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皖河农场
一、位置规模
皖河农场,1957年12月建场。该场位于安庆市西郊的怀宁、望江两县交界处,东临长江,北依皖河。对外交通水路比较方便,场部有双河口码头,货运可达长江上下游各港口,农场与安庆港协商,开通了安庆——双河——牛头山航班,每天往返一次,有水泥趸船和载客400人的客轮一艘。陆路有公路可通怀宁、望江。
农场南北长14公里,东西横距13公里。土地总面积10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55029亩、林地1160亩、水面18170亩(养殖面积2746亩)、果园287亩。总人口26997人(回族占6.7%),职工12051人。有科技人员64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1人、中级技术职称93人、初级技术职称543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640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30台、小型拖拉机687台、联合收割机1台、农用排灌机械149台、农产品加工机械38台、畜牧渔业机械2台、汽车32辆。
场部有16个科室,下辖14个农业大队,5个公司(包括工业、商业、供销、建筑、百货等公司),9个工业单位,2个运输实体,1个农科所。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教师92人,在校学生1415人;小学17所,教师126人,在校学生2459人。在医院1所,卫生室14个。
1990年社会总产值392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665万元、工业产值1041万元、建筑业产值110万元、运输业产值80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31万元。利润24万元,税金47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稻麦21677吨、棉花806吨、油料937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皮棉567吨、奶粉200吨、食油285吨、砖瓦1200万块。
二、自然条件
皖河农场地处长江中游凹带东段破碎带,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地形呈“人”字形,地势东西高而中间低,高处海拔14米,低处仅8.2米,曹河两岸有低岗残丘。
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6.39℃,1月份平均气温3.28℃,7月份平均气温28.21℃。年降水量1420毫米,4~ 7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7.34%。无霜期237天左右。11月中旬初霜,翌年3月25日左右终霜。年蒸发量403毫米左右。
土壤为潮土占60%,水稻土占38%,黄棕壤占2%。沿江地区潮土成土母质为长江冲积物,富含碳酸钙,PH值7~8.5,呈中性和微碱性;沿河地区土壤母质为山河冲积物,PH值6~7,呈中性和微酸性;曹河两岸为下蜀黄土发育的黄棕壤,PH值为5.39~6.2,呈酸性。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
三、农田水利
皖河农场濒临长江、皖河,防汛排涝和农田灌溉任务十分繁重。建场以来水利建设的重点:一是防洪抗洪。临江的“同马大堤”农场段,总长21.22公里,其中北场闸至巨网闸段长7.88公里,防汛任务属于农场负责,兴修归怀宁、望江两县;镇江庵至津湖闸,堤长13.34公里,修、防、管的任务均属农场。每年要组织劳力培修,年均上堤劳力4000人左右,完成土方10万方左右。累计投入劳力10万人次,完成土方700多万方,抛江石40万方,植防浪林12万株,投资800多万元;二是建站排涝。经过33年的努力,挖沟修渠土方累计700多万方,建排灌站37座,总装机容量6042千瓦。建通江闸5处,通河闸涵14处;三是灌溉抗旱。沿江地带主要靠新光站、双河站、双丰闸、顺济庙站和团洲闸引水灌溉。沿河地区有柯圩站、中联站、倒脑站、新成闸、大联闸、北场站、新河站提水灌溉。总干渠长24.2公里,年均有效灌溉面积3.3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万亩。
农场架设35千伏高压线路9.8公里,10千瓦的70.3公里,400千瓦的230公里,主配变器55台,装机容量11500千瓦。电动机347台,装机容量为8547.8千瓦。全场工副业生产、排灌及职工家庭生活用电,基本得到解决。
四、建置沿革
1957年,安庆专署组织民工根治皖河,在原金潭河至杨树河段截流改道,出现大片河滩荒地;同年冬,专署农业局派副局长关希羽率专区农科所干部40人、工人100名及3台拖拉机在此围垦开荒,兴办“安庆专区皖河青少年农场”。同期,中共怀宁县委派杨柳生率领县黄龙农场30名工人也来此处开荒耕种,建立“怀宁县农场”;12月,怀宁县的天津潭、小河口、江镇、五一等沿河两岸居民相继迁移来此开荒种地。
1958年初农业合作化时,怀宁县将移民组成7个高级农业合作社;3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皖河青少年农场划归省属农场;9月,青少年农场连同县农场实行场社合并,更名为“安徽省国营皖河农场”,下放给怀宁县委领导。1959年6月,收归省农业厅领导。建场初期,耕地面积17351亩。场社合并后,耕地面积25497亩。原农场部分实行国营企业管理,干部工人执行工资制度;并入的农业社部分仍保持集体所有制,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农场实行场、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两级核算,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进行“上死(工资总额)下活”总承包,“包工分、包产量产值、包费用,超产分成”的“三包一奖”管理制度。生产队评工记分,年终按工分分配。1960~1961年,上述高级社先后转入全民所有制经济行列。1965年,农场把12个大队划成4个管理区,耕地面积达到57681亩,总人口20156人,职工8813人。1970年,耕地面积达到60293亩,人口24445人,职工12473人。人均耕地2.47亩。
