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正阳关农场
一、位置规模
正阳关农场,建于1950年2月。该场位于淮河中游颍淠两河入淮处的寿县正南洼地,毗邻正阳关镇。水路有小轮经颍河上驶至颍上、阜阳,经淮河上驶润河集至河南滨淮,下驶至寿县、凤台直达蚌埠。陆路有寿(县)霍(邱)公路过境,可达寿县、淮南、蚌埠、六安、霍邱、金寨、武汉等地。
土地总面积18500亩,其中耕地16458亩、林地95亩、水面750亩(养殖面积360亩)、果园330亩。总人口2310人,职工1368人。有科技人员8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7人、中级技术职称26人、初级技术职称52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512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52台、联合收割机11台、载重汽车26辆、排灌机械18台套。
场部设11个科室,其中行政职能部门7个,经济实体4个。下辖22个基层单位,包括农业8个、畜牧水产4个、工商8个。有中学1所,教师19人,在校学生239人;小学1所,教师18人,在校学生267人。医院1所,医务人员2人,病床36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128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74万元、工业产值110万元、建筑业产值28万元、运输业产值30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38万元。利润122万元,税金20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肉鸡60万只、小麦3000吨、水稻2200吨、大豆630吨、水果270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冻鸡150万只。
二、自然条件
农场所在的“正南洼地”,北起正阳关镇,南至迎河镇,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东南高、西北低,汛期东南花水流注场地,形成威胁。1951年,开辟正南排水总渠,横贯全场,将土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各建堤坝形成生产圩,地面高程18.5~ 21.5米,堤顶高程24~24.5米。
土壤属黄、淮冲积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大部分为淤土,部分为砂壤,东部边岗地有少量黑土。
气候为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型,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45.5毫米,6~8月降水占48.4%。据近37年气象资料统计,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2年;1000~ 1300毫米14年;干旱的1966年降水量426.2毫米,1978年384.4毫米。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40.4℃(1959年8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 24.1℃(1955年1月11日)。年平均日照2201.7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48.9%。
40年来,3次大的洪水决堤,夏季作物内涝占27.2%,秋季受涝灾绝收的占70.7%,尚有四分之一年份有秋旱和夏旱影响。
三、农田水利
1951年冬,六安专署治淮指挥部组织民工开挖正南排水渠,全长9.95公里,土方55万立方米,为全场主要干渠。1953年,省农林厅投资12.7万元,在冬修水利之时,进行条田规划,挖土方37万立方米,完成了场本区(9000亩)农田基本建设,为全省农垦较早的水利正规化工程。后又续建河东区渠系。现有排涝总干渠1条、排涝干渠4条、支渠15条、条田斗渠143条,总长78.1公里。排灌站6座,装机容量1052千瓦。防洪闸3座、桥涵4座、斗门65个。农场还负责管理淮堤及其船塘1.3公里和正南渠东西堤坝13.5公里。
四、建置沿革
民国27年(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压淮,洪水泛滥,正南洼地遂成一片荒湖,芦苇杂草丛生,蝗虫危害。1949年冬,人民政府兴工复堤,六安专署建设科副科长储鸣谷见该处土地荒废,遂向专署建议兴办农场,获批准。1950年2月,专署派祝胜风率数名人员来此建场,始名“六安专区正阳垦殖社”,祝胜风任经理;9月,经皖北行政公署更名为“六安专区正阳关农场”,有职工54人,耕牛44头,垦荒秋种大小麦6000亩。
1951年3月,六安专署任命王志生、胡国栋任正副场长;4月,农场派徐季高率28名工人到寿县城西建立分场(即寿西湖农场前身);年底,成立场务管理委员会,设办公室、农业、供销、会计、总务等科室和工会、门诊所等单位。下辖场本区、河东、王小楼3个作业区和寿县分场。1952年10月,经华东农林部批准,寿县分场与正阳关农场脱钩,独立建寿西湖农场,同属农林厅农场管理局领导。
