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位置规模
方邱湖农场,建于1950年5月。该场位于凤阳县境内,北濒淮河,南依凤阳山支脉。场部设在门台子,西距蚌埠15公里,东去临淮关7公里,津浦铁路、合(肥)蚌(埠)公路横贯场区,水陆交通便捷。
土地总面积13290亩,其中耕地11560亩、林地10亩、水面108亩(养殖面积80亩)、果园6亩,分布在3个地势不同的区域:一队位于花园湖南岸岗陵地带尾部,有耕地2370亩,海拔高程16~17米,系湖口平原;二队在淮河近处的低洼行洪区,有耕地8570亩,海拔高程15~16米,系近代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三队在和梅山山麓下部缓坡地,海拔高程20~25米之间,有耕地650亩,其中冲田120亩,余为山坡岗地。总人口1570人,职工774人。有科技人员9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16人、初级技术职称72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43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28台、联合收割机19台、载重汽车14辆。
场部设党委、行政、工会办公室等7个科室。下辖供销、商业、建筑3个公司、3个农业队和6个工业单位。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11人,在校学生132人;小学1所,教师16人,在校学生125人。职工医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5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7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59万元、工业产值223万元、建筑业产值37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37万元。利润25万元,税金14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3100吨、大豆1000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面粉1500吨。
二、自然条件
主要生产区的门台子2队,原为荒废多年的湖洼地,距淮河南岸约3公里,地势低洼,早期是湖泊、芦苇荡。传说明朝期间“方邱湖芦苇荡,藏兵百万”。据钻探资料,地下12米以下约有1米厚的腐泥层,因近代黄河多次泛滥夺淮沉积物堆积其上,逐渐形成一片冲积平原。1队地处岗陵尾部,系下蜀黄土堆积物,土层较厚,质地粘重。3队系梅山剥蚀缓坡地,多为花岗岩和石英岩等酸性岩类风化物,经人为耕作形成的土壤。全场土壤分为3个土类、8个土种。1队为黄棕壤,粘盘黄棕壤亚类,有黄白土、黄马肝土和铁子土,PH值7.4,为中性。2队为黄潮土亚类,大部分为淤土和粉砂淤土,PH值为7.5~8.0之间,呈微碱性,比较肥沃;3队为岗坡及坡脚缓坡地,系下蜀黄土堆积,山洼为岩类风化物,形成麻石黄棕壤和黄马肝土,PH值6.0左右,呈酸性。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但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匀。年平均气温为15.2℃,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10℃。全年日照平均2171小时,6~8月份,月平均215小时;12~2月,最少。全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4783℃。无霜期为220~229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25日~11月20日,终霜期在翌年3月20日~ 4月4日。年平均降水量为921毫米,最大达1573.7毫米(1956年),最少为550毫米(1966年),6~8月降水占全年的51%,常造成内涝,春秋季雨量偏少,常出现干旱。
三、农田水利
2队地势低洼平坦。常年地下水埋藏较浅,旱季距地表1~2米,汛期则升到1米以内,甚至接近地表,常致涝渍。3队梅山岗地,地下水埋藏较深,2~3米内不见水,除山间水库蓄水可供利用外,旱季则严重缺水,需钻井取水。1队在花园湖边,土层紧密,透水性弱,地下水埋藏2~3米,雨季可上升到1~2米,地表水不易下渗,雨水、土壤积水全靠自然蒸发,旱时可引用湖水灌溉。
1951年春,在2队湖区四周筑堤,开挖东西、南北干沟各1条,支渠若干条,当年完成2.7万土方。50年代末,2队圩区基本形成,能引淮灌溉,共建总支渠12条,全长3万米,计75万土方。建成蓄水库1座,容水量达100万立方米。60年代,修排灌总渠1条与容水量50万立方米的梅山洼水库1座。70~80年代,分别在2队和1队兴建排灌站2座。每年冬春,全场职工投入农田水利兴修,挖沟清淤,筑堤挑圩,全场已基本建成农田河网化格局。
四、建置沿革
1949年前,方邱湖是一片芦苇丛生的荒湖洼地。1950年春,随着大规模的淮河治理工程开始,湖区出现大片可耕土地,皖北行署根据当地有识之士的建议,指示皖北农业试验场到此建立分场。当时,派少数干部携带简单农具,就地招收部分农民进场艰苦创业。1950年5月,正式组建皖北试验场方邱湖分场。1951年2月,归滁县专区领导,改名“滁县专区方邱湖机垦农场”。1953年1月,划归省农林厅直接领导。