1969年10月,农场改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3师15团,以原管理区为基础编成4个营、29个连队,其中农业连队24个。1975年8月,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县级)建制,归省农垦局(厅)领导。
1969~1978年的10年间,农场持续亏损,累计亏损总额达1922万元。1981年实行包产到户,是安徽农垦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农场之一,沿江各大队实行“旱统水分”,沿河各大队实行“水统旱分”。1982年,在企业性质不变,工人身份不变,工资级别不变的“三不变”前提下,以家庭为单位,全面推行自主经营,单独核算、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大包干”责任制。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农场就扭亏为盈,盈利7.3万元。1985年,安徽农垦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该场在“大包干”的基础上办起5360个家庭农场。是年,皖河农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两千万公斤,达2027万公斤。利润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达107万元。从此,农场进行持续稳定发展时期。
〔三益回民大队〕
回族定居安庆始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由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余阙(回族)带家小驻守安庆,这是回族定居安庆之始。清咸丰三年(1853年),因避战乱,阿訇马迪顺带领一批回民由安庆市迁往老洲马家店一带定居(即今皖河农场三益大队)。现有回民1675人,占农场总人口的6.7%,由马、丁、王、斯、梁、哈、方、魏等姓组成。
皖河农场回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回民船工组织支前队,为大军驾船渡江,马吉荣、丁宪良两人壮烈牺牲,丁宪玉等四人光荣负伤。渡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五兵团政治部授予“伊斯兰英雄”横匾一块和“渡江第一船”锦旗一面。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他们聚居的三益大队,原建有马店清真寺、清真古寺两座。1954年,清真古寺毁于洪水,洪水后,政府拨款修缮,基本恢复原貌。“文化大革命”中,马店清真寺受到破坏,经库、经室、水房等建筑拆做他用,殿堂改做仓库。为了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皖河农场领导十分重视马店清真寺的修缮工作。1981年,拨款0.78万元,按原貌修缮了大殿,并建水房两间。1985年,拨款0.65万元,翻盖了大殿寺顶。
为了发展民族经济,1983年总场拨款27万元,建顺济庙穿江堤排灌站和4339米长的高灌渠配套工程。工程完工后,使三益大队有效浇灌面积达100%,旱涝保收面积达80%以上,并旱改水2051亩,结束了回民吃粮靠供应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三益回民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1988年4月,皖河农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990年社会总产值241万元,人均收入753元。
五、生产经营
〔农业〕
种植业以水稻、棉花为主。水田面积33795亩,占耕地面积的63.4%。耕作制度;沿江地区75%是双季稻,实行稻—稻—油,一年三熟,25%为油—稻,一年两熟;沿河地区80%双季稻(40%稻—稻—油,40%稻—稻—肥),20%是单季稻。旱地以棉花为主,推行棉田“三三制”即三分之一面积麦(油)套棉,三分之一棉一肥,三分之一棉—休闲。目前麦棉占40%,油棉占60%。农作物产量:1958~1968年,水稻单产170~200公斤,棉花单产20~30公斤。1984~1990年,水稻单产362.7公斤,棉花单产49.5公斤,油料单产50公斤左右。80年代,水稻总产在2000公斤以上,棉花、油料总产都在80万公斤以上。
园林业。有桃、梨果园232亩,年产鲜果14万公斤。营造防护林带总长21公里,营区造林面积782亩。
畜牧业。饲养猪2万头、家禽20万只、耕牛1302头、蜜蜂685群。1990年畜牧业总产值475.1万元,占农业总值的21.9%。皖河奶牛场于1981年11月兴建。1990年,拥有奶牛459头,成乳牛308头,年产鲜奶154万公斤,每头奶牛年平均产奶4990公斤。所生产的“白暨牌”全脂奶粉,于1989年安徽省同行评比中,在质量和包装上被评为第一名,并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水产养殖资源丰富,可养水面达5350亩,已建立精养鱼塘580亩,年产鲜鱼13.4万斤,产值80多万元,利税10万元。
农场有一支农业、畜牧、水产科技队伍,对家庭农场进行各种科技指导,开展科学种田和饲养防疫及试验研究工作,他们在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双季稻产量和杂交稻制种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农场已建立农业、饲养等多学科的科技协会,有成员120人,对推动科技普及工作卓有成效。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高于周围农村,从耕、耘、压到播种、除草、中耕、打药、收割、脱粒、饲料加工及运输,基本实现机械作业。
〔工商业〕
到70年代末,工业仅有轧花厂、榨油厂和轮窑厂各1座。1979年以后,相继建成乳品厂、饲料厂、面粉厂、淀粉厂、脱水蔬菜厂等。工业利润36万元,税金15万。
商业企业有供销公司、商业公司、安庆市皖河百货公司等3个公司。个体商店发展到184户,从业人员299人。1990年,农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0万元。
进入80年代后期,农场年工农业总产值在4000万元左右,利润100万元左右,税金约50万元。建场33年来有18年盈利、15年亏损。从1984~1990年,累计盈利7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