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凌家湖农场
〔位置规模〕
凌家湖农场是安置长流人员(指流浪城市,屡遣屡返5次以上,时间长达1年之久,不从事生产,靠乞食扒拿生活,影响社会秩序的人·下同)的农场,1953年建场,隶属省民政厅。该场位于定远县西北部青洛乡、能仁乡、严涧乡、永康镇交界处,东距定远城42.5公里,西距炉桥镇10公里,距定(远)炉(桥)公路3.4公里。所属十八岗分场,位于定炉公路9公里处,西距农场场部37公里。
土地总面积5000亩,其中耕地4000亩。有职工和场员335人,其中在职职工205人、退休人员79人、场员(长流人员进场后称场员·下同)51人。拥有东方红拖拉机3台、江淮50型拖拉机5台、东风联合收获机5台、配套农机具10套、载重汽车3辆。
场部设办公室和保卫、生产、财务3个科。下辖4个农业生产队和1个分场。有初级中学和小学各1所。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7人,病床10张,可医治常见病和进行小型手术。
〔自然条件〕
凌家湖农场,土壤属棕壤类型,黄棕色,弱酸性,肥力中下,地势较平坦,利于机械作业,地下水位较高。十八岗分场,土壤属黄粘型,土地分布于岗地上,地面波状起伏,耕层低,土质瘠薄,老百姓形容为“晴天像块砖,雨天烂稀糊”。
该场地处江淮之间北部,系北亚热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7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6~ 9月,年平均温度在14.5℃~ 16.4℃之间,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农场场本部属湖洼地,经过多年兴修,已有大小塘5口,面积320亩,按容量可蓄水27.7万立方米,有效蓄水量约20万立方米。与毗邻农民共用,水源不足,易涝易旱。十八岗分场有水塘3口,面积30亩,可蓄水4万立方米,水源缺乏。该分场900亩耕田有800亩基本是靠天收,十年中有八、九年遇灾。
〔建置沿革〕
1953年前,凌家湖农场原为草湖、荒岗,是附近农民的放牧场所。1953年,定远县人民政府在此开垦,招收工人,建立农场,种植粮食作物。
1966年1月,安徽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在该场兴办农垦学校,总校设在离城较近的十八岗,命名为“十八岗农垦总校”。总校下设4个分校,其中凌家湖为一个分校,公开招生。学生来自上海市和安徽各城市,共500人左右。农垦学校学制3年,实行初、中、高农业技术一条龙教学,学生半工半读。办校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改名为“东方红劳动大学”,当时除少数教职员工守校外,学生大部分参与串连造反,学校一度陷于瘫痪。1968年春,该校由安徽省教育部门接收。学生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学校改为安徽省良种繁殖场。
1969年10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师接管凌家湖农场,编为1师3团2营,营部设在凌家湖。人员从水家湖、淮南等地农场抽调职工充实,另接收上海、蚌埠等市下放知识青年共300余人,按连、排军队编制组织生产。凌家湖编为5、6两个连,十八岗编为7连。
1975年8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常委办公会议决定,由省民政局接收凌家湖农场,定名为“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民政局凌家湖农场”,作为安置长流人员的场所,当时,农场有职工327人。1975年底,该场开始接收各城市外流人口遣送站送来的长流人员。1976年,下放农场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1980年,场内有职工343人,场员146人,合计489人。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城乡经济迅速发展,长流人员减少。(从1975年底始)至1984年,该场共收容长流人员340人。1984年后,基本上不再接收安置长流人员。此时,农场有职工241人,场员80人。老职工陆续退休,部分职工调出,人员继续减少。
〔生产经营〕
