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位置规模
潘村湖农场,建于1954年5月。该场位于明光市境内,东北面濒淮河,南临女山湖,西与五河县接壤,东隔淮水与江苏省泗洪县相望,是皖东北边陲地区。距津浦铁路明光站45公里,离柳巷汇河码头8公里。
土地总面积41720亩,其中耕地32290亩、林地80亩、水面3975亩(养殖面积158亩)。总人口4531人,职工2468人。有科技人员21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5人、中级技术职称45人、初级技术职称157人。农业机械总动力17674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223台、联合收割机48台、各类机引农具528套、农用汽车28辆。
场部设政治处、行政、工会2个办公室、5个科和共青团、纪委、公安派出所等机构。该场以农业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农业有8个生产队,1个农技推广站;工业有酒厂、面粉厂、食品厂、轮窑厂、修配厂和建筑公司;商业有商业公司、供销公司、农机供应站、兽医站、煤球厂等。有中学1所、教师38人,在校学生441人;小学6所,教师22人,在校学生207人;幼儿园1所。职工医院1所,医务室8个,医务人员36人,病床5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183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47万元、工业产值509万元、建筑业产值36万元、运输业产值38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209万元。利润49万元,税金80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8825吨、大豆2085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白酒474吨、面粉340吨、砖1320万块。
二、自然条件
该场湖区系淮河套间洼地,地势低洼平坦,海拔高程12.5~13.5米之间,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1.5公里,呈带状形。紫阳山麓为丘陵岗地,起伏不平,海拔40~55米。耕地土壤属黄泛潮土类,以淤土为主,分重壤、轻壤和粘壤,少量沙壤。有机质含量1.2~2%,含氮0.07~0.12%,速效磷10PPM、速效钾100PPM,比较肥沃。PH值8.0左右,为微碱性。土壤吸附力强,通透性不良,适耕期短。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14.8℃,极端高温40℃(1966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温-21.5℃(1969年2月7日)。年平均日照时间210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89毫米,年际变化大,最高年份1337.2毫米(1974年),最低年份491毫米(1978年)。6~8月份,常有集中暴雨,形成涝渍。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
三、农田水利
建场前,潘村湖内只有1条宽10米左右弯弯曲曲的自然河沟流经南北,雨季到处积水,旱天河沟断流,种地靠天收。1955年冬,嘉山县治淮指挥部发起潘村湖水利兴修大战,集中全县劳力2万多人,会战1个月,建成南北排涝主干渠(北起义集,南迄苏堤)全长13.15公里。并协助农场按规划设计,完成第一作业区(今1~3队)全部和第二作区(4~5队)部分支斗渠工程。60年代,陆续完成二、三作业区条田支斗渠兴修。1966年,建成苏拐排灌机站,至此,全场水利规划工程基本完成。70年代,主要兴建排灌配套工程和建筑物。现有苏义主干渠1条,杨洼、李沟至太平、添庄至苏拐大干沟3条,支渠26条,计41.3公里;灌渠2条,总长7公里;条田斗渠85条,总长153公里,排灌合一。全场分为3个大排水区(即李沟、杨洼、苏拐),建有大型电力排灌站1个,装机容量1550千瓦;柴油机站1个,总动力560千瓦;小型排灌站10个,总动力400千瓦;渡槽2个、节制闸35个、涵闸60个、灌溉斗门262个,形成较为完整的灌排体系,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全场修建总长21.5公里的4级砂石公路通达各生产队。
四、建置沿革
潘村湖原是淮河下游滨淮的低洼湖荡,芦苇丛生,人烟稀少。1953年秋,省农业厅派张心田率勘察组勘查定点,报请华东农林水利局批准,决定在潘村湖垦荒建场。1954年4月18日,筹建人员进驻;5月25日成立潘村湖农场筹备委员会,张心田任主任,中共潘村区委书记张文亭任副主任;5月底,调来大中型拖拉机4台,机务工14人,开始垦荒;6月底,连降暴雨,淮水陡涨;7月5日苏堤溃缺,全湖淹没,水深2~3米;7月31日,省政府任命张心田为潘村湖农场场长(地专级),下设办公室、作业室、财务供销室;11月下旬,湖水退尽,继续开荒秋种。1955年2月初,播种小(大)麦5151亩,夏收粮食184吨,亩产35.7公斤;年末,耕地面积达26315亩,种小(大)麦1.8万亩,长势良好。1956年,新建场部落成,基层单位有3个作业区和机耕队、畜牧队、紫阳生产队。职工180人,耕地面积31939亩。1957年,粮豆播种面积26400余亩,总产1514吨。1958年,继续丰收,粮豆总产2488吨,亩产82公斤,农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8月下旬下放嘉山县领导,改为先锋人民公社第一直属机耕大队。农场粮食、土地、机具平调到其他大队,耕地面积压缩到12000亩;年底,公社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1960年秋,安淮大队并入机耕大队,社员300多人,带耕地1.7万亩,单独核算。
