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东风湖农场
一、位置规模
东风湖农场,原名董峰湖农场,1956年秋建立。该场位于凤台县境内,地处淮河中游与西肥河夹角地带。东距凤台县城3公里,南到淮河码头2公里,北离淮阜铁路火车站5公里,淮阜公路穿场过境。
土地总面积10926亩,其中耕地9760亩、水面200亩(养殖面积15亩)。总人口2010人,职工1111人。有科技人员10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19人、初级技术职称79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416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13台、小型拖拉机150台、联合收割机10台、农用汽车16辆。
场部设行政、党委、工会3个办公室,农业、工业、计划财务、物资供销、武装保卫等5个科。下辖3个农业生产队、1个农科站、1个农副产品贸易公司和6个工副业单位。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14人,在校学生158人;小学5所,教师20人,在校学生134人。场部医院1所,医务人员15人,病床3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74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68万元、工业产值245万元、运输业产值17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5万元。利润22万元,税金11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2550吨、大豆1000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红砖660万块、床单4万条、磷肥1200吨、罗帽125万只。
二、自然条件
农场土地沿淮河与西淝河两河谷形成平原洼地。因受历次淮泛和近代黄泛(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的影响,地面覆盖着厚度不等的河流冲积物,形成潮土类,黄潮土亚类,主要有淤土、砂土、两合土和飞砂土4个土种。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好,PH值7.5~8,有机质含量1.2%左右,适宜种植麦、豆、棉花、芝麻等,一年两熟或三年五熟。
气候为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型半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春季多阴雨,夏季降水集中,秋季时有秋旱,冬季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低气温-21.7℃(1969年1月31日),极端最高气温41.4℃(1959年6月1日)。全年降水量平均897.8毫米,6~8月降水量占全年50.9%,低洼地带有涝渍。据凤台县近22年的气象资料,出现大水8次、大旱3次,春夏秋旱涝频繁,无旱涝灾害年仅占36%。大旱之年的1958年、1978年,降水量分别为491.7和514.4毫米;最高年降水量为1242.2毫米(1968年),农田村庄全部淹没。由于董峰湖紧靠淮河,便峡堤段与对岸茅仙洞山之间,河面狭窄,严重束水,被政府划为行洪区,水位达到海拔23.61米时,要破堤行洪。1954~1990年的27年间,共行洪7次。
干热风(俗称火风),常见于5月下旬。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0℃以上,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30%时,对正在灌浆乳熟的小麦造成青枯逼热,严重减产。据凤台县资料,1959~1982年的24年中,共发生19次。
三、农田水利
董峰湖从民国6年(1917年)始筑张家岗至禹王山及张家岗至峡山口的淮堤。历经溃决修复与加高培固,终因高程不够,难以防御较大洪水。1954年,特大洪涝,禹山段3处溃决;是年冬、翌年春,修复缺口,增高加宽,外护石坡,高程27.8米,后经历次大水考验,安如盘石。便峡段淮堤自何台孜至山口3000米长,1984年向后退建200米,拓宽河面,增大流量,减轻了堤防压力。由阜阳专署投建的山口东风湖电力排涝站,1967年建成,使湖内6万亩耕地(农场占8000亩),长期涝渍问题得到缓解。
毛家湖圩堤是1951年冬开挖西淝河新河道时形成的南岸堤坝。1953年,结合修建颍(上)凤(台)公路,开挖自毛集至丁家沟口的“毛丁大沟”,两边堆土形成毛丁堤。1960年,垦殖毛家湖后,对两堤段加高培固,形成生产圩。但董峰湖破堤,西淝闸水位顶托,毛家湖也不保,与董峰湖同时破堤8次。屡经修复加固,现淝河堤加高至25.5米,可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堤内干、支、斗渠纵横,形成配套渠系,经电力排涝站排入西淝河,转注淮河。
