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
一、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建立
国营农场创建初期,担负着示范和繁育良种任务。在开荒建场的同时,进行引种试种,积极繁育良种。除自用外,向国家交售和向农场周围农村提供各种农作物良种,对促进地方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起,国营农场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发展,种子工作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开发的农场,生产用种主要靠从外地调入,有的农场甚至用商品粮作种子,常因长途运输增加成本,且品种混杂,使农作物产量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1年,农垦部颁发了《国营农场良种繁育制度》,对国营农场的良种繁育体系作了明确的规定。省农场管理局根据《制度》提出的要求,结合全省农场的分布情况、作物种类和规模大小等具体条件,提出建立三级或两级良种繁育体系。三级繁育体系即总场建立科研站(有的称试验站),分场建立良种队,生产队建立良种田;两级繁育体系即农场建立试验站,生产队建立种子田。寿西湖、华阳河、正阳关、潘村湖、宣郎广、方邱湖、龙亢等农场都先后建立了试验站,对农场大发展时期的良种需求和克服以粮代种问题,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营农场的良种繁育体系和制度曾受到破坏。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从1973年起,逐步恢复和加强了良种繁育工作,各师、团和独立营都建起了农业科研站(或称实验站),以引种、试种、繁育示范和推广良种为主旨,并开始了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在一些农场初步建立,为农垦系统后来的种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9年,国家农垦总局确定了国营农场种子生产专业化新体系,即“四化一供”(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统一供种)。这个体系由原种场(站)、良种场(队)和种子加工厂(班)组成。省农垦规定国营农场种子生产专业化体系由农科所(站)、种子队和种子加工组(车间)组成。经过“六五”、“七五”两个计划期间的努力,到1988年,建成种子生产专业化体系的有:大圹圩、寿西湖、潘村湖、夹沟、华阳河、皖河、龙亢等农场,有的则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种子公司。现在,场场有农科所(站),站站立足良种繁育,形成以种子公司为龙头,农科所(站)为中心,种子队为基础,种子加工为质量保证的种子生产销售体系。
二、良种繁育程序和主要技术
〔常规种子繁育〕
50年代,国营农场繁殖种子主要采取片选法,即在混杂不太严重的丰产田中进行去杂去劣,然后单收、单打、单藏、留作第二年大田用种。
60年代,开始采用株、穗选留种法。即在品种纯度较高,长势好的地块,按照品种的特征特性,选择典型单株或单穗;然后混合脱粒留种,下年在种子田稀播繁殖。一般都在农场试验站进行,扩大繁殖推广到大田。
7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农科所(站)开始采用分系比较法(即改良混合选择法)生产原种。其基本程序是: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这是全省国农场进行提纯复壮生产原种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三圃(即选种圃、株穗行圃、原种圃)的建立,为提高农垦小麦、大豆、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子质量,取得显著效果。
〔杂交种子繁育〕
杂交水稻:70年代初,中国杂交稻选育成功。为加快杂交稻的推广应用,一些农场开始了杂交稻的制种工作。1977年冬,省农垦局组织10多位的科技人员赴海南岛三亚县建立制种基地,进行冬季制种和繁殖。普济圩、皖河等水稻农场开展杂交稻制种较早。普济圩于1971年就开始杂交稻制种工作,1977~1979年,全场推广杂交稻3.7万亩。皖河农场1980年开始杂交稻制种,引进水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制成汕优3号,面积逐步增加,制种单产由1983年的71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25公斤,最高达190公斤。并摸索出一套“四改”技术,即改偏施氮肥为氮磷钾合理搭配,改不育系单本栽插为双本栽插,改花期调节要切根剥叶为肥水控制,改割叶为喷“920”药剂调节,使大面积制种亩产100公斤以上。普济圩农场探索出直播杂交稻制种技术。保义农场引进杂交稻高产理论,小苗栽插获得亩产200公斤以上的不育系繁殖高产。青草湖农场引进“两系法”亚优2号制种技术,取得较好的收成。1988年,全省农垦杂交稻制种面积达650亩,1990年达到930亩,高产田块亩产在150~200公斤。
杂交油菜:1987年,华阳河农场在全省首次开展杂交油菜“秦油2号”的制种工作。当年制种面积80亩,单产40公斤,杂交油菜示范面积120亩。1988年,制种面积发展到250亩,杂交示范面积达到2万亩,与“中油821”相比,增产14.1%。
1973~1974年,部分农场进行过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制种和大田生产示范。
〔改进新品种繁殖技术〕
60年代以前,国营农场引进新品种,采取批量调入应用于生产,下年留种或少量引种,用常规方法繁殖,但效率低、速度慢。70年代后,对杂交种采取异地繁殖加代,提高了繁殖系数,如杂交稻、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在海南、福建等地建立南繁基地,一年多代繁殖,加快了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常规品种则采取“稀播高繁”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加速发展应用。
1973年,潘村湖农场实验站引进小麦“泰山一号”新品种100公斤,亩播量5公斤,比常规方法降低一半,获单产275公斤,繁殖系数55倍,三年间该场推广面积达1.8万亩。1976年,华阳河总场棉科所引进“宜阳白”芝麻种100克试种繁殖,亩产达115.3公斤,繁殖系数287.5倍。1980年,寿西湖农场稀播高繁小麦良种“高八”100亩,亩播量2.5公斤,获单产300公斤,两年内普及该场,并成为“六五”期间沿淮一些农场的早熟小麦当家品种。稀播高繁技术在小麦、大豆、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广泛应用,对促进新品种的迅速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