凌家湖农场主要从事农业,农业生产中以粮食生产为主。1984年前,重点种植小麦和水稻;1985年后,改为小麦、大豆。十八岗分场种植小麦、大豆、山芋等旱粮作物。经营方式,实行统收统支,由农场统一计划安排,统一核算。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中耕种,收获归仓,工人按月领取等级工资。1982年开始试行生产责任制,实行核算到队,承包到组,责任到人。工人按月领取70%的工资,年终结算,超产奖励、补发预留30%的工资;减产以30%预留工资抵赔。1984年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正式推行。其做法是以职工家庭为单位,每个工人承包20亩左右土地,一切费用自理,每亩地上缴粮食30斤、款13元,生产收入全部归己,工资停发。场部与职工签订合同,一包5年不变。联产承包责任制,较大程度提高了职工积极性。1984年,尽管遇灾,先旱后涝,仍收获粮食40万公斤。1986年收粮食65万公斤。1987年收获粮食74万公斤。1988年收获粮食83万公斤,比承包前(1984年)增产1倍多。1990年职工人均收入已达2000元。
〔教育安置长流人员〕
对无家可归,原籍确实无条件安置,或一时搞不清情况有劳动能力的长流人员,安置为场员。
长流人员收容前,先经过城市外流人口收容遣送站审查,提出意见,报省民政部门批准,方可送入农场,入场后称为场员。农场设组织教育科,生产队配指导员,主管场员政治思想教育,制订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规章制度,教育他们遵守,同时调查了解他们本人和家庭情况,建立档案。
长流人员初进场时,生产、生活不习惯,由职工耐心教育帮助,边教边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树立劳动观念,安心生产;少数人由于游惰气很深,恶习难改,懒于劳动,还小偷小摸,造成不少矛盾。
场员进场后编队编组,组织集体生产,队长由职工担任,生产组长由场员自己推选。1975年进场的场员当时统一规定每人每月按20元供给(包括吃饭、穿衣、治病)。1981年开始,对场员生活费的发放,拉开差距,每月按21、23、26、28元发给,一季一评,年终总评,发给奖金。奖金分三个档次:高的100~200元,一般50~60元,低的20~30元。由于物价上涨,场员生活费也相应提高,参加劳动的月发45元,不能参加劳动的月发38元。场员生病,实行公费医疗,实报实销。场员人均住房10平方米。1980年,除一部分转为农工外,尚有场员51人,能参加劳动的17人,大部分已年老体弱,平均年龄53岁,其中60岁以上的14人。其余老弱病残者只能做些轻微劳动,由农场养起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安度晚年。
二、白湖农场
〔位置规模〕
白湖农场,对内称安徽省白湖劳动改造工作管理局,兼用安徽省第一劳动改造总队,是隶属于安徽省劳改局的劳改农场,1953年12月建场。该场位于庐江、巢县、无为三县之间,属庐江县境。局总部机关设在庐江县塘串河,距合肥121公里。占地152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大圩,四周有环圩河相绕,基本与社会隔离,是改造罪犯的良好基地,也是安徽最大的改造罪犯的场所。塘串河设有长途汽车站,每天有20多班次的汽车发出和经过,始发合肥每天4班、巢湖2班,还有到马鞍山、南京、上海、淮南等地的班车。局通往所属单位,开通了3条线路的循环班车。全局拥有各种汽车94辆、各种船舶74艘/2742吨位/1229千瓦,其中拖轮5艘、驳船15只、机货船54艘。除运输大队、联合加工厂、造纸厂、化肥厂有较大的码头外,各农业分场均建有码头,长年通航。上游可经西河、凤凰颈入长江,下游可入巢湖抵合肥市和巢湖市或经裕溪口入长江,各种生活、生产资料和工农业产品,均可由水路运输。
现有耕地127563亩、果园4000亩、茶园300亩、水面9000余亩(精养鱼塘5000亩)。
干部2775人。汉族2765人,少数民族10人;党员1102人,团员685人;处级干部9人,科级干部210人。离退休干部517人,其中行政18级以上离休干部174人。
干部年龄结构:25岁以下的804人,26岁至35岁的714人,36岁至45岁的546人,46岁至55岁的474人,56岁至60岁的194人,60岁以上的43人。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总数的54.7%。
干部文化结构:大学(含大专)269人、中专325人、高中1045人、初中820人、高小以下316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干部总数的21.4%。
工人3169人,其中农工1240人。工人的年龄结构:29岁以下的811人,30岁至39岁的302人,40岁至49岁的807人,50岁至59岁的1187人,60岁以上60人。工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65人、中专59人、高中674人、初中1103人、小学971人、文盲297人。退休工人1346人。
拥有拖拉机538台/11386千瓦,各种机引农具78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00台,排灌机械624台/7670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894千瓦,机务人员1200余人,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动力达0.2千瓦,各种农田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建有农用机场,可用飞机喷撒农药。
