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研任务
国营农场是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企业,反映的生产问题涉及多行业、多学科的科技方面,因而农垦科研工作是以应用研究和适用技术为主,并根据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点进行科研攻关。
农垦早先建立的4个科研所,由于设备、技术力量、基础条件较好,担负着系统内较高水平的试验研究。普济圩农科所重点是解决农垦水稻品种、栽培技术、稻田化学除草以及杂交稻不育系原种生产问题。华阳河棉科所承担棉花品种选育、栽培、植保以及芝麻、油菜的试验研究任务。宣郎广茶科所主要进行茶叶栽培、制茶技术、土壤肥料、茶园病虫草害的防治等工作。淮南乳品公司农牧所以高产奶牛的培育和牧草品种选育为主。
二、科研成果
1979年,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以后,农垦科技工作蓬勃发展。1980年以来,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6项。1985~1990年期间,在农垦系统内开展评选科技进步及推广活动,共评出3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同时参加各类博览会,共获金奖3个,银奖2个,铜奖1个。开发新产品25个。与科研教学单位在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项目8个,引进推广项目8个。历次主要获奖成果有:
1978年,《绿茶初制连续化成套设备》研制成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学特征和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棉铃虫的发生规律研究”,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1年,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特性和应用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GCST—65型茶叶滚筒连续杀青机研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品种资源抗赤霉病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特性和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茶树害虫预测预报办法,获省农牧业技术改造成果四等奖。
1985年,《小麦品种资源抗赤霉病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中下游国营农场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农业部科技三等奖;小麦根外喷硼试验研究(合作),获国家民航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全国采茶机、修剪机新技术推广》,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茶树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茶科所创制名茶“绿霜”,获“省优”称号。
1987年,长江中下游国营农场小麦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合作项目),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优质棉丰产技术推广》,获农业部科技推广三等奖;《棉花新品种华农831育成》,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究及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皖南垦区茶叶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措施的应用》(协作项目),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安徽省稀土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合作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华阳河农场3万亩连片芝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广》,获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安徽省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布研究》(合作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稀土农用推广项目》,获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共同颁发的稀土农用推广二等奖;微波牛奶消毒机(合作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名茶“绿霜”,被评为全国优质名茶,获国家商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少(免)耕技术获省科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四等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