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寿西湖农场
一、位置规模
寿西湖农场,1951年4月建场。该场位于寿县城西郊,北临淮河,东北濒东淝河,八公山雄踞对岸,为古战场故地。
土地总面积76176亩,其中耕地56874亩、林地1095亩、水面1118亩(养殖面积600亩)、果园90亩。总人口7527人,职工4102人。有科技人员28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3人、中级技术职称60人、初级技术职称212人。农业机械总动力19248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90台、联合收割机66台、载重汽车42辆、排灌机械92台套及晒场机械、种子烘干设备等,是农垦系统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场。
场部行政机构设9个科室和派出所、法庭、武装部,党群机构有党委、共青团、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下辖6个公司、13个农业队、1副业队和农科所,8个工业企业及汽车队、建筑队。有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各1所,教师47人,在校学生716人;小学3所,教师54人,在校学生804人;幼儿园1所。职工医院1所,医务人员49人,病床37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351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23万元、工业产值1257万元、建筑业产值68万元、运输业产值58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05万元。利润355万元,税金102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12500吨、水稻2500吨、大豆5500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水泥32194吨、石灰18万吨、面粉3000吨、复合肥1400吨。
二、自然条件
该场西南、东北地势高,东南、中部地势略低,地面海拔高程最高处21米,最低处16.9米,土地相对平坦。土壤为黄、淮冲积土,其中淤土占96.6%,两合土占1.5%,砂土占1.9%,比较肥沃。
气候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型,季风盛行,一年中寒暖干湿交替变化较大,光照充足,其主要特征是雨量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910毫米,6~9月,降水集中。全年无霜期219天左右,初霜日出现在11月上旬,终霜日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全年日照时数约2285小时。适宜稻、麦、豆、棉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三、农田水利
农场地势低洼,寿西湖地区162平方公里,地面泾流面积除场内51平方公里外,其余湖区及寿(县)正(阳)公路南侧共188平方公里的雨水均汇集农场,每年6~9月雨季,极易成涝;10~11月小麦播种季节,常遇干旱。农场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1958年开挖“跃进河”(宽90米,深3米),1964年全部竣工,全长7.9公里。西排干渠(宽25米,深3米),1964~1965年完成,全长6.8公里。“前进河”(宽35米,深1.5米),1971~1973年完成,全长7.2公里。这三条河渠平行,横贯全场南北,为主水道,在排涝和抗旱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支渠10条,全长41公里;条田斗渠393条,累计土方量395.7万立方米。建场40年来,先后兴建大型排涝站6座,其中2队混流泵站、西淮堤站和项台孜电力排涝站均已报废。1990年,建成寿西湖排涝总站,现存大型排涝站3座,总动力6425千瓦,流量62.5立方/秒;小型排灌站24座,总动力2120千瓦;建桥梁、涵闸各28座,基本形成全场水利网络系统。旱时,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并有大型移动式喷灌机1台,小型喷灌机100部。农田林网建设居全省农垦系统各场领先地位。干支渠道两侧及主干道两边栽植杨、榆、水杉、池杉等树木59.6万株,形成大小护田林带网络50个,使5.6万亩耕地的林带覆盖率达9.4%,从而涵养了水分改善农田小气候,美化了农场环境。
四、建置沿革
1951年4月,正阳关农场在此建立寿县分场。1952年10月,经华东农林部批准,成立国营寿西湖农场,首任场长丁文山;年底,开垦荒地2200亩,设李台子、龙头、西外3个生产队。1953年10月,农场场部由方氏祠堂(现寿县酒厂)迁入寿县北大街文昌宫,耕地扩大到11809亩。1956年,垦殖董峰湖建立分场(后独立为东风湖农场)。1957年2月,寿县城西湖劳改农场并入该场。1958年10月,农场下放寿县县委领导,易名“国营寿县寿西湖农场”。1961年10月,收归省农业厅领导,恢复国营寿西湖农场建制。场部由文昌宫中迁至西大街今寿西湖饭店所在地。1962年,场部设办公室、生产机务科、计划财务科、供销科,成立中共寿西湖农场委员会,共青团团委。1965年春,农场场部迁到寿县西门外现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场形成三大“造反派”组织,批斗当权派,领导干部全部“靠边站”。1968年3月,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支左”人员进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9月,成立场革命委员会,军代表任主任。1969年9月,成立安徽生产建设兵团,被编为1师1团,团部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三大部。1970年12月,农场干部70多人下放界首县插队落户,同时接收上海、淮南、蚌埠、寿县等城市800多名知识青年进场劳动锻炼。