白湖管理局是以农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国营农场,实行局、分场(工厂)、中队(车间)三级管理。局机关设政治处、办公室和劳动工资、老干部、文教、卫生、狱政、教育、经营管理、农业、畜牧水产、工业、机务、技术、安全、电讯、财务、供销、基建等科以及人武部、团委、劳动服务公司、电影公司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共24个职能机构。并设有白湖公安分局、白湖检察院、白湖法院和法律顾问处,业务上受庐江县公检法机关领导。还设有巢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白湖法庭,作为中院的派出机构驻局。
该局下辖30个科级单位,其中农业单位15个,即滨西农场(1大队)、串河农场(2大队)、山南农场(3大队)、姥山农场(4大队)、石山农场(5大队)、栖凤农场(6大队)、长龙山农场(7大队)、顺港农场(8大队)、梅山农场(9大队)、青山农场(10大队)、关河农场(11大队)、滨东农场(12大队)、振兴农场(13大队)和机械化养鸡场、白湖种猪场。工交单位7个,即造纸厂、化肥厂、农机具修造厂、综合食品厂、联合加工厂、汽车大修厂和运输队。事业单位8个,即出入监大队、老残大队、农科所、医院、离休干部休养所和白湖一中、二中、干校,技工学校和干校挂两块牌子一个单位。
农场、工厂和事业单位,根据各自的生产任务和工作性质设若干中队或车间。局机关直属单位有蔬菜队、养殖场、变电所、排灌总站、通讯站、商品供应站、追捕队、淮南采煤队、驻肥办事处、宾馆等。全局共有中队级机构252个,其中农业中队156个、车间25个。
文化教育。60年代初期开始办学,现有小学14所,中学2所。白湖五中为改制后的完全中学,在校学生千余人,教职工近百人,90%以上的教师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四层教学大楼1幢,校舍面积8400多平方米,建有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配置各种实验器材。1979年以来培养高中毕业生2千余人。白湖二中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00人。中学为科级建制,隶属管理局领导。小学在校学生1500人左右,为股级建制,由所在地的农场或工厂领导。管理局设文教科,统管中小学教育。
医疗卫生。该局建立医院、门诊所、医务室三级医疗卫生体制,管理局机关设卫生科,统管疾病治疗和卫生防疫。各中队(车间)设医务室,配备1名犯医,专为本队犯人作常见病的简单治疗。各农场、工厂设门诊所,配备若干医护人员,并设有20张左右的简易病床,能做一些小手术。白湖医院设有病床300张,其中干工病床100张,犯人病床200张。设内、外、妇产、小儿、中医、五官、牙、理疗、检验等科。全局有医务人员480余人。
〔自然条件〕
该局土壤分为水稻土、潮土、黄棕壤3个土类,5个亚类,14个土属,24个土种。水稻土占总面积91.2%,潮土占总面积2.7%,黄棕壤占总面积6.1%。沿环圩堤边缘少数田块,如7、8大队果园队、11大队老果园、4大队10中队、13大队1中队为潮土;姥山和5大队1中队、11大队6、7中队、13大队农用机场等地为黄棕壤。其余皆为水稻土。土质有机质含量为1.6%,氮、磷、钾含量也较低,属低肥级水平。80年代,为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稻—麦、油—稻、肥—稻的轮作制,合理用地、养地,土壤有了改良。
该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季3月下旬开始,较同纬度地区来得迟,但气温回升快。夏季少酷热天气,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2℃。冬季多西北风。雨雪天气少,年平均温度为15.8℃。稳定通过15℃(喜温作物)的初日平均为4月22日,终日为10月23日,持续185天,活动积温4404℃,年平均无霜期为240天。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6月中旬入梅,梅期25天左右,梅雨平均量达274.1毫米,但梅雨量年际变化大,1979年为空梅,1969年梅雨量达806.2毫米,常有洪涝灾害。
〔建置沿革〕
