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阜蒙农场
一、位置规模
阜蒙农场,1956年9月建场。该场位于阜南县曹集区的安岗顶上,南距淮河1.5公里,隔河与河南省相望,从曹集到阜南县城30公里,有公路相通。
土地总面积15100亩,其中耕地11000亩、林地5亩、水面2950亩(养殖面积150亩)。总人口1489人,职工909人。有科技人员13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技术职称27人、初级技术职称106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89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24台、联合收割机10台、载重汽车10辆。
场部设办公室、政治处、人武部和供销、计财、农业、工业、劳资等5个科,下属4个农业生产队、1个良种站和1个柳编厂。有中学1所,教师14人,在校学生237人;小学2所,教师20人,在校学生223人。有医院1所,医务人员21人,病床3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76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54万元、工业产值461万元、运输业产值29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23万元。利润17万元,税金15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2500吨、大豆800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柳编制品6万件、面粉375吨。
二、自然条件
阜蒙农场座落在东经115°45′~115°55′北纬32°30′~32°38′。可耕地地面高程海拔22~23.1米,场部座落在海拔30.8米的安岗顶上,四周被农村包围,是“鸡叫鸣两省,狗吠听三县”的“三不管”地带。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初霜期10月15日至11月25日,无霜期216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55毫米,最大降雨量1872毫米,最小降雨量483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
该场地处蒙洼蓄洪库内,位于淮河北岸。耕地母质为淮泛沉积物,物质颗粒较细,小于0.001毫米的粘粒占40%左右。土壤质地细,结构紧密,通透性差,排水不良,水分不易下渗,气体不易交换。在遇雨或灌水时,土壤颗粒急剧膨胀,一旦水分蒸发,土壤又迅速干涸,造成龟裂。
场区土层深厚,层理明显。耕作层多为重粘土,即马肝土,其分布为2队、4队、良种站和1队的部分耕地及3队的蒙马河桥北,马肝土占全场耕地的80%,20%的耕地为“两合土”和砂土类型。场内耕地的2~3米以下有1~5厘米大砂粒。土层以粘土为主,腐殖质少,养分中等,有少量铁猛结核,大部分耕地缺磷。
三、农田水利
建场前,这里原是杂草丛生,遍地野生荻子、杞柳、芦苇,是一片荒芜的低洼地。为便于农作物的生长,利用机械和人力逐年制作呈南北型的条田沟、排水大沟、横沟,做到沟沟相通、沟渠配套,沟头修建节制涵闸。
1956~1970年,因地制宜,把大面积耕地划为200~400亩的条田块,条田沟大部分呈南北向,南高北低。2队有1400亩地为东西条田,排水流入死谷河和月牙河、蒙马河(俗称排洪大沟),自西向东流淌。排洪大沟把场区耕地分成两大耕作区,其耕地的排灌与大沟密切相关。死谷河、月牙河都是原谷河被蒙堤排洪大沟切段。对沟北作业区水流影响特别大。
1970~1987年,填平了死谷河和月牙河,改原东西条田为南北条田。同时划小条田块的耕作区,把原来的大田块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新田块90亩至100亩。新条田沟上口宽1.2~1.5米、深0.8米。著名的大沟有程湖大沟、愚公沟、中曹路大沟、六米大沟等。
1990年,由于实施鼠道排水技术,把原来的条田划小。但南北型条田不变,南北型条田沟也不变。条田亩数从40多亩到60亩不等。场区共有条田沟216条,其中上口2米宽的沟达60多条。每个条田均有枕头沟,条田沟和枕头沟相通。大沟设有涵洞,当条田沟水位低于程湖大沟、蒙马河水位时,为防止倒灌,就使用节制闸板,基本上能够发挥作用,但抗灾能力依然较低。
四、建置沿革
1956年9月,接收阜南县农场50多间库房和4名工人,并从地方调进干部,招收工人,建成阜蒙农场。阜南县委书记郭铁兼任场长,副县长李培元任第一副场长,县农工部副部长朱子恒任副场长。农场组成两个作业区,东湖为第一作业区、北湖为第二作业区,场部建立机耕队和马车队,利用5台拖拉机,边开荒、边种麦。当年开荒13280亩。
1958年4月,阜南县农场杨油坊1000多亩土地并入该场,组成第3生产队。1959年4月10日,农场下放给阜南县管理,并与冷寺、园艺场、鱼苗场、农校等4个单位合并,在中共阜南县委统一领导下工作。1960年,大水,农场蓄洪。1961年上半年,农场收归省农业厅管理,并入的4个单位仍归阜南县;9月,在钐岗开荒6400亩,建成第4生产队;11月16日,省教育厅、农业厅联合下发:“关于国营农场半工半读农业专科学校招生问题的通知”,农场在阜阳、太和、颍上、界首、阜南等5县招收学生211人,因条件不具备,专科班与华阳河、宣郎广农专学校合并。阜蒙农专只办了农机专业2个中专班,学生140人。1963年,大水,农场蓄洪。1964年3月,试行“包、定、奖”生产责任制,实行“三包”、“四定”、“五保证”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1965年,又招收农专学生96人,学校定名为“阜蒙农场农垦学校”,校长张九山。1969年11月19日,生产建设兵团接管农场,改为兵团1师独立1营。1975年8月上旬,暴雨持续3天,农场蓄洪,冲毁房屋198间、涵闸6座,损失12.05万元。1984年7月,升为县级单位。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6年,将全部单户家庭农场组成13个联户农场,家庭农场总人口843人,职工475人。1987年,实行场长负责制。1988年,场部10134平方米办公大楼和职工医院竣工。1990年,场内9.3公里高压线架通。
五、生产经营
阜蒙农场的农业生产以小麦、大豆为主,小量种植玉米、高梁、水稻。建场初期,夏、秋两季亩产徘徊在50公斤左右。1957年,收获小麦55万公斤,亩产41.4公斤;收大豆31.5万公斤,亩产50公斤。由于经常蓄洪、内涝,生产大起大落,经济效益很低。从1956~1978年的22年间,只有4年盈利,盈利总额28.12万元;18年亏损,亏损总额367.13万元,盈亏相抵,净亏339.01万元。
1979年开始,推行了财务包干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强化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80~1985年的6年间,有3年蓄洪。1986年,粮豆总产2504吨,开始扭亏为盈。1987年,粮豆总产3355吨,亩产305公斤。1988年,粮豆总产2904吨,亩产264公斤。1989年,粮豆总产2580吨,亩产235公斤。1990年,粮豆亩产2600吨,亩产236公斤,阜蒙农场农业生产已走上稳步发展的阶段。
工业生产从1956年到1986年的30年间,只有一些为职工生活服务的小型手工作坊,不以盈利为目的。1986年,利用蓄洪库盛产的杞柳、桑、荆条等原料,开办阜蒙工艺柳编厂,采用厂内、外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出编织精细、质地坚韧、造型美观,既有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躺椅、书架、花篮、洋娃娃坐车等130多个品种的柳编工艺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9年、1990年,柳编厂连续两年获省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出口工艺柳编制品27300件,创产值303万元。此外尚有面粉加工厂,年加工面粉450吨左右;白酒厂年产白酒40吨,以及小窑厂、黄沙厂、水泥预制件厂等。
商业。1963年,开办1个服务社。1969年,商业营业门面扩大到100平方米,开始对外营业,年利税近万元。1983年,新建商业营业面积394平方米。1990年,商业销售总额123万元,盈利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