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农垦系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为发展农垦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基本建设。截至1990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258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13805万元,占34.3%;利用积累自筹资金加贷款投资26453万元,占65.7%。“六五”、“七五”期间(1981—1990年)的自筹资金占自筹部分的88%。主要建设成就如下:
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围堤、筑堤、兴修渠道工程累计土石方3000万方,使27个农茶果场110万亩土地面积、52万余亩耕地,基本达到地成条田,田成格方,干支斗渠配套,阡陌纵横,一望无际的稻麦良田、茶园、果林。建立固定机电排灌站116座,机井98眼。其中固定电力排灌站57座,机泵318台套,装机容量30467千瓦,流量289.7/秒立方。农垦固定排灌站受益面积达62万亩,不仅为40万亩低洼农田提供抗灾保障,而且为周围农村改善了生产条件。全系统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1.3%。
农业机械装备:全省农垦的的机械化程度,已达到全国农垦系统中等偏上水平。
工业设备:建立工业企业177个,总投资9440元,1990年产值1.22亿元。
房屋建设:累计建筑面积305.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87.9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28.8%;非生产用房217.7万平方米,占建筑总面积的71.2%。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是1980年6.4平方米的2.3倍。
其他基本建设:各农茶场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建了数百公里的内外交通道路,绝大多数农场场部建了水泥路面,既方便了职工生活,也美化了环境。农场电力建设从“七五”期间开始,加快了发展步伐,场场通电,供生产加工和职工生活用电。全省国营农场年用电量达到4939万千瓦小时,人均用电382.8千瓦小时。修建了50余万平方米面积的水泥晒场,为粮棉处理翻晒提供了条件
基本建设尤其是工程建设,勘测、规划设计是一项前期基础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建设的成败和效益的大小。50年代,创建寿西湖、潘村湖、华阳河、龙亢等农场,都做了比较详细周密的勘测调查和规划设计,因此,建设工作较为顺利,未出现反复。而1961年冬,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为了扩大生产,未经勘测设计,开荒16.97万亩,结果,有5万余亩因与群众土地关系未解决,开荒后退还公社;有2.6万余亩因水利问题很大,土质不宜而抛弃,都造成很大浪费。唐垛湖农场建场三年,除1961年大旱收过两季庄稼外,其余两年秋季作物都受淹无收,最后不得不放弃。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基建投资用于机具设备和畜牧业方面占投资总额的45.9%,而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水利投资只占7.6%,因为水利问题未彻底解决,使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当时省农场管理局在总结中指出:“做好建场工作,首先必须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全面规划,全面设计,分期施工,做到施工一块,保收一块。同时,在安排基建投资上必须分清主次,先生产性建设,后非生产性建设。首先要保证有种有收的的水利工程,添置必要的农机具,建造必要的职工宿舍。在资金使用上,要集中重点打歼灭战,做到兴建一个,定型一个”。
在单项工程建设方面,尊重科学,重视专业技术部门的意见十分重要。70年代初,寿西湖农场建设一座装机10台、155千瓦的电力排灌站,工程技术人员在前期勘测分析中指出,该站址地质条件不良,可能遇到流沙,应改变站址。但由于当时的行政领导不听技术人员的意见,未经勘探设计,也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动工兴建。结果遇到流沙,致使上百万元的投资报废。80年代初期,砀山果园场黄河故道开发工程,在未经认真的勘测规划之前,个别领导便确定投资500万元进行开发。后经初步设计概算,完成此项工程需要投资1700万元,企业自身又无法解决,并有复杂的群众土地纠纷难以克服,技术主管部门建议要慎重考虑,但未被采纳。结果,工程半途停建,致使80余万元投资付之东流。工业建设方面类似教训也不少,如少数农场兴建的工厂,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研究和投资效益估算,建成后长期未能生产运转,造成很大浪费。与此相反,1986年后兴建的华阳河、寿西湖等农场的18座电力排灌站和皖河农场精米加工厂、华阳河制药厂的扩建,由于做到周密的调查设计,投产后效益显著。
1957年以前,国营农场处在创建发展时期,条件十分艰苦,国家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很少,而农垦事业发展得很快,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1969~1975年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基建投资最多,花钱不讲成本,大手大脚,浪费也大。寿西湖农场项台子电站报废和其他一些农田建筑物的平毁废弃就是例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采取自力更生搞基本建设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利用农闲,狠抓劳动积累,兴修水利。规定每个农业职工每年冬春必须完成土方100立方的水利兴修任务,农场其他单位职工也要适当承担土方工程;二是各场必须从利润包干结余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设施;三是发动和组织家庭农场集资搞基本建设;四是采取国家、农场、职工家庭农场“吃拼盘”的办法,兴建农田骨干工程。这些办法的实施,在农田水利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50年代至60年代,基本建设由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及后来的农垦厅勘测设计室)管理,负责计划立项,规划设计和经费审批等手续,工作比较扎实,效果显著。70年代兵团时期,虽然保留了勘测设计室,但工程技术人员大部分下放到农村,工程勘测设计无法正常进行。各场的大中型工程,由农场自建自管,因此,发展不平衡,失误较多。70年代后期,农垦局(厅)恢复,调回了部分工程技术人员,重新建立勘测设计室,人员16名,基本上能完成勘测设计任务。80年代中期,由于工业、商业的兴起,基本建设计划管理缺乏统一机构,基本建设的立项、前期论证和设计的审批都比较乱,出现了一些失误。尤其是少数农场对基建工程“重建轻管”,致使不少工程年久失修,效益锐减。因此,加强基本建设工作的管理,特别是已建工程的管理,就极为重要。
国营农场基本建设工程浩大,生活条件艰苦,要搞好此项工作,必须有一支坚强过硬的工程技术队伍才能胜任。但是,目前农垦系统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现象严重。据统计,“文化大革命”前,全系统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40多人,目前在岗的不足40人。有些农场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空白。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农垦事业发展的需要。
附:安徽省农业工程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农业工程设计研究院,原名农垦厅勘察设计室,1963年8月成立。主要从事农垦系统国营农场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任务,防汛抗旱、水利兴修的组织发动及检查督促;小型农田小利工程年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场群水利纠纷的调处;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农业企业与村镇规划、农业建筑、畜牧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
经国家农业部同意,建设部批准,取得农业行业乙级工程设计资格证书(跨行业:建筑丙级)和设计收费资格证书;经省计委批准,领取了丙级工程勘察证书及勘察收费资格证书。该研究院编制为30人,实有在编人员21名,聘用3名,另聘用兼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21人,共4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10人、畜牧师2人、农艺师1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