该地原为湖泊,水天相连,白浪粼粼,称之为白湖。1952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围垦白湖,建立罪犯改造基地。1953年12月,正式成立国营白湖农场,开始围湖垦殖工作,属县团级建制,隶属省公安厅领导。1955年,对内称“安徽省第三劳动改造管教队”,对外称“安徽省地方国营白湖农场”。1963年,对内名称改为“安徽省第一劳改总队”,对外名称不变。1969年,经省政府批准,征用姥山,并将巢县青山公社老山湾大队划归白湖管辖,以场带队。1983年,隶属省司法厅劳改工作局。1985年1月,改名为“安徽省白湖劳改工作管理局”,对内名称不变。原下属13个农业大队改为13个农场。
〔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种植少量麦类、大豆、高梁。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年粮食产量近5000万公斤,历史最高产量达6300万公斤(1976年)。1980年后,水稻改双季为单季,并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农艺、新良种,单产稳步提高。1985年,水稻直播面积占80%以上,化学除草面积占70%以上。大力发展优质稻米,BG 910为中稻当家品种,补血糯、香血糯等特种稻米也有适量栽种,并投放合肥、南京等地市场。杂交稻的栽培已有10余年历史,是全省大面积推广杂交稻的地区。1973年,该场定为全省水稻良种基地之一,建立了“三级繁育体制”,三圃生产原种,农科所设选择、株系两圃、大队设原种圃,中队设种子田。10多年来为农民提供水稻良种1.5亿公斤,并出口部分良种。
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油菜每年种植面积在15000亩以上。其他经济作物有茶叶、留兰香、甜叶菊、甘蔗、芦苇、席草、棉、麻等。1985年,建成机械化养鸡场和机械化种猪场,年产肉鸡20万只、鸡蛋20万公斤,出栏肥猪5000头。
工业生产有局办、场办和大集体工业三个层次,局办工业企业有白湖造纸厂、化肥厂、农机修造厂、联合加工厂、综合食品厂、汽车大修厂;场办工业有48个项目,113个产品,265个品种;集体工业企业有32个工厂,从业人员1800余人。主要工业产品:年产机制纸4168吨、合成氨3000吨、碳酸氢铵12000吨、蝴蝶牌缝纫机架5万架、各种铸铁钉400吨、砖2000万块、瓦250万片。年加工大米1000万公斤、面粉500公斤、菜籽油50万公斤。
该局在“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方针指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搞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水产养殖。新建、扩建、技改局办工业,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场办工业。年经营利润300万元,上缴税金50万元。
〔罪犯改造〕
该局现有罪犯18000余人,刑期绝大多数在10年以下。案情:反革命犯占0.4%,盗窃犯占30%,流氓犯占21.6%,强奸犯占15.1%,拐卖人口犯占5%,重婚犯占0.9%,抢劫犯占5.7%,伤害犯占6.2%,贪污犯占1.2%,赌博犯占1.5%,扰乱社会秩序犯占0.6%,其它占11.5%。
在押犯人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7.9%,文化程度较高,犯罪所占比例越小,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28%;50岁以下的年轻犯人占91.2%,50岁以上的老年犯人占8.8%。根据他们的案情,按照分管分押的原则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分别编队,分散组织劳动,相对集中看管。工业单位由监管队集中看管,农业单位每三、四个中队建立一个集中点,白天各中队分散组织劳动,收工后进行集中点管理。全局共有集中点34个,从事农业劳动的犯人占64%,从事工业劳动的占18%,从事副业劳动的占18%。
白湖管理局根据不同时期的犯人思想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形势政策、理想前途和法纪教育。在犯人中推行各种形式的联改(造)联产(生产)双承包经济责任制,实行日记事百分考核,做到事事有记载,功过分得清,以促使每个犯人弃恶向善。每半年进行一次评审,年终集中整训,每次评审整训后,适时奖惩,对积极改造的给予表扬、记功、物质奖励、假释、减刑;对抗拒改造和重新犯罪的,根据不同情节给予批评、记过、加刑直到处极刑。1986年,有2282名犯人获得减刑,119名犯人加了刑,1名处以极刑。
