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工业结构
一、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是安徽农垦发展最早的行业,每个农场在刚成立时,为了农场职工生活的需要,都建立了粮油加工厂等食品工业。40年来,食品工业已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成为安徽农垦最大的一个行业。建成了宣郎广精制茶厂、淮南乳品厂、砀山葡萄酒厂、青草湖黄酒厂、龙亢面粉厂等一批在全省同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工业企业。1988年,食品工业产值4916万元。其中,粮油工业产值1514万元,占31%;乳制品工业产值895万元,占18%,这两项占食品工业的一半左右。主要产品有:白酒1021吨、果酒1945吨、黄酒2983吨、饮料458吨、罐头1193吨、奶粉903吨、麦乳精546吨、精制茶叶4640吨、花茶227吨、食用植物油1302吨、大米9122吨、面粉21730吨、淀粉993吨、糕点332吨、糖果106吨。1990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有一定程度的滑坡,但仍完成产值4881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业产值的40%。主要企业有:
〔砀山葡葡酒厂〕
砀山葡萄酒厂,建于1958年。1970年,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年产葡萄酒由1970年的29吨、提高到1971年的2055吨,并不断的进行设备配套完善。1977年,生产果酒402吨,产值由1971年的200余万元、提高到1977年的659万元是70年代全省最大的葡萄酒厂,产品遍及全国各地,有一定的知名度。1985年,又投资500多万元,进行扩建,使果酒生产能力提高到8000吨,罐头提高到2900吨,产纸箱25万只,冷库容量6000吨,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69万元,是安徽农垦唯一的中型食品工业企业。产品从单一的葡萄酒,发展到53个果酒产品、23个罐头产品。其中梅林牌芦笋罐头、长城牌咸羊肉罐头、梅林牌糖水黄桃罐头、古黄牌全汁红葡萄酒等5种产品获部优称号,古黄牌中华白葡萄酒、梅林牌糖水罐头等6个产品获省优称号,出口产品9个。1990年,工业产值878万元。该厂从1958年到1990年的32年中,有24年盈利,盈利总额达1265.8万元;共有7年的经营亏损,亏损总额149万元。共上缴利润1057万元,上缴税金1001万元。
〔宣郎广精制茶厂〕
宣郎广精制茶厂,于1972年7月1日建成投产,是农垦系统唯一的出口绿茶加工单位。原设计能力为年加工生产商品茶3000吨,有主车间4000平方米,毛茶仓库1000平方米,制箱包装车间500平方米,动力及机械修理房200平方米。1973年以后,茶厂相继扩建了包装车间、毛茶仓库、半成品仓库、物资仓库和其他附属建筑。现有厂房面积1.1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7000平方米、纸箱包装车间1000平方米、机械工具修配房300平方米。拥有各类制茶机械设备168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10万元,职工396人。精制茶厂一直以生产出口茶为主,产品质量在全省同行业中看好。1979年生产的珍眉六级,获全国合作社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生产的煎茶,获外经贸部荣誉证书。1984年,中茶牌芜绿眉茶、中茶牌二级珍眉茶、中茶牌绿霜,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加工样珍眉四级,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贸易样《9369》,获省优产品称号。1990年贸易样迎客松牌《9369》,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该厂在1983年企业整顿中,五个项目达到合格标准,颁发了合格证书。1987年,通过了三级计量验收(1990年复验保持三级计量单位)。1988年,出口食品厂、库卫生条件达到标准,省商检局颁发了注册证书和郎溪县卫生局颁发了卫生许可证。1989年,获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创“最佳经济效益”奖章。1990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食品企业”。1983年以来,连年被省农垦总公司和宣郎广茶叶公司授予先进单位。该厂自开工生产到1990年底的20年内,共加工茶叶31850吨,其中出口绿茶21630吨。总产值1.36亿元,其中出口茶叶产值1.06亿元。创外汇2834万美元,利润总额1300万元,是安徽出口创汇重点企业。1990年,加工茶叶2146吨,产值1024万元,利税127万元。
〔淮南乳品厂〕
