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 年)
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皖北地区全境解放,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相继成立。新生政权面临医治战争创伤、克服连年水旱灾害造成的经济困难和安定人民生活的紧迫任务。为此,皖北行署提出,在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5月,皖北行政公署农林处成立后,一方面大力恢复全区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着手进行国营农场的创建和农业试验场的整顿和维持工作。三年间创建万亩以上的国营农场有:普济圩、正阳关、方邱湖等三处。
普济圩农场,地跨枞阳、无为两县(当时属桐庐县),是建立在江淮大地上的第一个大型机械化农场。这里,昔日江湖连成一片,湖滩洲地汛期常被淹没,一片汪洋。历史上不少有识之士为开发这片土地,前赴后继筑堤围圩,企图垦殖,但均收效甚微。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开始,至民国37年的长达385年中,先后进行六次围垦。民国35年成立普济垦殖社。垦殖社在两年中,先后完成约20公里长的内堤工程。民国38年8月,皖北行署派王进臣等接收了普济垦殖社;10月,在原垦殖社基础上,成立新的普济垦殖社,行署投资11万元,使用旧式农具和耕牛进行开荒建场,当年在夹山开荒2000亩。1950年2月,经行署农林处批准成立普济圩农场;4月改为国营普济圩农场,归华东农林部和皖北行署双重领导,并投资、贷款各20万元,拨给美式“艾力斯”拖拉机4台,后又购福特轮式拖拉机2台,并添置耕牛,以无为县土桥镇为中心,开荒4300亩,种稻2100亩;9月,成立普济圩总场,下设三个分场。
正阳关农场,创建于1950年2月。该场在淮河中游正阳关集镇附近,北临淮河。自民国27年黄河决口夺淮以后,连年淮水泛滥成灾,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六安专署派祝胜风等7人到正阳关建场开荒,始定名为“正阳垦殖社”;9月,更名为“六安专区正阳关农场”。
方邱湖农场,位于淮河下游南岸凤阳县门台子,地处低洼湖区,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场本区)。日伪、民国时期曾进行过小范围垦殖,终因内涝水患未解决而停办。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中的有识之士上书皖北行署,建议创办方邱湖示范农场,并提出详细计划。皖北行署于1950年5月,派遣朱耕原等少数干部到方邱湖筹措建场,农场场部设在原英美烟草公司住宅旧址。
安徽国营农场都是在一片荒湖野滩上创建的。当时,一缺资金,二无住房,连吃水都有困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干部、工人本着因陋就简,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己动手,搭工棚、支土灶,挖土井,冬天迎着寒风,夏天顶着烈日,投入开荒生产。正阳关农场于1951年4月,派出20多名工人带了两头耕牛到寿县寿西湖,在芦苇丛中搭工棚,从当地农民手中借来犁耙,挖芦根、排积水、进行开荒,当年仅开出40亩。1952年该场有4个月发不出工资,工人们互借互济毫无怨言,照常工作。
创建农场初期,除普济圩农场拥有部分农业机械外,正阳关、方邱湖两场,基本上是靠人畜力耕种。方邱湖农场耕地面积1.03万亩,农工66人,每人负担152亩;有耕牛51头,每头牛负担196亩,加上3台小型拖拉机,该场力量只能承担千亩左右的生产任务。因此,收种季节都要靠雇请周围农民来协助。1951年夏收期间,动员农民2000多人,牛车500余辆,经过10天抢收,又忙了一个多月打场脱粒才算完成任务。落后的生产方法,不仅成本高,损失也大,往往还延误农时。
当时,淮河治理刚刚开始,农场内部水利未修,洪涝灾害威胁很大。1951年,正阳关农场种植农作物17876亩,有3000余亩正当成熟的水稻和高梁淹在水中,广大职工奋不顾身从水中收捞粮食。1952年,种植面积增至28150亩,仍有7670亩被淹绝收。方邱湖农场1952年在齐腰深的水中抢收稻子达15天。寿西湖农场的垦荒者在洪涝期间无处栖身,到城墙顶上搭起“人”字形草棚避难,夜间被水浪冲走了鞋子。创业者们除经受水灾的考验外,还要与蝗虫和匪患作斗争。1952年,蝗虫发生猖獗,“飞蝗过田埂,庄稼一扫光”。正阳关农场与当地群众联合灭蝗3.7万公斤;寿西湖农场挖蝗卵1000余公斤,捕蝗蝻15万公斤;方邱湖农场联合附近农民扑灭飞蝗2万余亩。国营农场创建初期在漫无边际的芦苇丛中,常有逃窜的匪徒出没,对垦荒者造成威胁。匪徒除利用偷青割麦挑起事端外,还趁农场招收新工人之际,混进职工队伍。正阳关农场在给省农场管理局的报告中称:土匪、兵痞、二流子和反动会道门分子,混进农场80余人,通过清查整顿,方纯洁了职工队伍。