在对犯人实施思想教育中,积极组织力量开展帮教,进行综合治理。1986年,邀请了30多个单位的党、团组织及工、青部门的领导来场作形势报告,14名政法部门的领导作巡回报告,50多名犯人家属作规劝报告,还邀请5名刑满释放回乡后,利用自己在劳改单位学得的一技之长,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绩的人员回原改造单位现身说法作前途报告。组织犯人听英模录音报告,开展向英模学习活动。在犯人中系统地进行法律教育,学完了《法律常识读本》、《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三个“决定”,并组织了一次有4000人参加的大规模的法律知识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该局针对绝大多数犯人文化程度低的特点,狠抓犯人的文化技术教育。根据犯人从事的工种进行对口教育,教育内容有水稻栽培、植保、养鸡、土建、医务、机械制图、金属切削、铸造、农机修理等。共开设技术班171个,入学人员达7477人,入学率为60%,其中初级技术培训班9个,入学人数314人;职业技术培训班58个,入学人数2595人。
通过教育,使犯人懂法守法,加深了认罪程度,促进了思想转化,改造秩序较为稳定。据统计,1986年底比上年不认罪的犯人减少40%,重危分子转化47.7%,犯人脱逃率为1.8‰,比上年下降54%。
三、九成坂农场
〔位置规模〕
九成坂农场,对内称安徽省九成劳动改造工作管理局,兼用安徽省第六劳动改造支队,是隶属于安徽省劳改局的劳改农场,1957年建场。该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宿松、望江两县接壤处,与江西省的彭泽、马当隔江相望,属宿松县境。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东经116°43′,北纬30°8′,东临长江,西依长河,南托黄湖,北靠泊湖。处在三面环湖,一面临江的环抱之中,属华阳流域。距合肥300余公里,有长途客车直达。
该场东西横跨10.5公里,南北纵距6公里,周长41公里,筑有长40公里、海拔高程为17米的防洪大堤,全局占地面积55.6平方公里,形状呈平等四边形。土地总面积78411亩,其中耕地41233亩、林地370亩、水面9251亩、果园625亩。
农场干警总数为1003人,其中:男859人,女144人;处级干部7人,科级干部83人,股级干部314人,一般干部245人;党员384人,团员33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5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1人,高中文化程度的389人;25岁以下的375人,26岁至45岁的292人,46岁以上的336人。
在职工人总数为2263人,其中老工人97人、青年工人873人、就业转工的834人、家属工139人、就业人员109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923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27台,计动力1248千瓦;小型拖拉机90台,计动力794千瓦;联合收割机13台,计动力397千瓦;农业排灌动力机械113台,计动力4484千瓦。
场部设置办公室、政治处、纪律检查委员会、管教、财务、生活卫生、职教、老干部、农业、工业、劳资、基建等科和经营管理办公室。下属农业单位有泊湖农场、马家湖农场、孟湖农场、黄湖农场、东角湖农场和以场带队的先进大队。下辖工业单位有汽车修配厂、砖瓦厂、加工厂、服装厂、采石厂、造纸厂、禽蛋厂、墨水厂。下辖事业单位有试验站、医院、中学。驻局单位有公安分局、法庭、检察院、邮电支局、银行等。
农场设有子弟学校10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9所,教师110多人。九成中学,是一所教育设施较为齐全的完全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个学校培养出初中毕业生300余名,高中毕业生1200余名,其中70余名高中毕业生分别考取了大专院校。1986年开办了中专函授班1个,招收学员60名;电视财会中专班1个,招收学员44名;技工学校,设农机、机电两个专业,招收学生100人。
九成医疗机构分三级设置,总场设医院,分场设门诊所,中队设医务室。医院为综合性医疗单位,下设11个门诊所,42个门诊室。院部设住院部、门诊部、犯人病区部和外科、内科、传染科、妇产科、五官科、化验科,有专业医务人员150人,医疗基础设备齐全。
〔自然条件〕
该局土壤可分为3大土类:潮土、水稻土、黄棕壤。亚类可分为:灰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粘盘和黄棕壤。其中灰游土12078亩,占22.05%;底砂灰游土350亩,占0.64%;黄土底灰游土、灰泥土5428亩,占9.36%;灰砂泥土1091亩,占2%;浅马肝田10997亩,占20.08%;灰泥田5167亩,占9.44%;马肝田1475亩,占2.69%;青绿泥田3420亩,占6.26%;烂泥田554亩,占1%;上位粘盘黄马肝土3143亩,占5.74%;下位粘盘黄马肝土11057亩,占20.2%。