1975年8月,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建制。1978年,扭亏增盈56万元,结束连续10年的亏损局面,被国家农垦局授予“红旗单位”。1979年,继续丰收,盈余大幅度上升,《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古战场变成米粮仓》,受国务院通令嘉奖。1981年,夏粮丰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到场摄制午收新闻纪录片向全国播放,省人民政府授予该场奖旗1面。
1982年1月,成立“国营寿西湖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标志该场向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迈进。1984年,保义农场划为该场分场,单列计划,独立经营。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有单户农场163个,联户农场56个,实行“统一领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额上交”。1987年5月,实行场长负责制;10月,召开职工代表大会;12月,成立农场管理委员会。同时进行了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公房折价归私人所有,鼓励职工自建新房。1988年1月,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成立寿西湖农场工会委员会;12月,将13个农业队和副业队划分为3个分场,加强管理。并成立蔬菜、畜牧水产、劳动服务3个公司。筹建食品厂、复合肥料厂,当年建成投产。
五、生产经营
农业。寿西湖农场以盛产小麦、大豆著称。从1953年至199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3833亩发展到55900亩,单产由44公斤提高到325公斤;大豆由2837亩发展到47400亩,单产由50公斤提高到120多公斤,粮豆总产由17万公斤提高到2000万公斤以上。此间曾出现5个增产高峰:1958年总产为501万公斤,1966年为1178万公斤,1979年为1414万公斤,1984年为1956万公斤,1987年为2237万公斤。上述情况表明,前20年粮豆生产量每8~10年上1个台阶。自1979年以来,3~5年即上1个新台阶,1986~1990年,年产量保持在2000万公斤水平以上。在农业科技上,作物品种不断更新,选用高产优质的当家品种。耕作技术改变沿用多年的耕翻地为深松少(免)耕法。稻、麦栽培采用“小、壮、高”叶龄模式和大豆一播全苗技术。改化肥撒施为机播,并采用配方施肥和重施基肥,应用微量元素肥料和生物激素。推广化学除草和病虫综合防治,采取航空喷药治虫防病。灌溉技术采用浸灌和喷灌,明暗沟结合排水等,使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取得较好的效果。
粮食商品率:1953~ 1965年为67.5%,1966~ 1975年为61.5%,1976~ 1987年为73.3%,1988~1990年为42%。进入90年代每年出售商品粮达1000~1300万公斤。后3年产量高商品率反而下降,主要是把出售原粮变为加工产品出售,如加工成面粉、面条、豆奶、饲料等,以增加附加值。同时,建立一条现代化种子线,变商品粮为商品种子。
畜牧业经历曲折的发展。1957~1958年,生猪饲养量达到4765头、鹅、鸭1.5万只、牛马124头,设有养禽队、猪场、畜牧队、炕房、种马场等5个畜牧单位。1960年,家禽发展到3万多只。后由于饲料、防疫等原因,畜牧业逐渐收缩。1979年,牛马骡饲养全部停止,生猪由公养逐步转为个人承包或私人饲养。1986年,成立畜禽良种场,以选育瘦肉型杂交良种猪为主。家庭养兔业从1987年起迅速发展,久盛不衰。1990年,全场私人养兔达3万多只,兔毛产值百万元以上。渔业在60~70年代以内河捕捞为主,每年秋、冬组织职工捕鱼10~50吨。1983~1985年,先后开挖精养鱼塘600亩,成鱼亩产由4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年产鲜鱼16吨以上。副业有芦苇塘1700亩,利用苇料编织圈席等产品,年产值20多万元。
蔬菜大棚生产。该场于1986年成立蔬菜公司,第一批建塑料大棚37亩,生产蕃茄、辣椒、黄瓜等精细蔬菜。由职工承包经营,年产值20~30万元。1989年,扩大到86亩,年产值45~50万元,比种植粮食增值5~6倍。
工业。1979年以前,只有简单的制砖厂、采石队、粮油加工车间和农机修配厂。1982年,万吨水泥厂建成投产,经两次扩建改造,1987年达到年生产能力4.4万吨。产值542万元,利润57万元,税金45万元。1988年,建成复合肥料厂、食品厂(含豆奶及挂面车间)。1990年,工业产值占全场农业总产值37%,实现利润152万元。
