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水家湖农场
一、位置规模
水家湖农场,建于1961年12月。该场位于长丰县城郊,整个场区被县城隔断,分为南北两片。四周与孔店、张祠、戴集、水湖镇等3乡1镇23个自然村毗邻,土地交错分布,与群众接触甚多。场部紧靠水家湖火车站。
土地总面积9733亩,其中耕地8900亩、水面50亩。总人口2026人,职工950人。有科技人员15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5人、中级技术职称35人、初级技术职称118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50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25台、手扶拖拉机10台、联合收割机14台及一批配套农机具。
场部有中共党委会、纪检委员会、共青团委会、工会和7个行政科室。下辖供销、商业公司、8个农业生产队和农机化服务队、农科站、电管所、机械化养鸡场及4个工业单位。有中学1所,教师26人,在校学生166人;小学2所,教师11人,在校学生152人。医院1所,医务人员22人,病床3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79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88万元、工业产值144万元、建筑业产值26万元、运输业产值6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26万元。利润20万元(1988年),税金8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粮豆2778吨、鸡蛋1200吨、肉种鸡12000套;主要工业品年产量:面粉380吨、红砖340万块。
二、自然条件
建场前,场区大部分为湖洼荒地,杂草丛生;少部分是农村抛荒地,土地贫瘠,易旱易涝。土壤为砂礓黑土,质地粘重,透水性差,难耕难耙,适耕期短。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为0.93~1.73%,心土为0.35~0.78%,磷含量4~22PPM,属于贫乏,钾含量中等。气候为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型,温和湿润,季风明显,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17.3℃。年平均降雨量964毫米,6~8月降水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48%,年最大降雨量1281.9毫米,最少478.1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
三、农田水利
该场属淮南高塘湖流域,地面海拔23~25米,历年汛期最高水位为24.05米。1965年,窑河建闸,河湖分流后,最高水位降为23.27米,平均汛期水位为19.3米,防汛基本无虑。夏秋降水集中,局部涝渍常有发生。场内黄浒塘地段和孔店1队,排涝骨干工程已建成,涵闸大部分配套。夏家湖、魏湖、老古堆三处渠系尚未配套,涝渍机遇多。孔店1队灌溉水源保障率较高,其余各队缺乏有效水源,全靠自然降水,旱年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很大。
四、建置沿革
该场是在原淮南种猪场、合肥农机校实习农场和省水家湖机械化林场等3个单位的基础上合并组成。农场职工除由原单位转入外,又接收大批合肥下放工人和城市居民。1962~1963年,先后接管原马厂湖、丁塘湖等单位。1964年,全场土地达32000亩,其中耕地28000亩。1965年,马厂湖划出,独立建场。1969年,编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师3团。先后接收上海、合肥、蚌埠、淮南等城市知识青年434人。1975年,职工达到1458人。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建制,归省农垦局(厅)领导。1982~1984年,将原借用长丰县蔡塘、孔店公社土地4329亩退还,全场土地面积相应减少。
五、生产经营
农业。农业以种植业为支柱,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水稻和杂粮。建场初期,粮食产量很低。1962年,粮食单产仅9.6公斤,总产13.5万公斤。1963年起,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兴修水利,种植绿肥改良土壤,引进良种等措施,到1964年粮食单产上升到52.8公斤,总产100万公斤。1964~1965年上半年,开展“四清”政治运动,生产又下降到1962年水平。“文化大革命”10年中,生产经营持续下滑,是省农垦系统的“重灾户”。从1979年起,“主攻小麦,改革耕作制度”,推行麦、豆两熟,选用良种,增施磷肥等措施,粮豆产量大幅度上升。1980年,粮豆总产124.1万公斤。1982年,达到161.6万公斤,增长30%。1983年,夏收作物创历史最好水平,小麦总产216.9万公斤,单产255公斤,比1980年的单产、总产翻了一番。1990年,粮豆总产277.8万公斤,其中水稻面积达到1200亩,单产400公斤,是增产的重要因素。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98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258万元(1980年不变价),增长2.6倍。其中畜牧业产值13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1.5%,主要是1989年建成投产的机械化养鸡场开始运转。
机械化养鸡场总投资700万元,是合肥市“菜篮子”工程主体项目之一。设计能力为年存栏蛋鸡10万只,种鸡父母代1万套,为半开放式机械化养鸡场,并附设80万只种蛋孵化车间和年产3千吨配合饲料厂各1座。为合肥地区设备较齐全的现代化养鸡场,每年向市场投放商品蛋100万公斤。
工商业。工业有轮窑厂、农机修造厂、酱园厂、建筑队等4个单位。工业产值:1981年为23万元,1990年为8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商业主要有“金秋饭店”和商场,1990年营业额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