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技术推广
一、改革耕作制度
5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水利条件限制,沿淮农场采取“保麦争秋”方针,土地利用率较低。1953~1964年,寿西湖、潘村湖两农场的9万亩耕地,平均年播种面积9.22万亩,复种指数102.5%,单产47.4公斤。沿江农场从改善水利条件入手,改单季为一油一稻、一麦一稻、一肥一稻或双季稻。华阳河农场因预防血吸虫病,以种棉花、玉米等旱作物为主,基本上是一年一熟。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保收面积逐年扩大。1965~1968年,沿淮农场发展了麦豆两熟,复种指数达到164.3%,产量有明显提高。至1969~1975年,由于不顾生产条件,盲目改种水稻,使传统麦豆换茬制度受到破坏。沿江农场由于盲目扩大双季稻面积,虽然复种指数提高,但单产低,效益差。
1978年,提出“改革耕作制度,主攻小麦”的方针以后,沿淮农场恢复了麦豆换茬制度。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着手,逐年扩大绿肥面积,1981年达到6.07万亩,占沿淮农场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龙亢、夹沟农场绿肥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0.5%和66%,从而使麦豆肥换茬制度在沿淮农场逐步形成。大圹圩农场则根据湖区低洼的特点,1.55万亩水田由单季稻改为一麦一稻。单产由1979年的208公斤,提高到1988年的615公斤。沿江农场则恢复一麦一稻、一油一稻或一肥一稻。皖河农场以双季稻为主。华阳河农场则因地制宜,实行稳定棉花,扩大小麦,发展芝麻和油菜。栽培制度为:油菜——棉花、油菜——芝麻、小麦——芝麻、小麦——棉花。
二、少(免)耕技术
农垦的土壤耕作方法,在1982年以前的30多年中,一直以铧式犁为主,连年平翻平作,形成传统的耕作习惯。这对开荒时期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农作物产量,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土壤利用年代延续,这种耕作方法就暴露出各种弊端:一是形成一种坚实的犁底层。耕作层逐年变浅,与建场初期相比,一般要减少6~8厘米;二是土壤板结,适耕期缩短3~5天;三是容易产生烂根烂种现象;四是土壤的自然肥力下降。为了克服传统耕作方法的弊端,自1983年开始,有计划地试验、示范、推广少(免)耕技术,至1985年全面推开。1985~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近80万亩。
三、鼠道暗沟
为了治理涝渍危害,1982年开始推广鼠道暗沟。即在距地表50~70厘米深处,用特制的“炮弹”犁沿沟壁机引开沟,在地下形成暗沟。农垦系统每年利用鼠道开沟面积达20万亩。暗沟的好处:一是省工节约费用。开一条这样的沟可以连用2~3年;二是减少开明沟的数量,便于机械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能提高排灌效果,应用方便。涝时水由地表下渗顺暗沟排出,旱时可将水引入条田沟,通过暗沟窖灌到整个田块。比大水漫灌和地面灌溉节约用水30~50%,而且可克服漫灌给作物造成暂时涝渍危害;四是作物增产效果明显。由于暗沟有利于排除土壤浅层水和灌溉,全系统平均测算作物增产面可达80%左右。1986年,寿西湖农场在大豆花荚期遇40天大旱,用暗沟窖灌1.6万亩,据测定每亩增产24.5公斤。三水(地表水、浅层水、地下水)为害的大圹圩农场,1987年在麦田试验,开暗沟的田块,地下水下降30厘米,平均每亩增产小麦56.5公斤,而且对稻田排水烤田十分便利。
四、模式栽培
1983年,农垦在安徽省率先引入模式栽培技术。1984~1986年,寿西湖、正阳关、方邱湖、潘村湖、普济圩、大圹圩等8个农场,首先在小麦、水稻上试验、示范,推广叶龄模式栽培1.51万亩,平均每亩增产25.4公斤,增产幅度为12.2%,每亩节约种子4公斤。1986~1987年,有12个农场的稻麦叶龄模式推广面积44.7万亩,其中小麦33.6万亩,占全系统小麦播种面积的38.9%;1987~ 1988年,扩大到49.2%,平均每亩增产27.5公斤,增产率13.8%。