商业。80年代以前,全场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均由农场供销部门按计划组织供应,生活日用品则由一个场部商店和基层供应点经营,规模较小。1985年,成立供销公司,对内供应农药、化肥、农机配件和燃料油等生产资料;对外组织产品购销,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是服务与经营的经济实体。年销售额960万元,利润30万元。1987年,成立商业公司,下属寿西湖饭店、西外商店和9个队代销点。寿西湖饭店座落在寿县城区,集餐饮、住宿、商场、浴池为一体,是县城饮食服务业中一家档次较高的饭店。改革开放以来,场内个体商业逐渐增多,个体商店达40多家,年营业额70多万元。
附:保义农场
一、位置规模
保义农场,原名瓦埠湖农场,1960年建场,1984年为寿西湖农场保义分场。该场位于寿县瓦埠湖西南岸开荒乡境内,与开荒乡9个行政村毗邻。距寿(县)六(安)公路5公里。
土地总面积5472亩,其中耕地4204亩、水面20亩。总人口485人,职工237人。有科技人员2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技术职称6人、初级技术职称17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35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9台、联合收割机3台、载重汽车2辆和一批配套农机具。
分场部设有办公室和计划财务、生产、政工、供销等4个股。下辖3个农业队、1个农技实验推广站和良油加工厂、食品厂、窑厂、修配厂、兔厂、猪厂、供销公司、综合商场。有中学1所,教师10人,在校学生170人;小学1所,教师10人,在校学生140人。职工医院1所,医务人员9人,病床1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10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9万元、工业产值16万元、运输业产值7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万。利润1万元,税金1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403吨、水稻255吨、大豆55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大米110吨、面粉90吨、砖20万块。
二、自然条件
该场地面标高最低24.2米,最高26.5米,一般在24.8~25.2米之间,西北较低,东南较高,地面水向东流入瓦埠湖。
土壤主要系砂礓黑土,有少量青黑土、青黄土。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富含碳酸钙、土质粘重,透气、透水性不良。
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常年季风盛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15.5℃,最低气温-8℃,最高气温39℃。年无霜期219天,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上中旬,终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年平均日照为2285.6小时,高于10℃的有效温度4800℃。年降水量945毫米,年降水天数100~130天之间,降水多集中于6~8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562毫米,蒸发高峰期出在7、8月份。年平均相对空气湿度为78%,年平均风速3.32米/秒。
三、农田水利
该场位于淠史杭瓦西灌渠尾梢,瓦埠湖一机站灌渠横穿农场。正常年份,农场地下水不足1米,雨季可升至地面,场两边农村地势高于农场,农村水汇集流入农场,时常造成内涝。1971年春,开挖宽10米,深3.5米,全长5.5公里的灌溉渠。1978年冬至1979年,对灌溉渠进行清淤、拓宽、加深,成为农场主要排水渠。1990年,农场已建有桥梁1座,涵库10座,埋设涵管53节。但排灌机械及水利设施尚未完全配套。
四、建置沿革
这里原是芦苇丛生、野鸭横飞的荒凉湖洼,当地百姓称之为“罗泊塘”,是土匪出没地带。1962年春,济南军区6075部队到此开荒建场,定名“国营瓦埠湖农场”。土地面积2万亩,隶属济南军区。1969年11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师独立2营,从唐垛湖农场来此接管,属科级建制,副县级待遇。设财供、生产、政工3个股和行政、工副业2个办公室。下辖3个农业队、1个机耕队、1个基建队。1975年8月,兵团撤销,农垦厅接收,定名为国营保义农场。1984年,并入寿西湖农场,易名寿西湖农场保义分场,隶属寿西湖农场领导,科级建制。
五、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大豆,并种植小面积的油菜、棉花。
1962~1976年,种植一季水稻。1977年开始水改旱,到1990年,主要为麦—豆、麦—稻、油—稻轮作。1984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9年,实行午统秋分(午季集体种管收,收获归农场;秋季分户包干,多劳多得)。小麦单产122公斤、水稻单产255公斤、大豆单产75公斤,年产粮豆700多吨。
工业单位有窑厂、粮油综合加工厂、食品厂、修配厂,主要为农场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
商业有供销公司,经营化肥、农药、种子、粮食。综合商场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为农场职工和周围乡村群众服务。商业年销售额150多万元。
