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土壤
一、地理位置
按地理分布及土壤、气侯等自然条件,安徽农垦所属各国营农场可划分为5个片:
淮北平原:包括砀山果园场(砀山县)、夹沟农场(宿县)、龙亢农场(怀远县);
沿淮西部:包括阜蒙农场(阜南县)、焦岗湖农场(颍上县)、正阳关农场、寿西湖农场含保义分场(寿县)、东风湖农场(凤台县)、淮南农场(淮南市)、水家湖农场(长丰县)、马厂湖农场(定远县);
沿淮东部:包括方邱湖农场(凤阳县)、潘村湖农场、白米山农场(嘉山县)、大圹圩农场(天长县);
沿江圩区:包括华阳河农场(宿松县)、皖河农场(怀宁县)、普济圩农场(枞阳县)、青草湖农场(宣城县);
皖南丘陵:包括敬亭山茶场、九连山茶林场、周王茶场、麻姑山茶茧场(宣城县)、十字铺茶场、宣郎广茶叶公司(郎溪县)、祠山岗茶场(广德县)、九连山茶场(芜湖县)。
综上所述,安徽农垦计有国营农场18个,茶场8个,果园场1个。分散在省内20个县(市)境内。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5°~119°35′,北纬20°59′~33°10′之间。
二、土壤概况
国营农场分布在省内不同地区,地形复杂,既有辽阔的平原和起伏的丘陵,又有沿江河湖的圩区。由于生物气候带属南北过渡类型,加上地形构造复杂及耕作历史悠久,在土壤形成上,既有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耕作土壤,又有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土壤;在分布规律上,既有南方、北方的地带性土壤和南北过渡的土壤类型,又有水平和垂直的差异,从而构成土壤资源种类繁多的特点。农垦各农茶果场的土壤分布是:地带性土壤有棕壤、黄棕壤、红壤和黄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等。
淮北平原。农垦所属夹沟、龙亢农场的大部和焦岗湖、东风湖等农场的局部地段,均位于淮北平原的中部和南部,这些场的土壤为第四纪古老黄土性冲积物上发育的砂礓黑土,它是淮北古老耕作土壤之一。由于这一地区地势低平,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不畅,排水条件很差,雨季处于积水或过于潮湿的状态,此时母质中的碳酸钙,在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其溶解度增大,成为水溶性的重碳酸钙,并随水向下淋溶。当旱季来临后,地下水位下降,土层变干,通气条件改善,土体内淋溶聚积的重碳酸钙经脱水后,重新形成碳酸钙,在干湿交替的周而复始作用下,由于土体上部长期受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以及矿化物的氧化还原共同影响,逐渐形成了黑土层,土体下部形成了碳酸钙淀积层,即砂礓层,故称砂礓黑土。此类土壤约占淮北各农场土地总面积的60%左右。位于黄河故道的砀山果园场,普遍分布着沙质土壤(砂土),砂层厚度30~100厘米,沿河河滩砂层厚度可达数米至十多米。淮北南部的阜蒙农场位于蒙河洼地,其成土过程除受地下水及旱耕热化外,还受到棕壤地带性影响,全剖面无石灰性,无碱化现象。沉积规律与潮土相同。主要分布为潮棕壤。
沿淮湖洼区。该区大多为潮土,是仅次于砂礓黑土的第二大土类。集中分布在寿西湖、正阳关、潘村湖、淮南、水家湖、马厂湖、方邱湖等农场。潮土系由近代黄泛沉积物和近代淮河沉积物所发育。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富含碳酸钙的黄土物质。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南徙,黄泛沉积物复盖于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之上,故称黄潮土。又由于水流的分选作用,“紧砂慢淤”的沉积明显,靠河岸水流速度大的地方,沉积着颗粒状较粗的砂土,离河床较远水流缓慢的地方,沉积着颗粒较细的淤土,两者之间沉积着两合土。该区以淤土、两合土居多。在方邱湖、潘村湖、马厂湖等农场波状起伏的岗地上,分布有少量的黄棕壤,它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系下蜀系黄土,在该母质上发育的黄棕壤。此外,天长县大圹圩农场、嘉山县白米山农场的部分冲田,经人为水耕熟化,已发育成水稻土。
沿江圩区,包括华阳河、皖河、普济圩、青草湖等4个农场。土壤成土母质来源于长江冲积物及湖相沉积物,大多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系半水成的非地带性土壤,成土过程与地下水紧密相关,由于江水及其干支流的长期搬运与沉积作用交替进行,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沉积层理明显,且具有石灰反映,故称灰潮土。其边缘为阶地或丘陵,多属黄棕壤类。平原内部被自然堤与人工堤分成许多小块,地势平坦,叫做圩田,圩内田埂纵横,沟渠密布,多种水稻,发育成水稻土。
皖南茶区,包括祠山岗、十字铺、麻姑山、敬亭山、周王、九连山、九连山茶林场和茶叶公司等8个茶场(公司)。主要分布在宣、郎、广和芜湖县的丘陵、岗地部分。该区各种母质发育的土壤,多数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粘化过程和粘化现象。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淀积层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物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地淋洗,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粘化层。特别是发育在第四纪晚更新世母质上的黄棕壤,粘化现象特别明显,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粘盘黄棕壤。其粘盘层就是在当时古气候条件下,强烈发育的粘盘层,质地为重壤——粘土,表层质地多为中壤。少数在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棕红壤,它的形成特点是:在脱硅富铝化过程中,硅和盐基遭到淋失,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铝、铁(锰)氧化物明显聚积。但由于这个地区温度较南方红壤区稍低,湿度相对稍大的气候特点。使土壤发育程度较弱土体中的铝、铁(锰)含量稍低,硅的含量稍高,因而形成具有轻度富铝化过程的过渡性土壤类型——棕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