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八节 淮南乳品公司
一、位置规模
淮南乳品公司原名淮南农场,于1956年5月在原淮南市示范农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该公司位于淮南市东郊,南靠淮丰乡,西接宫集乡,东临窑河,北与洛河镇接壤。距淮南铁路九龙岗车站3公里,九(龙岗)洛(河)公路穿场过境。
土地总面积32842亩,其中耕地23808亩、林地204亩、水面1269亩(养殖面积1269亩)、果园12亩。总人口4641人,职工2546人。有科技人员299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7人、中级技术职称57人、初级技术职称235人。农业机械总动力8893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123台、小型拖拉机48台、联合收割机20台、载重汽车19辆和一批配套农机具。
公司设经理、副经理,下设13个科室。辖农业、工业、商贸、畜牧水产等4个经济实体,以及乳品厂(副县级)、奶牛一、二、三场、农牧科研所、农机修配厂、武装部等科级单位和8个农业生产队。有中学1所、教师35人,在校学生382人;小学3所,教师42人,在校学生533人,幼儿园1所。医院1所,医务人员39人,病床32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32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79万元、工业产值1503万元、建筑业产值87万元、运输业产值8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31万元。利润118万元(1989年),税金53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5800吨、大豆2012吨、鲜牛奶6028吨;主要工产品年产量:奶粉658吨、麦乳精282吨、面粉2833吨、淀粉325吨。
二、自然条件
该公司地形呈矩形,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4.8公里,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地势平缓,土地连片,适合机械化作业。土壤为下蜀黄土发育的砂礓黑土,其中一部分因长期种植水稻而成为潴育型水稻土,大部分是砂礓黑土和砂礓黄土。PH值6.5~7.9,有机质含量11~2%,部分3%,氮磷缺乏。土壤粘重板结,耕作性能差,肥沃度中等。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5℃,无霜期230天左右,光热资源比较充裕。年平均降水量895毫米,多数集中在6、7、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夏季易涝渍,秋季常有干旱发生。
三、农田水利
1957年10月,开始按规划要求,建设条田,开挖沟渠。1957~1960年,兴修水利26万多土方,建涵洞105个。1961~1965年,完成33万土方,旱作物地块条田基本完成。1971~1975年,生产建设兵团期间,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大田改小田,增修灌溉渠道总长5.2万米,土方18.3万方,建涵洞103个。1980年以后,为适应小麦、大豆生产的需要,水利重点以排水为主,开挖长4600米,宽8米,深2.5米的大干沟一条,解决了西部地区的排水问题。35年来,共修各类沟渠总长216公里,挖土方71万方,建大小涵洞380个、桥梁23座,基本形成条田地格成方的格局。
四、建置沿革
1956年5月,省农业厅派员接收原淮南市示范农场,筹建国营淮南机械农场,隶属省农业厅领导;10月,调来C—80拖拉机2台,中型拖拉机5台,轮式拖拉机2台,成立由13名机工组成的机耕队,开始垦荒生产。当时,接收市农场的耕地只有100多亩,周围是大片的茴草地和荒洼。在农场筹备处主任吴振胜、副主任马骥的领导下,执行“边开荒、边建设”的方针,开始了艰苦的创业;11月,市属奶牛场并入淮南农场,有奶牛19头,又从东北购进黑白花奶牛68头,计87头,成立奶牛队;12月,建立养猪队。
1957年3月,省农业厅确定淮南农场的经营方针为“农牧为主,多种经营”;5月,任命范君实(地专级)为场长。场部设办公室、供销、会计、作业等科室,辖农业1、2队,机耕队、奶牛队、蔬菜队和养猪队,职工134人。1958年4月,农场下放淮南市领导,扩进淮丰农业社(场社分开核算),从定远、肥东县招收新工人180名,安置上海市下放知识青年152人,职工总人数近500人。1959年春,场、社分开,农场又归省农业厅领导,并接收淮南市淮上公社涧北大队1335人,男女劳力397人,组成农场跃进大队(分开核算)。农场执行农畜产品出口生产为主的方针,组建畜禽场,大量采购种畜、种禽。1961年,成立林业队,开辟果园420亩。1962年12月,建立上窑分场。1965年,根据省农垦厅指示,调整农场机构设置,撤销生产机务科、计划财务科,成立综合办公室。建立西上、金湖、龙塘西、方大塘等4个农业生产队。撤销上窑分场,饲料队、养猪队并入农业队,兽医诊所并入奶牛队,修配厂并入机耕队,党委办公室、工会、团委合署办公。
