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国营农场
民国成立以来,军阀连年混战,国民党军队对皖西红军的“围剿”,使人民饱受战争苦难。30年代,水旱灾害频繁,民国20年(1931年)的水灾,灾民达1000万人,占全省人口21715396人的49.3%,灾民死亡率为0.5%。当时安徽有荒地2百万亩左右,积极实施垦殖,对发展农业生产非常必要。为此,在30年代前期,出现了一批国营农场和示范农场。
一、普济垦殖社
普济圩垦区在原桐城、无为两县,位于安庆、芜湖间之长江北岸,面积约计25.92万亩,可耕地约22万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交通便利。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桐城知县陈子阶筑陈家洲圩堤,此后,时建时废。普济圩老圩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冲破,数十万圩民流离转徙。辛亥革命后,柏文蔚(时任安徽省都督)、朱子桥(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等,即倡议修复江堤。民国初期,住在高地的圩民开始修复圩堤。民国25年至民国26年,继续动工兴修。
修复普济圩的全部工程计划,早在抗战前,就由安徽省政府水利工程处勘测,并作设计和施工准备。抗战胜利(1945年)后,皖籍人士,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处处长周鼎珩、族弟北京大学学生周平、国民政府人事处长梅嶙高、安徽省教育厅长汪少伦、合肥法院院长胡松叔等人,同访柏文蔚,极力倡议修复普济圩。民国35年11月13日,皖籍人士约200多人在南京正式举行普济垦殖社创立会。会议通过了普济垦殖社章程,成立理事会、监事会,选出柏文蔚、刘和鼎(曾先后任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和第二十一集团军上将副总司令)梅嶙高、周鼎珩、汪少伦、胡松叔为常务理事。又推选柏文蔚为总经理、刘和鼎为副总经理、周平为总务处主任。决定普济垦殖社社址设在桐城东乡青山龙王嘴(今普济圩农场场部),同时在芜湖设立办事处。民国36年6月,柏文蔚病故,理事会遂推刘和鼎为总经理,梅嶙高、周鼎珩为副总经理,周平为协理。经协理之下,设总务、财务、工程、产权四处,警卫、卫生两个大队,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医药卫生人员、堤工警卫人员,统由省政府调派专人充任。
民国36年4月2日,在桐城(今为枞阳县)周家谭与陈瑶湖产权代表正式签订垦殖合约;4月8日开工修堤,当时正逢伏汛期至,4月到8月间,仅能集合少数民工,完成内堤;9月至11月,完成夹山到梳桩台30华里堤线及四顾墩至长江圩5华里环线共30余万土方。民国37年1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进入龙王咀,传讯员工,经讯问后,随即释放,堤工照样进行。总之,民国36年、37年的两年间,克服重重困难,除该圩外堤(即沿江大堤)已于抗战前完成,两年内修筑内堤工程四分之三,长达40华里,约150万土方。先后收容难民、工夫在5万人以上。未完工者约5华里、60余万土方,及疏浚内堤外之前河、后河工程尚未着手。
经费来源。一是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援助,联总先后准拨工赈食米1000吨;二是农行贷款,农行贷放生产贷款8.5亿元;三是本社自行募集股金12亿元。
