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白米山农场
一、位置规模
白米山农场,1956年建场。场部在嘉山县张八岭镇东北老嘉山集。该场位于皖东丘陵的滁州、明光之间,104国道和津浦铁路贯穿其中,南距南京市95公里、滁州市37公里,北至蚌埠138公里、明光55公里,滁(州)定(远)公路从场内穿过。
土地总面积133491亩,其中耕地13395亩、林地58196亩、水面1534亩(养殖面积823亩)、茶园3533亩。总人口5629人,职工3196人。有科技人员19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6人、中级技术职称45人、初级技术职称142人。农业机械总动力4031千瓦,家庭农场拥有小四轮拖拉机100多辆,农用汽车24辆和一批排灌机械。
场部有政治处、办公室和生产、劳动人事、计财、武保、工业等科。直属单位有商业公司、供销公司、蚌埠分公司、建筑分公司、省农垦建筑公司一建分公司等。基层经营单位:农业方面有平湖、大冲、金条洪、凡山、龙亭5个管理区和大凡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业方面有轮窑厂、长毛绒玩具厂、沙河机修厂、农机修造厂、水泥预制厂等。有普通中学1所,教师28人,在校学生330人;小学9所,教师53人,在校学生400人。医院1所、门诊所6个,医务人员36人,病床5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128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77万元、工业产值352万元、建筑业产值36万元、运输业产值39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83万元。利润3万元,税金25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水稻2770吨、油料1080吨、干毛茶62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砖1200万块、拖车总承3500件。
二、自然条件
白米山农场地处东经118°~110°,北纬32°~32°41′。地形起伏,丘冲相间,沟壑纵横。境内最高山峰为老嘉山,海拔332米,其他丘陵一般海拔100~ 200米,自然坡多为20°~30°。丘陵表面以变质岩为主,裸露面积较大,成土母质主要是坡积、残积物、母岩风化形成。以黄棕壤为主,一般深20~30厘米,且砂石含量高。场区散布于明光、滁州两市范围内,为不规则零星块状,高度分散,不怕涝,就怕旱。
农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多雨,冬季干寒。降雨量四季变化显著,年内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796毫米,年蒸发量1546.5毫米。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低气温-21℃(1969年12月),极端最高温度41.5℃(1966年8月)。年平均日照为2260.7小时,阳光辐射热能每平方厘米112.3千卡。无霜期217天。适合于各种旱粮、油料、水稻作物生长。
三、农田水利
建场初期,广大垦荒队员用手工工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努力改变生产条件。70年代中期,成立了有100多人组成的水利专业大队,坚持每年冬春挖塘、打坝。80年代,兴办家庭农场,广大职工干水利的热情更高。通过30多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场累计打塘坝650余口,其中小型水库4座,开挖水渠15000米,旱改水4000余亩,使3500亩水田实现旱、涝保收。
四、建置沿革
1956年2~4月,安徽省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向荒山进军”的号召,从蚌埠、安庆、合肥、芜湖、阜阳、滁县、屯溪等市县先后汇集2792名青年,分三批来到皖东丘陵腹地——老嘉山集东7公里的平湖,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创办了一个平湖农庄。下属3个大队、21个生产队、1个园艺队、3个畜牧场和综合厂、运输队、卫生所各1个。
1957年3月,滁县、嘉山县粮食系统300名干部,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号召,建立了龙亭口养猪场,凡台园艺场;4~7月,这里又云集了省宣传、公安、财政、供销、交通、文化等系统2000余名干部和490名所谓“右派分子”,扩建成白米山农林牧场。进行开荒辟田,植树造林,放牧养殖等。这时已扩建为3个分场、38个生产小队,并创办农业中学1所(后改白米山农垦学校)、小学5所。
1959年12月22日,白米山农牧场与平湖农庄合并,正式成立白米山农场。
1969年11月1日,安徽省农垦局改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白米山农场为2师8团,下属平湖、凡山、金条洪3个营和4个独立连。
1975年8月,生产建兵团撤销,恢复白米山农场。1981年11月,成立“白米山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五、生产经营
农业。1956年,垦荒19995亩,其中水田2145亩,旱地17850亩。生产粮油40万公斤,其中水稻23.5万公斤,总收入11.8万元,自给有余。另种植桃树1034株、苹果2.48万株。
1957年,垦荒27799.5亩,其中水田3999亩。生产水稻78.1万公斤、饲料540万公斤。栽植桃、李、梨等水果树8万多株,油桐、油茶、桑等经济林木71万株(于1983年全部淘汰)。生猪存栏3.14万头。
1961年,全场推行了“包、定、奖”生产责任制,采取“小段包工”、“评工记分”等办法,初步打破了等级工资制。
1979年夏收后,龙亭管理区一个只有4户人家9名职工的大张洼生产小队,在小队长吴献广的带领下,自愿包产到户。全小队共有70亩水田,12亩旱地,当年粮豆总产量3.1万公斤,单产400公斤,分别比承包前翻了一番。1980年,又有3个生产小队采取了这种办法。1981年全场推开。
1984年冬,在包产到户的基础上,全部改办成单户职工家庭农场。全场共兴办职工家庭农场981个,参加职工1851名,职均承包土地7.2亩,户均耕地13.5亩。职工积极性更加高涨,生产大发展,全场粮豆总产量由1980年的205.5万公斤增加到317.5万公斤,增长56%。经营上由亏损54.5万元,变为盈利14.8万元。人均收入由230元增加到310元。
1985年,全场水稻实现杂交化,平均年增产稻谷39万公斤,该项目获省农垦总公司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饲养西德长毛兔和安哥拉兔5000多只,该项目获省农垦总公司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1990年,水稻面积6499.5亩,总产300万公斤;小麦面积5490亩,总产100万公斤;油菜面积1999.5亩,总产10万公斤;花生4999.5亩,总产100万公斤,全年粮豆总产量405万公斤。
茶林业。1980年,开始引种茶树。由于土层薄,生长不良,产量很低,品质较差;同年,开始大搞成片荒山造林,每年冬春植树4000~5000亩。1990年,人工林面积4万余亩。
工业。1956~1957年,在平湖农庄和白米山农林牧场时期,就办起了小制造、小加工、小冶炼等小工业项目,为以后发展工业打下了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了工业的发展。1980年以后,工业有一定发展,但规模不大,效益不高。1984年,建成轮窑厂1座,到1990年,累计生产红砖8200万块,创纯利润92万元,上缴税金40万元,连续4年被评为省农垦先进单位。1989年,建成摩擦材料厂,年产摩擦片70~90万片,年利润10~20万元。1990年12月,建成长毛绒玩具厂,并与上海徐泾玩具厂联营。
商业。建场开始设小商店,但都是为职工生活和农业生产服务,效益差。1984年7月,正式成立了商业、供销两个公司,商业网点从场内布到场外,发展到蚌埠、三界、张八岭、沙河集等城镇。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