该区属于亚热带南缘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多,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升早,东北风多,寒潮频繁,阴雨天多,春夏之间有梅雨,对油菜、小麦授粉灌浆不利;夏季南方暖湿空气北移,控制本区,天气湿热多雨;秋季少雨,秋高气爽;冬季受北方冷空气侵袭,雨雪偏少。年平均温度16.5℃,最高年份17.1℃,最低年份15.5℃,年绝对最高温度39.7℃,年绝对最低温度-11.3℃。年平均降水量1300.6毫米,最大降水量1847.5毫米,最小降水量876毫米,年降水量分布不匀,5~8月降水量平均648.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0%。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61天,初霜在11月中旬,终霜在3月中旬。
〔建置沿革〕
1957年,由原任辰占农场扩建后,改名为九成坂农场,始收押罪犯,隶属安庆专区公安处领导,为科级建制。1963年,划归安徽省公安厅劳改局领导,升为县处级机构。1966年10月,易名为“安徽省地方国营利新农场”。1970年5月,该场移交给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原收押的罪犯调出,留少量就业人员。安置大量知识青年,组织生产。1975年9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该场隶属安徽省农垦厅领导。1983年12月,交省司法厅劳改局,恢复为劳改单位,收押罪犯,仍命名为九成坂农场。1986年1月,改为安徽省九成劳动改造工作管理局,对内编为第六劳改支队序列。
〔生产经营〕
该场以农为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水产养殖。根据土壤结构,把4.8万亩耕地面积分成两个自然畈,东畈2.8万亩,以旱地为主分布于黄湖、孟湖2个农场,种植小麦、棉花、芝麻、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西畈2万亩,以水田为主,分布于泊湖、马家湖、东角湖3个农场,种植水稻,是粮食生产区。开发3328亩水面,搞水产养殖。利用丘陵地段,恢复和新建果园717亩。经济作物有麻、留兰香、芝麻、莲籽。该场年产粮豆1000万公斤,油料100万公斤,棉花8万公斤。场办工业主要生产汽车配件、砖瓦、服装、墨水、饲料和粮油加工产品、畜禽加工产品。年工农业总产值约18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00万元、工业产值1200万元,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左右。
〔罪犯改造〕
九成坂农场主要收押安庆、芜湖、黄山、铜陵、马鞍山等5市和安庆、宣城两个地区的罪犯。有罪犯7183人,分别收押在30个关押点,编制46个中队(其中农业中队38个)。反革命犯占0.4%,刑事犯占99.6%。其中盗窃犯2244人,占31.4%;流氓犯1540人,占21.5%;强奸犯(包括奸幼)1048人,占14.6%。刑期在7年以下的5377人,占77.88%;8~10年的1349人,占18.7%。文盲和半文盲2072人,占28.8%;小学文化的1964人,占27.3%;初中2476人,占34.34%。年龄25岁以下的3646人,占50.8%;26~ 30岁的1112人,占15.5%;31~40岁1386人,占19.3%;41~50岁637人,占8.8%;51岁以上402人,占5.6%。罪犯脱逃率为0.94‰。
该局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工作方针,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现有条件,监房当课堂,床铺当板凳,膝盖作课桌。农忙少学,雨天多学,逐步向正规化、课堂化发展。
四、南湖农场
〔位置规模〕
南湖农场,对内称安徽省南湖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处,兼用安徽省第三劳动改造支队,是隶属于安徽省劳改局的劳改农场,1951年9月建场。该场地处皖南山区,位于宣州市东郊。场部设在丁店乡境内,与沈村乡毗邻,距县城17公里。下属5个劳教所和金宝监狱,分设在沈村、棋盘、丁店、周王乡境内,相距甚远。东西相距10公里,南北相距(小号至红旗)64公里。
土地总面积为20863.3亩,其中耕地3032亩、林地3107亩、果园1365亩、茶园4500亩(开采茶园2700亩)、水面1194亩(养殖面积1157亩)。有干部627名,其中男性536名,女性91名;党员245名,团员234名;处级干部8名,科级66名,股队级175名;科技人员207名。年龄在25岁以下的245名,26~35岁的140名,36~45岁的108名,46~55岁的75名,56~60岁的35名,61岁以上的4名。大学文化90名,中专98名,高中214名,初中153名,高小以下72名。工人639名,其中男492名,女147名;年龄25岁以下的67名,26~35岁的107名,36~ 45岁的117名,46~55岁的219名,56~60岁的90名,61岁以上的39名;大学文化16名,中专11名,高中111名,初中208名,高小以下的293名。大集体工人45名。
