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上海市黄山茶林场
〔位置规模〕
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是隶属于上海市农场管理局的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其前身为安徽省地方国营黄山林茶场,1955年建场,1965年12月确立现名。该场位于皖南山区黄山脚下,座落在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乡,东邻旌德县,西近黟县,北接青阳县,邻近黄山风景区。场部处场区中心地带,是上海至黄山、芜湖至黄山的必经之路,往来旅游车辆频繁,周围有上海市创办的疗养院所5家。
土地总面积4666亩,其中茶园498亩、林地1485亩、水田185.5亩、旱地141.5亩、鱼塘22.5亩。总人口770人,其中职工585人。场部有党总支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和计划财务、劳动人事、生产经营等3个科。直属单位有驻沪办事处、医院、职工子弟小学、影视站、电管站、物资运输站、粮油生活服务站和房管所等8个单位。生产经营单位有四大经济支柱:农业方面有茶厂和东桥、黄龙、麻川3个农业生产队;工业实体是医用缝合线厂;商业有场部综合商店和上海黄山产品经销部;旅游业有上海市黄山旅行社和内设第一、二招待所。
〔自然条件〕
该场地处古冰川形成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为200~500米,土质中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过渡地带,适应茶林粮等生长。
〔基本建设〕
黄山茶林场成立后,不断开发山区,发展生产。1965年春,投入近千个劳力,对育林、茶园、油茶进行疏拔修剪和管理,开荒84亩;同时凿山引水,兴修水利,建设干支河,扩大耕地114亩。1975年秋开始,持续2年时间,投资120万元,修筑了从11队到8队的沙石公路1条,全长21.7公里,路宽4米。1977年10月,动员全场职工,分片包干,开发“干子河”。将沙石滩改造成粮田,大战3个月,疏整治理了“干子河”床,开荒造田百余亩。紧接着修筑队与队之间公路10条,全长32.3公里。在海拔500米以上的11队和8队,发挥青年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自力更生,用肩背建筑材料,走过24道山湾,建造了8队(发电量为10~15千瓦)和11队(发电量为80~100千瓦)两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修造小型水库7个,总面积100余亩,基本上解决了茶林场的照明、鲜叶加工、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水电供应。
〔建置沿革〕
该场前身是安徽省公安厅于1955年创办的一个劳改农场。1965年7月,上海市农垦局派崔震为首的接办小组,赴安徽黄山林茶场具体办理建场交接事宜。安徽省从中划出部分土地成立黄山林场,其余部分交上海市,上海给安徽补偿300万元;12月1日交接完毕,正式成立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党委书记李振华,场长崔震,隶属于上海市农垦局。
1966年12月,经安徽省和上海市协商,签订8条协议,把原从黄山林茶场划出土地建立的安徽黄山林场又归上海,易名为上海市黄山林场。
1968年8月,上海市黄山茶林场与上海市黄山林场合并,仍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全部山场面积为97136亩,总人口3776人,其中职工1985人。原上海黄山林场并入的山场面积为5万余亩,人口400余人,其中职工260人(包括干部42人)。有农业单位4个,茶叶加工厂1座,职工子弟学校1所。合并以后,仍维持基层单位的体制,按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农业连队的顺序排列队名,撤销以山场命名的队名。
1968年以后,该场持续承担安置上海知识青年的任务(直到1978年止),先后安置上海知青7000余人。1975年,拥有职工6820人。
1976年底,茶林场场部有党政科室10个,直属单位38个,职工6222人,其中干部536人。
1984年,由于知青大批回城,茶林场职工减少到2800余人,农业单位从22个收缩到13个,工业单位从10个收缩到5个。
1986年12月,经安徽省与上海市的省市领导协商,对黄山茶林场的山场进行重大调整,划出山场9万余亩给安徽,成立安徽省黄山林茶场;剩下的4666亩山场,即现存的上海市黄山茶林场。
〔生产经营〕
农业。黄山茶林场历来经营茶、林为主,兼营农、牧、副、渔业。1966年,生产干毛茶4.5万公斤,粮食8.5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130万元。1982年,生产干毛茶26万公斤,粮食18.5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800万元,从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成立到1982年17年间,年年亏损,累计亏损1629万元。