建场初期,有职工66人,省里从接收物资中拨给旧的美式小型拖拉机3台及30多万斤大米作为建场投资。除接收门台子原英美烟草公司部分旧房外,又搭建了一些临时工棚,在生产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周围群众大力支援,用人畜力垦荒播种小麦6150亩。1952年初,滁县专署任命土改工作团团长王守基(地专级)为该场场长;年底,王守基参加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1953年,引进数台苏式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开始大面积机械化生产,农作物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大提高。1959年,小麦单产137公斤比1951年增产70%以上,周围社队只增产27%;是年,农场工人平均生产粮食13500公斤,而附近社员每个劳力仅生产1025公斤;农场商品率83%以上,农村社队仅为21.3%。该场9年中为国家生产粮豆996万公斤,油料等经济作物53万公斤,为农业社和农村代耕9万余亩,推广良种600余万公斤。各地来农场参观的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和解放军官兵达25万余人次。当时,方邱湖农场成为华东地区著名国营机械农场之一。50年代,为兄弟农场、农机站培训机务人员270余名,全省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省劳动模范焦天凤和技术改革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罗守干均出自该场。
1958年下半年,农场下放地方领导,搞“场社合一”,马厂湖分场耕地1.95万亩交当地政府办人民公社。同时将门台子农村5个大队划归农场管理,总人口达到1.3万多人。合并后打乱了原农场的经营管理制度,生产效率下降,农场财物受到很大损失。
60年代初,方邱湖农场以门台子为基地向外发展。采取以场扩场的办法,先后建立七里湖和明月湖分场,垦荒2千余亩。在马厂湖、刘赵湖、丁塘湖、水家湖垦荒3万余亩建立马厂湖分场。1961年,垦荒1.3万亩建立夹沟分场。此后,七里湖和明月湖移交地方管理,马厂湖、水家湖、夹沟先后独立建场。
1960年,方邱湖农场2队被国务院命名为“农业机械化生产队”。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嘉奖。副总理谭震林、农垦部部长王震,于1958~1959年先后到该场视察工作。
1961年10月,场社分开,农场收归省农业厅领导。
1962~1965年,扩建夹沟和花园湖分场,并大力发展畜禽饲养业。由于新建场投入多,收益多,老场区又连续4年遭受水旱灾害,全场处境困难。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职工虽参与运动,但生产没有停顿,气候对农业又有利,连续3年获得丰收,农场扭亏为盈。
1969~1975年,该场编为生产建设兵团2师独立4营,生产建设变化不大,连续7年亏损。
1975年8月,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建制。1978年后,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注重科学管理,农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到1990年,除1988年受灾外,连续11年盈利,农场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五、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从建场至70年代末,基本实行“一水一麦”的一熟制,局部争秋。以麦、稻为主,豆、棉、油作物比例甚小。由于水利条件差,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长时期偏低。50年代,麦、稻平均单产均在100公斤左右,大豆单产50公斤左右。60年代至70年代兵团期间,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小麦单产100~150公斤,水稻单产100~200公斤,大豆产量停滞不前。1979年以后,该场采取“一麦一豆,主攻小麦,提高大豆、水稻单产”等措施,建立“三三制”(粮豆面积各占三分之一,休闲三分之一)的轮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90年,小麦播种面积11680亩,单产265公斤,比1978年提高40.4%;大豆面积11137亩,单产90公斤。
畜禽业在1959~1962年间,一度兴旺,农场以养猪和家禽为主,把粮食生产放到次要地位。在饲料没有保证,畜禽舍、种畜禽严重不足,防疫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饲养家禽26万余只。终因农牧业比例失调,饲养管理不善,造成畜禽大量死亡,4年亏损达47.8万元(1960年比价)。多种经营一蹶不振,形成长期单一经营。
1980年以后,调整了产业结构,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生产酱醋销往周围县市,享有盛誉。与凤阳、蚌埠等县市联办酒厂、食品厂、煤球厂、水泥构件预制厂和小型化工厂等单位,并成立建筑公司和商业供销服务公司。1988年,在门台子镇建成商业大楼,成立商业公司。1990年,一座年生产能力3750吨的面粉厂正式投产运转,当年产值125万元;是年,粮食总产达419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