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农垦渔业生产自1952年普济圩农场在芦苇滩上建立第一个渔芦(芦苇)场始,1953年又建鱼塘200亩。主要是在长江张捕和收购天然毛仔,经去杂后培育成鱼种,少量对外出售,大部分投放在场区8万亩的陈瑶湖、大鹏湖中。由于水面过大,管理不便,回捕率很低,年捕捞量20吨。1958年,皖河、华阳河、正阳关、方邱湖等农场利用濒临江河之便,先后组织了渔业捕捞队,常年捕捞鱼虾等水产品。全垦区共组织捕捞专业队10个,人员150人,船只100余艘,各种网具200多张,年张捕毛仔3亿多尾,捕捞鱼虾100余吨。
60~70年代,渔业生产仍处于捕捞多、养殖少的状态。70年代后期,部分农场开始利用湖汊、沟渠和低洼农田进行粗养,全垦区养殖面积1万余亩,年产量不到100吨。
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垦区开始重视利用水面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1981年,普济圩农场建立了全垦区第一家人工繁殖鱼苗工作,并获得人工繁殖鱼苗成功,从而结束了多年来单纯依靠从长江张捕毛仔育种的历史,初步形成了鱼苗繁殖、鱼种培育和商品鱼生产相配套的水产养殖基地。同年,皖河农场在原渔业队的基础上,利用漕河的旧河道开挖了480亩连片鱼塘。1982年,该场也建立了人工繁殖鱼苗场,成为垦区第二个配套齐全的渔业生产基地。随后,淮河沿岸的寿西湖、马厂湖农场利用芦苇荡或低洼易涝农田开挖近千亩连片专业鱼塘。华阳河农场采取人工围湖4000余亩,发展大水面养殖。80年代中后期,正阳关、淮南、大圹圩、青草湖、潘村湖等农场先后开发了低洼地,建起了2000多亩较规范的连片鱼塘。阜蒙、东风湖等农场也利用防汛取土坑建起一批鱼塘,从而使农垦的水产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到1990年底,全垦区专业养殖场已由1980年的2个,发展到16个;鱼产量也由1980年的431吨,提高到1376吨;产值由1980年的46万元提高到208.4万元(1980年不变价);商品率也由1980年的17.9%提高到87.5%。
安徽农垦水资源较丰富,现有水面面积8.7万亩,其中宜养水面2.4万亩,已开发利用1.4万亩。
一、成鱼生产
〔池塘养鱼〕
安徽农垦从1981年开始,着重发展了池塘养鱼,到1990年全垦区精养、半精养鱼塘面积达4550亩,平均亩产商品鱼250公斤,总产1137吨,占鱼类总产量的82.7%。正阳关农场的347亩成鱼塘,平均亩产商品鱼300余公斤,高的达510公斤。
〔河、沟养鱼〕
河、沟养鱼主要在沿江和沿淮的部分农场,总面积为4253亩,因管理粗放,亩产仅为30公斤左右。1990年,华阳农场利用1000亩内河河道进行鱼珠混养,亩产商品鱼40公斤,收获珍珠200公斤。
〔湖泊、水库养鱼〕
湖泊、水库养鱼总面积为8437亩,其中湖泊7750亩,水库687亩。这些水域养鱼多为放而不管,亩产仅有20多公斤。为了充分利用水体,进行科学养殖,1987年十字铺茶场用网箱试养成鱼,亩产达9.5吨。华阳河农场利用800亩水面开展鱼蟹混养,第一年就捕成鱼75吨,成蟹515公斤。
〔稻田养鱼〕
全垦区推广稻田养鱼面积达1000余亩。1984年,皖河农场在三块总面积为213亩稻田里进行稻鱼兼作。在每块田的四周挖沟,宽25米,深1米的暂养沟,中间种草栽稻,采用草——鱼——稻——鱼的生产模式。6年来,共捕成鱼56.7吨,收稻谷598吨,产藕90吨。平均每亩年产稻谷458公斤,成鱼44.3公斤,藕211公斤,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二、特种水产养殖
河蚌育珠:80年代初,先后有普济圩、华阳河、皖河、淮南、白米山等11个农场挂蚌育珠,潘村湖、普济圩、华阳河、皖河等5个农场开展了人工繁殖三角帆蚌。1981~1990年,共繁殖三角蚌300多万只,挂蚌育珠212.4万只,收获珍珠739.9公斤,产值达112.52万元(1980年不变价)。目前珍珠生产主要在沿江农场。华阳河农场从1988年开始,利用650亩的旧河道开展育珠生产,三年来繁殖幼蚌50万只,种育珠蚌27.7万只。1990年取珠200公斤,销售收入37.46万元,获利15.27万元,该场已成为垦区初具规模的河蚌育珠基地。
河蟹养殖:1986年普济圩、皖河农场率先开展池塘养蟹,随后潘村湖、大圹圩农场也进行了池塘河蟹试养。全垦区共建蟹池77亩,由于缺乏河蟹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仅生产成蟹1500余公斤。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河蟹养殖经济效益在逐渐好转,皖河农场于1990年用10亩蟹池暂养成蟹1500公斤,净盈利2万多元。华阳河二场800亩水面进行鱼蟹混养,投放幼蟹144.5公斤,共捕成蟹515公斤,每只平均重151克,商品率96%,获利6540元;同时捕鱼7.5万公斤,价值30万元。因缺乏捕捞成蟹的技术,成蟹回捕率仅有22%,经济效益比较低。
为解决河蟹苗种来源,在省和农业部农垦司的支持下,于1988年投资80万元,在普济圩农场建立一座人工半咸水繁殖蟹苗厂,当年试生产蟹苗4公斤,1989年生产两批蟹苗共40.5公斤。因关键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蟹苗的成活率很低,同时蟹苗销路欠佳,成本特别高,被迫停止生产。
其他特种水产品生产:1985年,华阳河农场棉科所自繁自养乌龟100多只,还培养出一批供观赏的绿毛龟,后因销路不好而停产。1986年,普济圩二场养鳖100多只。1987年,皖河农场在水泥池中试养鳝鱼,都因技术和管理不善而停产。1990年,普济圩农场试养罗氏沼虾获得成功,捕成虾165.4公斤,平均尾重42.7克,最大尾重100克。
三、苗种生产
1990年,全垦区繁殖鱼苗1.05亿尾,其中普济圩、皖河两场人工繁殖链、鳙鱼苗2.4千万尾,草鱼苗1千万尾,团头鲂鱼苗600万尾,各专业鱼场自然繁殖的鲤、鲫鱼苗6.5千万尾。全垦区有鱼种池784.7亩,年生产鱼种425万尾,其中5寸以上大规格鱼种243万尾,基本上满足需要。
安徽农垦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特别是水产品的保鲜、冷藏、运输和加工设施缺乏,给渔业生产带来很多困难。但是,渔业生产的效益较好。全垦区从事渔业生产职工总人数556人,其中管理人员64人,科技人员17名。1990年,人均产鲜鱼2474.2公斤,人均产值1.12万元,人均创收5444.6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