西淝河闸于1953年建成,1984年又建一新闸。董峰湖元庆闸(焦岗闸)于1958年建三孔各宽5米、高3米,最大排水量197立方/秒。毛家湖闸于1973年由生产建设兵团投建。
为保障行洪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人民政府于1982年、1983年行洪后,在董峰湖内投资建立庄台。农场亦于1987年首建1队庄台,1990年竣工。庄台拔地高程19.5米,结顶高程27.5米,结顶面积1.33万平方米,经大水考验,安全渡汛,增加了职工的安全感。
四、建置沿革
1956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指示国营寿西湖农场开垦董峰湖;同年秋,寿西湖农场派胡多胜负责,带3台链式拖拉机和1台轮式拖拉机,在接管凤台县小农场200亩耕地的基础上,当年垦殖2000亩。1957年春,省委农工部决定成立“寿西湖农场董峰湖分场”,任命汪和源为分场副场长,胡多胜为副场长兼党支部书记。同时,会同地方政府,确定垦荒面积为14500亩,当年生产粮食50余万公斤。
1958~1960年,该分场下放到县,改名为“凤台县董峰湖农场”。1961年,收归省农业厅,定名为“安徽省国营东风湖农场”。在此前,经省、县同意将毛家湖刘集公社万咀村划归农场管理。全场12500亩耕地,成立3个农业队、1个机耕队、1个家禽队和1个猪场。1962年秋,为扩大垦殖,经上级批准成立孤山、彭家岗、港河、武集等4个垦荒队,耕地发展到32500亩。因1963年、1964年两年大水,新垦地颗粒无收而放弃。1964年秋,为减轻灾后农场经济负担,农垦厅调该场200名工人到寿西湖农场挖河;年底又调出200名工人、10名干部到华阳河农场,30名建筑工人去大圹圩农场落户。
1965~1967年,连续丰收。1967年7月,因人力不足,经农垦厅批准,从华阳河农场调回200名职工(其中100名分到焦岗湖农场)。
1970年春,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东风湖、焦岗湖两农场合编为兵团1师4团,东风湖农场为团部,焦岗湖农场为1营。团机关设司、政、后3部9股,基层有6个农业连队、2个副业连、2个机械连、1个采石连和1个园艺连。此间,凤台县直属机关小农场700亩耕地、20名职工移交给4团5连管辖,县园艺场也划给4团。1971年春,原农场干部40多人下放到太和县农村插队落户。1971~1973年,接收上海、淮南、凤台等城市知识青年500多人参加劳动锻炼。
1975年8月,兵团撤销;9月,恢复国营东风湖农场,归省农垦局领导,另设焦岗湖分场。1978年底,焦岗湖农场与东风湖农场脱钩,单独建场。
五、生产经营
农业。该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小麦、大豆被列入沿淮高产场之一。1957~1964年,一麦一豆两年三熟,亩产仅100~150公斤。1965年,东风电力排涝站建成。1973年,毛家湖又建电力排灌站,生产条件逐步改善。70年代,小麦单产上升到225公斤,大豆单产125公斤左右,居沿淮农场较高生产水平。80年代,由于选用优良品种,推广小麦“小、壮、高”栽培技术和叶龄模式促控法,实行农机化标准作业,配方施肥、重施基肥、分期追肥和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小麦单产上升到300公斤以上,大豆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年产粮豆300~350万公斤。
养殖业。60年代,养种猪10头,育肥猪200头左右。因1963~1964年行洪,猪舍倒塌,饲料缺乏,育肥猪下降至百头左右。70年代,为了解决职工自食猪肉问题,各基层单位划定饲养地,自养自食,生猪曾发展到500多头。80年代前期,上级规定农场养猪任务,但受收购价格、饲料价格等诸多因素影响,养猪生产仍徘徊不前。1986年以后,随着家庭农场的兴起,提倡私人发展家畜家禽,目前按市场行情发展变化,家禽饲养专业户发展到20户以上,鹅鸭饲养量2万只。
工商业。1959年起,该场先后办起砖窑厂、农机修配厂和粮油加工厂等。70年代,建立采石厂、水泥构件预制厂、标件厂、酱醋厂、面粉厂等,但规模不大,主要为本场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80年代,扩建18门轮窑厂、建起被单厂、颗粒饲料厂、螺丝螺帽厂、粮油综合加工厂和磷肥厂等。工业产值上升到300多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0%上升到50%。80年代以前,农场的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纳入计划组织购销,生活用品供应设立代销点。1985年,设农贸商业公司。1987年,在凤台县城建立商场,经营燃料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大米、面粉等食品。各基层单位的个体商业同时也得到发展。年销售总额300~500万元,利润5万元。
该场从1959年独立核算起,32年来,生产粮豆6810.3万公斤,出售商品粮4000万公斤,商品率58.7%。盈余年份17年,占53.1%。自1986~1990年,连续5年盈利,利润总额242万元,平均年利润50万元左右。