普济垦殖社经营方式。采取官民合营方式。一是官股,由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及公益团体、社会集资,官股及业主超过50亩之地,达到耕者有其田的措施;二是民股,对本圩农民,在本圩有业权者,在工程完成后,可分田百分之三十。本垦区农民,在本圩无业权者,可参加筑堤浚河工作,每次完成40方,除领赈米50公斤外,可分田1亩,自耕自种。民股每户统限10亩至50亩为最高额。
普济圩的开垦计划。待开垦完成后,计划建设一系列农场、农村。全区划为4个农区,共40个合作农场及4个试验农场。每个农场配建1农村,每村可容100—200户,每村配备初级国民小学,卫生员1,子碉1,托儿所1;每5村配建诊疗所1,高级小学1,母碉1;每10村配建试验农场1,医院1,初级中学1,公仓1,以期树立新式自由民主之理想农村。垦区四围,可配设各型工厂,实施农产品加工,发展农村副业,并可吸收流离失所之农民,以解除贫困之威胁。合作农场计划:每农场之耕地为2000亩至5000亩,分配给原业主及垦民合作耕种,每户耕地以10亩至50亩为度。其官股及超过50亩以上之民股,概配给难民耕种,全区可容农户4000户至8000户。试验农场计划:于每农区之中心,设试验农场1所,每农场占地5000亩,由社直接经营,作各项农作物改良试验及示范推广之用,其收益用于提供办理公共福利事业及推广改良费用。
二、宣城地区侨办垦殖事业
清末,广东新会人黄伯棠(在上海广济医院当医生),来宣城看望朋友,无意中在宣城新河庄镇观音阁前,发现一棵枝叶茂盛、果实累累的油桐树,这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林木。黄伯棠回上海后,一面向海外侨胞宣传,一面着手来宣城茆市冲办“研植公司”。从此,为归侨大批组建垦殖公司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宣城地区侨办农垦事业的发展。
民国2年(1913年),巴拿马归侨甘永贵;民国8年,墨西哥归侨邝氏兄弟,邝悦修、邝悦敏;民国13年,荷兰归侨梁仲民等,亦先后来宣城办农林垦殖事业。他们都是在外国排华的恶浪下被迫回国的,看到黄伯棠在宣城创建垦殖公司颇有成就,遂相率而来。30年代,美国、墨西哥、加拿大、马来西亚、荷兰等国的归侨日益增多,大都分布于宣城城关、土山、水阳镇、东华里、西窑冲、茆市冲、高立洪、狸头桥等地。先后创办了“茆市冲研植公司”、“高立洪广植公司”、“西窑冲富华公司”、“益民公司”、“伦植公司”、“广业公司”等。从事油桐、漆树、油茶、茶树以及松、竹等经济林木的垦殖。民国24年,江南铁路(由芜湖至宣城孙家埠)建成通车。该路通车后,孙科、梁寒操、陈树人等国民党政要们,极力拉拢海外归侨投资垦殖事业,在宣城设立了“宣宁官产垦荒局”,任命常汝谦为局长,常虎兰为测绘。规定承领官荒,每亩官价3角5分,对承领者,政府发给执业执照。于是沿江南铁路两侧丘陵,包括桥头汪、萧捍以及宣城一带,各色人物纷至沓来,兴建了20多家垦殖公司。主要投资者为国外归侨,也有蒙藏委员会、铁道部、立法院、监察院等部门失意政客的私人投资。其中美洲归侨的投资最为雄厚,估计投资多的达三、四千万元。仅建在桥头汪至宣城、湾..一带的“美洲华桥农场”,暂定股金额就有1500万美元。直播的油桐、漆树长势良好。这些侨办农场的经营方式,都仿效资本主义农场,投资项目多、规模大、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未能因地制宜,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办法,收效不大。抗战军兴,在日本侵略军炮火洗劫下,归侨们“实业救国”、开发祖国资源的理想终于成为泡影。
三、侨乐村