1983年,茶林场开始扭亏为盈,盈利23万元。1984年盈利75万元。1985年盈利170万元。1986年因茶林场调整收缩的影响,造成政策性亏损50余万元。
1987年,该场经调整之后重新获得了发展,是年生产干毛茶4万公斤,粮食15万公斤,盈利23万元。1988年,盈利66万元。1989年,盈利89万元。
工副业。建场初期,办起了茶厂、竹木加工厂、农机修理厂、粮食加工厂、制砖厂等工业企业。1973年后,办起了制药厂、医用缝合线厂、新达电讯厂、电子元件厂、汽车配件厂等。1986年,该场调整了布局,部分工厂搬迁到上海市郊农场,部分企业关、并、停、转。上海医用缝合线厂持续、稳定发展,1988年9月与上海市郊朝阳农场联营,办起了新厂,该厂固定资产138万元,产值863万元,利润131万元。1989年,固定资产150万元,产值1235万元,利润192万元,是黄山茶林场重要的经济支柱。
商业。有场部综合商店和上海黄山产品经销部,同时,发展了旅游业。1988年创办了黄山旅行社,内设第一、第二招待所,房屋面积9140平方米,床铺560张。1990年接待游客22000人次。
1990年,该场生产干毛茶31700公斤,粮食72000公斤,采伐木材253立方米,创工农业总产值947万元,利润75万元,上缴税金88万元。
二、上海市练江牧场
〔位置规模〕
上海市练江牧场是隶属于上海市农场管理局的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其前身是安徽省徽州农场,1966年3月建场。该场位于黄山市歙县古城北郊5公里处的练江河畔,距屯溪34公里,离黄山风景区80公里,到新安江深渡码头33公里,皖赣铁路贯穿场境。
土地总面积4300亩,其中耕地2385亩、水面10亩。总人口342人,职工146人。拥有科技人员2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技术职称6人、初级技术职称20人。有奶牛548头。固定资产总值1200万元。
场部有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纪检组、派出所、人武部、工会、团委等科室。下辖农业公司、奶牛场、商业服务公司、汽车运输公司、上海乳品七厂、练江工艺厂、水电安装公司和上海练江农工商贸易公司(上海沪太路1046号)。有中、小学各1所,在校学生300人。职工医院1所,病床40张。
〔建置沿革〕
60年代初,因战备形势的需要,中共上海市委选定皖南山区作为主要后方基地,建设小三线。为了与小三线建设配套,解决三线厂职工奶制品供应问题,经上海市农垦局与徽州专署双方领导商定,从1966年3月起,徽州农场除划出的一部分外,留下的人员和财产交给上海接收。由上海市牛奶公司派出干部、工人70人,并招收上海社会青年839人,同来歙县,以原徽州农场场部附近生产队为基础,接收徽州农场固定资产40万元和流动资金18万元,建立上海市练江牧场,隶属于上海市牛奶公司领导。建场时,土地总面积4300亩,其中耕地3100亩,房屋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总人口1019人。下设1、2、3、4四个农业队,1个畜牧队和1个机修车间。调进奶牛197头。
1971年,开始安置上海知识青年,增设5、6、7三个农业队和副业队、基建队、运输队。1974年,划归上海市农业局领导。1976年5月,归上海市农场管理局领导。到1978年止,先后安置上海知青3774人。1979年,该场进行体制改革,是上海农垦系统较早对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场。
通过35年来的建设,该场拥有10万平方米的生产、生活用房。建有740吨水塔的自来水厂、800个座位的电影院、500平方米的商业大楼等基础设施。场部拥有日用百货商店、饭店、旅馆、浴室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商业一条街初具规模。练江牧场已成为农工商运建服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并举的综合经营的农业企业。
〔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主要经营种植业和饲养奶牛。建场初期,种植水稻、玉米为主,随着奶牛业的发展,该场耕地除一部分种植水稻外,大部分土地改种青饲料。“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和下放知识青年坚持生产。每年秋后,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平山头,小块地并大块地,旱地改水田,建造了三级扬水站1座和练江堵洪工程地段,该场农业已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奶牛由1966年的197头、发展到1985年已达700头,成乳牛年平均产奶量突破5000公斤。1986年,对牛群分布进行调整,奶牛头数略有减少。1988年,先后与黄山市和上海奉贤县星火农场联营乳品生产,建立起乳品七厂的分厂。乳品七厂专业生产申光牌儿童保健乳品,年销售母乳化婴儿奶粉、速溶奶粉等乳制品近千吨,上市鲜奶500万瓶。1990年,有奶牛548头,其中成乳牛349头,产鲜奶150余万公斤。