稻麦叶龄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农垦的科学种田水平。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弄清了稻麦生长发育规律与叶龄进程的关系,掌握了产量形成规律与群体结构的关系。第二,明确了稻麦增产的途径。沿淮农场的小麦由中产变高产,应在中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增粒重,而不是以穗多取胜;沿江农场由低产变中产,主要解决“两低一少”问题,主攻成穗率低、千粒重低和结实率少。第三,明确几个关键性措施:即抓适期早播和最佳出苗期,适当降低基本苗,培育壮苗越冬,重施基肥和穗肥。同时,也提高了诊断能力,进行有效的促控。
棉花叶龄模式的应用,在沿江华阳河等农场也得到很好的推广,提高了科学促控技术和增产效果。
五、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
为了摸清国营农场的土壤状况,有计划地对土壤进行改良和合理使用,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要求,农垦系统于1980年组织了土壤普查队进行此项工作。到1983年,基本完成全系统土壤普查任务。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农垦土壤种类、分布、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和状态、障碍因素等,并制订出成果应用措施。
龙亢、夹沟两农场土壤属于砂礓黑土。1958~1978年的21年里,龙亢农场小麦单产最高86公斤,大豆单产最高43.5公斤。土壤粘重、板结、缺氮少磷,有机质含量极低。自70年代中期开始,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坚持不懈抓砂礓黑土改良。通过建设沟渠配套工程、扩种绿肥和增施磷肥三项措施,使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逐渐平衡。1979年以来,该场小麦单产逐年提高。1987年,单产达356.5公斤。夹沟农场自80年代中期起,由于复种增加,绿肥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为保证土壤肥力提高,自1984年起,全场1.61万亩耕地全面实行秸杆还田,有效地改良了土壤。(见表5—1—1)
夹沟农场1983年、1988年土壤化验表
表5—1—1

科学施肥和配方施肥,标志着农垦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60~70年代,农垦主要以施氮化肥为主,大部分农场不用或很少使用磷肥。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龙亢、夹沟、水家湖等农场增施磷肥,小麦增产显著。80年代后,氮肥用量增加,磷肥和钾肥用量也逐年提高。寿西湖农场小麦高产栽培,采取施足基种肥,增施起身拨节肥,根外喷施穗肥等科学施肥方法获得增产。焦岗湖等农场,夏大豆增施磷肥作基肥,大豆增产20~41%,而且减少秋种大忙小麦施磷肥的压力,达到夏肥秋用的目的。
1980年以来,微肥和激素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大豆施钼酸铵,油菜施硼,水稻施锌等都取得增产效果。小麦、大豆施用稀土、增产菌,茶叶喷叶面宝,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作用。
六、化学除草
60年代后期,农垦所属农场进行化学除草试验。70年代初,潘村湖农场在小麦田,大圹圩、淮南、龙亢等农场在水稻田,华阳河农场在棉田,都已大面积使用化学除草。1972年,淮南农场1.7万亩稻田化除面积达3.4万余亩次,大圹圩农场已形成包括除草剂、除草技术、专业队伍等比较健全的化除体系。接着,麦田、稻田化除在农垦全面推开。在小麦方面,由于野燕麦的恶性发展和阔叶杂草产生抗药性,除草剂品种也由过去的二四一D类更换为麦草畏、苯达松、绿麦隆、燕麦敌、野燕枯等。大豆、棉花、花生、芝麻等旱田化除,自1979年开始,由于除草剂大量进口,除草面积迅速扩大,使用的品种也增多。使用方法一般每季作物施药一次,即能基本控制草害。1980年,农垦化除面积为29.8万亩,约占播种总面积的36%。1988年,化除面积34.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3.5%。
在不断筛选除草剂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改进除草技术。施用方法采取土壤处理和叶面喷雾相结合。在使用时期上,夹沟、龙亢等农场摸索出麦田冬季施药经验,扩大了除草效果。由于多年使用单一除草剂品种,各种农作物田中的杂草群落发生变化。因此,除草剂的轮换使用和配合使用得到普遍重视。对恶性杂草野燕麦的防治,各场采取化学防治结合精选种子,提前整地诱杀,实行轮作,放火烧茬,人工拔除等措施,控制其蔓延和危害。