东风湖农场,原名董峰湖农场,1956年秋建立。该场位于凤台县境内,地处淮河中游与西肥河夹角地带。东距凤台县城3公里,南到淮河码头2公里,北离淮阜铁路火车站5公里,淮阜公路穿场过境。
土地总面积10926亩,其中耕地9760亩、水面200亩(养殖面积15亩)。总人口2010人,职工1111人。有科技人员10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19人、初级技术职称79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416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13台、小型拖拉机150台、联合收割机10台、农用汽车16辆。
场部设行政、党委、工会3个办公室,农业、工业、计划财务、物资供销、武装保卫等5个科。下辖3个农业生产队、1个农科站、1个农副产品贸易公司和6个工副业单位。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14人,在校学生158人;小学5所,教师20人,在校学生134人。场部医院1所,医务人员15人,病床3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74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68万元、工业产值245万元、运输业产值17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5万元。利润22万元,税金11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小麦2550吨、大豆1000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红砖660万块、床单4万条、磷肥1200吨、罗帽125万只。
二、自然条件
农场土地沿淮河与西淝河两河谷形成平原洼地。因受历次淮泛和近代黄泛(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的影响,地面覆盖着厚度不等的河流冲积物,形成潮土类,黄潮土亚类,主要有淤土、砂土、两合土和飞砂土4个土种。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好,PH值7.5~8,有机质含量1.2%左右,适宜种植麦、豆、棉花、芝麻等,一年两熟或三年五熟。
气候为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型半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春季多阴雨,夏季降水集中,秋季时有秋旱,冬季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低气温-21.7℃(1969年1月31日),极端最高气温41.4℃(1959年6月1日)。全年降水量平均897.8毫米,6~8月降水量占全年50.9%,低洼地带有涝渍。据凤台县近22年的气象资料,出现大水8次、大旱3次,春夏秋旱涝频繁,无旱涝灾害年仅占36%。大旱之年的1958年、1978年,降水量分别为491.7和514.4毫米;最高年降水量为1242.2毫米(1968年),农田村庄全部淹没。由于董峰湖紧靠淮河,便峡堤段与对岸茅仙洞山之间,河面狭窄,严重束水,被政府划为行洪区,水位达到海拔23.61米时,要破堤行洪。1954~1990年的27年间,共行洪7次。
干热风(俗称火风),常见于5月下旬。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0℃以上,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30%时,对正在灌浆乳熟的小麦造成青枯逼热,严重减产。据凤台县资料,1959~1982年的24年中,共发生19次。
三、农田水利
董峰湖从民国6年(1917年)始筑张家岗至禹王山及张家岗至峡山口的淮堤。历经溃决修复与加高培固,终因高程不够,难以防御较大洪水。1954年,特大洪涝,禹山段3处溃决;是年冬、翌年春,修复缺口,增高加宽,外护石坡,高程27.8米,后经历次大水考验,安如盘石。便峡段淮堤自何台孜至山口3000米长,1984年向后退建200米,拓宽河面,增大流量,减轻了堤防压力。由阜阳专署投建的山口东风湖电力排涝站,1967年建成,使湖内6万亩耕地(农场占8000亩),长期涝渍问题得到缓解。
毛家湖圩堤是1951年冬开挖西淝河新河道时形成的南岸堤坝。1953年,结合修建颍(上)凤(台)公路,开挖自毛集至丁家沟口的“毛丁大沟”,两边堆土形成毛丁堤。1960年,垦殖毛家湖后,对两堤段加高培固,形成生产圩。但董峰湖破堤,西淝闸水位顶托,毛家湖也不保,与董峰湖同时破堤8次。屡经修复加固,现淝河堤加高至25.5米,可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堤内干、支、斗渠纵横,形成配套渠系,经电力排涝站排入西淝河,转注淮河。
西淝河闸于1953年建成,1984年又建一新闸。董峰湖元庆闸(焦岗闸)于1958年建三孔各宽5米、高3米,最大排水量197立方/秒。毛家湖闸于1973年由生产建设兵团投建。