场办工副业。1970年起,该场陆续兴办了电器厂、农机厂、玩具厂、电容器厂等企业。6个农业队先后办起了队办工副业。练江工艺厂与上海太平洋玩具有限公司联营,生产长毛绒玩具和文房四宝,年出口长毛绒玩具10万打,歙砚等文房四宝远销东南亚。该场建有中型液化汽站1座,可供2万户生活用气。麦乳精、炼乳、冷饮、奶糖、电器等是该场的拳头产品。
练江牧场在建场初期,长期处于亏损状态,1973年尚亏损40万元。1974年,开始扭亏为盈,盈利13万元。1976年,盈利28万元。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00万元,利税232万元,创建场以来最佳经济效益。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853万元,利税183万元。
三、上海市白茅岭农场
〔位置规模〕
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对内称上海市第二劳动改造管教总队,是隶属于上海市劳改局的劳改农场,1956年建场。该场在安徽郎溪与广德县交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南从广德县高湖乡诸公桥(团山分场第四生产队)起,西北至郎溪县的李良村(分流分场第四生产队)止,东西长约60公里,与两县11个乡,53个村,190个自然村的土地交错相邻。场部在郎溪县涛城乡长乐铺东,地处无量溪河畔,在黑沟山与白云山二山之间,依山傍水。距郎溪县城26公里,离广德县城28公里,东到湖州市112公里,南到黄山市252公里,西到芜湖市153公里,北到南京市160公里,距上海274公里。
土地总面积81247亩(郎溪境内46017亩,广德境内25230亩),其中耕地24486亩、茶果园14503亩。总人口1万余人。
场部设正副场长,党委正副书记,机构有办公室、政治处、管教科、工业科、农业科等科室和工会、共青团、退休人员管理委员会、公安局等单位。长期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场长政委分工负责制,1988年开始实行场长负责制。该场直辖8个劳改大队和1个女劳教大队、6个农业分场、2个阀门厂和驻沪办事处等单位,以及中、小学和医院。
〔自然条件〕
该场位于东经119°18′,北纬31°03′。海拔高度30米。场内除山下铺地区7000亩地属平畈地外,其余都是丘陵,南边丘陵起伏大,西北较平缓,多系红黄壤土,初期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经多年改良已达1.6%左右。广德县无量溪河、桐河及郎溪县新开郎川河,各有一段流经农场,三分之一以上水田可以提水灌溉,洪水期有时泛滥成灾。其余靠修塘筑坝,蓄水灌溉。
气候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5.6℃,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日照充足,无霜期240天左右。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时有春雪,阴雨天多,时冷时热,易使春播作物烂种坏秧;夏季炎热,多东南风,雨量集中,梅雨明显,旱涝灾害多发生在这一季度;秋季秋高气爽,日夜温差大,对晚秋作物收种有利,也有秋旱和秋雨连绵的天气;冬季多北风,雨量显著减少,降雪年际之间变异大。
〔基本建设〕
白茅岭总场地区在50年代初期是兔奔狼嚎,丛林莽莽的荒野。经过35年的建设,已成为5000余人聚居的新集镇。场部区除白茅岭农场的党政机关外,尚有检察院、驻场武警部队、公安局、人民法庭、邮局、车站以及工厂、医院、学校、大会堂、食堂、招待所等。祥化公路经过总场,贯通芜杭、京建等主要交通干线,每天有班车可直达沪、杭、南京,交通便利。电报、电讯,程控电话直拨各地。高压线通溧阳接华东电网,自建1千瓦电厂1座,1990年发电2370千瓦,电网供电2843千瓦。文化生活丰富,各单位自办文娱活动,定期发行“南岭报”和“新生报”。场部商业街已经形成,集市贸易繁荣。交通道路规划整齐,道路为沥青或水泥构筑,有街道花园、草地、喷水池。场区花园化,绿树成荫,亭台楼阁,60%以上的居民住入有卫生设备的楼房,是农村中崭新的小城镇。
〔建置沿革〕
50年代中期,上海市为解决游民的改造安置,需要建设外移基地,得到中共安徽省委、省人委及芜湖专区和郎溪、广德两县有关部门的支持。
1956年春,上海市民政局在皖南筹建游民改造安置农场。总场设在广德县化古乡,系国营宣郎广农场的枫树岭作业区,场境紧靠郎溪、广德分界的白茅岭,故农场以地名命名;是年冬季,总场迁至郎溪县钟桥乡的分流庙。
1958年,白茅岭农场改由上海市公安局主管,接收劳动教养人员和少数少年犯。
1959年5月,农场移交安徽省公安厅领导,更名为安徽省地方国营白茅岭农场。1960年,场部再迁至郎溪县涛城乡长乐铺东现址。
1963年,又由上海市公安局接收,成为上海市安置解除劳动教养、刑满释放就业人员和游民的农场。1966年开始收押改造罪犯。1974年,命名为上海市第二劳动改造管教总队。1983年,由中央统一部署,移交司法系统管辖,属上海市劳改局领导。