七、飞机在农业的上的应用
国营农场农作物种植集中连片,专业化程度高,适宜飞机作业。60年代以来,已建成寿西湖、潘村湖、龙亢、华阳河、普济圩农场等7个农用机场。有12个农场使用飞机作业,项目有防治病虫,根外追肥及水稻的播种、施肥、化除等。作物有小麦、棉花、大豆及林木,年作业面积40万余亩。1987年,农垦作业面积达43.5万亩。
飞机作业的特点:一是成本低,效果好。1982年,沿淮12个农场飞机根外追肥和喷施石油助长剂面积为32.8万亩。平均亩增产11.5公斤,成本与效益比为1∶ 9;二是速度快,作业及时。华阳河棉花四代棉铃虫是主要害虫,防治周期必须控制在3天以内,使用飞机在防治周期内可喷药两次;三是不损伤作物,节省用药。
1980年,普济圩农场在水稻生产上进行大面积航空播种、化学除草、治虫、施肥等系列化作业。该场5.5万亩水稻,航播1.9万亩,施肥2.2万亩次,治虫3.3万亩次,化除3.2万亩次。合计飞机作业面积10.7万亩次,平均亩作业费0.53元,省种、省药、省工、省费用。
1982~1983年,省农垦与民航合作,开展“飞机在小麦上喷硼”的课题研究,获中国民航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改装老式农机具
50年代末期,方邱湖农场农机技术人员对老式农机具做了大量的革新和改装。1960年3月11日,全省国营农场机务技术革新现场会在方邱湖农场召开,推广该场的经验,全系统迅速掀起技术革新的浪潮;5月,省农场管理局组织了建国以来首次国营农场机械评比检查,当时各农场共提供技术革新项目719项。内容涉及到收割机、拖拉机、各类配套机具,还研制生产了一批小型机械产品,如寿西湖、正阳关、宣郎广农场生产高压水泵、饲料粉碎机和扬场机等,这些产品被列为全省推广的小型农机产品。7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各场针对老式牵引式联合收获机喂入量小、损失大、不适应高产小麦和水稻收割等问题,着重对该机具的分离、清选、输送、收割台等部件进行20多项改装,对减少损失、提高功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场对水稻收获机械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研制了几种型号的悬挂式水稻收获机或稻麦两用联合收获机。1981年,方邱湖农场从黑龙江农垦引进了“双滚筒”改装技术,用两筒(纹杆式双滚筒)、三轮(第一及中间喂入轮、逐稿轮)和一次清粮方案,对牵引式联合收获机进行综合改造。改装后工效提高43%,亩油耗下降36%左右。该场还将联合收获机改装成为两段收获机械,即先进行割晒、后拣拾脱粒的实验。龙亢、华阳河等场,对早期东风自走式收获机47.79千瓦的发动机进行增压改装,使功率提高到62.5千瓦,适应了高产小麦的收割需要。
80年代初,各农场开始对早期进场的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进行了节能及恢复功率改装。到1987年,全系统已完成200台的改装任务。改装后的拖拉机功率可恢复到55.15千瓦,高的达到57.35千瓦,千瓦小时耗油率降至258.4克左右,比改装前下降27克左右,收到了较显著的效果。在农具改装方面,各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70年代,华阳河总场利用谷物播种机改制成棉花播种机,一直延用至今。为该场棉花生产机械化,提供了适用机具。
九、电犁试验
1958年,农业部统一布置,全面开展了以电机为动力的绳索牵引耕作犁的试验。安徽省分到1台,经过试验,省政府决定扩大试验面积。1963年11月,农垦厅成立了电犁队,队长由农机处处长兼任,抽调农场农机技术人员共35人。省财政先后给予共计450万元的投资,购置电犁390台(套),其中浙农—4.5型单铧犁300台(套)、苏零1号双铧犁90台(套),并架设了输电线路。分别在巢县亚父公社、环城公社、沿河公社,合肥市郊区淝河公社的一些生产大队以及怀远县的东庙大队,肥东县的东圩大队,肥西县的义城大队等五县(市)的12个大队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试验,电犁有如下优点:减轻了劳动强度。操作人员不必下田,可以在地两头操作;生产率高;能量的利用率高,没有拖拉机作业时行走的阻力;作业成本较低,据测算电犁每亩机耕成本为0.7元,比用拖拉机耕地费用降低1/3。缺点是:灵活性比拖拉机差,不能像拖拉机那样要到哪里就开到哪里;架设输电线路费用较高。所以电犁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1969年,电犁队撤销,人员撤回,设备移交给当地公社大队使用。
十、研制水田作业机械