淮南乳品厂,建于1970年,日处理鲜奶5吨。1977年,投资35万元,扩建一座日处理鲜奶10吨的乳品车间。1985年,乳品厂通过拨改贷、自筹资金等途径,筹集资金427万元,扩建了一座日处理鲜奶20吨的乳品加工车间。主车间建筑面积为2553平方米,并有辅助车间等工程。扩建后,鲜奶日处理可达到30吨左右。1989年,新车间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达到1033万元,实现利税123.73万元,乳制品总产量超千吨,占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安徽最大的奶粉生产基地。该厂主要生产含乳固体饮料、糖果、乳制品、冷饮、汽水、饴糖等6个系列、40多个花色品种。1983年,主要产品益益牌全脂甜奶粉、全脂淡奶粉获省优产品称号。1984年,强化麦乳精获部优称号,益益牌四维麦乳精获农垦部优质产品证书。1988年,益益牌全脂甜奶粉获省“江淮之花”金杯奖,强化麦乳精获“消费者喜爱的产品”银质奖章,益益牌全脂甜奶粉、强化麦乳精双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章。1989年,益益牌强化奶粉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90年,益益牌全脂甜奶粉被农业部确认为“绿色食品”。
〔青草湖黄酒厂〕
青草湖黄酒厂,建于1981年8月。青草湖农场为利用本场资源优势,决定筹办黄酒厂。他们到浙江绍兴考察黄酒生产,聘请了当地具有40年酿酒经验的老师傅,并搬来一套黄酒生产工具,利用原青草湖二队一幢食堂,因地制宜地办起了黄酒厂;1981年11月1日开始投料蒸饭,1982年1月出酒。当年投料75吨,出酒500吨,主要产品有糯元红、加饭、香雪酒等,注册商标为“南漪湖”牌。由于初办黄酒厂,没有经验,销路不畅,又遇到连续两年的洪水灾害影响,生产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到1984年,年产量一直在500吨上下,略有盈利;年底,该厂通过企业整顿,加强管理,制订各项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工资制度,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对酒厂生产设备进行了内涵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从1985年开始,产值利税连年翻番。1989年,生产黄酒3740吨,完成产值748万元,实现利税150万元,人均利税1.4万元。设备年生产能力7000吨黄酒,成为安徽省先进企业。1988年,获省长卢荣景颁发的先进单位嘉奖令。主要产品特加饭酒含有21种氨基酸,是理想的低度饮料酒,1985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6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在全国首届黄酒节上获一等奖。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产品畅销国内13个省市。1986年,由省粮油食品公司代理,开始出口香港,弥补了安徽黄酒出口的空白。产品在国际市场逐渐扩大,先后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和日本,深受好评。
〔龙亢面粉厂〕
龙亢面粉厂,建于1959年。厂区占地10940平方米,有职工109人。主要设备有M Q—500型磨8台、S×Q 11.4—1260震动筛1台、SM 100平面回转筛2台、FG 4×16高方筛3台、DM 2—40撞击机2台、提升机4台,大小洗麦机两套,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0万元。该厂创办初期,钢磨加工生产标准粉,年产量在300吨以下。1985年10月,在原址兴建一个日产50吨的等级面粉车间。新厂建成投产后,当年生产等级面粉4150吨,产值331.9万元,创利26.36万元,一年还清全部贷款。1988年,面粉加工突破1万吨,产值1064万元,创利49万元;同年又投资30万元,改造管道等设备,生产能力提高到日产80吨。1988年,“雁湖牌”富强粉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特制一等粉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该厂加工面粉7009吨,产品主要有精粉、特二粉、强力粉、标粉4个品种,产值733.5万元,创利4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7916元。
〔龙亢龙贡酒厂〕
龙亢龙贡酒厂,建于1986年1月。占地8470平方米,有职工68人。主要设备有2吨快装锅炉1台、20吨酒罐两只、10吨酒罐3只、5吨酒罐6只、地窖80立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经过几年的更新改造,现已形成年产优质大曲400吨、复制酒3000吨、包装产品酒30万箱的生产能力。1990年,生产各种上等酒828吨,产值207万元。
〔老贡酒厂〕
老贡酒厂,建于1985年。该厂由普济圩农场投资120万元,与亳州古井镇老“古井”的传人怀珍灿、怀珍清等4人联合创办的,是安徽农垦工业规模最大的联营厂。1990年,生产白酒396吨,产值340万元。主要产品“老贡御液”,自1986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华阳河油脂化工厂〕
