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种子工作建设
一、开展种子普查工作
为了使各种农作物品种结构合理,克服“多乱杂”问题,1980~1981年,全垦区通过田间鉴评和产量、品质及抗性比较,选优汰劣,把小麦、水稻、大豆、油菜等农作物品种,由原来211个经过筛选保留94个。同时,根据沿江、沿淮不同生态特点,分别确定各种作物的当家品种、搭配品种和接班品种。1987~1988年,又一次开展品种调查工作,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全垦区小麦品种减为10个,大豆4个,水稻9个,棉花3个。每个农场每年作物主栽品种不超过2个。80年代前期,沿淮小麦品种以“高八”、“济南13”为主,或以“偃师9号”、“小偃6号”以及“陕农7859”、“泗阳936”为主体品种。搭配徐州21、马厂2号、萧农11、12等早熟春性品种。沿江农场以扬麦4、5号为主。沿淮大豆以鲁豆2号、焦豆1号为主。80年代后期,沿淮小麦更换以冀麦84—5418、郑州891、内乡182、矮早781为主体品种。沿江农场以扬麦5号为主。水稻以杂交稻汕优6号和当选晚粳稻为主。
二、加快种子基础设施建设
1988年,全省农垦已兴建种子仓库9000平方米,水泥晒场31万平方米,添置种子加工单机27台。“七五”、“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黄(河)淮(河)海(河)区域开发第一、二期工程及省种子烘干试点项目和农垦系统自筹资金,划出种子建设投资1392万元,已投入802万元,除在建项目外,已建成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的种子加工厂3个,烘干设备2套,加工线3条,新建水泥晒场6400平方米,新增种子精选单机6台,种子库2300平方米,种子检验仪器5套。这些设施,使10个大中型农场的种子基地基本上装备起来。
三、建立商品种子生产基地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垦系统种子生产已由过去半开放型经营,向适应市场经济的商品化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是农垦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农垦提出的要求。1989~1990年,省农垦总公司用两年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层层落实种子基地建设的任务。1990年8月,召开了空前规模的种子工作会议,提出农垦将实现由商品粮生产向商品种子生产的转变,要求在“八五”期间提供商品种子1亿斤的战略目标。具体措施是:建立健全良种繁殖体系,切实抓好种源、原种生产、加工、质量监测、种子贮藏、统一供种、销售服务等环节,加强领导。
有10个农场已建立商品种子生产基地,组建种子公司5个,确立种子队21个,种子田9.12万亩。逢大灾之年也能销售种子414.5万公斤,盈利177.2万元。其中销售小麦良种267万公斤,大豆良种2.5万公斤,水稻良种67.8万公斤,棉花良种75万公斤,绿肥种子2万公斤(销往日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夹沟农场以小麦种子生产为重点,商品率达65%,增值55万元。
省农垦总公司成立了种子管理站,制订出小麦、大豆、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原种生产技术规程》,指导各农场进行原种生产。各农场也成立了种子基地领导小组,加强具体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