水稻生产机械化一直是农机化的一个薄弱环节。国营农场农机人员与农业技术人员合作,革新研制了多种水田作业机具。50~60年代,主要研制和引进了一些半机械化和畜力机械来解决水稻生产机械化问题,如人力插秧机、新式畜力犁等。对拖拉机下水田进行改装。70年代,掀起了研制高潮。1971年,建新(普济圩)农场成功地研制了“皖兵—71型”机耕船,该机耕船配备S195柴油机,可对耕牛和拖拉机不能下的深淤水田进行滚轧耕作,也适用于一般水田。工效为5~6亩/小时,工作质量较高。无论是耕过的或未耕过的田地,经机耕船轧后,可直接进行人工和机械插秧。大圹圩农场经过长期试验研究,成功地摸索出用旱地作业机械进行水田旱整、旱播和化学除草相配套的机械化水稻生产作业,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该场还将联合收获机的纹杆滚筒改装为钉齿滚筒,适宜于高产水稻的联合收获。
70年代初,机务人员在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二师独立4营(方邱湖农场),成功地研制“皖兵—71型”机动插秧机,该机为滚动直插式,配备动力为170F 4马力风冷柴油机(建新农场生产),适用栽插大苗和进行水点播。插秧工效2~3亩/小时,产量高于手工插秧。建新农场还研制成功两种手动插秧机:大小苗两用手扶插秧机和钳夹式手扶插秧机。这两种人力插秧机,一人操作每天可插3~3.5亩,插秧质量良好,对秧苗要求不高。四师16团(十字铺茶场)研制了人力水稻直播机,该机排种均匀,种量可调,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一人操作,每小时工效为2亩。70年代以来,水稻机播面积不断扩大。进入80年代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插秧退回到手工栽插。直到1989~1990年,普济圩农场又引进了新一代插秧机(摆动直插式)进行试验,根据该场一分场试验结果,机插成本比手插低、工效高,作物产量也得到提高。
用老式的联合收获机无法解决水稻收获问题。主要原因是联合收获机下水容易下陷、打滑,水稻产量高。为此,机务人员发挥集体智慧,研制成功一批中型背负式水稻联合收获机。一师1团(寿西湖)研制了“皖兵1#”2.6稻麦联合收割机,该机悬挂在东方红—75拖拉机上,可适用小麦、水稻的收获。具有工效高、损失小、工作可靠的特点。四师16团研制了“丰收—1型”水稻联合收获机,悬挂在丰收—35拖拉机上,并将拖拉机轮胎改装水田轮。该机使用效果较好,工效高,工作可靠,收籼稻时损失小,但收粳稻时有夹带和脱不净的问题。二师9团(大圹圩)仿制生产了“珠江—2号”水稻联合收割机。二师6团仿制生产了“工农69—1.1型”稻麦两用割晒机。建新农场研制了“简易板车式割晒机”,其动力使用该场生产的170F 4马力柴油机。用简易板车作为底盘,结构简单、造价低。采取这些技改措施后,水稻收获机械化较快提高。80年代开始,寿西湖农场引进了E 514、普济圩农场引进了1065联合收获机等国外70年代先进水平的收获机械,使农垦系统基本实现了水稻收获机械化。
十一、研制晒场作业机械
晒场粮食处理的用工量,占收获期总用工量的50%以上。国营农场从5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场上作业机械的研制工作。到70年代,潘村湖、寿西湖、方邱湖等农场,先后革新研制成功了扬场机、翻场机、摊晒集堆机、上圈机、粮包装车机等机械,并逐步推广到各个农场。扬场机、装车机等使用固定动力,一般为电动机。翻场机、摊晒集堆机、上圈机等采用中型拖拉机前后悬挂,较好地完成了场上的各项作业。80年代以来,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相配套的晒场机械化系列机具,使国营农场基本上实现了晒场机械化。晒场机械化与人工作业相比,节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可减少粮食因处理不及时遭阴雨霉烂变质的损失。
1989年,寿西湖农场从黑龙江垦区引进一套大型粮食处理中心,集粮食烘干、加工于一体。该成套设备目前主要用于种子的干燥和精选加工。成套设备的引进,标志着农垦粮食产后处理迈入新的阶段。
十二、小麦两段收获试验
根据小麦等作物的“后熟作用”理论,将小麦联合收获改为割晒放铺和拣拾脱粒两段进行,称为小麦两段收获法。60年代初,此法已在国营农场开始推行。70年代后,黑龙江、新疆等大垦区已普遍推广。1981~1982年,为探讨两段收获在安徽省国营农场的应用价值,农业处机务科于方邱湖、潘村湖等农场持续两年的夏收中,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试验。采取两段收获法收获小麦2140亩,(其中方邱湖1430亩、潘村湖710亩),试验获得较显著的效果。采取两段收获法:一是可将收割期提前3~5天,有利于均衡机具负荷和及早抢摘播种;二是可充分利用作物的后熟作用,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千粒重和容量分别增加0.5克和10克左右,售价可提高;三是可提高工效、降低油耗,比联合收获每亩油耗降低0.13公斤;四是田间作物损失只有1.08%,比联合收获低;五是减轻了晒场的压力,减少了小麦在晒场中的破碎、霉变等损失,每万公斤粮食可减少晒场人工2至3个。
