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路管理体制
1957年前,公路系统的人、财、物、计划、技术等归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领导和管理。
1958年,撤销省公路管理局,“三权”(人、财、业务)下放至地方交通管理部门领导。省厅管养路费收支计划和重点基建工程。
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省厅收回公路“三权”,恢复以省为主的条条领导。
1963年,省人委批转交通厅“关于公路养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通知,将全省公路分为干线公路、县级公路、社队公路、专用公路四种。省交通厅公路航道局除直接领导地区养路段、市公路管理站外,在业务上领导全省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并负责公路养护年度计划审查、上报、下达,统一征收养路费。干线公路和县级公路由省局分设地区公路管理段、市、县公路管理站直接养护和管理;社队公路由人民公社自管自养。专用公路由使用单位自修自养,文化大革命期间至1985年止,公路管理体制又一次变动。即:业务权、财权(包括物),由省公路局领导和管理。人事权和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由地方交通部门负责。
〔铜陵市公路管理站〕1959年8月,建“铜陵市交通局养路大队”。有干部3人,4个道班,养护路段27公里。到1985年底,已发展到管理干部13名,全民所有制工人120名,养护里程增加到64.45公里。
二、公路养护
1954年,铜陵地区铜兴路建成通车后,铜官山矿务局即组成养路道班进行养护。1959年9月,铜陵县交通局养路队接养县辖段干、支线公路。1960年,铜陵市政工程筑路队接养了城市道路。公路养护始终贯彻执行“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提高、科学管理、保证畅通”的方针。好路率逐年有所提高。
〔养护方法〕1971年前,铜陵地区只有泥结碎石路面,养护方法有补坑槽、削路肩、疏通边沟、加铺磨耗层、撤铺松散保护层、洒水回砂。根据泥结碎石路面结构特点,提出“晴扫湿削”的养护方法,对提高路况起到一定作用。1971年开始有了黑色路面。养护方法是:补坑槽、削油包、整修搓板、封面、排水、清除路障等。黑色路面能在较长时间保持完好。
三、路政管理
在50年代,路政工作主要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利用标语、画报、播讲交通安全常识。1963年,铜陵市、县两站均分别设置专职路政人员,逐步清除公路两侧的农作物,以保证路基的完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路政工作无法发挥作用,公路遭到严重破坏,个别路段多年无法通车。1975年交通部颁发“公路养护暂行规定”,对路产、路权的管理作了明确规定,使路政工作有了法定的依据。
1982年,铜陵市、县两站及时充实路政队伍。路政人员在公安人员配合下,上路检查安全,清除路障,强行除各种违章建筑。仅在1983年,就清除路障43处,清除杂物1600立方米,搬除堆积的各种建筑材料6000余立方米,强行拆迁围墙3道110立方米,拆除违章建房两处,填塞砖窑12口,保障了车辆安全畅通。
四、养路费征收
公路养路费的征收按国家规定的“以路养路”的原则,由公路部门向车属单位征收。
〔资金管理〕养路费不列入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根据交通厅统收统支、专款专用,以路养路,自求平衡的原则,由省公路局编制年度收支计划,下达各地、市公路段、站执行。由各地、市所征收的养路费专户存储,定期统缴省公路局,养路经费按预算定期下拨。财务执行“收支两条线”。
〔养路费征收〕1963年,市公路管理站开始养路费征收业务,收费标准,专业运输汽车按营业额10%计征,社会车辆每月每吨征收70元。1965年,专业车辆调整为12%,非专业运输的车辆每月每吨按84元征收。“文革”期间漏收现象严重,养路费收入增长缓慢。
1979年后,加强了养路费征收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堵塞漏洞。同时实行养路费超收部份提50%由收费单位自用。1981年,改征收人员综合奖为超收提成奖。1984年,又实行经济责任承包,调动了单位和征收人员的积极性。
1985年6月1日起实行新的收费标准:交通部门公路运输企业的营运车辆,按营收的15%计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联户的车辆、及交通运输企业的非营运车辆,和非交通部门的汽车队、运输队一律按每月每吨120元计征。
1972~1985年养路费收入情况表

五、交通量调查
交通量调查在80年代以前,由市公路管理部门作过多次,但不够系统、 全面。从1982年开始,进行比较系统观测。1984年普查线路12条、长达143公里。普查结果市区长江路交通量高达6265车次,繁木线最高达3800车次。1985年对城市出入口的交通量调查。铜大路2845车次,长江西路2038车次,天桥北路为1912车次,石城路2680车次。立新观测站12月份统计:繁木线月平均交通量4930车次,经折标为3157.8车次,第四季度平均为4701.9车次,朱畈观测站12月份统计月平均交通量1925.3车次,经折标为1806.6车次,第四季度平均为2144车次,经折标为1871.3车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