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工业沿革
安徽国营农场从垦荒时候起,为了修复农机具,就有了小型的农机修理加工业;为了建设住房、仓库、涵闸,就建起土窑生产砖瓦,小型建材业也应运而生,并开始有了建筑业;为了满足垦荒职工生活需要,开办了小型粮油加工业务。它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与农业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950年,正阳关农场建立了农垦第一个工业企业——隐贤碾米厂,徐季高为第一任厂长。隐贤碾米厂具有年加工3000吨稻谷的能力,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1950年加工粮食1007吨,1951年加工粮食1430吨,除了供应该场职工生活外,大部分出售给当地农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51年,普济圩农场投资11万元,建起了铁木工厂、新生石灰窑厂和新生砖瓦厂。铁木工厂投资7.7万元,有竹工、木工、瓦工、漆工,主要是为建房和职工生活服务。铁匠组从事熟铁农具制作和生铁翻砂,钢筋组负责修理车辆、制造白铁用具等。新生窑厂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当年生产石灰33万斤,产值1.8万余元,获利万元。生产的石灰,除满足农场建设需要外,一部分外销。新生砖瓦厂采用土窑烧制,靠人工生产,投入劳改人员230余人,全年生产青砖120万块,解决了农场所需的建筑用砖。
1952~1953年,普济圩农场新建北埂碾米厂、新生榨油厂、繁昌县大阳煤矿、被服厂等。北埂碾米厂实行半机械化生产,有职工20多人,以后又不断得到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普济圩农场的骨干企业。1952年,省公安厅决定把繁昌县大阳煤矿划归普济圩农场管理;4月至年底,共出煤3850吨,日产量由8吨提高到30~40吨,这是普济圩农场,也是安徽农垦在皖南开办的第一个企业。
1958年,普济圩农场在繁昌县荻港镇成立了采石厂,在牛司岭、洞山头、荷花塘等处开采石灰石,以配合马钢炼钢需要。荷花塘采区的石料氧化钙含量一般在53%以上,是炼钢的理想添加剂。每年向马鞍山钢铁公司提供石料8~10万吨。
50年代,华阳河、寿西湖等农场相继创办粮油加工厂,农垦工业逐步得到了发展。场办工业企业数由1个发展到19个,工业产值从零增加到1958年的110万元。
1960~1969年,很多农场对粮油加工厂、机械修造厂、砖瓦厂等进行了更新改造,把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又上了一些小酒厂和小饮料厂,增加了一些产品种类。工业企业由22个增加到35个。1969年工业产值达到500多万元。但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农垦工业仍然是行业单一、规模小、效益差,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0%。
1969~1976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工业生产,从四个途径齐头并进:一是兵团从公、检、法所属劳改单位接收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即淝河汽车制造厂、江淮汽车制造厂、芜湖柴油机厂、淮南轴承厂、六安轴承厂、马鞍山铸管厂、六安轮窑厂;二是对接收工厂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三是新建、扩建了一批较大的工厂;四是兵团下属团、营自办了一批“五七”工厂。1970年4月1日,兵团生产了第一辆江淮牌汽车,从而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
1971~1974年,兵团对直属工厂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共投入2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直接安排的投资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0%以上。通过技术改造,兵团直属工厂的工业产值,由7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利润2000多万元,同时带动了场办工业的发展。
主要技改项目。对江淮汽车制造厂和淝河汽车制造厂分别投入资金570余万元和640余万元,进行技改,扩建了胶木车间、底盘车间、金工车间、木模车间、锻压车间、总装车间和仓库等;添置一批大型机床、高精密机床、数控机床、普通车床、大型锻压设备等。这两个工厂的工业产值,由1971年的3900万元增加到1974年的5985万元;实现利润由1971年的675万元增加到1973年的1165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有了较大提高,汽车由1971年的1211辆增加到1974年的2372辆,并改装客车、冷藏车、油槽车、酸碱车等特种车731辆。汽车配件产量都有较大的增加。对芜湖柴油机厂的翻砂车间、热处理车间、测功房等投入272万元进行技改,产值由1971年的386万元增加到1974年的855万元。对六安汽车配件厂的热处理电镀车间、齿轮车间等投入250万元进行扩建。产值由1971年的694万元增加到1974年的983万元;利润由1970年的209万元增加到1973年的285万元;主要产品变速箱总成由1972年的1574套增加到1974年的2703套。对淮南轴承厂滚保车间、理化室、仓库等投入270万元进行扩建,产值由1971年的342万元增加到1974年的607万元;利润由1971年的102万元增加到1973年的176万元;主要产品轴承由1972年的36.2万套增加到1974年的53.59万套;钢球由1972年的5856万粒增加到1974年的7795万粒。对马鞍山铸管厂木模车间、锻压车间等投入230万元进行扩建,利润由1971年的102万元增加到1973年的197万元;主要产品由1972年的25664吨增加到1974年的40200吨。兵团直属工厂成为当时安徽省机械行业的龙头,研制、生产了很多产品,填补了全省机械工业的许多空白,拥有一批对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骨干企业。
