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焦岗湖农场
一、位置规模
焦岗湖农场,1956年3月建场。该场位于颍上县境内的焦岗湖西南畔,南有淮河,西北有颍河,终年可航行小轮,上驶至正阳关转往颍上、阜阳;下驶至淮南、怀远直达蚌埠。陆路从颍上、凤台有客车直达农场场部。
土地总面积32810亩,其中耕地7000亩、水面150亩(养殖面积150亩)。总人口1532人,职工974人。有科技人员8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技术职称20人、初级技术职称60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74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13台、联合收割机8台、载重汽车4辆和一批配套农机具。
场部设政治处,行政、工会办公室和农业、计划财务、武装保卫科等。有工业、商业、供销、药材等4个公司和粉丝厂。下辖3个农业生产队、1个畜牧养殖场和农业科研站。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16人,在校学生203人;小学2所,教师19人,在校学生388人。职工医院1所,医务人员19人,病床2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59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20万元、工业产值210万元、运输业产值6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61万元。利润56万元,税金17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1925吨、大豆869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豆制粉丝93吨、面粉942吨。
二、自然条件
该场是在湖滩沼泽地上围垦而成,地势低洼,受西北部多处花水影响,常有内涝成灾,当地民谣有“七十二道(河)通正阳(关),三十六湖归焦岗(湖)”之说。每逢大雨各处花水汇集湖内,造成湖水上涨,淹没农田。建场35年来,共有12次较大的洪涝灾害。
土壤属黄泛冲积的黄潮土,有石灰性反应,地下水位较高。淤土占耕地面积的68%,漏沙两合土占9.8%,质地粘重,耕作保墒困难。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1.23%,缺磷、少氮,肥力中等偏下。
气候属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季风型。年平均气温16~17℃,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1.4℃。年平均降水量852.3~ 937.7毫米,其中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58%,常有春旱和夏秋涝发生。无霜期215天。适宜麦、豆两熟生长。
三、农田水利
1957年春,农场组织千余民工在湖西沿17.5米等高线修筑围堤,设计圈地1200亩。施工中因取土困难,改变堤线,圈地8000亩,建成1队南圩和2队圩。一期工程结束时,2队圩堤高仅1米左右。1958年,农场下放归县领导,因缺乏建设资金未能继续兴修。1960年,秋涝,经过风吹浪打,圩堤仅留一些残迹。1962~1964年,连续3年受涝,颗粒无收。1965年,进行水毁培修,对2队圩进行加高培厚,建立简易排灌站1座。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接管,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建成3连(队)圩堤,使1000亩耕地的堤段增高培厚。并建立排灌站,安装1台60马力的提水泵,增强抗灾保收能力。又对1队南圩加高加固,并建成2台共100马力的水泵排灌站,堤顶高程达到21米,使该队1500亩耕地增强了抗灾能力。对1、2队圩堤外坡进行块石护坡,加固了堤身安全,累计完成土石方11万多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场农田水利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加强。除开挖圩内条田沟渠外,于1979年建成1队北圩,并在1、2、3队各新建排灌站1座。利用农闲逐年清淤筑埂,使7000亩耕地在一般年景,基本保收。
四、建置沿革
1955年底,正阳关农场根据中共安徽省委的指示,接受开垦焦岗湖荒地的任务。1956年春,进行初步勘测调查;3月20日,由正阳联农场派出30多名职工,在队长张正安、农业技术员吴道平带领下,到颍上县鲁口孜筹建分场,打桩定界,用2台中型拖拉机破土开荒;秋季,播下第一批小麦种子。
1957年春,正阳关农场派来第一任焦岗湖农场场长郭文成。分场部设政工、生产、农机、会计、供销等业务人员。资金、物资由总场统配统领,机械农具统一调动。1958年10月,该分场下放颍上县领导,更名为“国营颍上焦岗湖机械农场”,下设办公室、会计室、农业室、供销室、机耕队。
1961年,收回省农业厅领导,定名“国营焦岗湖农场”,县级建制。1969年10月,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编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师4团1营。1975年8月,兵团撤销,由省农垦局接管,改为“国营东风湖农场焦岗湖分场”。1978年底,直属省农垦局领导,定为科级独立场;1984年11月,恢复县级建制。
该场与群众的土地界线,在1956年建场时已明确划定。即:“土改地归社队,未土改地归农场”。1982年3月2日,安徽省农业委员会(1982)农生字015号《关于焦岗湖农场土地界线划分的批复》确定:“以焦岗湖中心沟以南至沿湖小堤属焦岗湖农场,沿湖小堤以南归社队,今后场社双方均以此为界,不得超越,共同遵守”。
五、生产经营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近年来开始种植油菜、棉花。1957~1964年,水利条件差,生产无保障,广种薄收,产量低,效益差。1959年,属正常年景,小麦单产仅38.7公斤,大豆单产85.5公斤。1978年起,农业生产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7300亩耕地,粮豆总产140万公斤,平均亩产85.5公斤,盈利18.3万元。由于重视科学种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使粮豆产量逐年增长。1988年,粮豆总产322万公斤,其中7000亩小麦单产320公斤、7000亩大豆单产140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麦豆单产名列全省农垦榜首。
畜牧业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饲养猪500多头、牛马羊100多头、家禽1500多只。后因连年水灾,饲养量逐渐下降。到1976年,猪的年终存栏数保持在200头左右。1990年,利用“黄(河)、淮(河)、海(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畜牧养殖场1个,扩大畜禽生产。发展职工家庭饲养长毛兔6000多只,年收入24万多元。从1985年起,逐年开挖鱼塘共150亩,年产鲜鱼7.5吨。
工业。1958年建砖窑1座,年产砖16万块。1978年以前,有农机修理、面粉加工、酱醋生产车间等为职工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小作坊,技术落后,效益低。1979年,成立综合厂,增建食品生产车间和浆糊生产车间。1984年,综合厂扩建为工商供销公司。1986年,设立工业、商业、供销公司。现有粉丝厂、面粉厂、浆糊厂、刺绣厂、建筑材料厂等6个场办企业。
商业。1964年开办1个商品供销店。1979年以后,由几个商品零售门市部发展为商业、供销、药材公司。场部干道上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商业一条街,并在颍上县谢桥镇矿区设立商业分公司。1990年,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24万元,利润17万元。
建场35年来,累计生产粮豆4657万公斤。从1987~1990年4年间,年均粮豆总产305公斤,平均亩产436公斤。盈亏年份之比为25∶10,盈亏相抵尚盈利251万元。其中1979~1990年,连续12年盈利,利润总额402万元,上缴税金89万元。1988年、1989年,两次被评为省农垦系统先进单位。1988年,荣获“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