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位置规模
华阳河农场,1955年11月建场。该场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宿松县境内。前临长江,背靠黄湖、大官湖、龙感湖,东连九成坂农场,西与湖北黄梅县接壤。东西长约60公里,宽约4公里,为带状狭长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场部所在地复兴镇。陆上交通有复(兴)宿(松)公路;水运有轮船码头,可与下游安庆和上游的九江、武汉通航,并与对岸彭泽县隔江相望。
土地总面积134966亩,其中耕地100008亩、林地2031亩、水面20317亩(养殖面积4441亩),果园280亩。总人口18330人,职工10879人(包括离退休职工2381人)。有科技人员124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2人、中级技术职称230人、初级技术职称992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867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90台、联合收割机21台、排灌机械163台、汽车79辆、主要农机具476台套。农田机械作业量达110万标准亩,全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0%以上。
总场下辖5个副县级农业场,5个工业厂(其中2个副县级),以及棉科所、种子公司、商业公司、供电所等直属单位。场部设置19个科室。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教师187人,在校学生2679人;小学2所,教师133人,在校学生1201人;幼儿园9所;技工学校1所,教师6人,在校学生97人。小学入学率100%,升学率98%。总场下属各单位设有职工业余学校,广泛开展业余教育和岗位培训。有中心医院1所、区级医院5所、卫生室41个。
1990年社会总产值1336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173万元、工业产值6653万元、建筑业产值152万元、运输业产值220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71万元。利润1189万元,税金136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稻麦5650吨、棉花5173吨、油菜籽3432吨、芝麻3081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棉纱1916吨、棉布191万米、植物油1407吨、磷肥4971吨、大输液150万瓶、红砖2000万块。
二、自然条件
华阳河农场为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2~18米之间。土壤属灰潮土类,大部分为细砂粘壤土,微碱性,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气候为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交接区,年平均气温16.6℃,年降水量1233.3毫米,年日照时数1882小时。无霜期251天。适合棉花、芝麻、小麦、油菜、大豆等农作物生长。气候特点是冬暖夏热,季风明显,春季多阴雨,夏季降水集中,时有夏涝秋旱之害。由于过渡性气候明显,夏秋之交,又常有暴风过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该场面临长江,背靠湖泊,水利资源丰富,对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业极为有利。其气候温和湿润,植物生长繁茂,除适宜粮、棉、油、豆类等作物外,阔叶林木如杨、槐、楝、柳等生长良好。
三、农田水利
该场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地带,地势低洼,耕地易涝,十年有九灾,水利十分重要。1957年1月,在华阳河二垦区新洲头东西各建成1座抽水站,安装14台锅驼机。1969~1975年,完成70余公里长的湖堤修复、加高、块石护坡工程。1976年6月,总场制定了系统完整的农田基建规划。1979年后,围绕“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确保堤防、排灌并举;注重配套、综合治理、强化管理、除害兴利”的指导思想。采取多方筹资投劳,狠抓基础工程。1985年后,全场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0万元,“按亩分方、按方集资、任务到人、多劳多得”。对全场70公里长的防洪湖堤和53公里的小圩堤进行了全面加高培厚,共完成土石方370万方,大部分堤段高程均达17米以上,用块石护坡,栽种防浪林,可抗御较大的洪水。兴建和改建电灌站17座,装机总容量4590千瓦,完成小农水配套工程320座。综合治理沟、渠、田、林、路,改善水利设施管理条件,基本上做到遇涝能排,逢旱能灌,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四、建置沿革
