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国营农场通过与科研、院校建立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参加省或跨省区及全国品种区域试验网,积极引入有希望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加速优良品种的利用。同时,也推动了国营农场的选育新品种工作。
普济圩农场1957年建立农业试验站,是全省农垦最早建站单位,他们通过引种试验、品种比较,优选出适合该场栽种的水稻良种,使农场5万多亩稻田,很快实现品种良种化。该场在50年代就成为全省良种繁殖基地之一。60年代后,大部分农场建立了农科所(站),从引进试验,品种比较入手,选出适合各场应用的农作物新品种繁殖推广到大田。包括从国外引进的小麦良种阿夫、阿勃和吉利,国内的碧蚂一号和矮立多,以及水稻良种农垦57、58、中农4号等,都在生产上发挥过重要作用。70年代中期,在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主管部门的组织下,成立了小麦、水稻、大豆、棉花协作组,由有关师、团(场)的农科所(站)参加协作攻关,立课题进行试验研究。每年组织沿淮、沿江两片品种区域试验,所得成果共同分享利用,打破了以往一场一个样的封闭局面,使各场之间良种交流、调剂得到区域性的合理布局。这一时期,沿淮农场小麦当家品种为泰山一号、博爱7422、百泉65;大豆当家品种为陈寨一号,大白角;沿江早稻以二九青为主,中稻有南京11号和汕优3号杂交稻;棉花当家品种为沪棉204。这种区域协作评选品种形式,一直延续至90年代初。随着科技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尽可能率先引入试验。每隔一两年还组织协作组到外地参观学习和引种,与省内外的科研、教学单位及国营农场交流信息。参加全省和全国区域试验的有正阳关农场大豆,寿西湖农场小麦,普济圩农场水稻,华阳河农场棉花,十字铺茶场茶叶等。
80年代,华阳河农场棉科所育成“华农831”和“皖棉7号”,两个新品种高产优质,取代了种植多年的“沪棉204”,并成为省内首家育成的棉花新品种,在全省推广。焦岗湖农场试验站选育的“焦豆1号”大豆新品系,早熟高产,耐旱耐劳,适于机收,在沿淮、淮北的国营农场和农村推广应用很受欢迎。潘村湖农场试验站选育的“幅系19”大豆良种,高产早熟,品质优良,已在农场和当地农村广泛应用,推广面积达10万亩以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