1961年冬,恢复农场建制,归省农业厅领导,顾廷科临时负责。1962年,农机三厂大中专毕业生陆续调入农场,使农场总人口达3513人,职工1714人,耕地面积30609亩。
1963年9月,接收第一批淮南下放学生21人。1964年3月,抽调200余名职工及其家属计700余人支援宣郎广农场;4月,接收蚌埠下放学生32人。农场成立3个管理区,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1965年,保留一、二管理区,三管理区改成杨台子机械化生产队,并成立范滩种子队。1967年4月,成立以军代表为首的生产领导小组,抓全面工作。1968年8月,成立农场革命委员会;9月,成立生产建设兵团2师7团。按军队编制,团部设3部(处)9个股,下设7个农业连队和机运连、工副连等单位;10月,接收退伍军人180名。1975年9月,恢复农场建制,此时耕地面积33600亩,职工1890人。
1978年,实行“定包奖”生产责任制。1979年,实行财务大包干,全年粮豆总产10135吨,实现总产、利润双超历史纪录,被国家农垦部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单位,安徽省政府颁发了嘉奖令。1984年,场部机构作了适当调整,成立工业、供销、基本建设、农业科技4个公司。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7年实行场长负责制。
五、生产经营
潘村湖农场从1954~1984年的30年间,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种植业始终占主导地位。1955年,农场提出“一麦一豆,保午争秋”的生产方针,前季全部种麦,后季部分种豆。1957年,根据湖区洼地易涝的特点,在缺乏灌溉条件的情况下,试种水稻旱直播成功。1958年直播稻面积达9254亩,亩产75公斤。农场下放公社期间,水稻面积压缩,恢复以麦豆为主的格局。粮食生产发展大致分为5个时期:1964年以前,年总产2000吨左右,亩产100公斤上下;1965~1968年,每年粮食总产3000~5000吨,亩产110~150公斤。其中1968年总产达5678吨,亩产182公斤,是前20年的最高纪录;1970~1975年,水稻面积曾达到11000~14000多亩,亩产120~150公斤,产量低,成本高,效益差(1978年以后停种,恢复麦豆一年两熟制);1976~1984年,粮食面积相对稳定,年总产6000~9000余吨,亩产200~300公斤,其中1979年3.2万亩小麦一季亩产301.7公斤,创沿淮农场小麦亩产最高纪录;1985~1990年,由于水利条件大大加强,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因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增强职工责任感等因素,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每年稳定在10000~12000吨左右,亩产330~340公斤。其中1989年,总产14600吨,亩产452公斤。粮食作物中,小麦是当家作物,其次是大豆、水稻。
畜牧业从建场初期到80年代中期,曾占有一定地位。50年代以养猪为主,建立畜牧队,年饲养量千头以上,年出栏肥猪400多头。延续到80年代中期,养猪仍居畜牧业主导。1985年起,变公养为私养,年出栏500~600头。紫阳山曾饲养过羊和鹅。养兔生产以家庭为主,1984~1989年全场饲养量2000~3000只,年产兔毛1000公斤左右。养蜂从1958年起,每年40~60群。1972年后,改为职工私人饲养,最多达到130群。
栽桑养蚕一度大发展。1984年,在紫阳山栽桑600亩,养蚕200张,成立蚕桑队。1985~1986年,发展到湖区,最大面积达到3000亩,终因管理不善,效益差,全部砍掉。
工业。1983年前,只有一座酿酒小作坊和面粉加工厂、农机修配厂,工业年产值仅数十万元。1984年,投资50万元扩建酒厂,年生产能力达到500吨白酒;同年,成立建筑公司。1987年,建紫阳轮窑厂。1989年,投资100多万元扩建日处理小麦50吨的面粉厂,相继建立食品工厂等企业。1990年,工业产值50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7%,7年间,工业企业创利760万元,上缴税金183万元,成为该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和服务业。1984年,成立商业公司、供销公司、农机公司。商业公司设6个门市部,经营日用百货;供销公司最初经营计划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1986年起逐步转向市场,经营粮食、化肥、燃油和钢材,1988年营业额890万元;此后,相继成立兽医站(经营药品)、农机站(经营农机配件)、招待所等商业服务业单位。1990年,国营商业产值209万元,创利65万元。
建场37年来,该场生产经营有19年亏损(在1976年之前),18年盈利。亏损总额累计592.55万元,盈利总额累计1896.6万元,上缴税金累计604.6万元。经过农场职工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使昔日低洼湖滩变为明光市的粮仓,成为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中型农业企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