华阳河农场原是一片杂草丛生、獐兔出没的半沼泽荒地。50年代初,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限额以上的农业项目。根据1954年国家计委批准的《华阳湖流域蓄洪垦殖工程任务书》设计方案筹建。1955年11月,成立“华阳河农场筹备委员会”,省农业厅派师富强、孙家禹带领省、地机关干部10余人组成垦荒先遣队,开始建场垦殖。1956年2月,由华南垦殖局林建师调来机务人员和转业军人组成机耕队,边开荒、边生产。当年开荒20920亩,收获粮食100.5万公斤、皮棉7.5万公斤,上缴利润4.7万元;10月,成立“水利工程指挥部”,由安庆专署专员许骥任指挥长,动员宿松、太湖、望江等8县民工9141人投入垦区防洪堤工程建设。1957年,继续扩大开荒和种植面积,是年产值82万元,盈利10.7万元。1958年下半年,农场下放安庆专区领导,由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的影响,1959~1961年亏损达107.7万元。1961年,收归省农业厅领导。耕地面积达10.2万亩,总人口12373人,职工6295人。
1963~1966年,农场连续4年盈利。1966年1月,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华阳河农场改为“华阳河垦区”(地专级),把原来的分场、作业区改为5个独立农场(县级),归垦区领导。“文化大革命”初期,两派对立,武斗升级,支“左”部队三进三出,生产一度处于停滞状态。1968年2月17日,发生火烧轧花厂的“2.17”事件,死伤20余人,经济损失20余万元;12月,接收大学毕业生480人来场劳动锻炼。1967~1968年,年平均亏损341.6万元。1969年10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3师在原华阳河垦区基础上成立。原华阳1、2、3、4、5场变为3师10、11、12、13、14团,垦区机关成为师部。安置全省9个地区退伍军人2144人,接收上海、合肥、蚌埠、安庆等地市知识青年累计6180人。兵团期间,兴建了设备比较齐全的医院、油脂加工厂和制药厂,安装了自来水等。由于兵团用军队办法管理企业指挥生产,6年间亏损额高达3150.5万元,年均亏损525.1万元。
1975年8月,兵团撤销;9月,建立华阳河总场领导小组。1977年4月,成立农场党委。1978年底,开始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响,推行各项改革措施。1979年,总场制定并落实财务包干和奖励制度十条措施,进行企业整顿,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行“三包一奖赔”责任制。是年,扭亏为盈,盈利128万元。
1982年,推行“四定一奖赔”(定产量、产值、费用、上缴利润、超利润奖励)责任制。1983年继续修改完善。1984年,试办职工家庭农场,先在各分场选择不同类型的生产队试点,到1985年共兴办各类家庭农场3577个。农场对家庭农场实行“五统五分”(统一生产建设区划和规划,分户实施;统一种植计划,分户管理;统一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和水利设施,小型农机具分户作业;统一计划内的产品处理,计划外产品分户经营;统一重大科学技术措施,常规生产技术分户安排)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农场的兴办促进了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职工收入,当年农场盈利700.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职均收入1683元,比上年职工平均收入850元,几乎翻了一番。1987年实行场长负责制。1989年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增强了全员责任心。
1990年,农场坚持稳定农业,积极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经济迅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利润超过1000万元。华阳河农场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定、包、奖责任制〕
华阳河总场的“定、包、奖”责任制实行较早,效果较好。1958年,农场就制订了包工、包产、包利润的“三包”经营办法。1959年初,颁发了《四包五定试行办法草案》。四包是包工、包产、包费用、包利润,五定是定任务、定人员、定质量、定时间、定使用工具(指小农具)。