〔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以粮食、茶叶生产为主,相应发展畜牧业和副业生产。建场初期,开荒近5万亩,水稻亩产仅100公斤左右。1958~1960年,在未经改良的红黄壤土上种小麦、大豆,有种无收,粮食不能自给,茶林荒芜。此后,农场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改进农业耕作制度,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责任制,生产水平迅速提高。1963年开始,实现了口粮、饲料、种子三自给。并改变生产方针,逐步实施粮、茶并举,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科学种田水平。1980年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稳步发展,水稻亩产300多公斤。粮食生产总的情况是:50年代要饭吃,60年代能自给,70年代有余粮,80年代卖粮食。从建场到1990年,总计生产粮食2亿多公斤,油料670万公斤。
茶叶生产始于建场初期。60~70年代,茶叶面积扩大,产量逐步提高,但由于统购政策制约,干毛茶收购价低,连年亏本,严重影响茶叶的投入。80年代,企业有了自主权,开始精制,同时增加投入,提高产量、质量。1986年,茶叶创利润118万元。1987年,创利213万元。从建场到1990年,累计生产干毛茶1200万公斤。
工业始于1958年,在“大跃进”年代,办起铁矿、铁厂、烟厂、化工厂等一系列企业,可是办厂不久,皆纷纷停产。在农机修配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气体阀门厂,有职工千余人,年创利1100万元,年上缴税金400万元,成为国家二级企业,全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生产的QF系列气体瓶阀,YSF—1型液石油气瓶阀,获国家银质奖,上海市质量管理奖。
1990年,该场固定资产70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155万元,人均年收入2788元。建场以来共上缴税金3136万元。
〔劳改劳教管理〕
白茅岭农场对罪犯贯彻“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动改造工作方针;对劳动教养人员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游民实施“改造与安置”相结合的方针。35年来,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把一批又一批罪犯改造成新人;教育、挽救劳动教养人员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安置大批游民,为稳定社会治安作出重大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创新、综合治理、办特殊学校、分类改造、建立教导大队、规范化大队等一系列改革,开创了“两劳”(劳动改造、劳动教养)工作新局面。女劳教大队于1988年1月荣记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集体一等功。
四、上海市军天湖农场
〔位置规模〕
上海市军天湖农场,又称上海市天湖实业总公司,对内称上海市第三劳动改造管教总队,是隶属于上海市劳改局的劳改农场,1962年6月建场。该场位于宣州市西南15公里处,东靠金坝乡,南接杨柳乡,西邻寒亭乡,北连团山乡。东西宽约8公里,南北长约8.6公里。距芜湖市90公里,距上海市370公里。农场公路外接318和205国道线,有往返于上海、宣州、南陵县弋江镇的客运汽车。
土地总面积62943亩,其中耕地15952亩、茶园6619亩、林地3580亩、水面2905亩、牧草地18214亩、建筑用地5238亩、道路用地783亩和未利用土地9653亩。总人口1万余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75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21台、手扶拖拉机154台、机动收割机10台、联合收获机23台、机动插秧机1台、配套农具64台套和其他农用动力机械184台。
场部设有办公室、政治处、管教处、生产科、财务科等科室和公安局。下辖枫河、汤村、下湾、马村、钱村、龙狮山等6个分场。直属工商企业有磕山劳动轴承厂、军天湖茶叶总厂、物资供应站和日用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3个经营部。有中学1所、小学2所、初小2所、幼儿园1所。有医院1所,卫生所8个,各中队设卫生员,医疗设备较完善,可治疗一般常见疾病和一些疑难病症。
〔自然条件〕