实践证明,两段收获法有明显的优越性,省农垦总公司要求在全系统内进行较大面积的推广。机务管理部门印发了两段收获法的技术要求和特点等材料,要求收获前期采取两段收获,后期采取联合收获,将两者结合起来。1983年,在沿淮的寿西湖、水家湖、淮南等9个场的21个生产队进行推广试验,合计采取两段收获法收获小麦5160亩,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安徽省夏收季节易出现灾害性气候。两段收获法没有全面推广。
十三、研制茶叶加工机械
农垦茶叶加工一直采用传统的锅式杀青、锅式炒干的劳动密集型方式。60年代开始,国营茶场的机务人员为实现茶叶加工机械化,研制、革新了多种制茶机具,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各茶场引进和研制了手摇杀青机、简易揉捻机、简易烘干机等半机械化加工机械。60年代中期,引进了单桶揉捻机。1976年,十字铺茶场与省农机研究所等单位协作,研制成功了全国第一台(套)“绿茶初制连续化成套设备”,使国营茶场在绿茶初制加工中首先全面推广应用机械化,基本上淘汰了传统的锅式杀青、锅式炒干和老式锯齿形的厂房,实现了绿茶加工的机械化和连续化。该设备与锅式半机械化人工制茶相比,生产率提高90%、节省人工60%、节约燃煤30%、节省厂房面积5%,而且干茶品质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卫生条件改善。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十字铺茶场与省农机研究所还联合研制6CRL—645连续揉捻机、6CL—110型炒青绿茶初制连续化成套设备。1981年,共同研究成功GCST—65型滚筒连续杀青机,实现杀青连续化生产,该成果获1982年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80年代中后期,全系统利用自制和购置的成套设备,建立11座精制茶厂。
十四、茶园管理机械化试验
茶园管理作业的深耕施基肥、中耕除草、浅施追肥、治虫、茶树修剪和改造、茶园灌溉、茶叶采摘等一直依赖人工作业。投入劳动较多,尤其是茶叶采摘,占整个茶园管理作业用工量的50%~60%。茶叶生产过程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方式,自50年代末期,中国就开始茶园管理机械化的研究。1958年研制出采茶机。60年代初,研制了茶园耕作机械,由于技术不过关,安徽农垦一直未引进试验。
1981~1983年,周王茶场在杭州茶科所的支持下,引进弧形修剪机2台、平形修剪机7台、采茶机5台(有平形、弧形)、浙江嘉善产C—12茶园拖拉机1台及其配套的中耕机、深耕机各1台。进行了以茶叶机采为主要内容的茶园管理机械化试验。建立了18.1亩机采茶园试验,机械采摘4次,合计72.4亩次。在其它茶园,机采589亩次,机械修剪面积近3000亩。用C—12茶园拖拉机进行中耕除草、浅耕和深耕等作业与之配套。试验采取机械作业与人工作业的劳动生产率、作业质量、成本、经济效益、茶树生物特性的影响等指标进行对比,并对机械进行生产考核。经过3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推广了茶园管理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有较高的经济效益。1983年,全国茶树机械修剪新技术推广现场会在周王茶场召开。1984年,茶园机械化的成果没有坚持、巩固,原来培育的整齐的树冠平面,又恢复到过去的状态。
1984年,十字铺茶场与省农机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了全省新一代CH—12型茶园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为茶园管理机械化提供了系列配套机具。