1961年初,农场召开三级干部会,主要落实三包方案,按照以奖为主,多奖少赔的原则实行“评工记分,三包一奖”;3月,在召开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全面推行“评工记分、三包一奖”制度。1963年,全省农垦系统“经营管理座谈会”在华阳河农场召开,主题是研究定包奖责任制、计划管理、定额管理及职工“自用地”和家庭副业等问题,并推广华阳河农场华丰作业区第三生产队的“田长制”和二分场五队“承包责任制”经验。1964年,根据1963年全系统职工工资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农场对实行评工记分问题作出补充和完善。1965年,农场推行总承包办法,即:总场对分场“五定五包”。五定是:定耕地面积、定人员、定生产工具(包括机农具)、定物资消耗、定生产资金。五包是:包总产量、包总产值、包总费用、包工资总额、包上缴利润;分场对生产队继续实行生产责任制,把五定五包具体落实到生产队,指标可以双方议订,但要符合总场承包规定。奖赔办法是:完成产量、利润、工资总额,按成本3%提奖,超额利润按8%提奖;分场各单位全部超额完成三项指标的按10%提奖,三项指标超两项或一项,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或1%提奖。同时还奖励粮食和布票。减产赔偿,扣没有完成定额的职工的产量工资,但不能影响职工基本生活。包产费用每人每月扣2元储存银行,年终结算。
华阳河农场从建场的第3年开始,便探索经营管理办法,并坚持9年,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制度,这在安徽农垦的经营管理制度上具有重要意义。
〔血吸虫病防治〕
华阳河农场是血吸虫病十分猖獗的地区。1958年,安徽省副省长马长炎带领省直机关干部993名下放到华阳河农场劳动锻炼。夏秋之际大批下放干部染上急性血吸虫病;6月7日到10日的4天内,仅总场医院就收治感染病人160人,为此报请中央,并从辽宁、上海调来医疗队救治。1964年7月,万余名职工投入防汛排涝,又有近千人发生血吸虫病感染。华阳河人与这种猖獗的“小虫”进行灭螺战斗,直到70年代中期,这一病害才基本控制。1990年,总结灭螺经验时,灭螺面积由1969年的1222.4万平方米下降到230万平方米,累计治疗血吸虫病人3043人。
五、生产经营
农业是华阳河总场的基础产业,种植业又是农业的重头。林业、畜牧、水产养殖业的比重甚小。建场35年来,累计生产粮豆17.3万吨,皮棉4.6万吨,油料4.1万吨。粮、棉、油的产量分别从1957年的1929吨、26吨、40吨增加到1990年的5650吨、5173啊、6513吨。从1980~1990年的11年间,粮豆平均亩产120公斤、皮棉57公斤、芝麻53公斤。其中1985年、1990年两年的芝麻亩产高达95公斤,创国内大面积高产纪录。1990年,皮棉亩产高达93公斤,“3万亩连片芝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获全国农业丰收计划奖一等奖。从1984年起,该场每年种植棉花5万亩、芝麻4万亩以上。由于华阳河农场重视农业科学技术,使棉花、油料保持了持续的大面积高产,尤其在棉花、油料作物的良种选育和繁殖推广方面做出了贡献。
棉花在70年代初育成“华农413”棉花优系。1974~1975年,连续参加安徽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居第二位,比岱字15号平均增产18.1%。而且抗涝性强,衣分高,纤维品质符合纺织部要求,被列入《国家棉花品种志》,获省科技奖。1976年推广时不慎被混杂而夭折。1978年起,农场棉科所经过5年连续筛选和比较试验,于1983年育成棉花新品种“华农831”。1984年,又育成“华农8407”棉花新品系在全场推广。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颁发品种合格证书,获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在棉花科研育种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朱学品,获农业部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芝麻在70年代中期引进“宜阳白”良种100克,经繁殖选育新的优系,农场累计种植40万亩,总产2.4万吨,出口17656吨,创汇1020.5万美元。10年平均单产53公斤,比该芝麻品种推广前单产26.2公斤,增产202%。1986年,华阳河四场白茭湖320亩丰产田,创单产171公斤的高产纪录。
华阳河总场已成为农垦经济作物良种生产基地。80年代以来,每年向省内外提供棉花良种9千吨、芝麻良种580吨、油菜良种166.4吨。
水产养殖业起步晚、发展快,现有水产养殖面积4441亩。“七五”期间,共产鲜鱼753吨,产值135万元,育蚌165万只。1990年,首次收获珍珠205公斤,销售收入47万元。
〔工业〕
华阳河总场从1958年起建立“华阳河米厂”。1962年建立“垦区轧花厂”。1965年起,5个分场先后建立轧花厂。70年代,小型工业纷纷崛起。1985年后,工业发展迅速,已建成纺织、油脂、化工、制药、磷肥、汽配及轧花、建材、食品加工等17个场办工业企业,职工2565人。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农业。1986~1990年,工业生产盈利1170万元,工业已成为农场经济的支柱。
〔商业〕
1958年下半年,农场建立第一个代销店。到1990年,商业网点增至28个,从业人员120人;另有个体商店69个,从业人员73人。年销售额1000万元,利润100万元。1985年1月,成立华阳河农工商联合企业供销公司,1987年改为物资供销科,主要业务是为农场供应生产资料和出口芝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