寿西湖农场,1951年4月建场。该场位于寿县城西郊,北临淮河,东北濒东淝河,八公山雄踞对岸,为古战场故地。
土地总面积76176亩,其中耕地56874亩、林地1095亩、水面1118亩(养殖面积600亩)、果园90亩。总人口7527人,职工4102人。有科技人员28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3人、中级技术职称60人、初级技术职称212人。农业机械总动力19248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90台、联合收割机66台、载重汽车42辆、排灌机械92台套及晒场机械、种子烘干设备等,是农垦系统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场。
场部行政机构设9个科室和派出所、法庭、武装部,党群机构有党委、共青团、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下辖6个公司、13个农业队、1副业队和农科所,8个工业企业及汽车队、建筑队。有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各1所,教师47人,在校学生716人;小学3所,教师54人,在校学生804人;幼儿园1所。职工医院1所,医务人员49人,病床37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351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23万元、工业产值1257万元、建筑业产值68万元、运输业产值58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05万元。利润355万元,税金102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12500吨、水稻2500吨、大豆5500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水泥32194吨、石灰18万吨、面粉3000吨、复合肥1400吨。
二、自然条件
该场西南、东北地势高,东南、中部地势略低,地面海拔高程最高处21米,最低处16.9米,土地相对平坦。土壤为黄、淮冲积土,其中淤土占96.6%,两合土占1.5%,砂土占1.9%,比较肥沃。
气候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型,季风盛行,一年中寒暖干湿交替变化较大,光照充足,其主要特征是雨量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910毫米,6~9月,降水集中。全年无霜期219天左右,初霜日出现在11月上旬,终霜日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全年日照时数约2285小时。适宜稻、麦、豆、棉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三、农田水利
农场地势低洼,寿西湖地区162平方公里,地面泾流面积除场内51平方公里外,其余湖区及寿(县)正(阳)公路南侧共188平方公里的雨水均汇集农场,每年6~9月雨季,极易成涝;10~11月小麦播种季节,常遇干旱。农场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1958年开挖“跃进河”(宽90米,深3米),1964年全部竣工,全长7.9公里。西排干渠(宽25米,深3米),1964~1965年完成,全长6.8公里。“前进河”(宽35米,深1.5米),1971~1973年完成,全长7.2公里。这三条河渠平行,横贯全场南北,为主水道,在排涝和抗旱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支渠10条,全长41公里;条田斗渠393条,累计土方量395.7万立方米。建场40年来,先后兴建大型排涝站6座,其中2队混流泵站、西淮堤站和项台孜电力排涝站均已报废。1990年,建成寿西湖排涝总站,现存大型排涝站3座,总动力6425千瓦,流量62.5立方/秒;小型排灌站24座,总动力2120千瓦;建桥梁、涵闸各28座,基本形成全场水利网络系统。旱时,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并有大型移动式喷灌机1台,小型喷灌机100部。农田林网建设居全省农垦系统各场领先地位。干支渠道两侧及主干道两边栽植杨、榆、水杉、池杉等树木59.6万株,形成大小护田林带网络50个,使5.6万亩耕地的林带覆盖率达9.4%,从而涵养了水分改善农田小气候,美化了农场环境。
四、建置沿革
1951年4月,正阳关农场在此建立寿县分场。1952年10月,经华东农林部批准,成立国营寿西湖农场,首任场长丁文山;年底,开垦荒地2200亩,设李台子、龙头、西外3个生产队。1953年10月,农场场部由方氏祠堂(现寿县酒厂)迁入寿县北大街文昌宫,耕地扩大到11809亩。1956年,垦殖董峰湖建立分场(后独立为东风湖农场)。1957年2月,寿县城西湖劳改农场并入该场。1958年10月,农场下放寿县县委领导,易名“国营寿县寿西湖农场”。1961年10月,收归省农业厅领导,恢复国营寿西湖农场建制。场部由文昌宫中迁至西大街今寿西湖饭店所在地。1962年,场部设办公室、生产机务科、计划财务科、供销科,成立中共寿西湖农场委员会,共青团团委。1965年春,农场场部迁到寿县西门外现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场形成三大“造反派”组织,批斗当权派,领导干部全部“靠边站”。1968年3月,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支左”人员进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9月,成立场革命委员会,军代表任主任。1969年9月,成立安徽生产建设兵团,被编为1师1团,团部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三大部。1970年12月,农场干部70多人下放界首县插队落户,同时接收上海、淮南、蚌埠、寿县等城市800多名知识青年进场劳动锻炼。