1953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农工部批复,由吴根良、师富强、王志生等5人组成党委会;12月,华东农林水利局会同省农林厅调查组来场,提出调查报告,要求对农场进行整顿。全场开展生产民主改革,整顿组织,精简人员,职工由503名减至349人,干部由45人减至30人。1955年,推行定额管理,定员定编,当年转亏为盈。1956年3月,建立焦岗湖分场;7月,该场受水灾,派遣150名职工和6台拖拉机赴水家湖黄浒塘地区垦荒2000多亩(后移交省农机校)。此时,全场耕地面积达到18876亩。
1958年8月,农场下放寿县。焦岗湖分场同时下放到颍上县独立建场。正阳关农场下放期间与附近丰庄、建设、枸杞三个农业社合并,农场编为第一大队。1959年8月,场社分开,业务由省农业厅指导,人、财、物三权归县领导。1961年,复归省农业厅领导。
1968年9月,农场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进场支“左”;9月,编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师独立3营。下辖3个农业连和机耕连、副业连、独立排各1个,卫生所及子弟学校各1所。1971年3月,农场24名干部下放界首县农村插队落户。1970~1972年,该场先后接收上海、蚌埠、合肥、淮南及附近县城初、高中学生230人来场劳动,职工由“文化大革命”前的591人增至1975年的984人。
1975年8月,兵团撤销;9月恢复农场建制,归省农垦局领导。同时,接管原唐垛湖农场撤销后的留守人员和土地,编为第7生产队。1979年,农场实行财务包干,同时推行了一系列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全场兴办了197个家庭农场。1987年,实行场长负责制。确立了立足农业,大力发展养鸡和水产品生产,带动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至1990年,场长4年任期目标,年年超额完成。正阳关农场已发展成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的中型农业企业。
五、生产经营
农业。农业以种植小麦、大豆、水稻、棉花和水果为主。建场初期至1954年,自然灾害频繁,广种薄收,经营亏损。1955年,场本区9000亩丰收,其他两区受灾,粮豆总产仍达102.2万公斤,扭亏转盈。1957年,5800亩大豆平均单产156.6公斤,比周围农村同期单产提高2.5倍,曾获农业部“大豆丰产奖”。1957~1961年,农场稳定发展,连续5年盈利,盈利总额63.8万元。1962~1964年,连续遭受内涝,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1964~1965两年,种大豆12874亩,平均单产122.6公斤,其中420亩,单产202公斤,在省内居高产水平,起良好示范作用。“文化大革命”十年,农业产量逐年下降,1971年小麦单产129公斤,到1974年下降到83.5公斤,粮豆商品率由66.7%下降到46.8%。10年中有7年亏损3年盈余,净亏168.21万元,是农场历史上的低谷。
1976年,重新确立“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恢复规章制度,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盈利17.6万元。1981~1984年,年均生产粮豆417.5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13.2%;年均利润34.34万元,增长95.3%,商品率由42%提高到67.7%。1987年,种植业确立“主攻小麦,扩大水稻,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的方针。小麦播种面积,1987~1990年,稳定在1.5万亩,4年平均单产255公斤。扩种水稻5062亩,4年平均单产398公斤,从而合理利用洼地优势,提高了秋粮收成比重。棉花由260亩扩大到520亩,果园由200亩扩大到330亩。
畜禽饲养业。1959年,贯彻“粮畜并举”的方针,生猪饲养量逐年增加。1961~1965年,共养猪13483头,年均2696头,向社会提供种猪、仔猪5883头,雏禽8.7万只,蛋品17.9吨。70年代,畜禽业有所下降,进入80年代,逐步恢复,重点发展瘦肉型种猪,育肥任务分散到家庭农场,年均饲养1300头左右。家庭养兔业迅速发展,1985~ 1986年年均5406只,户均7.7只,共产兔毛8.8吨。1987年,投资520万元,兴建现代化养鸡场1座,引进美国大西洋公司全套自动化设备,年饲养能力60万只肉鸡,并配备年养2万套肉鸡父母代种鸡场1座,年产3千吨配合饲料厂1座。1988年,鸡场建成投产,年均产肉鸡25.62万只,并带动全场150多户家庭办起养鸡场,家禽年饲养量达130万只,共提供肉鸡102万只,蛋品221吨,推广雏鸡61万只。1990年,投资250万元,建成屠宰分割能力100万只肉鸡冷冻加工厂1座,产品销往日本和中东市场。大量的畜禽粪为渔业生产提供充裕的饲料,带动了渔业的发展,鱼塘已扩大到440亩,年产鲜鱼56.2吨。畜牧水产业产值年均23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0%。
工商业。工业起步于1958年,当时只有豆腐坊、面粉加工、轧花、农机修理等手工或半机械化小作坊,技术落后,效益差。60年代至80年代初,工业发展缓慢。1986年以后,新建和扩建面粉厂、榨油厂、饲料厂、水泥预制件厂、绣品厂、面条加工厂和农机修造厂等。扩大了基层商业网点,场部建成商业一条街,发展了建筑、运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