1986年,周王茶场总结机采经验,再次进行新的承包制下的机采试验。同年,该场获农牧渔业部“全国采茶机、修剪机新技术推广”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8月,农业部农垦司在安徽召开了“全国农垦茶叶生产会议”,参观了周王等茶场机采试验示范表演。会议提出了加快茶叶机采步伐的要求。1989年3月,农业部农垦司将茶叶机采列入农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确定在全国农垦安排四个试验点即:安徽周王茶场、广东湖光茶场、浙江奉化茶场、杭州茶叶试验场。周王茶场根据该课题要求,选择了一队、四队共计53亩试验茶园。引进安徽祁门生产的采茶机1台、日本洛合各型采茶机6台、杭州采茶机厂生产的修剪机2台、日本洛合各型修剪机4台、浙江嘉善生产的茶园拖拉机2台及其部分配套机具,进行机采试验。经过努力,该项目通过了部级科研鉴定。1990年初,茶机化试验示范点由周王、十字铺扩大到敬亭山、九连山、祠山岗、茶叶公司等6个点;2月,省农业厅成立了“安徽省机械化采茶协作组”,总公司和各茶场参加了协作组的活动,成为协作组的主要成员;3月,农垦在周王茶场召开了“机采工作座谈会”;4月,成立了“机采协作组”,各茶场随后也分别成立了以场长为组长的机采工作领导小组。茶叶公司成立了“茶机化服务中心”,开展了机械整机和配件的供应、维修人员培训、技术咨询等业务工作。到1990年,全系统机采示范点达14个,拥有采茶机13台、修剪机29台,其他茶园管理机械56台(套)。机采1789亩、7052亩次,机采鲜叶52.9万公斤,机修面积近2800亩。推广茶机化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综合各场资料来看:机采每公斤鲜叶比手采节资0.08元,节约采摘成本4万多元;提高工效8倍,节约采工3778个;提高了茶叶等级,每公斤茶叶售价提高0.68元,创综合效益8万多元。
十五、秸杆还田技术
农作物的秸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恢复地力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70年代中期,部分国营农场从河南、黑龙江等垦区引进了牵引式联合收获机相配套的秸杆粉碎抛撒装置,进行小面积试验。1986年开始,为适应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需要,秸杆还田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沿淮农场基本上在收割机上配备了秸杆粉碎装置。该装置安装在收割机的后部,将逐稿器送来的秸杆粉碎,然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由于该装置不能粉碎地表留茬,有的农场又从河北等地引进了与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的牵引式秸杆粉碎机,既能粉碎切割后的秸杆,又能粉碎地表留茬。1987年,寿西湖农场研制成功了高茬二次切割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地表苗茬粉碎问题。为了解决秸杆还田与少耕的矛盾,寿西湖农场研制了旋播机,将秸杆还田与少耕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了“秸杆还田——旋耕播种”的旋播半覆盖新技术。由于机械配套,效果显著,秸杆还田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沿淮12个农场小麦秸杆还田8万亩,占应还田面积的30%左右。1986年以来,夹沟农场1.1万亩耕地,每年坚持麦、豆秸杆全部还田。据1988年土壤化验,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1983年的1.56%,提高到1.82%,可见培肥地力的效果很显著。经过5年的实践证明,秸杆还田具有省工、省肥、增产、节能、降本、养地等效果。
十六、节能技术
农垦系统农机每年消耗主燃油(柴油)6000~7000吨。农机节能是农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机务人员积极采取各种节能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50~60年代,主要采取确保主机和配套农具技术状况完好的方式来节约能源的消耗。70年代以后,除保证农机具的技术状况完好外,还积极推广了多种节能新技术。前期着重推广了用密封胶、厌氧胶等胶堵技术,治理拖拉机、收获机的以漏油为主的“三漏”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9年以后,各场逐步推广了标准化油库建设,推行了缓冲卸油、浮子取油、三级过滤、两级沉淀、管道密封、计量加油等措施,不仅减少了油料的消耗和损失,而且减少了拖拉机燃油系统的故障。1979年以前,寿西湖农场6队,平均每台东方红—54/75拖拉机,每年需要更换2只喷油嘴,一个柱塞付。实行油料净化措施后,平均每台三年只更换一只喷油嘴和一个柱塞付。各农场已把标准化的油库建设,作为节能和提高机具寿命的一个综合措施加以推广实施。