场部设政治处、纪委、团委、办公室和老干部、职教、劳资、管理、教育、生产、供销、财务等8个科及1个经营办公室。下辖凤凰山(凤凰山茶厂)、丹山(丹山茶厂)、红旗(红旗养殖场)、新镇(建筑材料厂)、小号(小号煤矿)等5个劳教所和金宝监狱(金宝煤矿)、合肥城隍庙茶庄。
〔自然条件〕
农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场部所在地海拔22米,最高海拔是丹山劳教所宾馆对面的山丘为275米,最低海拔是红旗所圩心为9米,辖境范围内分布着少数馒头状、鱼背状的山丘,坡度较大,如羊子山、凤凰山等。绝大多数地形则为波状平原,岗、土旁、冲清晰分布,从丹山所至汤村一带,由海拔50多米的岗,过渡到40米左右的土旁,再延伸到冲,岗冲相对高差在10米左右,坡度亦较小。红旗所为湖积平原,地势平坦,该所濒临南漪湖南岸,故场名历来沿用“南湖”。
境内土壤分为3个土类,6个亚类,11个土属,16个土种。其中凤凰山劳教所主要分布砂砾黄红壤和黄红土,丹山劳教所主要分布黄红壤和黄泥土,红旗劳教所主要分布潴育型水稻土。对地势较高的丘陵和高岗上部,栽种马尾松、杉木,丘陵的底部,高岗的中、下部及土旁地多辟为茶园及果园。波状平原的冲谷,水利条件较好,实行水稻—小麦(油菜)轮作制。红旗所圩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实行了稻—肥种植制度。
该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5.9℃,最冷月与最热月相差为26.4℃,1月份平均气温为2.9℃,7月份平均气温为28.5℃。无霜期平均为228天,11月下旬可见初霜,翌年3月上旬断霜。年平均降雨量为1289毫米,梅雨集中,6月份降雨量为最大,平均达174.4毫米。常年多东风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3米/秒,最大风速达24米/秒(1987年8月25日)。
境内物产丰富,树林葱茏,果园满坡,并有异兽珍禽出没栖息,地下有石墨、瓷土、烟煤、铜等矿藏。
〔建置沿革〕
1951年9月,芜湖专区公安处创建“丹山劳动改造大队”,队址在宣城临湖乡(今棋盘乡)山区麻姑山脉,大、小陈文村一带。1956年1月,改为安徽省地方国营丹山农场。对内由上级主管机关统一列编为安徽省第十五劳动改造管教队。1959年8月,更名为丹山新生果园场(独立大队建制)。1960年6月,划归白茅岭农场领导,定名丹山分场。1961年3月,又划出,独立为新生果园场,继与芜专的马山埠新生石墨厂合并,成立了临时领导组。
1962年1月,划归军天湖农场管辖;8月,省政府决定将军天湖交上海市接管。原辖的丹山、胡村、马山埠、石墨厂(后改为瓷土矿)和宣城农具修配厂等5个分场(厂)组建为安徽省芜湖专区南湖农场,并增设了叶家湾分场。
1969年下半年,农场交给解放军150部军垦。干部下放,劳教、劳改、刑满就业人员清理后调出。
1972年11月,部队撤出,农场收回,对外称安徽省南湖农场,对内称安徽省第三劳改支队。
1975年5月,接收地区兴办的周王煤矿(1984年周王煤矿划分为小号与金宝两个煤矿)。
1980年9月,改称南湖茶林场。1985年10月,增名为安徽省南湖劳教工作管理处,三支队名称仍留用,是全省最大的劳动教养场所。
〔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1985年,推行改造、生产双承包责任制,确定主攻茶、林、煤炭,发展工牧副渔业的经营方针。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改革销售体制,疏通流通渠道,促进生产发展。年生产粮食690.4吨,茶叶225吨、水果130吨、鲜鱼40.9吨、生猪出栏537头。
工业生产。有年产原煤3万吨和5万吨的煤矿各1座,年产700万块红砖立体窑1座,年产20万块瓦的12门并联式马蹄瓦窑1座,年产5500担粗制茶厂3座,年产100吨香蕉水厂1座,年产300吨铸造件机务车间1个,各种厂房面积共达25967平方米,各种通用机械设备120台。年开采原煤3.8万吨,制砖789.6万块、瓦88.8万块,生产元钉205.9吨、香蕉水65.5吨、塑料制品10.8吨。
1986年完成社会总产值533.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73.3万元、农业产值125万元、副业产值235.7万元。利润19.4万元。
〔劳教管理〕
该场收容劳教最多时达6000余人,目前在教人数为3542人,其中城市户口占75%。17岁以下少年有327人,18~30岁的达2694人,占76.1%。服教人员中,第2次劳教的430人,第3次劳教84人,4次以上的40人,合计554人,占总人数的15.6%。劳教人员中,原系干部65人,工人863人,带薪劳教863人,占总人数的24%。案由多为流氓、盗窃、偷摸、诈骗,这类约占总数的62.3%;聚众斗欧、寻衅滋事、破坏公共秩序的占22.4%。