侨乐村的建设,起因于民国20年(1931年)国民会议代表郑螺生所提救济华侨一案。是时美洲、墨西哥、古巴、日本等国家相继排华,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人,主持组织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向“宣宁官产垦荒局”以每亩3角之代价,购得荒地7700余亩,后又向西团续领3000余亩,以此作为安置归侨的领垦地。在宣城以北70华里处(毗连江苏省高淳县,今卫东乡风梨塘一带)集中建设侨乐新村。侨委会派管理处长周演名、科长刘清斋及冼荣熙3人,担任筹备;冼荣熙为侨乐村管理处主任。于民国21年12月12日动工兴建。由侨委会拨开办费7000元,每月经常费千余元。管理处下设技术、事务两股。不到半年,就建有能容800人之大礼堂1幢,办公处1所,垦民住宅10所,厨房2所,农村仓库、合作社各1所,风景亭2座,大牌楼1座以及畜禽饲养房和肥料堆积场所等,计草屋20余幢。此后每月拨发经费880元、事业费2000元。
侨乐村位于宣城县固城湖附近,湖宽广约数十里,支流四出,到春夏之交,风景绝佳。该村垦地共1.1万余亩,垦熟者约600余亩,所余大批荒地,尚待归侨垦殖。土质系砂质壤土,极为肥沃。
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之报告,侨乐村垦民以200名为限,领登记书者有151人。从民国21年4月1日起,陆续到村者仅61人。归侨经严格审查后,发给许可证,方准入村成为垦民;到7月底,已增至82人。计日本归侨68人,墨西哥归侨3人,法国、印尼、朝鲜归侨各2人,智利、菲律宾、荷兰、古巴、德国归侨各1人。这些归侨原藉大都在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
侨乐村由该地管理处统一管理,并拟订了垦民开荒生产收益与分配管理章程。分三种经营方式:一是自费垦民,一切费用自理,农业收入全部归己,每年每亩土地交纳租金2角;二是贷款垦民,每月由政府发给垦民生活贷款10元,两年为期,期满则须分期无息偿还,而承租土地赁金则比自费垦民的租金增加百分之五十;三是劳资合作,由政府借给垦民土地、生产与生活费用,三年内的农业收入全部归垦民所有;三年后按垦民常年农产品收入的二分之一缴公,其余归己。首先入村的82名垦民,全部实行劳资合作方式经营,按月由侨委会津贴每人10元,其中5元是伙食,5元为种子肥料费用。垦民生活依侨乐村为主,待遇受管理处制约,困难较多。后改归垦民自办,自己组织膳食管理会,饭菜价廉物美。种子肥料由垦民自己购买,垦民零用则由收获植物变价款内平均分配。
侨乐村垦民,来自外国各地,与当地百姓语言习惯不同,常易引起误会。民国21年7月,发生武斗。管理处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教育垦民要与当地百姓和睦相处;8月间,全体垦民助百姓抢险,收割小麦,老百姓非常感激,关系逐步融洽。
侨乐村仅82人,垦殖1.1万亩荒地,常常发生人少地多的矛盾,必须用新技术、新方法垦荒,计划分为合作农场与示范农场两种。合作农场进行程序共分三期。第一期为垦荒、施肥、试种,所试种的作物,除树木外,有适宜于山地之棉麦,以及西洋参等项;第二期试验作物与土壤的关系,使收获增加,并经营园艺与林木;第三期以合作社为经济活动中心,为垦民办理消费、运销,以及信用等项合作事宜。统一管理生产,全体垦民以及合作社社员的生产过程,都按计划进行。示范农场兴办的目的是要运用科学和新技术生产,为垦民及附近农民示范,籍以增加收入。其组织分为总务、农艺、园艺、森林、推广等5部。普通农作物(如稻麦等)与特别农作物(如西洋参等)属于农艺部,各种果树与蔬菜等则属于园艺部。森林部乃主管森林、苗圃、风景林、水源林等设计事项。推广部执掌农业宣传、技术推广等事务。其余农村副业,如养鸡、养蜂等,不属于上列各部者,则归总务部设计办理。
