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曹魏屯田
东汉末年,战乱不息,合肥成为废墟。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相(今濉溪县)人刘馥为扬州刺史,这时扬州州治在合肥,刘馥单骑到合肥赴任,建立州治(今合肥水西门外的“古城郢”,即刘馥所建,当年城基至今依稀可辩)。他看到江淮人民离乱逃散,田地荒废,凄凉不堪,于是兴修水利,召集流民,广泛兴办屯田。有近万人回乡屯种,民食军粮皆有了着落。建安十四年,曹操巡视合肥,亲眼看到吏士死亡不归,百姓流离失所。这个地区由于战乱持续不断,前几年兴修的水利事业和所办的屯田又荒芜了。所以重置扬州郡县长吏,发动百姓兴修芍陂,恢复屯田区;是年,命谢奇为蕲春典农,在皖乡(今怀宁县)进行屯田。建安十九年,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城(今潜山县)举办水屯稻田,规模较大,有数万人参与。建安年间(196~219年),曹操在淮南兴办屯田,命仓慈为绥集都尉,主管屯田事业。
魏文帝初年(220年),卢毓为梁(今商丘县)、谯(今亳州市)二郡太守。文帝因为亳州是曹操的故乡,故从外地迁去了许多百姓,进行屯田。
郑浑在下蔡(今凤台县)与邵陵间,“兼开稻田,课使耕桑,使民众稍丰给”。到黄初中(220~226年),郑浑为沛郡(今濉溪县)太守,他于萧、相二县界(今淮北市)兴修陂遏水利,举办水屯稻田,“顷亩岁增,租入倍常”。百姓由此得到实惠,树立石碑纪念郑浑,他兴修的陂遏名为“郑陂”(在今萧县西北)(《三国志·魏书》卷16,《郑浑传》)。
魏在安徽举办的屯田区中,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是淮南、淮北的屯田。两淮屯田由刘馥在合肥首创,到司马懿为齐王曹芳摄政时得到较大的发展。正始初(240年),曹魏为了扩大耕地增收粮食,派尚书邓艾到陈、项(今淮阳、项城)以东,至寿春(今寿县)一带考察。邓艾著了《济河论》一书,他认为两淮屯田条件较好,建议在淮南、淮北大规模举办屯田。司马懿采纳了邓艾的建议。正始二年,邓艾的屯田计划开始全面实施。于是北临淮水(今淮河),自钟离(今凤阳县东北)而南,横石(今凤阳一带)以西,尽沘水(今淠河)400余里,5里设立一个营,每营60人,平时种田,战时参加作战。同时修筑广阳、百尺二渠(在今亳州市),在淮河以北的颍河两岸,也建立一批军屯,并修通水渠300余里,灌溉屯田2万顷,使淮南、淮北屯田区连接在一起。自寿春到京师(今开封市),农官田兵、鸡犬之声,阡陌相属。邓艾用5万多官兵进行屯田,除去支出,每年可节余粮500万石,粮仓一座接一座,两淮屯田获大丰收。此后,屯田区不断扩大。正始之后(249年后),两淮屯田官兵发展到10余万人,积贮了大批粮食。
二、孙吴屯田
孙吴的屯田区域,是从“限江自保”和“施德缓刑”的治国方针而设置的。有两个重要屯田区:一是沿江地区,自东起吴郡(今苏州市),西至夷陵(今宜昌市),东西绵亘数千里,长江沿岸安徽境内的于湖(今当涂县南)、濡须坞(今裕溪口)、芜湖(今芜湖市)、皖口(今怀宁县西)及其一些新建立的郡县,包括牛渚(今当涂县采石)、赭圻(今繁昌县西)、宣城(今宣州市)、虎村(今贵池市)和新都郡(在今黄山市各地山区),以满足军事上的防御和对峙的需要;另一个屯田区是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江淮地方长期是吴魏交战激烈的地区,孙吴政权的最大敌人始终是曹魏,为了就近解决军粮供应,军事前沿阵地的江淮地方就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孙吴所在的江东,土地辽阔,人烟稀少,其屯田所需的劳动力和兵源,主要靠战争掠夺或外来的迁徙,“民转相掠,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10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三国志·吴书》卷47,《孙权传》)。江淮人民大批东渡,有利于孙吴在江东发展屯垦事业。
江东屯田始于建安三年(198年),太史慈“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三国志·吴书》卷49,《太史慈传》)。建安四年,孙策攻占庐江郡(今潜山县),俘获刘勋妻子及部曲3万余人充作垦殖劳力及补充兵源。建安十六年,经吕蒙建议,在江北设立濡须坞(今裕溪口),从此“吴为重镇”,“孙权筑坞于此,以拒曹公”,“备御甚精”。蒋钦、周泰、吕蒙、朱桓、骆统、张承、钟离牧等人先后为濡须督。于湖(今当涂县南)为孙吴督农校尉所治,位于长江以南当涂附近,隔江与濡须坞相对,是孙吴屯田要地。建安十九年,孙权征皖城(今潜山县)获全胜,为表彰吕蒙击败并俘虏曹魏庐江太守朱光等男女数万口的功劳,即提拔偏将军吕蒙为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屯田六百户”,率众就地屯田(《三国志·吴书》卷54,《吕蒙传》)。并“以芜湖(今芜湖市)民二百户、田二百顷给(蒋)钦妻子”。这些受赐的“民”,从孙吴屯田分布地域来看,大都是屯田民。
黄初五年(224年),三方不断攻战,农民无法耕作,江淮地区粮食匮乏,因军中缺粮,上大将军陆逊要求屯田,扩大耕地面积。孙权和他的儿子也亲自受田耕种,“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耦犁,是说二牛共挽一犁,一人赶牛,一人扶犁),表示提倡垦殖活动,于是屯田垦殖在孙吴统治区得到全面推广。
嘉禾二年(233年),吴将诸葛恪经过3年部署后,对丹阳郡(今宣州市)的山越人(依阻山险而居的越民)进行围攻,抢掠庄稼,使山越人无法生活,被迫出山的就有10万人。诸葛恪从中挑选4万名丁壮补充军队,其余编入郡县户口从事垦殖。孙吴政权推行“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使山越人成为孙吴屯田的主要劳动力,促进了皖南地区的开发。嘉禾四年春,孙权派佃兵数千人,在庐江(今潜山县)建立了孙吴最大的军屯区;8月,庄稼将熟,魏将满宠出兵袭击孙吴屯田区。嘉禾六年,诸葛恪平定山越后,率领部署在庐江皖口(今怀宁县西)进行屯田,因缺乏屯田劳力,又派兵袭舒(今舒城县),掳掠人民来充实屯田区。
甘露元年(265年),皖城(今潜山县)屯田区被晋扬州刺使应绰率淮南诸军攻破,烧毁该屯田区积谷180余万斛,破坏水屯稻田4000余顷,船600余艘。可见孙吴的屯田始终不懈,有一定成效。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