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50年代,安徽国营农场畜牧业所占比重甚小,主要是引进国内外畜禽良种进行风土驯化,繁殖示范推广。各农场都建立了以养猪为主的畜牧队(场)。到1957年底,全系统存栏生猪9100头,奶牛98头,役牛2573头,骡马452头,羊1200只,家禽1.22万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农场承担国家畜禽肉蛋出口贸易任务,畜牧业曾一度迅猛发展。1959年,全省农垦共养猪53483头,出售8000头,交售猪肉55.9万公斤,年终存栏2.5万余头,比1958年增加一倍半;养家禽75万只,交售禽肉21.9万公斤,年终存栏13.3万只。1960~1962年两年中,向周围农村推广优良种猪、仔猪2.3万多头,种禽、种蛋81.2万枚。
但是,这期间一哄而起兴办的“万头猪场”、“万只鸡场”,因脱离实际均纷纷下马。后来,又因饲料、防疫等问题难以解决,畜牧业生产中途滑坡。
进入80年代,畜牧业在农垦大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并鼓励职工大搞庭院养殖业,对公有的畜牧队(场),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承包责任制,使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根据农垦总公司提出的“上台阶,接短腿,抓基地”的指导思想,对畜牧、水产这条短腿,需要大力增加投入,建立基地,提高规模效益。
一、奶牛生产
农垦奶牛生产始于1956年建立淮南农场(即今淮南乳品公司)。建场初期仅有奶牛19头,其中产奶牛12头,年产鲜奶2.5万余公斤,奶牛单产仅为125公斤。1982年,农垦又在安庆市郊皖河农场建立1个奶牛场。到1990年底,全系统共有4个奶牛场(淮南3个,皖河1个),奶牛存栏量2888头,年产鲜奶量达700万公斤(1983年起全系统产奶牛年均单产已突破5000公斤),并建有日处理鲜奶30吨和10吨的乳品加工厂各1座,年生产乳制品1300吨。30多年来,农垦奶牛生产,经过不懈地努力,在扩建、改造、提高的基础上,现已形成全省唯一具有一定规模“种养加”相结合的大型乳品生产基地,是安徽农垦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养猪生产
生猪生产是安徽农垦畜牧业中的传统项目。50年代,主要以繁殖推广良种和自食为主;60年代,开始注重商品猪生产;70年代末,养猪生产在畜牧业中已占主导地位,年饲养量达8.7万头(还不包括出售7000多头种猪),年出栏肥猪4万头左右。生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75%以上。
80年代以后,随着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市场情况的变化,生猪生产开始逐年下降。到1990年底,公有猪场饲养量仅为2.1万头,年出栏肥猪1.05万头,商品率50%。商品猪生产皆由职工家庭饲养,少数农场保留几个种猪场实行公养,主要任务是搞杂交改良,提供瘦肉型商品种猪。
三、家禽生产
从1950年到1986年,家禽生产以职工家庭饲养为主,年存栏量最高年份达66万,只其中水禽约占10%左右。年产肉、蛋75万公斤,多数为自食用,少数参与集市贸易。1987年起,为适应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需要,经省政府批准,先后在正阳关、水家湖两农场兴建两座大中型集约化鸡场。两个鸡场投产后,有力地推动了国营农场家禽业的发展。到1990年全系统家禽饲养量已达110万只,年产肉、蛋290万公斤,商品率达到85%以上。
正阳关鸡场位于寿县正阳关镇,于1987年动工兴建,1988年正式投产,总投资800万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出栏肉鸡60~200万只,全套设备引进美国大西洋公司生产的自动化系列产品,同时配备年饲养能力2万套的肉用父母代种鸡场和年产万吨配合饲料厂各1座。1990年,又投资250万元,兴建由年产屠宰分割肉鸡能力100万只的冷冻加工厂1座。经省商检局和省外贸验收登记注册,首批分割肉鸡产品销往日本和中东市场。
水家湖机械化蛋鸡场位于合肥市长丰县,1988年自行设计兴建,1989年正式投产。总投资700万元,是合肥市“菜篮子”工程主体项目之一。设计能力为年存栏蛋鸡10万只,父母代种鸡1万套。半开放鸡舍全部采用笼养,机械送料、清粪、自动饮水装置和电控纵向通风,自然光照与人工调节相结合。采用三阶段饲养,并附设孵化能力为80万只种蛋的孵化间1座,年产3千吨配合饲料厂1座。装备全部国产化,设施齐全,生产运转成本低。投产以来,每年向合肥市场投放商品蛋100万公斤,不仅缓解了省城市场鲜蛋供应紧张的局面,也平抑了市场价格,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称赞。
安徽农垦建起两座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不仅发展了农垦经济,提高了农垦知名度,而且为周围的寿县、长丰、合肥市郊区及阜阳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家禽良种,对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起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