华阳河油脂化工厂,建于1970年。该厂投资76万元,于1971年底建成投产。日加工原料能力为60吨。1987年,又投资40万元,兴建了浸出车间,进行第二次制取植物油。使每百公斤饼粕浸出可多产毛油6公斤,每年增产食用油270吨,增收54万元。1990年,再投资120万元,兴建了年产300吨油酸、500吨树脂车间。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7万元,年创产值1100万元,利润60多万元。
农垦食品工业还有普济圩北埂米厂、潘村湖酒厂等骨干企业,其中潘村湖女山湖大曲获部优产品称号,女山湖55°、45°、38°特曲获省优产品称号。
二、轻纺工业
安徽农垦轻纺工业由纺织厂、轧花厂、柳编厂等组成,产值仅次于食品工业,是农垦系统发展最快的行业。1990年完成产值5800万元,比1981年的200多万元增长29倍。由最初的一个小轧花厂发展到2个纺织厂、6个轧花厂、1个柳编厂、1个被单厂等一批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为:棉纱1916吨、棉布231万米、皮棉5051吨、床单38262条、柳编制品6万件。主要企业有:
〔华阳河纺织厂〕
华阳河纺织厂,建于1975年5月,1976年6月竣工投产。该厂经几次技改扩建,特别是1986年、1988年两次大的扩建,从一个棉花初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以生产棉纱、棉布为主的纺织企业。现有纱锭15000枚、布机40台,年生产能力为纱2500吨、布200万米。全厂共有3个生产车间、1个辅助车间、6个科室,实行厂部、车间、轮班三级管理体制。全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房屋建设面积2.3万平方米。主要厂房为封闭式锯齿型建筑,结构坚固,采光充足。拥有职工1076人,固定资产原值983万元。1990年,产值1978万元,利税200万元,是安徽农垦最大的工业企业。
〔华阳河轧花厂〕
华阳河轧花厂,由五个分场轧花厂组成。1990年底,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0万元,加工皮棉4770吨,工业产值2862万元。
〔皖河轧花厂〕
皖河轧花厂,建于1959年。现有职工55人,固定资产原值69万元。1990年,加工皮棉567吨,产值410万元,实现利税20万元。
〔阜蒙柳编厂〕
阜蒙柳编厂,建于1986年。现有职工60多名,固定资产原值70万元,年生产能力为500万件柳编制品。产品有洗衣篮、屏风等130多个品种,全部销往欧美等10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该厂工艺柳编制品出口量为全省第2位。1990年,加工柳编制品6万件,产值370万元,占整个阜蒙农场工农业总产值的60%。
〔青草湖毛纺厂〕
青草湖毛纺厂,建于1987年。该厂设备生产能力为加工化纤布40万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9万元。1990年,生产化纤布37万米,完成产值328万元。
三、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是农垦工业发展最早的产业之一。农场创建伊始,为了解决自身建筑需要而创办一些小型建材企业。但发展缓慢,直到1980年,产值只有603万元。“六五”、“七五”期间,建材工业有较大发展。1990年,产值达2938万元,翻了两番多。重要产品为水泥6.4万吨,石灰1万吨,砖12267万块,瓦236万片,石料26万吨,水泥制品75.6万件。主要企业有:
〔普济圩水泥厂〕
普济圩水泥厂,建于1958年。该厂1972年生产水泥,开始只有一个土窑,后扩建为普立窑。1985年,进行大规模扩建,投资450万元,其中贴息贷款350万元,自筹100万元,两年贷款贴息65万元。新建一条年产4.4万吨水泥生产线,此项目1987年建成投产。现有2.2×8.5米机立窑、1.5×5.7米普立窑各一座,1.83×6.5米石料磨、1.83×6.5米水泥磨、1.5×5.7米石料磨、1.5×5.7米水泥磨各一台。拥有运力达120吨的货运汽车。水泥年生产能力6.4万吨,石灰石原料年生产能力50万吨,固定资产原值427万元。1988年,生产水泥4.6吨,石料26吨,产值1090万元,利润100万元。1990年,国家基建规模压缩,建材市场疲软,但该厂仍生产水泥3万多吨、石料30多万吨,完成产值989万元。
〔寿西湖水泥厂〕
寿西湖水泥厂,建于1979年。有职工186名,固定资产原值270万元,占地面积3.39公顷。主要设备有2×8米机立窑一座、1.83× 6.5米石料磨一台、1.5×5.7米水泥磨2台。1990年,生产水泥3.22万吨,产值467万元。1982~1990年,累计上缴利税405万元,产值、效益逐年稳步增长。该厂主要产品有325#、425#矿渣硅酸盐水泥及多种水泥预制件,425#水泥占年产量的82.6%,合格率100%。
农垦建材骨干企业还有普济圩、华阳河、皖河、十字铺、白米山、敬亭山等农场的10个轮窑厂,以及龙亢水泥预制件厂等企业。
四、机械工业