自侨委会将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裁撤后,侨乐村直接隶属于侨委会,撤换了不称职的干部,加强了领导,改变了机关化的陋习,农场技术人员与垦民同下地劳动,使上下打成一片。强化了管理,凡查出无入村证及携带家眷者,陆续令其离村。管理处人员分别训练垦民农业知识和技术。成立了守望队,与附近保甲互相连络,共同维持地方治安。按垦民的耕作能力,分与荒地数亩至十余亩不等,分别成立小组,管理员组织分组竞赛。第一年夏季就收获西瓜、丝瓜、蕃茄、苋菜等1.4万余斤。尚有其他果类不计在内。
民国26年抗战爆发不久,侨乐村即瓦解于日军炮火之中。当时民间歌谣说:“侨乐村人实不乐,江南沿线又成家,归侨爱国心徒切,垦植终成镜里花”。
四、第一贫儿教养院宣城农场
为安置社会上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孤儿,辛亥革命元老黄兴的夫人徐宗汉女士,在南京组建了“开国纪元第一贫儿教养院”,收容近千名孤儿。为了使贫儿院的学生有实习场地,民国21年(1932年)初,黄夫人选择宣城北乡茆市冲(今宣州市卫东乡白云村)创办“第一贫儿教养院宣城农场”。是年夏天,派南京“第一贫儿教养院”教导主任蔡乾九来宣城莅任场长。
茆市冲的居民大都是太平天国后期由各地迁来的,十有九户佃地而耕。茆市冲的土地多为乡绅、把头及地主守旧封建势力把持占有。蔡乾九去宣城活动后,得到宣城县政府令:“凡私有土地,必持有契证,否则权归农场”。农场即据此对土地加以核查。清查后,得到大部分山场和垦地。他们采取赎买和调换的办法,解决了成片地内的私人地块问题,对收回土地后无地可耕的农民收为场员。宣城名医章祥斋损献10余亩土地和现洋3000元。贫儿院农场就这样开办起来了。
贫儿院农场范围,上至木古塘,下至猫子湖,全场有山场5000亩,区划为各种林带。其中松林约3000亩,杉树500亩,坡地桐林50亩,其他杂木林50亩,油菜10亩,垦荒50亩以种瓜果、葡萄等。捐赠及调换、赎买成片旱地约70亩。除种各类农作物外,并按土质分种挑树约8亩,枇杷5亩,徽梨及砀山梨约5亩,宣木瓜3亩。水田30亩,以种水稻为主。牧业有乳牛120余头,西北绵羊近百头。并拥有水面(猫子湖及莲花塘)600亩,筑堤后广植菱、藕、芡实,放养各种鱼苗。该场以林业为重点,除大片封山造林外,分片种植各类瓜果和宣城名产——茶叶、宣木瓜等。注重改良技术与引进新品种(如杂交猪、乳牛、西北绵羊),嫁接果木和试种外地名产兰州瓜、葡萄,还栽植法国梧桐、马尾松等树木。
农场开办之初,特聘当地有各种专长的农民,分农林牧三组,各司专业。农场场员多是当地无地农民,生活上由农场供给,以自收、自养、自食为主,集体食宿,以场为家。每月有三大犒六小犒,加餐改善伙食。一般场员月薪可得大米五、六百斤,足以养家活口。劳动除农业组以季节为主外,其他均照8小时工作制。场员思想安定,劳动热情很高。
农场的经费,每年均由南京贫儿教养院拨发。教养院经费除政府定期拨给一部分,大多数来自海内外爱国人士和侨胞的捐赠资助。到民国24年,所产农、牧、水果等产品的价值,已可供农场费用自给,无需教养院负担。
从民国22年起,教养院即选派有志从事农林牧专业的学生来农场实习。农业以每年4月至9月为实习期,林业及园艺则以每年1月至6月为实习期,学习畜牧业的学生很少。农场成了培养孤苦儿童学习农技农艺的场地,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民国22年后,又在今南湖黄家墩至高桥(现为马山埠矿区)建立分场,由李春台负责。民国26年抗战爆发,农场生产经营凋零,迨至抗日战争胜利时,农场已濒临破产境地。民国36年,贫儿院孤儿出身的卢绳圃持黄兴之子黄一美亲笔函来宣城,与蔡治臣(原任农场文牍员)同主场务,直到民国38年宣城解放。解放后,农场由南京市的救济单位接管,曾办理交割手续,成为南京市安置无业游民和国民党闲散人员的劳动场所。1956年后,连同10户场员移交给宣城县幸福乡新石高级农业社接收。1958年后,交省办农场,场长李刚。1960年,交南京军区后勤部办畜牧场。1965年,交宣城县高立洪林场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