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基本建设沿革
伴随国营农场的创建和发展,基本建设工作随之进行。50年代,省国营农场管理局下设基本建设科,负责管理此项工作,并附属一个水利土壤勘测队,具体进行勘测、规划、设计任务。根据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和投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50~1957年。8年间国家基建投资1275万元,平均每年159.4万元。主要用于开荒建场,进口农业机械,兴修农田水利150万土石方和建设房屋11万平方米。此间,建立农场8处,垦荒27万多亩。
1958~1962年。5年间基建设投资1156万元,平均每年231.2万元。增加拖拉机近400标准台,比“一五”时期(1953~1957年)增长2.3倍;联合收割机达98台,比“一五”期间的47台,增长1倍;兴建机具库、仓库及住房40.8万平方米,相当“一五”期间的4倍。农田基本建设有很大的发展,兴修水利土石方1002万方,排灌动力达3808千瓦。全省国营农场的保收面积,由1957年的9.4万亩,扩大到22.49万亩,为农垦的农业生产打下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农场由1957年的8处增加到16处,耕地面积达到52.26万亩。但是,(1958~1961年)省属农场下放地、县领导,管理混乱,一些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1963~1966年。4年间基建投资1962万元,平均每年490.5万元。此间,正值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比较注重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新建农场有夹沟、马厂湖、水家湖、东风湖、大圹圩等5处,农场总数达21个。不少农场建立了柴油机排灌站,如华阳河的徐湾站、驿里站,华阳四场的丰收一、二站,寿西湖农场的第一电力排涝站等,这些水利设施的竣工投产,使农业生产得到显著发展。1966年全系统粮豆总产第一次突破5000万公斤,比1962年翻了一番,经营亏损由1962年的690.9万元下降到49.2万元。
1967~1977年。11年间基建投资5120万元,平均每年465.6万元,是基建投资最多的时期。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9年组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开始,国家投入大量奖金,建设了不少工程设施。农田水利方面,如华阳河总场70多公里的后湖大堤加高培厚及块石护坡,兴建皖河农场北场站及新光电力排灌站,潘村湖农场苏拐电力排灌站,寿西湖农场第二排涝站,东风湖农场毛家湖电力排涝站等骨干工程。并兴建了大量的农用仓库、机库及水泥晒场,添置了大批农业机械和装备。职工住房得到普遍的更新和扩建,道路交通、电力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但是,有些工程由于缺乏周密的科学论证,建了以后未能充分发挥效益,甚至废弃。如寿西湖农场项台子排涝站因选址不当,报废损失百万元以上,一些涵闸、沟渠也未起到效用。
1978~1981年。4年间国家基建投资1465万元,平均每年366.25万元。此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进行清除左的思想影响,拨乱反正,开创农垦新局面的时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对农垦基本建设投资有所减少。但为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从1978年起,设立小型农田水利专项投资,其中以1980年专项投资482万元为最多。农垦各级领导遵循中央提出的实事求是路线,尊重科学,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对全系统的农田水利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确定了以“治涝防洪”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方针。先后完成了沿淮、沿江12个粮棉农场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这个规划的逐步实施,大大增强了湖洼地区农场的抗灾能力,粮棉生产普遍提高。继1979年农业大丰收,全系统扭亏为盈以后,1981年又盈利693万元。
1982~1988年。7年间基本建设投资1522万元,平均每年217.4万元。此间,正逢国家改革开放年代。国营农场已由单一农业生产走向农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农垦的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国营农场兴办了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农场职工开始有了积累。基本建设也由国家为主的单一投资体制变为国家、企业、职工家庭农场“三结合”的投资形式,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尽管这一时期国家基建投资平均每年仅217.4万元(1980年不变价),是农垦历史上投资最少的时期,仅及兵团时期的46.7%。但由于利用了职工自身积累资金投入建设,并重视基本建设的实际效益,仍然兴建了大量的工程。工业方面,主要有淮南乳品公司的日处理30吨鲜奶奶粉加工厂,普济圩农场的建新水泥厂扩建,皖河农场的日处理5吨鲜奶奶粉加工厂等。商业方面有寿西湖农场饭店,水家湖农场金秋饭店,皖河农场的安庆农垦大厦以及省农垦总公司直属的安徽黄山大厦。电力建设方面,主要有华阳农场至宿松的高压输变电工程。农田建设方面,突出重点抓配套工程,除每年冬春全系统用自身劳动积累完成400万土方水利兴修外,又建立了大圹圩农场场部电力排灌站,华阳河六厂圩电力排灌站,普济圩农场灰河电力排灌站和岗湖农场三队排灌站等处,使各场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充分发挥效益。
1989~1990年。两年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农场自筹资金合计投资9584万元,平均每年4792万元。这期间,全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普遍实行了场长负责制,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工农业生产阔步发展。主要基建项目:工业方面有华阳河农场制药厂的年产500万瓶大输液车间,棉花良种加工厂,皖河农场精米加工厂,寿西湖、龙亢两场的挂面厂,龙亢农场草酸厂,青草湖农场扩建黄酒厂、兴建制药厂等。农业方面兴建了寿西湖、潘村湖等6个农场的9条种子加工线,新建了华阳河、寿西湖等7个农场的16座电力排灌站,装机容量5195千瓦。同时,修建了部分排灌两用的提水站及输水干渠,增强了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在皖南丘陵茶区,为解决水源困难,各茶场因地制宜修建了一批蓄水库塘,发展喷灌。北部砀山果园场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