农垦机械工业是在农场农具修造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包括机械加工、机械制造、农机维修、仪器仪表制造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机械加工、机械制造起伏较大,出现过几次反复。70年代,兵团时期曾有过一段辉煌。80年代初,由于产品销路不畅,产值由1978年的1100多万元减少到1981年的489万元。很多厂转产或停产,滑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没有主导产品,形成不了批量。后经结构调整,逐渐走出低谷。1988年,产值提高到1760万元。1990年,机械工业产值2077万元,其中仪器、仪表制造、农机业增长较快。主要企业有:
〔普济圩汽配厂〕
普济圩汽配厂,建于1955年,是安徽省较早的汽车配件定点生产厂。该厂1986年就能生产曲轴、离合器总成、分泵等汽车配件。70年代,研制生产出620车床、龙门刨床等机械加工设备和170柴油机等,技术力量较强。1989年,该厂在安徽省率先生产出WK1206微型农用运输车,并通过省级鉴定。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06万元,生产农用车200辆,产值340万元,实现利润26.62万元。
〔大圹圩仪表厂〕
大圹圩仪表厂,建于1980年。该厂1985年经省工商局核准为民用电度表定点生产企业。有职工182人,固定资产原值125万元,流动资金388万元。建厂以来生产DD 28型单相电度表127.27万只,总产值2790万元,实现利税169万元。研制生产出东风、解放、50铃三大系列汽车仪表33个产品,已取得省技术监督局生产许可证,通过省级鉴定。经省汽贸集团公司注册,为该公司定点生产单位,已批量投入市场。该厂生产量最多的一年是1988年,生产电表28.18万只,产值722万元。1990年,生产7.45万只电表,产值204万元。
〔十字铺茶机厂〕
十字铺茶机厂,建于1955年。主要生产滚筒杀青机,设备生产能力300台套。60型滚筒杀青机是省优产品。该厂是安徽省唯一的茶叶机械专用设备生产厂家,产品除供应安徽省外,还销往江苏、浙江等地。1990年,生产茶机123台套,产值150万元。
〔华阳河汽配厂〕
华阳河汽配厂,建于1956年。有职工202人,固定资产原值114万元。主要产品有减震器、万向节、后拖钩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同时生产小批量织袜机配件。在宿松县城关镇建有汽车大修厂及门市部。该厂铸造、锻压、精加工、热处理等配套齐全,综合生产能力较强。1990年,完成产值140万元。
五、医药化工
医药和化学工业是农垦新兴工业。80年代发展较快,新建了十字铺、寿西湖等有一定规模的化肥厂,龙亢、淮南、夹沟草酸厂、青草湖制药厂,扩建了华阳河制药厂、磷肥厂,医药化工逐渐成为安徽农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产品有大输液、小针剂、各种片剂、中成药、草酸、磷肥、复合肥、复混合肥、专用肥等。1990年产值895万元,比1989年增长43%,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企业有:
〔华阳河制药厂〕
华阳河制药厂,建于1970年。该厂初创时厂房和设施十分简陋,大都是手工操作。1981年,投资60万元,建成葡萄糖粉原料车间。1983年,投资18万元,建成片剂车间。1990年,投资320万元,扩建大输液车间,由单班年产130万瓶提高到500万瓶。现有职工190人,固定资产原值416万元,设备年生产能力为500瓶大输液,2000万支小针剂和各种片剂、冲剂等。1990年,产值329万元。
〔龙亢草酸厂〕
龙亢草酸厂,建于1988年。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草酸1000吨,固定资产原值288万元,职工58人。主要设备有KF—500L糖玻璃反应仪8只、SS—100离心机2只、不锈钢硝酸吸收塔1套。投产后,市场需求锐减,价格急剧下降,社会上很多草酸厂停产倒闭,但该厂进行了工艺改革,依靠科技进步,使吨成本下降730元,能够微利生产。1990年生产草酸262吨,产值119万元。
〔华阳河磷肥厂〕
华阳河磷肥厂,建于1982年,是在原运输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实现规模效益,该厂采用内部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和向银行贷款的办法,共筹集资金45万元,扩建了一套年产3万吨磷肥自动化生产线。1989年,又多方筹集资金35万元,新建一套年产1万吨复混肥自动化生产线,当年投资、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益。1989年产值、利润较1987年翻了4番,年销售收入比1988年增长80%,利润增长60%。1990年,创产值340万元,利税36万元。
六、饲料工业
饲料加工在安徽农垦分布较广,几乎每个农场都有,主要是为农场服务,规模小。1990年,全系统共生产各种饲料4176吨,产值174万元。
主要企业有:淮南、皖河、寿西湖混合饲料厂,正阳关、水家湖配合饲料厂等。
安徽农垦工业基本情况表
表3—1—2(1981~1990年)

安徽农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表3—1—3(1981~19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