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种子工作沿革
50年代,国营农场创建时期即把种子列为重要生产资料和开发资源。当时,主要是引进良种生产和向农村示范推广。“一五”期间,共推广良种700万公斤,方邱湖、寿西湖、正阳关等农场是省种子公司的主要供种单位,并承担全省备荒种子的储备任务。60年代初,寿西湖、正阳关、潘村湖、宣郎广、华阳河等农场相继建立以良种繁育为中心的农业试验站,担负本场及系统内的种子选育、繁殖和调剂工作,良种普及和推广有了较快的发展。“二五”期间,支援农村人民公社农作物良种983万公斤,是时在沿淮一带农村流传着一句民谣:“看庄稼到农场,要良种找国营(农场)”。所以,种子工作在国营农场的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农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受到上级各主管部门的重视,也为国营农场赢得了知名度。
种子工作在国营农场各个时期的生产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50年代,小麦良种“南大2419”取代地方品种,增产15~20%,迅速在全省普及。水稻良种“中农4号”、棉花“岱字15号”都是当时农场的推广品种,比原有的土杂种显著增产。进入60年代,引进小麦“阿夫”、“阿勃”和矮立多替代南大2419,增产10%以上,并一直沿用到70年代初。水稻品种“农垦57”、“农垦58”自60年代引入后,又比中籼稻增产30%以上,亩产达350~ 400公斤。70~80年代后,农作物品种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小麦每隔2~3年、水稻3~4年、大豆3~5年就更新一次,每次更新,产量即上一个台阶。所以,国营农场长期把选用和培育良种工作,列为增产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然而,在更新品种中,由于良繁体系和种子基地不健全,70年代有些农场急于用种,向外盲目大调大运,导致品种“多杂乱”的现象严重。在小麦品种上表现尤为突出,有的把恶性杂草如野燕麦、大小巢菜带进农田,形成草害,难以根除,教训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