为保障行洪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人民政府于1982年、1983年行洪后,在董峰湖内投资建立庄台。农场亦于1987年首建1队庄台,1990年竣工。庄台拔地高程19.5米,结顶高程27.5米,结顶面积1.33万平方米,经大水考验,安全渡汛,增加了职工的安全感。
四、建置沿革
1956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指示国营寿西湖农场开垦董峰湖;同年秋,寿西湖农场派胡多胜负责,带3台链式拖拉机和1台轮式拖拉机,在接管凤台县小农场200亩耕地的基础上,当年垦殖2000亩。1957年春,省委农工部决定成立“寿西湖农场董峰湖分场”,任命汪和源为分场副场长,胡多胜为副场长兼党支部书记。同时,会同地方政府,确定垦荒面积为14500亩,当年生产粮食50余万公斤。
1958~1960年,该分场下放到县,改名为“凤台县董峰湖农场”。1961年,收归省农业厅,定名为“安徽省国营东风湖农场”。在此前,经省、县同意将毛家湖刘集公社万咀村划归农场管理。全场12500亩耕地,成立3个农业队、1个机耕队、1个家禽队和1个猪场。1962年秋,为扩大垦殖,经上级批准成立孤山、彭家岗、港河、武集等4个垦荒队,耕地发展到32500亩。因1963年、1964年两年大水,新垦地颗粒无收而放弃。1964年秋,为减轻灾后农场经济负担,农垦厅调该场200名工人到寿西湖农场挖河;年底又调出200名工人、10名干部到华阳河农场,30名建筑工人去大圹圩农场落户。
1965~1967年,连续丰收。1967年7月,因人力不足,经农垦厅批准,从华阳河农场调回200名职工(其中100名分到焦岗湖农场)。
1970年春,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东风湖、焦岗湖两农场合编为兵团1师4团,东风湖农场为团部,焦岗湖农场为1营。团机关设司、政、后3部9股,基层有6个农业连队、2个副业连、2个机械连、1个采石连和1个园艺连。此间,凤台县直属机关小农场700亩耕地、20名职工移交给4团5连管辖,县园艺场也划给4团。1971年春,原农场干部40多人下放到太和县农村插队落户。1971~1973年,接收上海、淮南、凤台等城市知识青年500多人参加劳动锻炼。
1975年8月,兵团撤销;9月,恢复国营东风湖农场,归省农垦局领导,另设焦岗湖分场。1978年底,焦岗湖农场与东风湖农场脱钩,单独建场。
五、生产经营
农业。该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小麦、大豆被列入沿淮高产场之一。1957~1964年,一麦一豆两年三熟,亩产仅100~150公斤。1965年,东风电力排涝站建成。1973年,毛家湖又建电力排灌站,生产条件逐步改善。70年代,小麦单产上升到225公斤,大豆单产125公斤左右,居沿淮农场较高生产水平。80年代,由于选用优良品种,推广小麦“小、壮、高”栽培技术和叶龄模式促控法,实行农机化标准作业,配方施肥、重施基肥、分期追肥和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小麦单产上升到300公斤以上,大豆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年产粮豆300~350万公斤。
养殖业。60年代,养种猪10头,育肥猪200头左右。因1963~1964年行洪,猪舍倒塌,饲料缺乏,育肥猪下降至百头左右。70年代,为了解决职工自食猪肉问题,各基层单位划定饲养地,自养自食,生猪曾发展到500多头。80年代前期,上级规定农场养猪任务,但受收购价格、饲料价格等诸多因素影响,养猪生产仍徘徊不前。1986年以后,随着家庭农场的兴起,提倡私人发展家畜家禽,目前按市场行情发展变化,家禽饲养专业户发展到20户以上,鹅鸭饲养量2万只。
工商业。1959年起,该场先后办起砖窑厂、农机修配厂和粮油加工厂等。70年代,建立采石厂、水泥构件预制厂、标件厂、酱醋厂、面粉厂等,但规模不大,主要为本场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80年代,扩建18门轮窑厂、建起被单厂、颗粒饲料厂、螺丝螺帽厂、粮油综合加工厂和磷肥厂等。工业产值上升到300多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0%上升到50%。80年代以前,农场的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纳入计划组织购销,生活用品供应设立代销点。1985年,设农贸商业公司。1987年,在凤台县城建立商场,经营燃料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大米、面粉等食品。各基层单位的个体商业同时也得到发展。年销售总额300~500万元,利润5万元。
该场从1959年独立核算起,32年来,生产粮豆6810.3万公斤,出售商品粮4000万公斤,商品率58.7%。盈余年份17年,占53.1%。自1986~1990年,连续5年盈利,利润总额242万元,平均年利润5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