兴办大型国营农场,是件新鲜事物。对组织农场生产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全靠创业者们从实践中去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取得认识。
经过1950~1951年的垦荒生产,各场开始认识到治水防涝是主要任务。1951年,在六安专署治淮指挥部的安排下,正阳关农场开挖横穿全场9.95公里的正南排水渠,场内进行分区筑圩,从而提高了保收条件。从1950年起,方邱湖农场利用冬闲组织职工挖沟清淤,逐步解决排水问题。为了避灾保收,该场还采取了“一水一麦”的生产方针,当年盈利2.3万元。
国营农场创建初期,经营管理上缺乏规章制度,生产无计划,劳动无定额,管理无章法,形成窝工、旷工,浪费严重。1950年正阳关农场有职工54人,1951年猛增到559人。据华东农林部国营农场管理局工作组于1952年12月15日的调查报告称:该场1950年建场,可耕地2万亩左右,1950~1952年国家投资24万元,三年亏损4.8万元。亏损主要原因:一是盲目扩种,广种薄收,小麦单产仅25.7公斤;二是管理不善,浪费严重,工人过多;三是水利未根本解决,1951~1952年,两年水灾无收面积达9370亩。1951年方邱湖农场搞工副业生产,挖煤窑、烧砖瓦、办碾米厂及养鸭等。由于管理不善,工副业亏损1.1万元,农业亏损0.84万元,全年亏损1.94万元。
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场进行了一些探索。方邱湖农场于1952年制定计划管理和定额制度。一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年初制定生产计划和费用计划,按季度编制用工、添置农具和机械维修费用计划,报场部核定批准后,按计划拨款。超支不补,节约留作下季度使用,年终结算,节支受奖,超支受罚并批评;二是工资制度实行农工七级工资制,技术工人六级工制,工资按工资分(实物折款)支付,与定额挂钩。定额分产量定额和效率定额。完成定额按等级工资付酬,超额奖励。正阳关农场实行了季度和每月用工用料计划,逐日统计。实行以上管理制度以后,工人劳动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窝工、旷工现象基本杜绝,农场的生产经营得到发展,方邱湖农场当年实现了盈利。
通过艰苦创业,到1952年底,正阳关(含寿西湖分场)、方邱湖两个农场耕地面积达到30326亩,为国家生产粮豆265.33万公斤,单位面积产量比当地农村高出40%左右。粮食商品率:正阳关农场为70%,方邱湖农场为83%。1951年,方邱湖全场人均生产粮食为4745公斤,1952年为5655公斤,提供小麦良种45万公斤;正阳关农场推广棉花良种0.75万公斤。每当夏秋季节,乡村干部、农民和学生到农场参观机械作业者络绎不绝,最多时一次就有数千人。创业者们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用汗水和智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初步显示出优越性。
到1952年底,安徽农垦已拥有职工756人,其中干部75人,机务工人58名,农业工人623名,拖拉机20台(折48标准台),耕畜266头。
为了加强国营机械农场的统一领导,1952年4月,经皖北行署批准,在农林处内设立农场管理处(县级),配有干部7名;7月,皖南、皖北行署合署办公,正式更名为“国营农场管理局”(属农林厅建制),局长石立志,局下设秘书室、经营管理科、基本建设科、生产指导科;8月,成立土壤勘测队,归建设科领导。至年底,全局共有26人,其中行政干部9人,技术干部15人,技工2人。
1952年10月,经华东农林部批准,正式成立寿西湖农场,与正阳关农场脱钩。原属专署领导的正阳关、方邱湖两农场正式划归省农林厅国营农场管理局统一领导。至此,安徽农垦初创时期的统一格局已经形成。国营农场管理局直接领导的有:正阳关农场(副场长师富强、王志生)、方邱湖农场(场长王守基)、寿西湖农场(场长丁文山)、省农事试验场(副场长孙家禹、王劲草)。省农事试验场后来发展成省农科院。农场管理局成立后,对贯彻中央规定的边建设、边发展的办场方针,巩固老场,发展新场,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都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