析。
据统计1979年至1985年,公司5个生产矿山掘进通风井巷达19449.5米,各种封闭墙道2786道,风门461道等。截止1985年止,全公司在用的通风井19条,风扇357台,22台主扇,总装机容量为4898千瓦。
1950年8月1日安全委员会制定安全教育制度。
1953年采矿、选厂、炼厂、电厂等单位初步建立了保安规程和交接班制度。1954年9月20日制定了《关于安全三级教育责任制草案》即:新工人进厂教育制;安全技术负责制;区队长班组长教育制;同时还制定了《爆破手制度》。1956年至1957年间先后建立了《入坑挂牌制 》、《工作面挂牌制度》、《顶板三次检查制度》及《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由于这阶段制度较健全,执行较好,1956年重伤事故和死亡事故分别比上一年降底60%和50%,1958年在“大 跃进”的影响下,安全规章制度没有能够认真执行。
1963年开始恢复、修改、重新建立部分安全管理制度,颁发了《安全工作条例》(草案)。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没有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原制定颁发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名存实亡。
1980年5月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伤亡事故调查报告制度》、《矿山安防生产奖惩规定》、《预防重复性伤亡事故和若干规定》等三项制度二项规定。
1981年元月4日颁发了《矿山通风防尘暂行管理方法》(试行)。
1983年重新修改制度颁发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井下管理制度》、《安全守则》、《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关于防止重大伤亡事故产生的各项规定》、《关于经济承包中有关安全生产的六条规定》等。
二、安全活动
〔安全学习〕1954年铜官山矿务局规定每周一次安全学习,两周一次安全例会。1955年3月和7月,铜官山矿务局采矿进行了两次全矿性的安全学习,修制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对主要工种工人进行了安全技术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安全作业班。1957年初组织职工学习安全先进经验,同年3月举办了区长,班组长安全学习班。1963年老庙矿、选厂、炼厂等单位普遍对职工进行了安全规章,制度学习,并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安全操作证。
1966年以后,正常的安全学习活动停止。
1979年至1985年公司加强了安全学习活动,规定每周一次安全活动日,对违反安全制度职工举办学习班。新工人进岗位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对调换工种人员及受伤、长期病、事假后的职工在返回岗位前要进行安全学习。
〔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工作始于1954年。各单位每月一次安全检查,铜官山矿务局规定一年或半年进行一次全局安全大检查。查出问题在安全专题会上讨论,并指定专人负责限期处理。参加检查的人员有各单位负责人、工会干部等,每次检查后由局进行评分,优胜单位发给安全流动红旗。1954年12月份重工业部派工作组来铜官山矿务局进行爆破器材的安全检查,在中央工作组协助下,成立了矿务局爆破器材检查组,对爆破器材的加工、收发、搬运、管理、使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1956年3月开展了一次全矿务局春季安全卫生大检查。1959年7月26日中央安全检查团华东分团、安徽省安全检查团、铜陵市安全检查组联合对铜官山铜矿、冶炼厂进行了重点检查。
1960年分春、秋二季进行安全大检查。1964年至1976年每年进行二次安全检查。
1980年5月公司组成了一百多人的安全检查团,分组对各单位进行了安全大检查。共查出安全隐患1228项。
1983年5月8日至20日,安徽省冶金厅安全检查工作组来公司检查安全工作。1985年初,公司对厂矿建立“职工安全卡”,统一印制了“安全检查证”和“特种安全检查证”,发给各级管理干部和专职安全检查人员供安全检查时使用,并统一制作了有三种标志的供公司、厂矿、区队主要管理干部专用的安全检查矿帽、证件和矿帽。
〔“安全月”活动〕早在1957年露天矿就开展了“红五月”安全生产活动(每年五月为安全活动月),但后来没有坚持下去。1980年元月17日公司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开展“百日无事故”活动。同年4月全国开展“安全月”活动。
第一个“安全月”活动是与公司第一个“百日无事故”活动结合进行的,1980年7月还进行了第二次“百日无事故”活动。从1980年开始到1982年、每年的元月、7月分别进行一次“百日无事故”活动,1983年元月开展一次“百日无事故”活动。1984年根据要求停止“百日无事故”活动改为“全年无事故”。
1985年10月下旬针对少数厂矿安全工作盲目乐观和松劲的现象,开展了“七十天无安全事故”活动。
三、安全教育
〔安全宣传〕1954年收集整理了现场安全方面的资料编写安全广播讲座,采用幻灯片和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安全教育。1956年“铜矿工人报”开辟了“安全生产大家谈”专栏,从8月份开始每月出一版“安全简报”。1957年7月,为配合中央有色局在铜官山矿务局召开全国安全会议,矿务局及下属厂矿运用黑板报、广播、标语等宣传形式向全矿职工家属进行了广泛的安全宣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安全宣传教育没有能够正常进行。