1975年8月,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建制。1978年,扭亏增盈56万元,结束连续10年的亏损局面,被国家农垦局授予“红旗单位”。1979年,继续丰收,盈余大幅度上升,《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古战场变成米粮仓》,受国务院通令嘉奖。1981年,夏粮丰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到场摄制午收新闻纪录片向全国播放,省人民政府授予该场奖旗1面。
1982年1月,成立“国营寿西湖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标志该场向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迈进。1984年,保义农场划为该场分场,单列计划,独立经营。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有单户农场163个,联户农场56个,实行“统一领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额上交”。1987年5月,实行场长负责制;10月,召开职工代表大会;12月,成立农场管理委员会。同时进行了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公房折价归私人所有,鼓励职工自建新房。1988年1月,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成立寿西湖农场工会委员会;12月,将13个农业队和副业队划分为3个分场,加强管理。并成立蔬菜、畜牧水产、劳动服务3个公司。筹建食品厂、复合肥料厂,当年建成投产。
五、生产经营
农业。寿西湖农场以盛产小麦、大豆著称。从1953年至199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3833亩发展到55900亩,单产由44公斤提高到325公斤;大豆由2837亩发展到47400亩,单产由50公斤提高到120多公斤,粮豆总产由17万公斤提高到2000万公斤以上。此间曾出现5个增产高峰:1958年总产为501万公斤,1966年为1178万公斤,1979年为1414万公斤,1984年为1956万公斤,1987年为2237万公斤。上述情况表明,前20年粮豆生产量每8~10年上1个台阶。自1979年以来,3~5年即上1个新台阶,1986~1990年,年产量保持在2000万公斤水平以上。在农业科技上,作物品种不断更新,选用高产优质的当家品种。耕作技术改变沿用多年的耕翻地为深松少(免)耕法。稻、麦栽培采用“小、壮、高”叶龄模式和大豆一播全苗技术。改化肥撒施为机播,并采用配方施肥和重施基肥,应用微量元素肥料和生物激素。推广化学除草和病虫综合防治,采取航空喷药治虫防病。灌溉技术采用浸灌和喷灌,明暗沟结合排水等,使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取得较好的效果。
粮食商品率:1953~ 1965年为67.5%,1966~ 1975年为61.5%,1976~ 1987年为73.3%,1988~1990年为42%。进入90年代每年出售商品粮达1000~1300万公斤。后3年产量高商品率反而下降,主要是把出售原粮变为加工产品出售,如加工成面粉、面条、豆奶、饲料等,以增加附加值。同时,建立一条现代化种子线,变商品粮为商品种子。
畜牧业经历曲折的发展。1957~1958年,生猪饲养量达到4765头、鹅、鸭1.5万只、牛马124头,设有养禽队、猪场、畜牧队、炕房、种马场等5个畜牧单位。1960年,家禽发展到3万多只。后由于饲料、防疫等原因,畜牧业逐渐收缩。1979年,牛马骡饲养全部停止,生猪由公养逐步转为个人承包或私人饲养。1986年,成立畜禽良种场,以选育瘦肉型杂交良种猪为主。家庭养兔业从1987年起迅速发展,久盛不衰。1990年,全场私人养兔达3万多只,兔毛产值百万元以上。渔业在60~70年代以内河捕捞为主,每年秋、冬组织职工捕鱼10~50吨。1983~1985年,先后开挖精养鱼塘600亩,成鱼亩产由4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年产鲜鱼16吨以上。副业有芦苇塘1700亩,利用苇料编织圈席等产品,年产值20多万元。
蔬菜大棚生产。该场于1986年成立蔬菜公司,第一批建塑料大棚37亩,生产蕃茄、辣椒、黄瓜等精细蔬菜。由职工承包经营,年产值20~30万元。1989年,扩大到86亩,年产值45~50万元,比种植粮食增值5~6倍。
工业。1979年以前,只有简单的制砖厂、采石队、粮油加工车间和农机修配厂。1982年,万吨水泥厂建成投产,经两次扩建改造,1987年达到年生产能力4.4万吨。产值542万元,利润57万元,税金45万元。1988年,建成复合肥料厂、食品厂(含豆奶及挂面车间)。1990年,工业产值占全场农业总产值37%,实现利润152万元。