兵团之所以大力发展工业:一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兵团从事机械化农业大生产,需要有一大批工业品来支持;二是发展农垦经济的需要。为了综合利用国营农场的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才扩建了砀山葡萄酒厂,新建了淮南乳品厂等;三是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采取“包下来”的就业政策,兵团时期职工人数净增2.7万人,超过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只有迅速发展工副业,才能安排众多的劳动力;四是以工补农的需要。兵团农业生产每年亏损1000多万元,只有依靠工业利润来弥补,才能支持整个农垦经济的发展。
兵团时期,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工业利润最多的1973年,达到2310万元。农垦工业在兵团期间曾一度达到了全盛时期,真正做到了以工补农,带动了农场场办工业的发展,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对农垦经济有影响的工业项目。如华阳河纺织厂、油脂厂、制药厂、敬亭山酒精厂、淮南乳品厂、宣郎广精制茶厂、普济圩水泥厂、砀山葡萄酒厂、普济圩汽配厂、砖瓦厂等,为农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5年8月兵团撤销后,淝河汽车制造厂、江淮汽车制造厂、芜湖柴油机厂、六安齿轮厂、马鞍山铸管厂、淮南制药厂、广播器材厂、印刷厂等兵团所属工业单位移交地方,就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化肥厂、磷肥厂等也全部交出。
兵团撤销后,农垦工业只剩下一些小型的场办工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农垦工业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职工生活服务。这个时期,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思想指导下,坚持“三就四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生产、为生活、为市场、为出口服务)发展农垦工业的方针。为了加速农业机械化,扩建了一批农机修配厂,生产了插秧机、农机配件、机耕(滚)船、收割机等;为了农田水利建设和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发展采石、黄沙、石灰、水泥、砖瓦等建材生产;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发展了粮油食品、奶制品、果制品、酱制品、酒类生产;为了出口需要,发展了留兰香、脱水蔬菜、蘑菇加工等业务。随着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加工工业也相应的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期间农垦工业着重进行内部调整,重点抓了机械工业的改产和转产,把一部分滞销的机械工业产品转向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和饲料工业。根据市场需求,部分工厂由生产汽车配件改为生产纺织机械配件。这样,机械工业的产值利润虽比原来有较大的下降,但由于食品工业和其它工业的发展,工业总产值仍比调整前有一定的发展。机械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1100多万元、减少到1983年的570万元;食品工业的产值由1978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1983年的250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6.1%。建材工业也由数十万元增加到400余万元。
1979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尽快把国营农场办成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座谈纪要》,接着安徽很多农场改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放宽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工从大田生产中分离出来,发展工业。小型工业企业纷纷建立起来,场办工业企业由1977年的21个、发展到1983年的117个。出现了一批新项目,如皖河农场的蔬菜加工厂、轮窑厂、青草湖的黄酒厂、寿西湖农场的水泥厂等。
农垦工业产值由1977年的5029万元增加到1983年的7227万元,有回升趋势。但由于围绕农业办工业的指导思想,满足于自给自足,贪图小而全,加上思想一时不够解放,不敢借助外部资金发展工业,仅仅依靠农场自有资金办工厂,因而规模小,起点低,装备差,形成不了拳头产品和规模效益。安徽农垦从1976年到1983年的8年间,对工业的投资为2004万元,仅占整个农垦生产建设投资的18.8%。
1984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垦工业会议明确提出了“围绕市场办工业”的发展方针。从此,安徽农垦工业突破了“三就四为”的框框,发展较快。
1984年底,召开了全省农垦工业规划会议,主要是解决好认识问题,端正指导思想,把发展农垦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发展工业中要敢用和会用贷款。省农垦总公司为了扶持工业发展,承担一部分银行利息。与此同时,农垦总公司转发了1984年全国农垦工业会议通过的《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开创农垦工业新局面》、《关于农垦工业改革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安徽农垦确立了“围绕市场办工业,促进农业保翻番”的指导思想。各场明确了农垦工业要根据市场需要决定经营项目和发展项目。凡是市场需要,安徽能生产,经济效益又好,就应该组织生产。1984~1985年,农垦总公司先后组织4批考察团到江苏、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学习取经,1987年总公司又组织33人到江西参观考察。