为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落到实处,特制定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如开展“良好月”竞赛活动暂行办法,签订帮教合同的具体规定,在劳教人员中试行配偶同居和结婚的几点规定,关于派往小单位劳教人员管理的规定及住小单位人员的纪律,百分考核办法,军训课目的几点规定,劳教人员十大纪律等。坚持做到行动军事化、劳动集体化、学习经常化、生活制度化、卫生规范化,促使劳教人员行有所规,言有所禁,使管理工作条理化、系统化。
努力开展综合治理,利用社会力量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和规劝。1986年,与劳教人员的单位和社会团体签订帮教合同达2180份,占劳教总人数的49.8%。接待和配合帮亲送温暖社会团体63个、156人次。劳教亲属到该处所帮教规劝的有1800人次,组织各种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610余次。宣城县人民检察院为落实该县劳教解教后的安置工作,特派员到该处所作专题调查、走访、听取意见,经考察后向县窑厂、硫酸厂、纺织厂等单位通报情况,建议提前做好解教人员的安置工作,促使该县的19名劳教一直表现很好。马鞍山钢铁公司派出考察团,对该公司服教的200名失足青年进行了“宪法”考试,有效地促进和加强了劳教人员学法的积极性和守法的自觉性。淮北市、蚌埠市分别派员到该处所采取问、听、看、议等方法,对属本地区所有劳教人员罪错原因及服教期间的表现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给22名劳教人员解决了家庭实际困难,使41对劳教夫妇破镜重圆。
〔罪犯改造〕
收押罪犯全部集中在金宝监狱改造。现有在押罪犯中除4名反革命犯外其余都是刑事犯罪分子,其中流氓、盗窃、抢劫、强奸犯罪较多。犯人大多数来自淮南、淮北、宣城等地区,青年犯占总人数的80%,老弱病残占3%。
在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劳改工作方针中,实施了文明管理,新建了监房和各项生活设施,注意抓好入监、常规、出监3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监内、家庭、社会3个阵地,切实抓住严格管理、精心施教、细心考察3个环节。运用感化教育、兴趣教育、节日教育、谈心教育、形象教育、劳动教育、奖励教育等7种方法,因势利导地做好转化工作。1986年,给予安心改造做出成绩的43名罪犯减了刑(含假释6人),记功16人,受一、二、三等奖36人,对逃避改造,重新犯罪的4名罪犯加了刑。
〔特殊学校〕
根据司法部3年内把“两劳”(劳改犯人、劳教人员)场所办成特殊学校的指示,该场于1985年成立了办学领导组,设置了教育科,制定了《教学方案》,在劳教所增设了教育股,劳教所和监狱还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务处,配齐师资,做到人员、资金、物资、场所、时间落实,办学经费拨款57120元。采取处指导、所监办学、中队管的办法,实行点片结合摸底考试,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编班、统一教学课时、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该场共有25个教学点,配备各类教员182名。开设扫盲班24个,小学班27个,初中班25个,高中班1个,入学率占“两劳”总人数的85%。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4个,入学率占14%。有33人参加各类函大学习,9人参加成人高等自学。通过考试,有800人达到高小文化,750人达到了初中文化;在技术培训上,有195人达到2级工水平,373人成了生产技术骨干。
该场特殊学校已初具规模,有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和一支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有一套适用课本和教材,建立了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有必要的教学场所、设备和教学制度,并达到规定的教学时间,入学率、及格率均能达到规定的标准。经地县教育、司法、劳动等部门验收合格,经省劳改局批准,丹山、凤凰山、红旗、新镇、小号各劳教所和金宝监狱以及直属队,都挂上了“文化技术学校”牌子。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