1982年开始,国营农场从农艺要求和耕作制度改革出发,大面积推广运用了少耕节能增产综合新技术。该技术的实施,比常规耕翻,亩油耗可降低30%左右。到1988年,已累计推广87万亩。按平均每自然亩节油0.89公斤计算,总计节油770余吨。各茶场采用滚筒杀青代替锅式杀青后,可节煤30%。80年代末期,引进新型茶叶节能杀青灶后,比普通灶可节煤30%。各农场还先后引进和推广了金属清洗剂、“TM T”发动机减磨节油剂、节油精、磁化节油减烟器、组合活塞环、发动机节能改造和增压改装、液压传动两用油、PP整修剂等许多节能新技术,均取得较明显的节能效果。到1990年,仅金属清洗剂一项,累计推广应用8吨多,使每台大修拖拉机清洗油,由原来的50公斤左右,减少到15公斤。
十七、稀土农用技术推广
稀土是80年代开始应用的一种新型肥料(简称RE)。安徽农垦于1983~1984年连续两年,在寿西湖、正阳关、方邱湖、东风湖、焦岗湖、龙亢等场进行了稀土微肥肥效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叶面喷洒稀土微肥,可以提高作物体内酶的活性,增强作物的新陈代谢机能,促进茎、叶和结实器官的生长,尤其能促进根的生长,提高根系活力。有利于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转化;稀土又能提高作物中叶绿素含量,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的积累,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早熟等均有良好作用;稀土还能改善细胞的透性,加强作物抗寒性。同时稀土还具有用量小、费用低、资源足、效果好、效益高、前途广、使用简便、方便可靠、增产幅度大等特点。1985年开始,安徽农垦在全国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和稀土农用协作组的指导下,调动垦区内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稀土农用技术的生产试验、推广工作,使稀土农用技术的推广面积发展到41万余亩,其中小麦28.37万亩,大豆11.76万亩,其它0.92万亩。应用作物品种扩展到小麦、大豆、水稻、棉花、茶叶等。6年来,净增效益累计363万余元,增产粮食4956吨。国营农场稀土应用技术已经普及,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发展很快,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了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农业部以及全国稀土农用中心等部门的联合表彰,获稀土农用推广二等奖。
稀土农用这项新技术,通过4年实践应用,明确了稀土农用方法,证实了稀土施用增产效果。1985年,小麦叶喷1.36万亩,比对照增产11公斤/亩,增产率6.2%。1986年,小麦叶喷7.86万亩,比对照增产12.78公斤/亩,增产率7.1%。1987年,航喷小麦10.95万计,比对照增产25公斤/亩,增产11.9%。1988年,航喷小麦8.19万亩,比对照增产18.8公斤/亩,增产10.05%。通过应用稀土,不仅增加产量,而且提高小麦品质,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率。据寿西湖等农场试验观察,施用稀土可降低赤霉病4.3%。
施用稀土,无论是叶面喷洒、飞机航喷或拌种,都比对照增产,经过多点调查表明:喷施稀土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使根系发达,根毛增多,根量增加,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势强壮。叶片肥厚,色泽浓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有机质积累。喷施稀土处理的比对照小穗数增加0.5~0.9个,穗粒数平均增加0.8~1.2粒,千粒重提高1.1~2.15克,每亩可增收小麦15~32公斤。大豆施用稀土增产效果也十分明显。1985~1988年,大豆施用稀土共达11.76万亩,每亩平均增产12.5公斤,增产率为9.6%。花生在盛花期喷施稀土,增产幅度一般在1.45~16.49%之间,即每亩可增收花生3.9~44.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