商业。80年代以前,全场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均由农场供销部门按计划组织供应,生活日用品则由一个场部商店和基层供应点经营,规模较小。1985年,成立供销公司,对内供应农药、化肥、农机配件和燃料油等生产资料;对外组织产品购销,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是服务与经营的经济实体。年销售额960万元,利润30万元。1987年,成立商业公司,下属寿西湖饭店、西外商店和9个队代销点。寿西湖饭店座落在寿县城区,集餐饮、住宿、商场、浴池为一体,是县城饮食服务业中一家档次较高的饭店。改革开放以来,场内个体商业逐渐增多,个体商店达40多家,年营业额70多万元。
附:保义农场
一、位置规模
保义农场,原名瓦埠湖农场,1960年建场,1984年为寿西湖农场保义分场。该场位于寿县瓦埠湖西南岸开荒乡境内,与开荒乡9个行政村毗邻。距寿(县)六(安)公路5公里。
土地总面积5472亩,其中耕地4204亩、水面20亩。总人口485人,职工237人。有科技人员2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技术职称6人、初级技术职称17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35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9台、联合收割机3台、载重汽车2辆和一批配套农机具。
分场部设有办公室和计划财务、生产、政工、供销等4个股。下辖3个农业队、1个农技实验推广站和良油加工厂、食品厂、窑厂、修配厂、兔厂、猪厂、供销公司、综合商场。有中学1所,教师10人,在校学生170人;小学1所,教师10人,在校学生140人。职工医院1所,医务人员9人,病床1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10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9万元、工业产值16万元、运输业产值7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万。利润1万元,税金1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403吨、水稻255吨、大豆55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大米110吨、面粉90吨、砖20万块。
二、自然条件
该场地面标高最低24.2米,最高26.5米,一般在24.8~25.2米之间,西北较低,东南较高,地面水向东流入瓦埠湖。
土壤主要系砂礓黑土,有少量青黑土、青黄土。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富含碳酸钙、土质粘重,透气、透水性不良。
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常年季风盛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15.5℃,最低气温-8℃,最高气温39℃。年无霜期219天,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上中旬,终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年平均日照为2285.6小时,高于10℃的有效温度4800℃。年降水量945毫米,年降水天数100~130天之间,降水多集中于6~8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562毫米,蒸发高峰期出在7、8月份。年平均相对空气湿度为78%,年平均风速3.32米/秒。
三、农田水利
该场位于淠史杭瓦西灌渠尾梢,瓦埠湖一机站灌渠横穿农场。正常年份,农场地下水不足1米,雨季可升至地面,场两边农村地势高于农场,农村水汇集流入农场,时常造成内涝。1971年春,开挖宽10米,深3.5米,全长5.5公里的灌溉渠。1978年冬至1979年,对灌溉渠进行清淤、拓宽、加深,成为农场主要排水渠。1990年,农场已建有桥梁1座,涵库10座,埋设涵管53节。但排灌机械及水利设施尚未完全配套。
四、建置沿革
这里原是芦苇丛生、野鸭横飞的荒凉湖洼,当地百姓称之为“罗泊塘”,是土匪出没地带。1962年春,济南军区6075部队到此开荒建场,定名“国营瓦埠湖农场”。土地面积2万亩,隶属济南军区。1969年11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师独立2营,从唐垛湖农场来此接管,属科级建制,副县级待遇。设财供、生产、政工3个股和行政、工副业2个办公室。下辖3个农业队、1个机耕队、1个基建队。1975年8月,兵团撤销,农垦厅接收,定名为国营保义农场。1984年,并入寿西湖农场,易名寿西湖农场保义分场,隶属寿西湖农场领导,科级建制。
五、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大豆,并种植小面积的油菜、棉花。
1962~1976年,种植一季水稻。1977年开始水改旱,到1990年,主要为麦—豆、麦—稻、油—稻轮作。1984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9年,实行午统秋分(午季集体种管收,收获归农场;秋季分户包干,多劳多得)。小麦单产122公斤、水稻单产255公斤、大豆单产75公斤,年产粮豆700多吨。
工业单位有窑厂、粮油综合加工厂、食品厂、修配厂,主要为农场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
商业有供销公司,经营化肥、农药、种子、粮食。综合商场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为农场职工和周围乡村群众服务。商业年销售额1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