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机构与学会
一、机构
〔华阳河总场棉花科学研究所〕
华阳河总场棉花科学研究所,1959年成立。1966年7月~1968年10月,棉科所下放到华阳河二场,改称试验站。1969年初,重归总场,仍称试验站。1969年9月,改名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试验站。1975年9月,又恢复为总场试验站。1976年3月~1978年10月,第二次下放到华阳河二场。1978年10月,再次由总场收回,全称为华阳河总场棉花科学研究所。
棉科所现有科研人员3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6人,中级技术职称5人,初级技术职称17人。有耕地275亩,专门从事试验用地30亩,职工20人。设有气象站、植保站、良种繁育站、栽培育种室、培训部和办公室等6个股级机构。科研设备有气象卫星云团接收仪1套(含286计算机、打印机等),高频电话、PC—1500计算机、显微摄影仪各1部,传真机、显微镜、解剖镜、发芽箱各1台,良种轧花机3台。
棉科所创建30年来,在棉花新品种选育上出了一批成果,棉花新品种华农831,于1987年12月已通过安徽省审定。获奖科研成果有:国家奖1项、省部奖4项、地厅奖5项。
〔宣郎广茶叶公司茶叶科学研究所〕
宣郎广茶叶公司茶叶科学研究所,1964年3月1日成立。原系国营宣郎广农场农业科学试验站,1984年3月24日划归宣郎广茶叶公司,并改为现在的名称。
茶科所现有职工64人,科技人员1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人,中级技术职称1人,初级技术职称12人。有实验茶园153亩。设有栽培室、制茶室、植保室、土肥室、资料档案室和1个茶叶试验队。并有化验室120平方米、病毒车间211平方米、名茶车间385平方米,及一批大、中、小型仪器设备。
茶科所科研经费主要依靠课题补贴经费,企业每年补贴约3万元,进行技术服务和生产开发。茶科所成立26年来,共投入资金50万元。
主要科研任务是进行茶叶栽培、茶叶加工、红壤改良、化学除草等实验和进行水稻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1964~1990年,先后培育出亩产250公斤以上的高产稳产茶园,改造了低产茶园,提高了鲜叶品质;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完成了国家科委布置的茶叶肥料研究试验项目;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了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研究;通过引进选育夏冬季绿肥改良土壤。1978年以后,根据皖南农垦茶区生产经营特点,转变了研究方向,逐步走上以茶叶研究为主的专业轨道,拓宽了研究范围,提高了研究项目的质量。并根据垦区茶叶生产实际寻找课题,深入研究,摸索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进行了茶树育种、土壤肥料、大面积丰产、衰老茶园改造、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新农药应用推广、茶园杂草清除和名茶创制等30多项课题的研究,均取得一定成果。从茶科所创建之日起到1990年,共获省部级科研成果2等奖1个,3等奖4个,4等奖1个。该所创制的“绿霜”名茶,1986年获省优称号,1990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全国优质名茶。茶科所科研人员在理论探讨上,成绩显著。曾先后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3篇获省优秀论文奖。茶科所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献《中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要览》。
〔淮南乳品公司农牧科学研究所〕
淮南乳品公司农牧科学研究所,1965年秋成立,原名为淮南农场试验站。1978年10月改为淮南农场农科所。1980年为淮南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站。1984年易名农牧科学研究所。1988年4月改成淮南乳品公司农牧科学研究所。
牧科所现有职工3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1人,初级技术职称5人。实验用地160亩,科研楼等建筑设施3000多平方米。设有种子实验室、挂藏考种室、无菌室、仪器室各1个。科研设备有恒温培养箱、烘干箱、冰箱、显微镜、分析天平、解剖镜、离心沉淀机等各1台。气象地震仪器有陶瓷偏角仪、磁偏角仪各1台,地井1口、气象观测设备1套。科研成套设备有东风收割机、链轨拖拉机、轮胎拖拉机各1台,农具1套。科研经费,80年代每年约5万元,主要用于购买试验器具、引进良种和进行基本建设。
农牧科研所的任务。农业方面:农业的区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植物保护、地震气象等方面的调查观测和预测预防、配合农业大田生产进行技术指导。畜牧方面:牲畜的“二病”(牛布氏病、结核病)检查、奶牛饲养管理、饲料的栽培等科研工作。农牧科研所在70年代的水稻化学除草工作成绩显著。在引种杂交稻方面,1980年该所试验田创亩产800公斤的纪录。牧科所在80年代后获农垦系统和淮南市科技奖10项。
〔普济圩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
普济圩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1959年8月创建。原名普济圩农场试验站,隶属农场生产科。1961年9月改为农场直属单位。1979年10月改名为农科所。1982年3月改名农业技术推广站。1986年10月恢复农科所。
农科所现有职工28人,科技人员1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技术职称3人,初级技术职称5人。有实验地162亩。科研设备有显微镜、恒温箱、分析天平等仪器,以及土壤农化、气象观测等必要的设备。科研经费由农场拨发,实行定额包干。
农科所主要从事种子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当家品种的提纯复壮和高产栽培技术。植保方面侧重于病、虫、草的预测、预报和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新农药的引进、试验、推广。气象工作侧重记载有关资料。根据农场生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研攻关,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推广。1989年8月,关于60%丁草胺引进试验及直播稻田的应用推广工作,获省农垦总公司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学会
安徽省农垦学会是安徽省农垦系统独具特色的农工商为一体的、农垦科技工作者群众性、学术性的法人团体;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学术活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学科、综合性的科技群众组织;是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1979年,农垦学会经省科协批准成立,依法在安徽省民政厅登记,具有法人资格。会址挂靠在省农垦总公司。1990年,会员人数从原来的80多人发展到715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97人。学会下设作物、棉花、茶叶、植保、水利、畜牧、水产、农机、工业、供销等9个分会。
学会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会员围绕改革开放这个中心,与生产、科研、教学部门配合,坚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宗旨,坚持以提高农业产量、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紧密结合实际,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横向联系。积极开展科学试验,推广科技成果,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技术力量,加强病虫害防治,选育优良新品种,协助垦区开拓种子基地建设,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并积极举办学术报告会,努力当好党组和总公司领导的参谋,推动和促进了安徽农垦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学术活动的质量、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农垦学会学术活动内容,主要选择农垦系统所属国营农、茶、果场最关心、生产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工作,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提高农垦科学文化水平,振兴安徽农垦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一定作用。
省科协历次评“优”活动中,农垦学会多次获得表彰。1984年,省农垦学会被省科协评为“优秀学会”称号。1985~1990年,评选三次优秀论文活动,农垦学会会员有12篇论文获省“优秀论文”奖。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为领导决策献计献策活动方面,多次受省科协大会表扬。