1984年举办了6期区队长学习班,有252人参加学习。1985年,安全宣传教育转向以加强基层安全学习,搞好基层安全教育为主。铜山铜矿和狮子山采矿三区、四区在职工开展了安全智力竞赛活动,铜官山铜矿改变了照本宣科的办法,编印了《安全生产100题》学习资料,这一年公司举办了区队长学习班5期,有221人参加了学习。
〔安全展览〕1955年春节,举办了一次安全展览。同年6月开办了安全漫画展。1957年,为迎接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在矿务局召开安全现场会,专门举办了安全卫生展览。展出图片285张,照片225张,模型87个,仪器(包括实物)24套。6月份先进预展,7月15日正式展出。在20天的展览中,参观的职工、家属共达16555人次。
1981年公司在安措计划中拨款20万元兴建安全教育中心,当年破土动工,1982年建成,安全教育楼总建筑面积970平方米,其中安全教育展览室125平方米。1983年11月举办了安全展览试展,1984年初开始对厂矿正式开展。内容分七大部分。同时还陈列了近期重大恶性事故和重大未遂事故实物。当年共有16000人次参观了展览。
四、安全技术措施
〔矿山采掘〕公司开始建设矿山时,在设计和生产中就把安全技术放在首位。1953年采纳了苏联专家的建议,在采矿方面为了防止冒顶事故发生,采取了充填接顶,留矿柱减少采掘等安全措施,在冶炼方面,给烧结机装置了烟罩,熔炉修了安全坑,吹炉设了烘石英设备,保证了安全。
1954年各溜井装置了格筛,斜井人行道安装了栏杆,斜井轨道安装了保险闸;竖井井口安装了安全门,各中段井口安装了栏杆,在出水的地方修筑了安全水闸口,地表陷落区安装铁丝网。1956年竖井安装了安全卡和风动安全门,1957年在出矿漏斗上安装格筛,天井掘凿采用双层吊盘,卸笼乘人时使用了卸笼门及安装卷扬安全防护设备等,为防止触电,将硐室照明电压由220伏改为安全电压32伏。
1963年针对铜官山铜矿松树山高温硫化矿床进行了安全生产的科研,铜官山铜矿松树山高温硫矿床,平均含硫13.4%,局部高达38.8~46.7%,常发生火灾事故,196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分条分段崩落工业性试验,采用“强采、强掘、强出”的作业办法和加强火区通风降温等综合安全措施获得成功。
1978年元月公司各矿山进行爆破一次点火试验,3月16日至18日在狮子山铜矿召开了“推广一次点火现场会,”6月1日起全公司各矿山全面开始使用一次点火,此项技术使爆破安全可靠,并节约爆破器材,提高爆破效果,当年就避免了4次因早爆引起的重大伤亡事故,凤凰山铜矿在1980年运用技术成功地进行了30吨药量的大爆破,不仅安全,而且消除了地表陷落的隐患。
采场冒顶是矿山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凤凰山铜矿采用水平分层尾砂充填法生产,由于开采深度延深和地质情况的变化,1979年11月凤凰山铜矿2#矿体,2#采场中部有250米的顶板很不稳固,曾发生大面积的冒顶,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发生。1980年第一季度开始采用采场内浇灌混凝土出矿巷道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了安全回采。1981年2月,对后腿式长锚索注浆工艺进行了地面和地下多次研究与试验。并在7个采场应用,共安装长锚索362根,支护采场面积10000平方米。
1981年2月至1983年11月凤凰山铜矿与科研单位合作,试验成功深孔锚索与浅孔锚杆联合控制采顶板技术。凤矿采用这项技术后,原来因冒顶、偏帮事故造成死亡的现象基本消除,各矿山采用这项安全措施后,减少了矿山冒顶事故的发生。
1980年7月狮子山铜矿与马鞍山研究院签订了《空区地区活动观测研究合同》,对狮子山铜矿2#和5#大空区进行监测。在老50米建立地音观测点,同时设计7个钻孔,在其深部基点上进行观测,确保矿山安全生产。1981年在东西狮山区圈定了陷落区危险边界,同时安装了标有“危险区”字样的示警水泥柱。1984年又增设了警柱,并在沙子堡空区边缘安装了铁丝网。
1981年,铜官山铜矿选厂局部构筑物发生变形错位开裂,公司采取了紧急措施,在整个采场区设置了监测报警系统,采用边生产、边观察、边加固的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同年5月完成了第一冶炼厂110米烟囱加固工程。
1982年6月铜山矿前山露天发生4次滑坡,最大的一次有30立方米,下滑100余米,严重威协坑下作业安全,经公司研究正式闭坑。同年11月狮子山铜矿试制成功:安全乙炔发生器,1984年元月27日经铜陵市劳动局技术鉴定合格,同年7月投入小批量生产。
1985年7月开始研究高硫矿床采用“安全炸药”进行爆破,解决了矿山高硫矿床炸药自爆的难题。
〔通风防尘〕公司建矿初期,矿山采用干式凿岩。1953年开始老式凿岩机上加水打眼试验。1954年有色金属管理局工作组来铜官山矿务局推行矿山作业正规化,正式全面推强行广凿岩机湿式作业,同时绘制了通风巷道平面图及坑内通风示意图,开拓通巷道、天井,加强了自然通风。
1956年6月在老庙基山斜井和松树山斜井安装了55千瓦和28千瓦的主扇,井下由自然通风进入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新的阶段,并设置了通风测定站,每月对风流定期测定。1957年矿务局成立防尘委员会,下设防尘小组。开展综合治理,1966年到1973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通风防尘工作管理混乱,连粉尘合格率都没有测定统计。1978年,粉尘合格率仅有23.6%。为加强通风防尘工作,公司正式成立了安全处通风防尘科,通风防尘管理工作全面走上正轨。1983年6月23日狮子山铜矿成立了通风区,这是公司第一个独立的通风防尘单位。1984年12月24日公司在狮子山铜矿召开通风防尘系统测定现场会。从1986年开始各厂矿开展粉尘分散测定工作,由各厂矿负责取样,送公司安全环保监测站统一化验分析。
据统计1979年至1985年,公司5个生产矿山掘进通风井巷达19449.5米,各种封闭墙道2786道,风门461道等。截止1985年止,全公司在用的通风井19条,风扇357台,22台主扇,总装机容量为4898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