1984年,农垦总公司就确定普济圩水泥厂、淮南乳品厂、砀山葡萄酒厂三大改造工程。普济圩水泥厂改建前年产水泥1.6万吨,新上一个年产4.4万吨水泥生产线后,年产量达6万吨,可新增利润100万元。此项目总投资450万元;淮南乳品厂投资350万元,扩建奶粉、麦乳精等生产线,年产值增加400万元,利润增加90万元;砀山葡萄酒厂投资600万元,扩建果酒、罐头生产线,增加产值1500万元利润180万元。
龙亢农场1983年工业总产值5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15%。1985年新上一条日产10万斤等级面粉生产线,总投资56万元。面粉厂当年投产就生产面粉1万多吨,获纯利100多万元,是农垦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技改项目。从1985年到1989年,该场新建了草酸厂、凿岩机厂、预制件厂、面条厂、酒厂、淀粉厂等。投入资金570万元,超过农业同期投资的7倍。场办工业由2个增加到9个,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155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805万元。该场上的新项目,基本上做到了上一项,成一项。工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靠的就是工业的腾飞,振兴了整个农场经济。龙亢农场是80年代安徽农垦工业发展最快的单位。
1985年,整个农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0万元,首次超过农业的投资。工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4615万元、提高到1985年的6516万元,增长了14%,远高于农业增长2.9%的水平。1986年,农垦总公司明确提出工业要“抓管理、重技改、上项目”的方针。1987年第一次全省农垦工业会议提出:以工业为支柱的指导思想,真正重视加大农垦工业的投入。至此,农垦工业的发展走上了快速健康的轨道。
“七五”期间,安徽农垦把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资金投入明显加大。工业生产性建设投资7578万元,占整个生产性建设投资的50.5%,远高于其他时期工业生产建设的投资。
安徽农垦工业生产建设投资一览表
表3—1—1

华阳河农场把发展工业放在首位,狠抓技术改造,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抓技改、上项目。用于工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占全系统的26.4%。1990年,工业总投入达到1000万元,为工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打下了基础。工业总产值也由1985年的1259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3187万元,占全系统工业产值的26%,是安徽农垦工业产值最大的农场。工业产值所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85年的38%提高到1990年的52%,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业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华阳河农场扩建了纺织厂、油厂、磷肥厂、修配厂、轧花厂等,新建了冷冻厂、医药器材厂和2个轮窑厂,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一时期,农垦系统还上了一些比较大的工业项目。扩建了皖河农场轧花厂、米厂、青草湖农场黄酒厂、普济圩汽配厂、十字铺茶机厂和精制茶厂、阜蒙柳编厂、大圹圩仪表厂、潘村湖酒厂等,新建了十字铺淀粉厂、茶叶专用肥厂、塑编厂、玩具厂、青草湖中药制剂厂、寿西湖豆奶厂、复合肥厂、挂面厂、正阳关肉鸡加工厂、淮南草酸厂、夹沟草酸厂、祠山岗羽绒厂等。这些建设增强了农场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农垦经济的发展。
农垦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还进行了广泛的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活动,使场办工业逐步走上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改进工艺方面,潘村湖酒厂提高了出酒率,龙亢草酸厂降低了各项物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普济圩水泥厂利用微机配料和采用低温煅烧新工艺,华阳河油厂浸出植物油工艺等。开发新产品方面,华阳河油脂化工厂开发了油酸、硬脂酸、树脂,十字铺茶机厂开发出GCST滚式茶叶杀青机,淮南乳品厂的四维麦乳精,砀山葡萄酒厂的长城牌咸羊肉罐头等省部优新产品,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的竞争力。
农垦总公司对发展农垦工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七五”期间,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工业项目贷款贴息,同时拿出10~20万元作为工业科研经费;对于年产值超1000万元、利润超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升格为副县级等。这些措施都提高了农场发展场办工业的积极性。
安徽农垦所上的工业项目绝大多数是好的。但由于1988~1989年两年间上了50多个项目,总投资3650万元,几乎占了整个农垦工业40年总投资的一半。在高速发展中,对个别项目,农场考察论证不充分,盲目上马,造成投资效益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