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农场领导部门瘫痪,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派军代表进场。1968年3月,成立淮南农场革命委员会。1969年11月,淮南农场改名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师2团。1975年8月~1976年6月,恢复农场,成立过渡性领导小组。原副业2连改为奶牛场、副业1连改为园艺队,另有8个农业生产队。1978年4月,顾廷科任场长,陈广武任党委书记。是年底,淮南农场一举扭转了持续20年的亏损局面,创利22.5万元。1979年,试验站升格为农科所,奶年2场建成投产。这一年继续盈利,连续两次被国家农垦局授予先进单位。1980年、1981年又持续被评为全省农垦系统先进单位。1981年8月,顾廷科任党委书记。1982年开始筹建奶牛3场;是年,该场被省政府授予“多种经营先进单位”。在顾廷科任主要领导期间,淮南农场的生产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被省领导称为“五年跨了五大步”。
1985年,朱春先任党委书记。1986年,张诚任经理,肖有斌任书记。1987年5月,淮南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更名“淮南乳品公司”,撤销原劳动服务公司、基建、供销等公司,成立农业、工业、商贸、畜牧水产公司4个经济实体,实行经理负责制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
五、生产经营
建场初期,农场执行农牧为主的生产方针。195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200亩,生产粮食400吨,交售商品粮250吨,奶牛由19头发展到87头,盈利2万多元。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农场下放给淮南市领导,经营方针受“大跃进”、“共产风”的影响,大部分壮劳力投入“大炼钢铁”,农业生产受损。接着三年自然灾害,职工生活困难,生产下降。1962年,在省农业厅领导下,贯彻中央“调整”方针,重新确定“以农业为主,加强乳牛生产,开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扩大水稻面积,建立饲料地7000亩,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并实行“三包一奖”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战胜霜冻、涝渍等自然灾害,夺取粮食总产1035吨的好收成。1966年,农业总产值达115.7万元,比1961年翻一番;粮食总产3251吨,比1961年增长2.16倍;鲜奶总产量353吨,是1961的的3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场领导机构瘫痪,规章制度打乱,生产下降,亏损加重。1969年11月~1975年8月,生产建设兵团时期,重整农牧业生产,进一步扩种水稻,建立乳品加工业。1973年,水稻面积达1.95万亩,平均单产275公斤,粮食总产642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饲养奶牛332头,鲜奶产量稳步上升。1978年,调整产业结构,压缩水稻面积,扩种小麦,发展奶牛业,扭转了多年亏损局面,被列入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单位。
1979年,制订“围绕奶牛业,安排种植业,发展加工业,繁荣第三产业”的经营方针。1979~1983年,先后建立第2、第3奶牛场,奶牛饲养量达1522头,鲜奶总产4003吨,每头奶牛平均单产4757公斤。1984年,投资247万元扩建乳品厂。“六五”期间是该场奶牛发展的鼎盛时期;2、3奶牛场建成投产后,五年间:1场盈利142.6万元,2场盈利82.4万元,新建3场亏损16.6万元。
1986年以后,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外部关系不顺,奶牛业亏损严重。“七五”期间累计亏损532万元。农业生产却持续稳定发展。1986~1988年,小麦单产233.5公斤,大豆单产达110公斤,1990年,小麦单产达286公斤,职工年人均收入115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