农场地区地质形成年代较长,母质大致分为三种:低区红、黄壤,土层较深厚,土壤孔隙小,粘性大,群众形容为“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脓”,宜种植茶树;经长期耕作后形成的稻土,多系白僵土,俗称淀板土。农场耕地,无论旱地、水田,土壤均属酸性或微酸性,缺乏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低。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春温多变,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冷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5.9℃,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3~4℃,最低-13.8℃;最热7月,平均气温30~32℃,最高达40.7℃。年降水量平均为1200~1300毫米,最少12月份,平均降水量43.8毫米;最多6月份,平均降水量172毫米。年降水量最少为761毫米(1978年),最多为1956.9毫米(1983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20小时左右,日照时数最多年份达2346.2小时(1963年),最少年份为1848.9小时(1980年)。年平均无霜期228天,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上旬,终霜一般到3月底止。
〔农田水利〕
农场属贫水区,1962年建场时,曾四度选址,四次钻井,未见水踪。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水,全靠池塘积蓄天然雨水,所以每年冬春都要对场内中、小型塘坝进行加固或加高、加宽、挖深扩容,防渗堵漏,扩建或增建中、小型塘库。从建场到1990年,共投资144万元,投入83万个人工,完成土石方261万立方米,使农场有效蓄水量达到519万立方米。修建渠道120条,长达46公里,铺设涵洞管922米,疏通水沟5000米,兴建扬水站3座。使该场平均抗旱能力从19天提高到50天,有效地抗御了1978年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
〔建置沿革〕
上海市军天湖农场,原名闽北上海农场,1958年6月建于福建省将乐、泰宁县境内,是收容劳动教养人员的场所,隶属于上海市公安局,正处级单位。1959年3月,改称上海市地方国营闽北农场,对内称上海市劳动教养闽北农场。1962年6月,迁至宣城县境内,定名为上海市地方国营皖南军天湖农场。1965年12月,由上海市劳改局领导。1971年12月,更名为上海市军天湖农场。1974年2月,接管改造罪犯任务后,对内称上海市第三劳动改造管教总队。农场长期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队长(场长)、政委分工负责制,1988年6月开始实行场长负责制。1989年12月,成立上海市天湖实业总公司。1990年5月,成立上海市天湖实业总公司宣州分公司(隶属于总公司),实行农场与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农场建制为总队(农场)、大队(分场、厂)、中队(车间)三级。
〔生产经营〕
农业是该场基础产业,实行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1962~1990年,累计砍竹166.6万根(运沪106.8万根),伐木4317立方米(运沪2230立方米),生产粮食13572.6万公斤、油料252.6万公斤、干毛茶1208.8万公斤(出口227.9万公斤)、水果382.9万公斤、养猪18.9万头、养牛759头、养家禽107.6万只,产蛋46.9万公斤、产鱼18.2万公斤,造林1万余亩。
场办工业是农场的经济支柱。到1990年,生产轴承5007.42万套,实现销售收入37485万元,利润9698万元,上缴税金1852万元。1965年建立的上海市磕山轴承厂和1971年建立的上海市劳动轴承厂是军天湖场办工业的两大骨干企业,1988年这两个厂都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6个分场也先后办起各类加工工业。
农场的建筑业和水上、陆路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劳改劳教管理〕
农场对劳教人员的管理,依照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劳动竞赛,及时实施奖惩。创造条件改善好伙食,抓好环境卫生,按规定实施所外就医或就业,按期解除劳动教养人员,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劳教人员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1974年,农场开始收押罪犯,实施对罪犯的惩罚和改造任务。该总队为准确执行刑罚,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抓基础、抓基本功,开展五好中队、规范化大队建设,对罪犯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努力争创现代化文明监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