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储蓄业务
铜官山营业所从1951年4月成立起,对外开办了储蓄业务。当年储户1186户,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1万元。
1953年至1957年,随着矿山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职工人数逐渐增多,由流动服务走向固定服务,相继建立了第一、第二储蓄所,设立储蓄代办所7个,聘请协储员274人。截止1957年底,储蓄存款户已发展到9936户,比1952年增长8倍;储蓄存款余额达58.8万元,比1952年增长16倍;人均储蓄存款10.4元。
1958年,由于大办钢铁,铜陵市的地方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职工人数和工资投放也急骤增加。为了聚集资金,支持地方工业的发展,市人行把储蓄业务列为全行工作中心,在吸储具体做法上:首先,对储蓄所、柜增加对外营业时间,全年365天,天天营业。其次,增设储蓄代办所82个,聘请兼职代办员96人,对距离银行较远的单位、居民区,实行定时、定点、定线流动服务。通过上述措施,全市储蓄业务有了较大发展。到1960年末,储蓄存款户已发展到25633户,比1951年增加2.58倍;储蓄存款余额达195.8万元,比1957年增长3.3倍,其中:定期储蓄存款92.8万元,占总储蓄额47.4%;人均储蓄存款20.39元。
此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1962年底,储蓄存款余额由1960年的195.8万元,下降到72.5万元;人均储蓄存款由1960年的20.39元,下降到8.49元。
1963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为了把储蓄存款抓上去,在全市组织了群众经济互助组织(互助储金会),促进了储蓄业务发展。到1966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已上升到140.2万元,比1962年增加67.7万元,人均储蓄存款回升到15.3元。
1967年至1972年6年,储蓄余额只增加116.9万元,年平均额仅19.4万元。1973年5月,市人行建制恢复后,储蓄存款才逐年上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收入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聚积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从1978年至1985年,市人行、市工行根据总行一系列有关文件精神,在吸储工作上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储蓄。1982年11月成立了铜陵市人民储蓄促进委员会,在全市广泛地宣传城镇居民参加储蓄支援“四化”的重要意义。2、增加储蓄种类,扩大吸储面。储蓄种类由1977年的4种,增加到1985年6种。3、进一步加强储蓄网点和社会储蓄组织的建设。储蓄所和储蓄专柜由1977年的14个,增加到26个。同时还在各个厂矿成立了储蓄促进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一个储蓄网络。到1985年末,全市城镇储蓄存款余额达5391.7万元,比1977年增长11倍;储蓄存款户数达到185326户,比1977年增长4倍,人均存款249.16元,比1977年增长7.8倍。
1951~1985年铜陵市城镇储蓄存款情况统计表

1953年至1957年,随着矿山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职工人数逐渐增多,由流动服务走向固定服务,相继建立了第一、第二储蓄所,设立储蓄代办所7个,聘请协储员274人。截止1957年底,储蓄存款户已发展到9936户,比1952年增长8倍;储蓄存款余额达58.8万元,比1952年增长16倍;人均储蓄存款10.4元。
1958年,由于大办钢铁,铜陵市的地方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职工人数和工资投放也急骤增加。为了聚集资金,支持地方工业的发展,市人行把储蓄业务列为全行工作中心,在吸储具体做法上:首先,对储蓄所、柜增加对外营业时间,全年365天,天天营业。其次,增设储蓄代办所82个,聘请兼职代办员96人,对距离银行较远的单位、居民区,实行定时、定点、定线流动服务。通过上述措施,全市储蓄业务有了较大发展。到1960年末,储蓄存款户已发展到25633户,比1951年增加2.58倍;储蓄存款余额达195.8万元,比1957年增长3.3倍,其中:定期储蓄存款92.8万元,占总储蓄额47.4%;人均储蓄存款20.39元。
此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1962年底,储蓄存款余额由1960年的195.8万元,下降到72.5万元;人均储蓄存款由1960年的20.39元,下降到8.49元。
1963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为了把储蓄存款抓上去,在全市组织了群众经济互助组织(互助储金会),促进了储蓄业务发展。到1966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已上升到140.2万元,比1962年增加67.7万元,人均储蓄存款回升到15.3元。
1967年至1972年6年,储蓄余额只增加116.9万元,年平均额仅19.4万元。1973年5月,市人行建制恢复后,储蓄存款才逐年上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收入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聚积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从1978年至1985年,市人行、市工行根据总行一系列有关文件精神,在吸储工作上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储蓄。1982年11月成立了铜陵市人民储蓄促进委员会,在全市广泛地宣传城镇居民参加储蓄支援“四化”的重要意义。2、增加储蓄种类,扩大吸储面。储蓄种类由1977年的4种,增加到1985年6种。3、进一步加强储蓄网点和社会储蓄组织的建设。储蓄所和储蓄专柜由1977年的14个,增加到26个。同时还在各个厂矿成立了储蓄促进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一个储蓄网络。到1985年末,全市城镇储蓄存款余额达5391.7万元,比1977年增长11倍;储蓄存款户数达到185326户,比1977年增长4倍,人均存款249.16元,比1977年增长7.8倍。
1951~1985年铜陵市城镇储蓄存款情况统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